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青山在,不言老,同學情深似海</h3><h3> 歲月逝,常憶往,同窗義重如山</h3><h3> 記住青澀年華</h3><h3> 守望校園丁香</h3><h3> 操場上,我們書聲朗朗</h3><h3> 實驗室里,我們鉆研不倦</h3><h3> 我們,把求知的汗水灑滿教室</h3><h3> 我們,把探索的足跡留在校園</h3><h3> 回望當年</h3><h3> 青春年少,我們沒有虧欠歲月</h3><h3> 如今潮退</h3><h3> 我們感恩母校</h3><h3> 我們感謝師長</h3> <h3> 1978年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年代,我們77、78級二屆新生同年入學、同年畢業(yè)。</h3><h3> 四十年前,在文革中斷了十一年高考招生后,我們78級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全國統(tǒng)考生,從僅有百分之六點幾的錄取率考取大學。我們帶著天之驕子的榮耀,懷揣無限夢想,從全國四面八方來到美麗的冰城哈爾濱,聚集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生活在工程師的搖籃里。四年的學習生活,我們朝夕相處,相互研討,共同進步,使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誼、兄妹之情。正是這一年,她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拉直了我們的人生軌跡。</h3><h3> 2018年9月23日,我們77、78級入學的同學(共1200多人),重回母校,再次歡聚一堂共慶入學四十年,敘當年友情,話別后趣事……</h3> <h3>1982年我們班的畢業(yè)照</h3><h3><br></h3><h3>青澀的年華稚嫩的臉</h3><h3>重回母校已是</h3><h3> 鬢角染霜,皺紋滿臉</h3> <h3> 紀念會開幕式</h3><h3><br></h3><h3> 1978年入學時,哈建工是一所獨立大學。哈建工原是從哈工大分離出去的獨立大學,與哈工大同根同源。后來大學強強聯(lián)合,哈建工又回歸母校——哈爾濱工業(yè)大學。</h3> <h3>老校長楊士勤院士</h3> <h3>老校長楊士勤院士致詞</h3> <h3>主樓前的留念照</h3> <h3>參加慶祝大會的部分同學</h3> <h3>午餐現(xiàn)場,一系同學的快閃活動</h3> <h3>留下靚影</h3> <h3>校園拾趣</h3> <h3>聚會盛宴</h3> <h3><br></h3><h3> 謝謝您,老師!</h3><h3> 感謝您的教誨</h3><h3> 感謝您的傳承</h3><h3> 由于特殊原因,我們班請的老師部分不能到場,部分老師居住在外地我們沒能請到,也有幾位老師仙逝離我們遠去</h3><h3><br></h3><h3>老師,我們想念您</h3> <h3> 歲月不饒人,可我們也沒饒過歲月。</h3><h3> 在那個求知若渴的年代,我們把時間讓給了書本,把課余用于習題,我們不負青春歲月。三十六年后補照了學士照,也算做當年的獎賞</h3> <h3>部分同學的學士照</h3> <h3> 電機樓</h3><h3> 我們與你再站一站:</h3><h3> 一份情緣難忘</h3><h3> 一次記憶永存</h3> <h3>女生宿舍</h3><h3> 女生們在二宿舍住過三年半??吹剿悄敲吹氖煜?,那么的親切。我們依依不舍,留個照吧,做于永久的紀念</h3> <h3>一宿舍——男生宿舍</h3><h3> 可惜了,我們沒趕上時間,一宿舍于今年八月份被拆除了,不遠的將來又有一棟現(xiàn)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h3><h3> 想念你啊,我們的一宿舍,在這里我們度過了一千二百多個日日夜夜</h3> <h3>電機樓內(nèi)</h3> <h3>7812班本次活動簽名錄</h3> <h3> 相聚是首歌</h3><h3> 唱出了同窗之誼,唱出了同學之情</h3><h3> 每一次相聚</h3><h3> 留下的是真情</h3><h3> 帶走的是祝福</h3><h3><br></h3><h3> 愿同學之情如江河之水,延綿流長</h3> <h3><br></h3><h3>教學樓主樓</h3><h3><br></h3><h3> 在我們心中,她是那么的雄偉壯麗、高大挺拔。</h3><h3> 主樓前的二片丁香園,留下過我們的青春靚影。</h3><h3> 丁香花開,濃郁的花香沁入我們的心扉,銘記在心田。</h3> <h3>電機樓</h3><h3> 進進出出,我們走過了四年。多少個朝陽初升,我們踏入電機樓,多少次披星戴月,我們晚自習后離開——大多數(shù)的課程都是在電機樓內(nèi)完成。</h3> <h3>大教室</h3><h3> 這是我們上過高等數(shù)學、普通物理等基礎課的大教室。我們在這里占過位,搶過座,為的是更好地聆聽老師的教誨。</h3><h3> 今天讓我們重溫當年,來一次你講我聽。</h3> <h3> 這是我們班大一和大四的全班教室。在這里我們班共度二年的美好時光。</h3><h3> 故地重游,讓我們多站一會,讓我們多親一下</h3> <h3> 離開母校三十六年了,母校已是一派新景象。新蓋的圖書館高大上,當年的三食堂已成了三層的學苑樓(食堂),樓內(nèi)窗明幾凈,飯菜花樣翻新,美味可口,應有盡有。想當年我們只有白菜、土豆、粉條,偶爾一周一次的紅燜肉,現(xiàn)在的條件真是天上人間。</h3> <h3>上學時的校長樓</h3> <h3>電機樓</h3> <h3>電機樓裝修一新,難辨當年模樣</h3> <h3>學苑樓——嶄新的食堂</h3> <h3>校園新面貌</h3> <h3>新建的圖書館</h3> <h3> 大學四年期間,我們起早貪黑,分秒必爭,但我們也浪漫過:松花江上有過我們劃船的倩影,太陽島上也留過我們青春的歌聲。重上太陽島,舊貌變新顏,我們已認不出當年走過路,找不到當年放歌起舞的白樺林,盡管如此,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純真的年代、那個無悔青春歲月</h3> <h3>防洪紀念塔留影</h3> <h3>太陽島上</h3> <h3>室內(nèi)冰雕</h3> <h3>哈爾濱歌劇院</h3> <h3>太陽島風光</h3> <h3>哈爾濱伏爾加莊園游</h3> <h3>文藝演出節(jié)目單</h3> <h3> 藏龍臥虎,不顯山不露水是那個年代的寫照。當年不動聲色的女生,如今成了舞者</h3> <h3>四小天鵝</h3> <h3>美女與“野獸”</h3> <h3>后記</h3><h3> 這次哈爾濱聚會,由哈爾濱同學精心安排,周密組織,為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活動內(nèi)容和禮品,同學們盡感不虛此行。在此,對哈爾濱的同學表示感謝,感謝你們!感謝汪國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