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個小城、1340年歷史、兩個紅綠燈、幾十輛出租車、不足10萬人口,卻擁有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5A級景區(qū),36平方公里的水上丹霞,12000平方米江南最大明代民居群、擁有一條保存完好的紅軍街......這里,就是福建泰寧,一個皇帝賜名的小城。</h3><h3> 帥哥是個“五A控”,豈能錯過這個奇特的小城。在我的印象里,它真是“養(yǎng)在深閨人不識”的小城。</h3> <h3> 果然,這個小城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現(xiàn)代的繁華,它沒有徒有虛名,沒有讓我們失望。這樣一座出行、居住、飲食、停車都很方便的小城,是我們最青睞的地方,故而在這里停留了3天。</h3> <h3> 泰寧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寧縣城關(guān),方圓面積226.5平方公里。不僅有江南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建筑群,還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時期建筑物,是我國江南地區(qū)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h3> <h3> 泰寧還有一個最值得炫耀的地方,即泰寧丹霞是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中國丹霞中重要組成部分。</h3> <h3> 我們首先要游的地方是泰寧地質(zhì)博物苑。</h3><h3> 這個文昌門是我們在去博物苑途中經(jīng)過的地方。</h3><h3> </h3> <h3> 泰寧丹霞位于泰寧縣境內(nèi),由金湖和上清溪南北兩大片區(qū)組成,總面積234.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qū)110.87平方千米,緩沖區(qū)124.01平方千米。</h3><h3> 2010年8月2日,“中國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我國第8個世界自然遺產(chǎn)、第40個世界遺產(chǎn)。</h3><h3> “中國丹霞”是由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和貴州赤水等6個提名地組成。</h3> <h3> 我們一路游下來,聽到看到最多的是“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何為丹霞地貌呢,我把網(wǎng)上查到的資料和照片引用進來,以科普一下。</h3><h3>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陸相為主(可能包含非陸相夾層)的紅層(不限制紅層年代)發(fā)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該定義被大多數(shù)學者們接受,也可表述為“以陡崖坡為特征的紅層地貌”。 </h3><h3> 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于全國28?。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h3><h3> 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h3><h3> 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gòu)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地層命名為“丹霞層”。</h3><h3> 1938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h3><h3> 1939年陳國達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名詞,以后丹霞層、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h3> <h3> 丹霞,是具有神奇力量的自然,給中國這片土地最為特別的情意。她是中國最明亮的一抹赤紅,如同天空朝著生養(yǎng)我們的大地,摁下的一枚傳世印章。</h3><h3> 丹霞地貌是完全由中國學者發(fā)現(xiàn)和命名的地貌類型,而更令人驚喜的是,整個地球上,這種紅色地貌景觀分布最廣泛的區(qū)域恰是中國。</h3><h3> 1928年,地質(zhì)學家馮景蘭在中國廣東省北部山地進行野外考察時,被仁化縣丹霞山密集分布的紅色崖壁所吸引。</h3><h3></h3><h3> 因為之前從未有過對類似地貌類型的地質(zhì)記錄,馮景蘭就以丹霞山中的“丹霞”二字將其命名為“丹霞層”,并以巨大的熱情展開對這一全新地貌的學術(shù)研究。</h3><h3></h3><h3> 那一年,馮景蘭剛剛30歲。他或許不曾意識到,自己無意間叩開的這座丹霞之門,背后掩藏著多少光彩奪目的寶藏。</h3><h3> </h3> <h3> 我們抱著極大的熱情,帶著無限的期待,騎行了四公里來到博物苑??墒?,來到這里的情形,就如同這陰霾的天空,一下子給我們熱切的情緒,蒙上了一層陰云,這里令我們大失所望。如果只是沒有游人,我們不在乎,只要有我們所希冀能看到的東西,我們樂得清靜。</h3><h3> 可是,這里給我們的感覺是徒有虛名,讓我們白白跑了冤枉路。</h3><h3> 四個字“不敢恭維”。</h3> <h3> 偌大的博物苑,只有我們兩個人。里面的內(nèi)容完全與“博物苑”這個大名頭不相匹配。</h3><h3> 但是,我們倆是誰呀,那也非常敬業(yè)地游玩了大半個上午。</h3> <h3> 我們來到博物館,雖然開著門,但里面沒有工作人員,也沒有燈光,黑乎乎的。</h3><h3> 恰巧從遠處過來一個工作人員,還很負責任,找到管理這里的人,為我們打開燈光,我們才得以在里面參觀了關(guān)于丹霞地貌的一些介紹資料和圖片。</h3> <h3> 這個展館此時就為我們倆專門開放的。</h3> <h3> 園區(qū)里就是這樣冷清甚至有些荒蕪。</h3> <h3> 園區(qū)對岸是在建的一些民居或者是商業(yè)區(qū),拍照還是不錯的背景。</h3> <h3> 我們從博物苑出來,就回到了中心街區(qū)??纯磿r間尚早,我們決定逛逛泰寧城。</h3><h3> 邂逅真是一種意外的幸福。我們走過這座同心橋,不遠處竟然走到了紅軍街。</h3><h3> 難怪這座橋的名字這么有涵義。</h3> <h3> 我站在橋上拍下的這張照片很有意味,大有穿越之感。</h3><h3> 一橋分隔兩世界。橋北是現(xiàn)代化的縣城,橋南就是泰寧古城。而紅軍街就在橋南的另一端,一個不起眼的巷子里。</h3> <h3> 這是古城部分。</h3> <h3> 這是如今的泰寧縣城。</h3> <h3> 泰寧縣文物古跡眾多,素有“漢唐古鎮(zhèn)、兩宋名城”之美譽。</h3><h3> 它還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中央蘇區(qū)。</h3><h3> “朱德、周恩來舊居”和大批珍貴的文物都保存完好,規(guī)劃建設(shè)的新徽派翹角仿宋古城建筑更是別具一格。</h3><h3> 我們從同心橋下來不遠處,就看見了這塊大石碑,石碑后面是一座巨大的組雕。我當時很好奇,咦,這是什么意味的雕塑?僅僅是為了城區(qū)的景觀?那和古城風格也不搭界???</h3><h3> </h3> <h3></h3><h3> 我們停下來,走進去。哇,不得了了,這里竟然是“紅軍街”,一處留存的地地道道的紅色真跡。</h3><h3> </h3> <h3> 紅軍街,現(xiàn)在已經(jīng)顯得很破舊,但在斑駁的墻壁上,還能看清楚當年紅軍留下的宣傳標語。</h3><h3> </h3> <h3> 帥哥在紅軍街里仔仔細細拍了許多照片和視頻,我們自己留存,資料很珍貴。</h3> <h3> 這是紅軍當年刷的宣傳標語。</h3> <h3> 紅軍街原名嶺上街,當年紅軍三次到泰寧,都是住在這條街上。</h3> <h3> 2004年,泰寧紅軍街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jīng)典旅游景區(qū)之一。</h3><h3>2008年,全國縣級規(guī)模最大的紅軍主題青銅群雕《泰寧賦》揭幕時,諸多先輩后代都來到泰寧緬懷革命先烈,珍惜現(xiàn)在的安詳與寧靜。</h3><h3> 泰寧之所以被如此看中,還是在于其地勢險要,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h3> <h3> 這是紅軍街入口處的一組大型群雕。帥哥騎車繞一周拍攝比較完整的畫面。</h3><h3> 但這里由于是居民區(qū)和商鋪區(qū),雕塑旁邊放置了很多車子。對于我們游人來說,對紅軍的雕塑這樣怠慢感覺很不嚴肅,而對于當?shù)氐娜硕?,可能已?jīng)習以為常、司空見慣或視而不見了。</h3><h3> 但我們看到這樣的情形,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有些難過。</h3> <h3> 為紀念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當?shù)卣畬⒃摻置麨椤凹t軍街”,并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列入革命歷史文物保護單位。</h3> <h3> 泰寧曾是革命老區(qū),21個蘇區(qū)縣之一。</h3><h3> 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工農(nóng)紅軍在此燃起了革命的烽火,建立了紅色政權(quán),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部就設(shè)在這里。</h3><h3> 1931年至1933年紅軍曾三進三出泰寧,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曾多次親臨泰寧布署工作,就住在這條街上的陳家大院內(nèi),故又稱陳宅為“朱德、周恩來舊居”。</h3><h3> 1933年8月中旬,朱德、周恩來率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從江西經(jīng)建寧東移至泰寧,指揮東方軍和江西撫河以東地區(qū)的紅軍作戰(zhàn),總部就設(shè)在陳家大院。</h3><h3> 當時隨總部前來的,還有時任參謀長的葉劍英、政治部主任楊尚昆、國家保衛(wèi)局長鄧發(fā)、衛(wèi)生部長彭真、警衛(wèi)連指導員康克清等同志。同年11月,總部撤回建寧。</h3><h3> </h3> <h3> 這里留下了許多標語和大幅文告。</h3><h3> 街上還保存有紅軍留下的“紅軍井”和大幅文告,文告的題目是:《告劉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級官長書》,這幅文告高2.6米,寬4.2米,全文一共665字。1995年被公布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h3> 這是為了保留住原文,而后來刻錄在這里的文告。</h3><h3><br></h3> <h3> 這是寫在墻上的原文。</h3> <h3> 開始我以為是現(xiàn)在的人們?yōu)榱藨昂笏⑸先サ臉苏Z。當看到這個石碑后,才深信不疑,這是當年的真跡。</h3><h3>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竟然能保存下來,實屬不容易,非常珍貴。</h3> <h3> 街上還保存有紅軍留下的“紅軍井”</h3> <h3> 我正巧碰見這里的居民在使用這個井水。紅軍街現(xiàn)在雖已經(jīng)破舊了,但為了保存古跡,這里不能隨便拆遷,所以這里還有一些居民在此生活。</h3> <h3> 傍晚的時候,我們來到了重點游覽區(qū):泰寧古城。</h3> <h3> 一進景區(qū)大門,就看見了這家店。那就先介紹一下泰寧的游漿豆腐。</h3><h3> 泰寧最講究的豆腐,莫過于游漿豆腐了。泰寧游漿豆腐的最獨到之處在于,它歷史悠久,既不用石膏也不用鹵水,堅持古法制作。將大豆浸泡、磨漿、濾凈,以陳漿作為酵母來回游動,使豆腐的蛋白質(zhì)凝結(jié)成“花”后,再放入木框內(nèi),壓去過剩的水份即成游漿豆腐。這種方法制作的豆腐比石膏制成的豆腐質(zhì)嫩,無粗糙感。</h3><h3></h3><h3> 由一種豆腐能變幻出一桌的饕餮盛宴。豆?jié){魚,豆?jié){同河魚一起熬煮,呈現(xiàn)出奶白色的湯汁,濃濃的質(zhì)感,鮮美無比;炸豆腐,豆腐入油鍋炸,外皮金黃酥脆,里邊滑嫩可口,蘸上醬汁,每一口都意猶未盡;還有過橋豆腐、泥鰍鉆豆腐等等。有詩贊“游漿豆腐百年酵,咬嚼一塊味百年”。</h3> <h3> 這是油炸豆腐,里面是嫩嫩的,蘸上料汁,風味獨特,真是吃不夠。</h3> <h3> 古城里大多是這樣的石板路,非常適合帥哥游遍古城。</h3> <h3> 其實,這個古城主要是以尚書第為主的古建筑群,也就一兩條街道而已,但他確確實實是留存下來的古跡。</h3> <h3> 古城里還居住著一些原住民。因為不能拆遷,也不能隨意改造裝修,所以房屋已經(jīng)很破舊,居住條件也很差,但很多老人有戀舊情結(jié),還是習慣居住在古城里。</h3> <h3> 這是民居的堂屋,或者是庭院,沒有大門的。</h3> <h3> 古城里各個街巷都有河水經(jīng)過,人們就近就便洗刷東西。這個老人已經(jīng)在此居住了80多年了。這是他的祖輩留下來的祖產(chǎn),可見他的家族在這里已經(jīng)不知道生活了幾代了。</h3> <h3> 當然,這樣閑置的已經(jīng)被保護起來的古屋還是占多數(shù)。</h3> <h3> 古城內(nèi)有三條小河(杉溪、北溪、朱溪)蜿蜒而過,形成“巴”字形狀。 “溪聲巴字水,雨意米家山”~~ 好有詩情畫意!</h3> <h3> 我們走在這樣古老的街巷, 青磚、黛瓦、坡頂、翹角和馬頭墻,仿佛穿越回明代一般。</h3> <h3> 古城里主要有尚書巷。</h3> <h3> 最具規(guī)模的是尚書第建筑群。</h3> <h3> 尚書第俗稱“五福堂”,在泰寧縣城內(nèi)中央的尚書街上, 尚書第座西朝東,南北長87米,東西寬60米,占地面積5220多平方米。</h3><h3> 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明朝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燁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的府第。</h3> <h3> 尚書第建筑面積達四千多平方米(南北長87米,東西寬52米),主體建筑為五幢,輔房八棟,分五道門一字排列,除廳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余間,均系磚、石、木結(jié)構(gòu)。</h3><h3> 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崗巖石板鋪設(shè),廳堂是方磚地,天井有石柱花架和石水缸。</h3><h3> 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門進出,北端有儀仗廳、接客廳。</h3><h3> 甬道設(shè)五重門樓,橫匾分別有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禮門、義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諫等石刻。</h3><h3> 整個建筑布局嚴謹合理,宏偉壯觀,是福建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h3> <h3> 看見大門上邊的四根圓柱和門下方兩側(cè)的石鼓形的建筑了吧?</h3><h3> 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門當戶對”。我也是第一次在這里才了解了它的意義所在。</h3><h3> “門當”與“戶對”最初是指古代大門建筑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h3><h3> 門當原本是指在大門前左右兩側(cè)相對而置的一對呈扁形的石墩或石鼓(用石鼓,是因為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人們以為其能避鬼推崇);</h3><h3> 戶對則是指位于門楣上方或門楣兩側(cè)的圓柱形木雕或雕磚,由于這種木雕或磚雕位于門戶之上,且為雙數(shù),有的是一對兩個,有的是兩對四個,所以稱為戶對。</h3><h3> 根據(jù)建筑學上的和諧美學原理,大門前有門當?shù)恼罕赜袘魧?,所以,門當、戶對常常被同呼并稱。又因為門當、戶對上往往雕刻有適合主人身份的圖案,且門當?shù)拇笮?、戶對的多少又標志著宅第主人家財勢的大小,所以,門當和戶對除了有鎮(zhèn)宅裝飾的作用,還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標志。</h3><h3> 所以,門當戶對逐漸演變成社會觀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條件的一個成語,在今天,反而被人忽略了其原來的意思。</h3> <h3> 說起尚書第,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主人——李春燁。</h3><h3></h3><h3> 李春燁,泰寧城郊際溪村人,一說泰寧城西放坑尾村人,字侯質(zhì),號二白,明末天啟年間任兵部尚書,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防部部長。</h3><h3> 李春燁所處的年代是中國明朝后期政治最腐朽、最黑暗的“宦官專權(quán)”時代,大太監(jiān)魏忠賢排除異己,大肆屠殺東林黨人,而李春燁卻飛黃騰達,加官進爵,官至“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后人難免會對李春燁是否與大太監(jiān)魏忠賢有染產(chǎn)生懷疑。</h3><h3> 但李春燁是一個貪官也是不爭的事實,一座耗資數(shù)十萬兩白銀修建的“尚書第”就足以說明問題。 </h3><h3> 李春燁的一生,在《明史》、《泰寧縣志》中記載很少,三言兩語一筆帶過,只留給泰寧一幢氣勢恢宏的尚書府第及一座占地面積達1040平方米的尚書古墓,以及留給后人的死后“大忠大奸難評說”。</h3> <h3> 巷子里隨處可見遺留的一些古跡。</h3> <h3> 尚書巷里有很多古井。</h3> <h3> 繡衣坊牌樓有其特殊意義。</h3><h3> 這是當年鄉(xiāng)民們?yōu)榧o念明朝泰寧賢士何道旻而建的,后毀于洪水,于是泰寧知縣重新上奏朝廷,由皇上恩準,在舊址又修建坊表,故又稱“誥封坊”。 </h3><h3> 那為何又叫“繡衣坊”呢?原來“繡衣”是古代監(jiān)察御史的別稱。 柱子上的這副對聯(lián),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表彰何道旻的:器度尊嚴宦八省,才猷卓拔任五朝。</h3><h3> 意思是:何道旻先后到南京、江西、湖南、廣東、浙江、四川等八省做官,先后在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擔任官職。為官時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秉公正直、嚴格執(zhí)法,他的功益政績每到一個地方都成為中流砥柱。</h3><h3> 此為繡衣坊的來歷。</h3><h3></h3><h3> </h3> <h3> 我們在古城里一直轉(zhuǎn)到夕陽西下。</h3> <h3> 出了古城,我們就看見泰寧縣城河邊上的狀元文化公園。這里沿河建造了龐大的組雕群。包括狀元文化廣場、科舉文化廣場、泰寧古城“千年賦”青銅雕塑公園三個主體建設(shè)項目,真是很壯觀。</h3> <h3> 在這個文化廣場公園,有各種寓意的雕塑,形象逼真,人物栩栩如生。</h3> <h3> 在繡衣坊門樓外是狀元廣場。這里不僅有個大水車,還有狀元對弈雕塑和景區(qū)石碑。</h3><h3> 這里游人很多,需要等候才能拍到滿意的照片。</h3> <h3> 有的游客很會玩的,帶著無人機拍攝。</h3> <h3> 這位達人吸引了我的鏡頭??纯慈思彝娴?,那才叫現(xiàn)代時尚隨性。</h3> <h3> 泰寧小城,堪稱古城,毫不虛夸。</h3><h3> 這條河亙古流長,一橋擔兩岸。歷史上人才輩出,曾出現(xiàn)過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盛事,僅宋代就有兩名狀元、23個進士,宋代名人朱熹、李綱等曾在此講學。</h3><h3> 真乃小城乾坤大,我們不虛此行,讓我們初識了養(yǎng)在深閨的泰寧。</h3><h3><br></h3><h3> (2018年9月26日完稿于加格達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