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考古學者辛勤的發(fā)掘下,青海,曾出土了一件件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文物。 </h3><h3>大通縣孫家寨出土彩陶舞蹈紋盆<br></h3> <h3>彩陶舞蹈紋盆是1973年,青海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甲區(qū)發(fā)掘第20號漢墓時發(fā)現(xiàn)的。具有舞蹈畫面簡潔,線條明快,筆法酣暢。透過靜止的畫面,仍能讓今人感受到遠古的舞蹈藝術家擊節(jié)踏歌、肢體扭動時強烈的節(jié)奏感的特點。
同德縣宗日出土舞蹈盆<br></h3> <h3>1995年同德縣宗日遺址157號墓出土。高12.5厘米,口徑22.8厘米,底徑9.9厘米。卷唇,鼓腹,平底,為細泥紅陶,內(nèi)外黑彩。內(nèi)壁上部繪有兩組舞蹈人像,分別為11人和13人,頭飾較寬大,下著裙裝,手拉手,一幅活生生的集體舞畫面。兩組人像間以折線、斜線、圓點紋相隔,下面再繪出4道弦紋,使得整個畫面飽滿充實,極富藝術感染力。從總體看,該器造型合理,質(zhì)地細膩,表面光亮,彩繪運筆嫻熟,圖案疏密得當,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比1973年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更加美觀大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稀世珍寶。<br></h3> <h3>青海省樂都縣出土人形貼塑彩陶壺</h3> <h3>人形貼塑彩陶壺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高33.4厘米,1974年青海省樂都縣柳灣采集,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陶壺上貼塑人形,成了神秘觀念和生存豐產(chǎn)愿望的載體,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為中國史前工藝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br></h3> <h3>
此壺1974年出土于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的一座墓葬中,口徑9.2厘米 高33.4厘米,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泥質(zhì)紅陶,侈口,口沿外翻,短頸,鼓腹,腹下部內(nèi)收,平底,腹中部有對稱的環(huán)耳。器正面自領至腹部有堆塑和彩繪相結合的裸體人像,似為男女兩性的復合體。施黑彩。器背面和兩側(cè)繪圓圈紋,圈內(nèi)填網(wǎng)格狀紋飾。 現(xiàn)收藏于 中國歷史博物館。
這件彩陶壺是史前雕塑藝術的杰作。頭像部分就運用了雕鏤、貼塑、刻畫和繪畫等不同的藝術手法。頭部的各器官既安排得恰到好處,又注意表達人物的表情,使人的面部顯得生動傳神。
文化背景
青海樂都柳灣遺址,是黃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氏族公共墓地。自1974年以來,進行過多次發(fā)掘,發(fā)掘的墓葬多達上千座,出 土文物達三萬多件。然而人形彩陶壺卻不多見,可謂鳳毛麟角。正是因為它造型奇特且極為罕見,整個器物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因此有學者認為,它可能是舉行祭祀儀式時專用的酒壺,或者是在舉行巫術活動時用來驅(qū)邪鎮(zhèn)鬼的法具。
內(nèi)涵寓意
人的藝術
在眾多遠古文化遺存中,人體造型藝術及其傳統(tǒng)是一個有趣而又帶點神秘色彩的話題。人是萬物之精,以人為模型塑造的作品,反映了原始人對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這件彩陶壺不是單純地塑造人體,而是將人形貼塑于壺上,可能具有更加復雜的意義。
夸張造型
壺用細泥紅陶制成。敞口鼓腹小平底,腹下部有雙耳。頸部略歪,正面塑人頭像,其余為曲折線。腹部兩耳上方繪兩大圓圈紋,其間填以網(wǎng)紋,前后又施有蛙紋。唯正面中部蛙紋略去,在空檔處浮塑彩繪人體像。
人體正面全裸,頭部貼塑在壺頸上,五官齊全,招風耳和張著的嘴特別突出。手腳由泥條對稱貼塑,雙手經(jīng)過仔細刻畫,兩足則較粗略,軀體上有突出的肚臍和雙乳,乳頭特意用黑彩描繪。女性生殖器官用雕塑完成,被夸張地放在軀體正中央,也是陶壺的正中位置。
母神崇拜
在陶器上表現(xiàn)女性人體,可能出于一種對母神的崇拜心理,采用這種裝飾與人類繁衍生殖的觀念有關,腹部隆鼓的陶容器(如壺),則是儲種豐產(chǎn)的象征。陶壺上貼塑人形,成了神秘觀念和生存豐產(chǎn)愿望的載體,加重了它在氏族生活中的地位,也使它成為中國史前工藝中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br></h3> <h3>同德縣宗日出土骨叉、骨勺、骨刀<br></h3> <h3>1995年,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出土了一把距今5000年骨質(zhì)餐叉,這把被譽為“人類餐叉之祖”的骨叉,與西方餐桌上的餐叉是文化的巧合,還是有所關聯(lián)? 如今,這一切已經(jīng)無法解答,但它折射出了5000年前這片古大陸上的遠古先民的生活情態(tài)與文明高度。<br></h3> <h3>民和縣核桃莊出土彩陶壺<br></h3> <h3>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博物館于1985年4月,收藏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早期的螺旋紋彩陶壺。經(jīng)青海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件彩陶壺上繪制的是豎向七方連作的“S”形螺旋紋,紋飾之獨特,制作之精美,在馬廠時期的彩陶上很少見到,其它文化類型的彩陶上也很難見到。這樣精美的螺旋紋彩陶壺無疑是馬廠早期彩陶中的瑰寶,在彩陶王國中也算是一件杰出的藝術品。<br></h3> <h3>青海省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 馬家窯類型二人抬物紋彩陶盆 我國最早的祭祀儀式題材紋飾彩陶盆</h3> <h3>貴南縣尕馬臺出土七星紋銅鏡<br></h3> <h3>新石器時代古鏡之一。1977年,青海省貴南縣尕馬臺齊家文化墓地出土。直徑9厘米、厚0.4厘米,表面光滑,背面為不規(guī)則七角星幾何紋圖案,空間飾有斜線紋。鏡紐已損,另在鏡的邊緣鑿有兩小孔,作系繩穿掛之用。這是我國所發(fā)現(xiàn)的銅鏡中,年代較早的一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