<h1><b><font color="#ff8a00">留園揖峰</font></b></h1> <h3>問君幾時到蘇州,留園尋日可逗留。</h3><h3>長廊繞園二千尺,勝跡占地三十畝。</h3><h3>花步小筑為佳品,石筍崢嶸立,</h3><h3>古藤繞地柔,愿栽玉盆供案頭。</h3><h3>山房一水方涵碧,淺底游魚沉又浮。</h3><h3>憑欄臨池舒胸懷,依稀湖上泛輕舟。</h3><h3>一梯云飛登明瑟,半園景色眼底收。</h3><h3>桃花紅拂拂,芳草綠幽幽,疊疊峰回抱,</h3><h3>森森滿山丘,半掩的可亭半含羞。</h3><h3>五峰仙館多軒敞,富麗堂皇勝一籌。</h3><h3>湖石山巒雄渾勢,花木交柯更清幽,</h3><h3>曲徑回廊難盡兜。</h3><h3>牡丹花栽自在處,遠翠一角小紅樓。</h3><h3>高高下下天然景,密密疏疏花自茂。</h3><h3>佳晴春雨并快雪,聞木樨香待中秋。</h3><h3>清風池館清欲絕,駐足渾忘千重愁,心曠神怡自悠悠。</h3><h3>墻外清山橫翠黛,窗前花香水自流。</h3><h3>借問奇石今何在?林泉館前一峰秀。</h3><h3>又一村路轉(zhuǎn)峰回處,田園風光竹脩脩,疑到農(nóng)家訪茅舍。</h3><h3>嚦嚦入耳鶯聲囀,絲絲拂面路邊柳,少一個牧童橫笛跨老牛。</h3><h3>笑與丹楓共訂約,霜葉紅時作重游,再問冠云安好否。</h3><h3></h3><h3> 俞中權(quán)《弦外集》</h3> <h3>留園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合稱中國四大名園,園內(nèi)亭臺樓閣、奇石曲廊,加上滿園的綠意和一汪碧水池塘,一步一景,景致很是秀氣。在這里,可以體會一種園林山水之間的平淡氣息。</h3><h3></h3><h3>留園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當時稱“東園”。清乾隆末年被劉恕所得,擴建后改名“寒碧山莊”,時稱“劉園”。清光緒初年,官紳盛康買下此園,改名為“留園”。</h3><h3></h3><h3>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lǐng)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小池塘)見長,圍繞小池塘分布著可亭、遠翠閣、曲溪樓等;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有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林泉耆碩之館、冠云樓等十數(shù)處建筑小品。號稱“留園三寶"的冠云峰、楠木殿和魚化石都在東部。</h3><h3>留園的北部和西部相對開闊,北部具農(nóng)村風光,并有新辟盆景院;西區(qū)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h3><h3>池塘南邊的涵碧山房與明瑟樓,是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筑。</h3> <h1><b><font color="#ff8a00">綠蔭軒</font></b></h1> <h3>這座“綠蔭軒”,軒名取自明代詩人高啟的“艷發(fā)朱光里,叢依綠蔭邊”詩句。原來,在綠蔭軒旁曾種有一棵老櫸樹,一棵老楓樹,樹枝像兩把大傘遮在屋頂上,所以叫“綠蔭軒”。在留園的中部,可以觀賞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這兒便是我們觀賞春景的地方。春天,前面曲橋上紫藤開花,樹木發(fā)芽,似乎凸顯出一幅立體的春色圖。來到后邊,墻上有“花步小筑”四個字,為什么要寫上這幾個字呢?留園一帶舊名“花步里”,“步”通“船埠”的“埠”,“花步”即裝卸花木的碼頭;“里”是指方形的街坊,即我們常說的“弄”“鄰里”,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所以,二十五戶人家稱為一里;“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比如“網(wǎng)師小筑”,主人很謙虛地說,我這個花園只是花步里邊上的一處小建筑而已。此處園主以墻為紙,墻角散置湖石,花壇中堆石筍,植天竺、爬山虎沖宵而上,又垂下幾縷綠葉,整幅圖畫給人以運筆凝練灑脫之感。</h3> <h1><b><font color="#ff8a00">明瑟樓</font></b></h1> <h3>“明瑟樓”,《水經(jīng)注》中有“目對魚鳥,水木明瑟”的說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鳥蟲魚,讓人感到山青水秀,環(huán)境幽雅;樓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為“恰航”。</h3> <h3>樓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將登樓的踏道藏于其中,邊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樓僧踏一梯云”,將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騰的云朵,使人有一種飄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覺,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地面上的鋪地,用卵石、缸爿、瓷片拼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俗稱“花街”,這一片鋪地上的圖案有“金魚”、“蓮藕”、“仙鶴”……,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長壽”……,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h3> <h1><b><font color="#ff8a00">涵碧山房</font></b></h1> <h3>留園中部寬敞的露臺瀕臨水池,每當盛夏時節(jié),池內(nèi)荷花盛開,這里便是賞荷的絕佳之處。因此,這里也被稱為荷花臺。</h3> <h3>荷花臺南面是緊靠明瑟樓而建的涵碧山房。這是中部花園的主廳,是取宋代理學家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詩意來命名的。涵”指水多,“碧”指水碧如玉,所以叫“涵碧山房”。中國有句老話叫“心定自然涼”,在這個地方,你是否有一種“聞名心底涼”的感覺呢?</h3><h3>該廳幾無裝修,南北兩面都不設墻,顯得樸素大方,通暢明潔。廳內(nèi)“涵碧山房”扁額上的篆書是舊時園主盛康請香禪居士潘中瑞所書。</h3><h3>廳南院中有一湖石牡丹花壇,旁邊還種有玉蘭、石榴、繡球等花木,春秋時節(jié),繁華吐妍,美不勝收。我們站在荷花臺上還可以欣賞到布置獨到的留園中部山水。湖石與黃石參差而筑的中部假山上,山石嶙峋、古樹參天,靈秀中透著一股陽剛。</h3> <h1><b><font color="#ff8a00">曲溪樓</font></b></h1> <h3>曲溪樓在“古木交柯”北側(cè),留園的主要景觀之一,原名“尋真”,清德宗光緒初年改名“曲溪”?!稜栄拧罚骸吧綖^無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處為借用,沿用至今。曲溪樓始建于明代,劉恕曾名“攸寧堂”,樓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建筑臨水,二層,單檐歇山造,樓只有前半爿,下為過道,狹長,進深僅三米左右,南北長十余米,面積約一百一十三平方米,沿水池東岸展開。八角形門洞上刻有文征明手書“曲谿”磚額。</h3> <h3>書圣王羲之曲水流觴,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從這個名稱也可以看出園主對書圣的景仰。</h3> <h1><b><font color="#ff8a00">濠濮亭</font></b></h1> <h3>“濠濮亭”,濠、濮均為水名。</h3> <h1><b><font color="#ff8a00">小蓬萊</font></b></h1> <h3>通過平欄曲橋,就到了中部水池的小島“小蓬萊”。傳說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秦始皇曾經(jīng)派徐福前往求長生不死之仙丹,同時又在自己的宮院中仿造了三座仙山。這以后在水池中構(gòu)筑三座“仙山”,即所謂“一池三島”就成了古典園林造園的常用造景手法。留園中部的水池略成方行,比較規(guī)整。橋島在劃分水面的同時,使水面造成了曠、幽不同的兩種水面效果。另外,在構(gòu)筑中部假山時,特意在水池西部造成一條狹窄的山澗,令人產(chǎn)生池水淵源不盡之感,使池水活了起來。</h3> <h1><b><font color="#ff8a00">可亭</font></b></h1> <h3>過了山澗、小橋,來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說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了。我們仔細品味一下這個“可”字,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字用的非常巧妙,“可”還有“好,漂亮,美麗”的意思。觀賞園林有動觀和靜觀之分。如果說走廊是我們動觀園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們靜觀的場所。</h3> <h3>可亭的周圍有一些圖案,有鐵拐李的葫蘆、漢鐘離的扇子、呂洞賓的寶劍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暗八仙”圖案。亭中這個桌子是用靈璧石做成的。靈璧石產(chǎn)于安徽靈璧縣,是虞姬的故鄉(xiāng),所以又有美人石的說法。靈壁石是石中上品,“石本磐材,叩之有聲”,這在蘇州園林中是比較少見的。</h3> <h3>對面的涵碧山房、明瑟樓與可亭形成了一個對景。所謂對景,就是從甲觀賞點可以觀賞到乙,從乙觀賞點可以觀賞到甲。從這兒望去,明瑟樓就像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船艙,兩座建筑組成了一艘形神兼?zhèn)涞摹皩懸獬橄笫健碑嬼?微風吹拂,波光蕩漾,這艘船就像在水中緩緩航行一般。</h3> <h1><b><font color="#ff8a00">清風池館</font></b></h1> <h3>一過西樓,地平臨水,清風吹來,這里便是清風池館,它以水榭的形式向西敞開,與濠濮亭、小蓬萊構(gòu)成一個景區(qū),不種荷花,池水明凈,樓臺倒影,環(huán)境十分幽雅。</h3> <h1><b><font color="#ff8a00">遠翠閣</font></b></h1> <h3>從冠云臺循高低起伏,曲折悠長的長廊西行,便來到了中部花園的東北角。這里有一兩層樓閣式建筑遠翠閣。它取唐詩“前山含遠翠,羅列在窗中”之意命名。一樓是“自在處”,意思水刷石心得自在的地方,頗有些禪意。遠翠閣上層宜遠眺,下層可近觀。閣前有青石花壇,是明代遺物,上面有各種雕刻,顯得古樸典雅。花壇內(nèi)現(xiàn)種有牡丹,花開季節(jié)一派雍容華貴。</h3> <h1><b><font color="#ff8a00">聞木樨香軒</font></b></h1> <h3>“木樨”就是桂花,這兒四周遍種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飄香,晚上可以看到明月高懸,倒映水中,隨波蕩漾。因此,這兒是觀賞秋景的地方。我們說,蘇州園林建筑的命名很講究,此處的“聞木樨香軒”也包含有深刻的禪理,佛教的禪宗講究悟道,佛理就像桂花香一樣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但卻看不見,摸不著,無影無蹤。</h3> <h1><b><font color="#ff8a00">留園曲廊</font></b></h1> <h3>留園曲廊是蘇州園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長約700米,另外兩廊是拙政園的水廊和滄浪亭的復廊,各有特色。留園的這一段爬山廊(曲廊)高低逶迤,墻直廊曲,明暗相間,有的地方貼近墻面,有的地方又有間隙,還種了一些花草,巧妙地運用對比的方法,使廊顯得更加活潑。廊在這里有這么個幾個功能:一是夏天可遮陽,冬天可擋雨;二是景點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天然的游覽線路;三是作為平緩地過渡,巧妙地將客人引到山上的“聞木樨香軒”,觀賞秋景。爬山廊的旁邊墻壁上有明代董漢策鐫刻的“二王”法帖,二王指的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與眾不同的是,此處的法帖只收“二王”書法,點評全放在釋文的后面,可以讓游人,特別是書法愛好者自己欣賞評點。留園墻上的這些書條石不僅收錄了歷代書家名帖,還記載了很多留園珍貴的史料,是當之無愧的“書法長廊、藝術(shù)長廊、園史檔案”,堪稱園林一絕。</h3> <h1><b><font color="#ff8a00">汲古得修綆</font></b></h1> <h3>在五峰仙館的西側(cè)有個小屋,叫“汲古得修綆”,這是唐代詩人韓愈《秋懷詩》里面的一句詩句。 “綆” 在古代是指繩子,“修”就是長的意思?!?修綆“就是指很長的繩子?!盾髯印酚小岸探幉豢梢约成钊敝f,這是一句勉勵人用功的箴言 ,告訴大家:必須下功夫才能得到真學問,韓愈將這句話加以點染,得出“汲古得修綆”的名句。意思是說做學問就像到深井取水,短繩是辦不到的,要學到高深的學問,必須努力花功夫。</h3><h3></h3><h3>此處鬧中取靜,原是小書房,開窗可觀四季的景色。</h3><h3>因為它位于五峰仙館之西,所以也叫“西樓”。因為處于五峰仙館和曲溪樓之間,為取得統(tǒng)一,東邊采用木菱花裝飾,在尺度和比例上與五峰仙館相呼應,而西邊做成粉墻漏窗和飛檐翼角與曲溪樓相呼應,起到了一個承接的作用。<br></h3> <h1><font color="#ff8a00">石林小院</font></h1> <h3>從五峰仙館往東,我們來到的這座院子叫石林小院。這個院子南北長29米,東西寬15米。園主別有用心地將院子隔出六個小院子,互相溝通,給人的感覺不是越隔越小,而是越隔越大,層次非常豐富,院外有院,景外有景。</h3> <h3>站在這個角度看一看,上面的這塊石頭像不像俯沖下來的老鷹,下面的石頭像不像昂頭向上的獵犬?所以叫“鷹犬斗”或“鷹斗獵狗峰”。前面的墻上好像還有一面鏡子,鏡子里邊有這只老鷹的背影。其實,它是石林小院南面小亭的漏窗,里面的背影是另一塊石頭,這種用隱蔽的手法構(gòu)成對景、漏景、框景,匠心別具,恰到好處,讓人感到院子很大,層次很深。</h3> <h1><b><font color="#ff8a00">洞天一碧</font></b></h1> <h3>洞天一碧又稱石林小屋,與揖峰園隔院南北相望。小屋卷棚歇山頂,內(nèi)置金石小桌。石林小屋意為仿宋葉夢得的石林精舍。有清代著名版畫家陳洪綬撰于石林小院窗兩邊木刻對聯(lián):“曲徑每過三益友,小庭長對四時花”。此聯(lián)與環(huán)境相符,聯(lián)內(nèi)每言一物,小院均有對照,在敘述庭院景觀的同時,使人聯(lián)想歲寒三友的花木比德、四時季相的時空交感,三個洞窗的虛、景物的實,令人回味無窮。莊怡孫亦撰有一聯(lián):“紅樹碧漪,溪山入畫;淡云微雨,華竹含香?!痹摻ㄖ⑺r就有,盛氏時稱“洞天一碧”,因此地石林小院內(nèi),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塊碧玉,故名。解放后曾稱“石林小屋”,今已恢復原名。</h3> <h1><b><font color="#ff8a00">揖峰軒</font></b></h1> <h3>石林小院中的這座建筑叫“揖峰軒”,朱熹說:“前揖廬山,一峰獨秀”。軒名是來自古人文章,但是園主對石頭的恭敬之情卻不難發(fā)現(xiàn),劉蓉峰愛石成癖,有“石癡”米芾遺風,他曾經(jīng)搜羅了很多湖石名峰,在此地“筑書館寵異之”,認為湖石不僅能給人以美感,還能得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德修養(yǎng)。揖峰軒環(huán)境幽雅,不妨作為三四個好友論詩作畫,操琴對弈的好地方,大家看里邊有琴、有棋。尤其是兩桌,一邊是圍棋棋盤,一邊是象棋棋盤,拿掉棋盤,桌子形同七巧盤,可以拆開來隨意放置,小方桌可以看到院內(nèi)用來拜月,也可取一墻角放花盆、茶具等。紅木菱花門窗上的蝙蝠、雙錢、萬字圖案等都是吉祥的符號。</h3> <h1><b><font color="#ff8a00">冠云峰</font></b></h1> <h3>冠云峰重5噸,高6、5米,造形奇特,峰頂似乎像一只雄鷹兀立其上,鷹頭在西,向下盯著一只向上趴的老龜,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獨峰觀賞湖石名峰假山。冠云峰與留園的大理石座屏、魚化石并列為“三寶”,同蘇州十中的瑞云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杭州西湖的皺云峰并稱為“江南四大奇石”。 為什么叫冠云峰呢?因為“石巔高聳,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而且在《水經(jīng)注》中有“燕王仙臺有三峰,甚為崇峻,騰云冠峰,高霞云嶺”之句,“冠云峰”之名由此而來。還有人講從西北方向看這座湖石假山就象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有點象觀音菩薩,懷抱嬰兒,腳踩鰲魚,取其諧音叫“冠云峰”。</h3><h3></h3><h3><br></h3> <h3>冠云樓下面北墻上的這塊石頭叫魚化石,也是留園“三寶”之一。這塊魚化石呈薄片狀,像云母一樣層層剝開,上面有二十多條小魚栩栩如生,頭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見,令人嘆為觀止。有關(guān)魚化石最早的記載,要算《山海經(jīng)》了。當時人們對石頭中的魚形圖案無法解釋,只好發(fā)揮想象力,把它想成是龍魚、鱉魚,想成神仙的坐騎。那么,魚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據(jù)專家考證,是在一億四千多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由于火山噴發(fā),火山灰落在河湖中,將魚蝦掩埋凝結(jié)而成的。</h3> <h3>在浣云沼的西面有冠云臺,是四方形,背靠長廊,三面敞空,臺下砌駁岸,臺內(nèi)匾上有“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則蘊含了園主對道家思想的追求。</h3> <h1><b><font color="#ff8a00">冠云樓</font></b></h1> <h3>冠云樓是為欣賞冠云峰而建造的,盛家住在這里的時候,此樓曾叫“云滿峰頭月滿天樓”。樓下大廳叫“仙苑停云”。該樓一共三開間五架屋,東西兩面又各接一間四架屋。</h3> <h3>東北側(cè)的六角形亭子為“冠云亭”,戧角黛瓦,頂部有泥塑如意和橘子,寓意如意吉祥。冠云峰的東面是盛氏的家庵,是盛康參禪禮佛的地方,盛康別號待云,所以當時叫“待云庵”</h3> <h1><b><font color="#ff8a00">佳晴喜雨快雪之亭</font></b></h1> <h3>冠云臺西面有一個門洞,穿過就進入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亭子的名字很有趣味,為集詩文碑帖之語妙合而成。佳晴取自宋代范成大“佳晴有新課”的詩句;喜雨即及時雨,取自《春秋榖梁傳》中“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的句意;快雪則取自晉代王羲之的《決雪時晴》帖。表達了園林主人希望四季風調(diào)雨順,豐收太平,園中花木生長繁茂的愿望。</h3><h3></h3><h3>雪之亭是一座卷棚歇山頂單檐方亭,亭中有楠木紗槅六扇,夾堂板上刻有猿羊虎象犬獅圖案,裙板上刻有蘭花圖案,為明代遺物,園藏珍品。亭外曲廊相圍,有對景石雕牡丹花壇。</h3> <h1><b><font color="#ff8a00">五峰仙館</font></b></h1> <h3>留園東部的主要建筑五峰仙館,這座高大寬敞的大廳,裝修精美、陳設古雅,素有“江南第一廳堂”之美譽。以前廳內(nèi)梁柱均為楠木,所以又有楠木廳之稱。因南面小院中有湖石假山,具有廬山五老峰的寫意神韻,于是取唐代李白“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的詩意,將大廳命名為五峰仙館。廳中扁額上的“五峰仙館”四個字是園主盛康請金石名家吳大題。這里是園主以前用于舉行重大宴飲以及婚喪壽喜的活動的場所。由于封建時代講究男女授受不清,因此在大廳的中后部以一排屏門、紗隔和飛罩將大廳隔成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寬敞明亮,座椅嚴格按規(guī)制擺放,是主人宴請男賓之處。而北面則相對局促,是專為女眷而辟。<br></h3> <h3>五峰仙館兩面墻壁上有四幅大理石掛屏,紅木板上有上圓下方兩塊大理石,不僅在形狀上有變化,而且包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之說,暗含“天人合一”的追求。</h3> <h3>在五峰仙館的正中的銀杏屏門上刻有《蘭亭序》,兩旁的紗隔窗有精美的花鳥畫,看上去就象玻璃一樣,有點透明的感覺,可以隱隱看到對面的景色,虛虛實實,明暗相間,畫中有畫,蘇州自古以來就盛產(chǎn)絲綢,絲綢不僅是日常必備的生活用品,一在裝飾上,不過,用這么大幅的絲絹畫來分隔空間也是比較少見的,《紅樓夢》里多次提到的“碧紗櫥”就也是用絲綢做的紗隔,隔出來的小空間。<br></h3> <h3>小院中是用青石鋪成的冰裂紋地面,廳前的臺階也很獨特,是用朵云石壘成,取腳踩祥云,人在云上,人上人的意思。</h3> <h3>“大理石座屏”,這座大理石座屏非常珍貴,石質(zhì)好、石紋妙、尺寸大,仔細一看,就像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明月、清風、野山、飛瀑集中于一塊石面。這塊大理石采于云南點蒼山,有“雨后靜觀山”“風前閑看月”的境界,全國罕見。</h3><h3><br></h3> <h3>為什么叫“五峰仙館”呢?回過頭來看一看館前面的假山,這座假山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山,從中可以找到十二生肖模樣,游客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生肖石峰。留園的主人非常喜歡石頭,他搜羅了大量的石頭,在館南堆疊了五座小山峰,取李白的“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之意而命名。</h3> <h1><b><font color="#ff8a00">林泉耆碩之館</font></b></h1> <h3>揖峰軒東邊的這座大型的廳堂,就是留園著名的鴛鴦廳。在南部天井前的石庫門上有磚額“東山絲竹”四個字。為什么叫“東山絲竹”呢?是不是劉恕是東山人的緣故呢?這幾個字也說明了我們觀賞園林必須把握主題的重要性。其實,“東山”也有一個典故,《晉書》上講,謝安在浙江東山隱居,朝廷幾次要他做官,他都不動心。所以后人就用“東山”或“東山高臥”指代隱居,“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絲竹”泛指音樂。天井外邊原來是盛家的戲廳,在這里樂。天井外邊原來是盛家的戲廳,在這里聽戲品曲,好不愜意!置身于此,能說園主不是“東山高臥”嗎?園主人雖然罷官還鄉(xiāng),心里還想著有一天能象謝安那樣,“東山再起”,打得苻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皇帝召喚時,立馬重出江湖,建功立業(yè)呢。</h3><h3><br></h3> <h3>而這“鴛鴦廳”也是一種重要的園林建筑形式。鴛鴦本是水鳥名,因為它們雌雄偶居不分離,所以中國民俗中常把配對的事物用“鴛鴦”稱之,大家請隨我一起來看看鴛鴦廳有哪些特點。第一,我們從外邊看只有一個屋頂,但里面卻是兩個屋面;第二,外邊看是一間房,里邊是兩個廳;第三,兩邊的功能也不一樣,有男廳、女廳之分,和冬廳、夏廳之別。男廳、女廳怎么區(qū)分呢?過去,中國社會很講究男尊女卑。不妨來比較一下,男廳一般建筑華麗,梁架扁方,且精雕細刻;而女廳則比較簡樸,梁架用圓木,沒有什么雕飾,就連地面地面上的方磚男廳的都比女廳的大。如果還分不清的話,不妨看一看,哪邊的風景漂亮那邊就是男廳,這兒當然是朝冠云峰這邊風景好了。除了“鴛鴦廳”名字外,它還有一個很雅的名字叫“林泉耆碩之館”,“林泉”指山林泉石,比喻隱居休息游玩的地方;“耆”指年老的意思;“碩”指有名望的人;“館”是四通八達的地方。連起來講就是:這里是德高望重的社會名流聚會的地方。銀杏屏門上的這篇《冠云峰贊》是清末著名的樸學大師俞樾寫的,還有全景圖后的《留園記》也是俞樾寫的,俞樾與盛康交情非常好,俞樾非常喜歡留園的山水景色,這些文章使得留園更加迷人。</h3><h3><br></h3> <h1><b><font color="#ff8a00">又一村</font></b></h1> <h3>又一村為北區(qū)一個獨立的小院,取意自陸游《游西山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句。又一村分南北兩面。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廢毀,現(xiàn)有建筑為解放后所建;南面是田園,昔日為菜田、茅屋、雞鴨等田園景觀,廣植竹、李、桃、杏等農(nóng)家花木。內(nèi)為盆景園,盆景園中還有個水池,池水清淺,池中有假山,山間植幾株小松,映入水中,別有情趣。</h3> <h3>“又一村”三字,取自于陸游的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弊哌^此門,生機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園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br></h3> <h1><b><font color="#ff8a00">活潑潑地</font></b></h1> <h3>西部花園的南端是一塊較大的草地,順著溪水順流而行,還可以看到小橋,溪水東端有一處建筑,半踞岸,半跨水,叫“活潑潑地”,聽起來很俗,實際上也有出典,一種說法是取自于唐代無住禪師“無為無相,活潑潑平常自在。”另一種說法是取自于殷邁《自勵》“窗外鳶魚活潑,床頭經(jīng)典交加。”</h3><h3>“活潑潑地”建筑為水閣形式,或稱水榭。單檐歇山造,四面環(huán)有走廊。南邊面臨水面,其下凹入,宛如跨溪而立,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意。盛康時即有此閣。閣內(nèi)的陳設,以隱逸為主題,掛著四副圖畫,內(nèi)容分別為林和靖放鶴、蘇東坡種竹、周敦頤愛蓮和倪云林洗桐。很顯然,這就是整個西區(qū)要表達的內(nèi)涵。閣內(nèi)有錢泳撰寫的一聯(lián):“青含長吉草;秀結(jié)富春華?!贝颂幱慰驮诖诵№?臨水聽風,靜中有聲,充滿詩情禪意,給人心靈以安慰。</h3> <h3>四部花園的山上有兩座小亭,舒嘯亭是一座六角形平面圓頂亭,名字取自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意。位于西部的假山上,下臨清流,借以為名。盛家人住在留園的時候,這里叫“月榭星臺”,解放后重建,改名“舒嘯”。西北山腰上的叫“至樂亭”,意思是此處的山林野趣使你輕松快樂,令人心胸舒暢。這里滿山載滿樹木,凈化了空氣,有天然自成之妙。春夏時節(jié),濃蔭蔽日,十分陰涼;深秋季節(jié),楓葉如一片紅霞,與中部燦若黃金的銀杏相互輝映,色彩斑斕,秋色浪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