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母親于2017年農歷2月12日因突來的肺癌與世長辭,享年63歲。</h3><h3> ――――記母親的平凡人生</h3> <h3> 1954年農歷2月15日我的母親名陳安瓊,出生于平寨鄉(xiāng)的米村民委小平壩村小組的一個平凡的農民家庭,由于爺爺奶奶只養(yǎng)育母親一女兒(有一個弟在幼兒時夭折了,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一個姐姐是同父異母,另一個姐姐和哥哥是同母異父)。母親沒有外嫁,把父親招納在家共同贍養(yǎng)母親的父母(也就是我的陳氏爺爺奶奶),在那個年代的母親由于家庭的原因,只讀三年書的母親就退學在家務農了。在她芳齡24歲時與父親結婚,因父親在外教書,一星期只回家一天,她就擔起了家庭的重任。1978年母親剛懷著我五個月時,奶奶因病而離世,從此我的母親在悲傷中家里家外的操持著這個家。之后,1979年在國家的政策下,農村土地從此告別搶工分吃飯的日子,分包分產到戶了,于是母親從此便一直經營著微薄的幾畝土地。在1981年時生下我的妹妹,從此,我們兄妹倆在母親純樸的教育下成長??墒牵?986年我剛滿八歲,妹妹滿五周歲時,不幸又降臨在這個還算幸福的家庭,我的爺爺又撒手人壞,與親人永遠告別。在我的印象里,爺爺的離世母親極度的悲傷,整天以淚洗面。母親是個內心脆弱的人,內心難以控制淚水的流出。好在有隔壁鄰居及一些親戚的勸解和對她的慰籍,母親慢慢的才從悲傷中走出來。</h3> <h3> 母親一生勤儉持家,尊老愛幼,鄰里關系和睦相處,她總關心別人,幫助鄰里做事,這也就是農村人的禮尚往來吧!她總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等自己有事時別人才會來幫忙。由于父親在外教書,為了父親的教育事業(yè),母親從不叫父親做山上的活,一個人挑這個家的里里外外。母親經常教育我們兄妹倆要好好讀書,在外面不要與人打架、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要尊敬長輩。父親兄弟有哥五個,他是大哥,母親做為長嫂,處理妯娌關系和睦相處。農村人那時沒有貪圖富貴,只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可在1992年的時候,父親在布凹小學教書時突然生病,母親為了照顧他放棄老家及土地帶著我和妹妹搬到父親所在的學校生活。后因父親養(yǎng)病辦理病休在家,于1994年又搬回小平壩老家。從此,母親照顧著生病的父親及那幾畝貧瘠的土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h3> <h3> 父親在母親的精心照顧下,身體也慢慢得到了好轉。到2004年由于政府部門開建丘廣公路,老家房子被公路占用,父母拿到一點補賞費到丘北縣城買房居住。也就在這年我也完婚,父母的心愿也了結了。母親做了一輩子的農活,農村人剛來城里生活不適應,她就背著背籃到城邊附近的山上拾干柴背回來燒火做飯,要么就去幫人家摘辣椒把、摘三七根,從而獲得一點點微薄的回報。母親有兩個很好的特長,針線活和刺繡做得很好,為此,人們都夸贊她心靈手巧。這些年來,母親幫助我兄妹倆把孩子照顧長大。母親身體一直都很好,從沒進過醫(yī)院檢查,可就是這么個硬朗的身體,病魔偏偏找上她。自2016年的臘月廿二感冒咳嗽到去世,短短兩個半月的時間我們帶著母親從丘北縣中醫(yī)院轉開遠五九醫(yī)院,再轉昆明昆華醫(yī)院醫(yī)治確診??梢簧趧?,辛苦的母親,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美好的生活,還沒讓兒女們盡盡孝道,終因肺癌晚期帶著她的牽掛、不舍離開了這個美好的社會、離開了她這個兒孫滿堂的親人,離開了在她的幫助下剛剛建蓋好的這個房子,還沒好好享受這切!</h3><h3> 母親?。∈掌鹉臓繏?、放下您的不舍!您的孫男孫女都已慢慢成長!父親的身體已好轉健康了!愿在天堂的您無病痛折磨!安息吧!</h3> <h3> 以上就是我的母親平凡而艱辛的一生,母親善良、純樸、節(jié)儉,她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深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是她善良和簡單純樸的語言,剛正 的為人為后輩樹立了良好形象和榜樣。</h3><h3><br></h3><h3><br></h3> <h3>勤勞節(jié)儉是母親的品質</h3><h3>善良純樸是母親的做人原則</h3><h3>樂于助人是母親的處世之道</h3> <h3> </h3> <h3> 以上這三張圖就是母親親手刺繡的背心成品,要縫上背領和背手才是一床完整的小背。</h3><h3>這個是父親畫好給母親刺繡的樣版圖案,這樣母親閑時沒事就拿著這個一針一線地開始刺繡。</h3> <h3> 這個是小背的背領,母親用那些五顏六色的碎布疊成一個個小小的尖角形拼成的,然后像上面的第五圖那樣縫制在小背的正上方。</h3> <h3> 這個是小背背手,母親用穿不成的舊衣服裱成的布殼,然后剪下所需要的長度,再用藍色的布包裹后用縫紉機打好,再在上面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最后再將它縫制在小背正上方背領兩邊的下面。</h3> <h3> 上面的小背心,就是母親用這些不同顏色的線一針一線的刺繡上去的,用不同顏色的線刺繡成美麗的圖案。</h3> <h3>這個鞋底是母親用舊衣服裱的布殼,剪成鞋底樣式后再用布層層包裹好,再用白布包裹外表,最后用麻線(農村人叫底線)密密麻麻的縫制而成。農村人叫拿鞋底,這個底還叫千層底,冬天穿著很暖和。這就是母親拿的千層底,我們小時候就穿母親用這樣的鞋底做成的布底鞋去上學。</h3> <h3>這個就是上面鞋底用的麻線,以前農村到處可見,現在很少見了,因時代的進步也沒人栽種了。是栽在山上自家的地里,土質肥的地方長得粗壯、個高,叫麻。所以,這個線就是用麻皮灰水煮以后再抽絲做成的。</h3> <h3>下面這兩雙鞋是裝老鞋,就是老人歸逝時給逝者穿的鞋。一雙男鞋,一雙女鞋,是母親在世時就做好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