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東甌山水,素負盛名。其三溪諸地,峰峻巒黛,望之林茂溪碧處,即景色秀美的桐嶺村。<br></h3> <h3>村口往北步入河頭路,沿路小溪潺潺有聲,漸行十數步,溪廻路轉,豁見一亭,依山臨溪,翼然立于官山尖下,乃知青亭也。亭呈六角,采花崗巖砌筑,六根圓柱托起亭蓋,歇山挑檐凌空飛翹,如大鵬展翅,蓋頂石錐直指蒼穹,猶仰天長嘯。亭額有石匾,上題“知青亭”,字體風流飄逸,亭柱有隸書楹聯(lián):“八載芳華許阡陌,七秩皓首感鄉(xiāng)恩”。
</h3><h3><br></h3> <h3>何曰“知青亭”?又為何人所建?
時空穿越54年前。
1964年10月10日,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的上山下鄉(xiāng)洪流中,我們28位來自溫州各所中學的高、初中畢業(yè)生,被敲鑼打鼓送到桐嶺村插隊落戶,其中年紀最大19歲,最小僅15歲,稱為“知青”。<br></h3> <h3>桐嶺村山青水秀,民風淳樸,知青被村民熱情接納進村,并插入各生產小隊。村里給知青每人指派一位師傅,我的師傅張銀松,兄弟中排行老三,村里人都親切地稱“三叔”。三叔雖在中年,但能挑得四籮谷子,農活樣樣是里手,他性格豪爽,宅心仁厚。三叔悉心教我各種農活,關愛備至,我搭伙三叔家,三嬸待我如同自家孩子,甚至更多照顧。山村人每頓只能一半米飯一半番薯,可是三嬸每餐都不許我吃番薯,凈吃米飯??粗逡粋€壯勞力每餐也是吃著番薯飯,我心不安,只得假說自己喜歡吃番薯,才能打點番薯飯。寒冬臘月,我仍是冷板床薄涼席,三嬸見到后就徹夜趕制稻桿薦【注3】,親手給鋪墊床上,并送我一個裝滿菜籽殼的枕頭,使我夜里能睡的安穩(wěn)、暖和。我的被窩暖了,心窩更是暖流翻涌。
</h3><h3><br></h3> <h3>在村民的教授下,從插秧、耘田、割稻,到上山砍柴、挑擔,原本“五谷不分”的懵懂少男少女,經過幾年勞動磨煉,學會了各種勞動技能。從最初挑幾十斤擔子,到挑起二百多斤的兩籮谷子也能健步如飛,挑著一百多斤柴禾在山路行走也如履平地。
當然,期間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種種磨難,甚至與死神擦肩而過。一次,我隨隊里上山砍柴,那時柴草稀缺,見陡坡“郎枝”【注1】茂盛,為完成任務,不顧艱險,攀巖砍柴,不料腳下踩空,整個身子直向坡下深谷滑去,幸好剛滑下幾米,纏在身上的“團蒲繩”【注2】鬼使神差地勾住枯樹枝丫,得以避免悲劇演繹。知青張大奎,隨隊里上山挖番薯,下山時挑著一百多斤番薯,盡管人乏腸饑,仍咬牙堅持,在山路轉彎處,一邊陡壁,一邊深溝,籮筐碰上陡壁倒彈外傾,壓在肩上的擔子把人帶向深溝,大奎敏捷蹲身并松手,兩筐番薯連著扁擔滾落深溝,湍流沖過散落的番薯,竟自東去,大奎癱坐在地,呆望溝底的籮筐、扁擔、番薯,雖然心存懊惱,但是剛才若稍一遲緩,滾落的不僅是這百多斤番薯……
困難和歷險都不能使知青退縮,相反磨礪了我們的意志。村民視知青為親人,我們也盡已所能回報桐嶺村民。
</h3><h3><br></h3> <h3>桐嶺村沒有學校,文化貧瘠,生活單調,知青決心在村里傳播文化知識、推廣文體活動。在村民支持下,知青開辦了夜校。教室設在嶺根宮,擺上十多張課桌,知青帶來各自舊課本,并轉身成了執(zhí)鞭授課老師。村里年青人爭先恐后報名學習,晚上,宮里點上煤氣燈,瑯瑯書聲飄出宮外,響徹夜空。知青又辦起俱樂部。知青中人才濟濟,編劇、演員、唱歌、器樂樣樣拿手。嶺根宮有個舊戲臺,每當俱樂部演出,村里男女老少、還有數里外趕來的鄰村人,把嶺根宮擠得水泄不通,如同舊時的廟會。村民們久逢甘露般吮吸著知青表演充滿生活氣息的各類節(jié)目,更是被女知青夏寶寶夜鶯般的歌聲、男知青徐哲欽行云流水似的二胡聽得如癡如醉,嘖嘖稱道。會武術的知青陳勝賢,在村里的曬谷坦辦起“武術學習班”教授武術,村里小伙子趨之若鶩,專心習武。
知青,猶如一股春風,吹進山村,使得沉寂又單調的桐嶺村風生水起……<br></h3> <h3>八年后,知青以各種方式陸續(xù)返城,有參軍、有考上大學、也有直接分配到工廠……
農村歷練,晨昏雨露滋潤了善良與樸實,寒暑風云鑄就了勤勞與堅韌,這是人生珍貴的財富、生命頑強的源泉。投入改革開放大潮的知青,懷揣美好愿景,肩負時代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勤奮努力,踏實耐勞,求索創(chuàng)新,做出喜人業(yè)績和社會貢獻,成為企業(yè)所需骨干、社會有用之才。知青項光榮自從當年學做夜校老師,即愛上這一神圣職業(yè),并想盡己所能,為山村文化知識繼續(xù)給力,師范學院畢業(yè)后仍回到老竹鄉(xiāng)中學(轄桐嶺村)教書育人,一教竟是數十年,如今桃李遍故地。知青陳勝賢返城后,仍不忘初心,工作余暇?;赝X村,繼續(xù)教授、推廣武術,當年隨他習武的桐嶺村少年鄧文通、吳勝山、鄧順三等,后來多次在全國性武林大賽中獲獎,如今已是溫州武術界名師,陳勝賢也長期擔任溫州市武術協(xié)會會長,并在花甲之年參加香港中華武術大賽,喜獲金獎。我進了市副食品公司,從事農副產品生產、收購工作,70年代,曾與公司技術員一起到桐嶺村幫助山林隊培育種植西瓜、柑橘等,并組織收購,為桐嶺村的經濟發(fā)展奉獻綿薄之力。80年代,知青李大年擔任市商業(yè)委員會主任、我時任市供銷社主任,知青們自豪又語重心長地說:政府把全市人民的生產、生活資料都信賴地交給了知青當家調度,我們更應同心協(xié)力、盡職盡責做好這份工作,以不負政府所托、不負江東父老期盼!
芳華隨歲月流逝,記憶卻銘刻心中!<br></h3> <h3>2018年春節(jié),知青在古稀之年再次相聚桐嶺。在這里,我們留下足跡,灑下汗水,付出青春!回想在最艱難歲月給我們幫助和關懷的父老鄉(xiāng)親,感恩之情無以言表,大家商議籌建紀念感恩石亭。知青陳大樑等慷慨解囊,眾知青積極捐資。在村民支持下,我和陳勝賢、張大奎、陳錦棣、林莉英、項光榮、魏登鰲等知青,冒著烈日酷暑四處奔走,選址、考察、做基礎、選石材,至夏末,終于建成石亭,即名“知青亭”,大家推選我題書并撰寫楹聯(lián)和碑文。按照鄉(xiāng)村習俗,知青在村里擺上簡樸又熱鬧的完工酒,與村里父老鄉(xiāng)親,共聚一堂,杯籌交錯,笑臉喧嘩,主賓皆歡。
風聞桐嶺村建了“知青亭”,前來瞻仰游覽的鄰村村民和知青往來而不絕,流連且忘返。村民坐在避日遮雨的“知青亭”憩歇,嘖嘖稱羨知青善舉,知青坐列此亭,別是一種情懷:回眸芳華東逝水,笑看青山盡霞輝……
知青一代,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天地雖悠悠,歷史終湮沒,然知青之精神將香飄久遠!
桐嶺知青 嚴云林
2018年10月1日
【注1】郎枝:草本植物,曬干可作柴料。
【注2】團蒲繩:捆柴的麻繩,一頭有木勾。
【注3】稻桿薦:稻桿編的褥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