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東 施 效 顰”</b></h1><h3><b> “東施效顰”是個(gè)很古老的典故,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br></b><b> 春秋的時(shí)候,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美麗之極,傾國傾城。無論舉手投足,還是一顰一笑都惹人憐愛。淡妝樸服的西施,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高的“回頭率”。<br></b><b> 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疼得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更顯得嬌媚柔弱。<br></b><b> 在西施的鄰村,有一個(gè)丑女,名叫東施。不僅長的丑,而且沒有修養(yǎng)。她平時(shí)舉止粗俗,粗聲大嗓,卻一天到晚做著當(dāng)美女的夢(mèng)。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fā)式,卻仍然遭人白眼。<br></b><b>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好感與同情,因此,回去后也學(xué)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里走來走去。哪知這丑女的矯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樣子更難看了。結(jié)果,鄉(xiāng)間的富人看見丑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guān)上;鄉(xiāng)間的窮人看見丑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yuǎn)遠(yuǎn)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gè)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來走去的丑東施,就像見了瘟神一樣。<br></b><b>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好看,卻不知道她為什么美,而去簡單地模仿她的樣子,結(jié)果遺笑后世。<br></b><b> 這是《太平寰宇記》卷九六里講的一個(gè)故事。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diǎn)在哪里,胡亂模仿,結(jié)果留下笑柄。</b></h3> <h3><b> 古往今來,非但人群里有“東施效顰”的,就是在古董行里,“東施效顰”的也不少。</b></h3><h3><b> “仿前朝”是古已有之的。因?yàn)榉碌梦┟钗┬?,也曾留下很多佳話。比如沈周的《仿富春江圖》,歷代大家的《仿清明上河圖》,又如清朝康、雍、乾幾世仿宋朝五大名窯,精品疊出,蔚為壯觀。這些都是在認(rèn)真研究前朝精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基礎(chǔ)上的再創(chuàng)造;是吸收前代形神、吃透前人精神而后胸有成竹的再創(chuàng)造。絕不是像東施一樣,簡單的形似和材料的接近。<br></b><b> 現(xiàn)在更多充斥古物市場的,太多“東施效顰”的產(chǎn)物,遑論“仿品”,叫它們“工藝品”都有些牽強(qiáng)。虧了那些賣家還信誓旦旦、指天說地、賭爹罵娘地忽悠,真不知是物的悲哀,還是人的悲哀。</b></h3> <h3><b> 在我的藏品中,就有一件“東施效顰”的油燈。很顯然,這是一件二龍戲珠醬釉燈。單獨(dú)地看,這也是一件不錯(cuò)的明代燈具,有19厘米高,灰泥漿胎,施醬黃釉,仰蓮花瓣口,主體圖案是兩只戲珠龍,楞形燈柱,桿欄式飾件圍出燈承和底座,整體紋飾豐富,在民窯的物件里,算是件不錯(cuò)的東西。</b></h3> <h3><b> 但藏?zé)羧酥溃@是一件明代仿元代二龍戲珠燈,無論從形體還是紋飾,都“像”,但又絕無風(fēng)神。醬釉淺而不勻,二龍臃腫呆板,匠氣十足,毫無神氣,無性情所以無個(gè)性;無生機(jī)所以失意蘊(yùn);無頭腦所以沒文化。</b></h3><h3><b> 哎!真是個(gè)“東施效顰”的“丑”家伙!</b></h3> <h3><font color="#ff8a00">王軍云,牧齋主人。喜文樂畫好收藏,宅于一室,琢文作畫品收藏,牧山牧水牧身心。所好皆出本心,每有所獲,欣欣然,淘淘然。獻(xiàn)于諸君,倘博一笑,幸甚;若得共鳴,幸莫大焉,或曰阿彌陀佛,同道同道!</font></h3><div><font color="#ff8a00">熱門評(píng)論(0)</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