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經(jīng)過莫斯科三天難忘的旅游生活,我們于八月二十二日晚乘軟臥火車于次日清晨到達圣彼得堡。</h3><h3> 圣彼得堡,位于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處于北緯59°~60° 、東經(jīng)29°~30°之間,是俄羅斯的中央直轄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西北地區(qū)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是世界上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個,又被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h3><h3> 圣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面積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606平方公里。 </h3><h3>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圣徒彼得。 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jīng)濟的中心。1924年為紀念列寧而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又恢復原名為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和歷史中心古跡群構成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h3><h3> 圣彼得堡市在俄羅斯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大型綜合性工業(yè)城市。圣彼得堡經(jīng)常被稱為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窗口,許多外國領事館、跨國公司、銀行和其他業(yè)務據(jù)點均位于圣彼得堡,也是一座科學技術和工業(yè)高度發(fā)展的國際化城市。</h3> <h3> 冬宮廣場,又稱“宮殿廣場”,毗鄰冬宮,是圣彼得堡的中心廣場,是圣彼得堡的地標之一,來圣彼得堡旅游的人都會前往參觀這一廣場,這里同時也是圣彼得堡市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廣場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小相當于天安門廣場的九分之一。</h3> <h3> 廣場中央建有亞歷山大紀念柱,是為了紀念1812年反抗拿破侖戰(zhàn)爭的勝利而建造,于1830年至1839年建成。柱高47.5米,不用任何支撐,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它的尖頂上是一尊手持十字架的天使雕像,天使雙腳踩著一條蛇,是戰(zhàn)勝敵人的象征。柱子的中心部分由一整塊紅色花崗巖組成,直徑約4米。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亞歷山大紀念柱雖重達600噸,但底部卻并未用任何方式固定,也無任何支撐。</h3><h3> 廣場南側是建筑家羅西于1829年設計建成的舊參謀總部大樓,它是個半圓形的建筑。橫跨大馬爾斯大街的總參謀部凱旋門將冬宮廣場與涅瓦大街連接起來。拱門之上,建有驅駕戰(zhàn)馬戰(zhàn)車的勝利女神像,這也是為了紀念反抗拿破侖戰(zhàn)爭的勝利而建造。</h3> <h3> 來冬宮廣場旅游的客人很多,在廣場中停放了許多沙俄時期的馬車供游客享用,因其費用昂貴,使用者寥寥無幾。</h3> <h3>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是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與巴黎的盧浮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并稱世界四大博物館。該館最早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宮邸。1764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新建的側翼“艾爾米塔什”(名字源自古法語hermit,意為“隱宮”。由法國建筑師讓·巴蒂斯特·瓦林·德·拉·莫斯Jean-Baptiste Vallin de la Mothe設計),該博物館由此得名,占地面積約9萬平方米。</h3><h3> 該館于1764年在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宮廷收藏品基礎上建立,1852年起對外開放。1922年,國立冬宮博物館與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合為一體,稱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初期,該館為確保藏品安全,曾將111.8萬件藏品運往后方的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今葉卡捷琳堡)保存,其余藏品都被嚴密封存在館地下室內(nèi),直至戰(zhàn)爭結束,運往后方的藏品才返回原地。</h3> <h3> 圖為冬宮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孔雀 " 鐘</h3><h3>" 孔雀 " 鐘經(jīng)典之處在于只要啟動上弦機械系統(tǒng),每到整點之時鐘表中的那些動植物都賦予了魔法,首先是一旁可愛的貓頭鷹出場,它籠子上的小鈴鐺,在像花一樣的小錘子的敲擊下,開始演奏出輕揚曼妙的音樂。隨后貓頭鷹轉動著它的頭顱,環(huán)顧四周,眨著眼睛并移動著爪子。一會兒孔雀開始出場,首先開屏,在羽毛完全展開后,接著開始平緩地轉身,將銀色的雀屏背面呈現(xiàn)出來,然后再次轉身,金色的雀屏再次出現(xiàn),結束他的表演后,回到它開始的狀態(tài)。這時公雞登場了,它開始搖頭,藏在它身體內(nèi)部的機械風琴同時發(fā)出公雞的打鳴聲。在充當鐘盤的蘑菇上,象征著表針的蜻蜓持續(xù)不斷地用舞蹈陪伴著整個童話般的表演。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動作好像真的一樣,栩栩如生。</h3> <h3> 倫勃朗在畫冬宮這幅“浪子回頭”時,已是垂垂老矣,幾近眼盲,人生從燦爛輝煌轉而低到不能再低。他此時幾乎完全被社會遺棄,喪失了一切,寂寞地孤軍奮斗。只有用藝術來表現(xiàn)最崇高的情感、親情、苦難和寬恕,他畢生偏執(zhí)的嘗試用顏色詮釋意念,用光線和陰影闡述情感,試圖去畫出事物更為內(nèi)在、人性的層次,但在他那新教逐漸盛行的荷蘭家鄉(xiāng),陰暗沉重畫面和宗教主題繪畫,最終被適合掛在家中客廳,輕鬆明亮的風俗畫擊敗。再也沒有人對他的作品感興趣。妻子、兒子的相繼過世,也導致原本就生活失能不善理財,又散盡錢財?shù)乃?jīng)濟狀態(tài)到晚年更加窘迫。他只能不停的畫著自己的自畫像,或重畫過去曾經(jīng)畫過的主題。</h3> <h3> 這是達芬奇的名畫《母與子》,圣母衣著的紅藍組合、圣嬰手中的小鳥,象征耶穌為人類犧牲所流出的鮮血。畫面構圖精確,色調和諧,完美崇高。實際上,這幅畫最著名之處在于,同達·芬奇此前創(chuàng)作的多幅圣母圣子題材的油畫相比,這幅畫中的圣母形象,沒有了頭頂神秘的光環(huán),而更像是一個凡間的女子。當時的很多宗教畫家,想把畫中的神和圣人畫得超凡脫俗,不同于人間的凡夫俗子,結果卻讓畫中的形象虛假而生硬。而達·芬奇卻把圣母畫成生活中普通的民女,這正是這幅作品的過人之處。</h3> <h3> 冬宮最大的寶石花壇---龐大的科雷萬大花盤,占據(jù)了廳的中央。橢圓形的高腳花盤重19噸,高2.5米,長短直徑分別為4.5米和3米。它由俄國建筑師阿布拉姆·梅利尼科夫設計,由阿爾泰邊疆區(qū)的科雷萬工廠,用一整塊烏拉爾碧玉打磨而成,耗時12年。人們先用160匹馬牽拉的車將它由阿爾泰地區(qū)運到烏拉爾,然后再用平底大駁船沿水路運抵彼得堡。因為這個花盤太大,根本不可能從門口搬進房間。大花盤是在建造房子之前先放在這里的,再蓋房子,可以說是先有花盆,后有這個大廳。</h3> <h3> 著名的拉菲爾走廊,兩側都是著名畫師的油畫作品,令人流連忘返,贊嘆不已。</h3> <h3> 這是紅木雕刻,人物形象逼真,體態(tài)各一,立體感十足,是難得的珍品。</h3> <h3> 這是用彩色玻璃小石材拼成的伊麗莎白女皇畫像。</h3> <h3> 以下兩幅都是存在冬宮博物館中的名畫。</h3> <h3> 這張桌子的桌面是用寶石馬賽克鑲嵌而成,工藝精湛,圖案非常漂亮。</h3> <h3> 這是宮外的空中花園,因不允許進入,只能透過窗戶玻璃拍照。</h3> <h3> 巨大的孔雀石杯,它是經(jīng)過復雜工藝用孔雀石雕成。俄國擴張到烏拉爾地區(qū)后,又有地利之便,所以冬宮內(nèi)的孔雀石藝術作品,無論是數(shù)量、體積、品相都是最好的??兹甘瘡d里的圓形柱及壁爐,采用復雜的俄羅斯式的馬賽克工藝技巧所建造完成。巧奪天工的工藝是,首先將薄細的孔雀石切片黏貼在圓形柱上,其后再用孔雀石粉填滿切片間的細縫,最后再將其表面磨光。廳內(nèi)墻上擺放著象征白天、黑夜,詩的裝飾性雕塑像。廳內(nèi)有很多價值連城的工藝家具。</h3> <h3> 在沙皇寶座前站滿了觀賞的游客,中園游客有半數(shù)以上。</h3> <h3> 圣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是俄羅斯最大的一所高等美術學府。她與巴黎的中央美術學院齊名,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美術學院之一。我國中央美術學院中有眾多專家和講師教授是從該校畢業(yè)的,該校在我國有較高的知名度。</h3> <h3> 列賓美術學院大門口的涅瓦河堤上有一對獅身人面像,有3500年歷史。</h3> <h3> 涅瓦河邊的羅斯特拉燈塔柱又稱為“海神柱”,燈柱上交替飾有船頭,兩個基座上共雕有4個人像,分別代表俄國四大著名河流:伏爾加河、第聶伯河、涅瓦河、爾霍姆河。</h3> <h3> 這是列賓美術學院樓頂?shù)牡裣?,金色耀眼,形象生動猶如真人一般,讓觀眾的內(nèi)心感到無比震憾。</h3> <h3> 尼古拉一世騎士雕像,該設計亦非常巧妙,馬匹雙前腿騰空,雙后腿著地,支撐著整座雕像的重量,這比一般的三腳或雙腳加尾巴著地要更具有設計難度。</h3> <h3> 莫斯科凱旋門所在地,是十八世紀圣彼得堡的城門,由此向南是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因而這條大道被稱為莫斯科大街,這座凱旋門也被稱為莫斯科凱旋門。</h3><h3>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為紀念(1826-1828)俄波(斯)戰(zhàn)爭和(1828-1829)俄土戰(zhàn)爭的勝利,根據(jù)建筑師Стасова的設計開始建造莫斯科凱旋門。</h3><h3> 1838年10月16日在圣彼得堡舉行了莫斯科凱旋門的莊嚴開幕儀式。在當時,這座大門算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銅鐵鑄造完成的建筑物了。其建筑風格為帝國風格的式樣:它由十二根圓柱支撐著巨大的門楣;在大門的腰線上是勝利之神眾像浮雕;這些眾神像手中的盾牌上畫著俄羅斯帝國36個省的徽章。門的最上端有八組雕有軍人甲胄和戰(zhàn)利品的裝飾組合。莫斯科凱旋門高24米,寬36米。眾神像及其它雕塑細節(jié)是由雕塑家Б.И. Орловский完成的。大門的圓柱是按照著名的古希臘式樣建造的:柱身是空心的,每一根是由九個精確磨合而成的圈塊構成。圓柱總重量約為450噸 。</h3> <p class="ql-block"> 廣場中央有一個圓形的大草坪,中央豎立著彼得大帝騎馬雕像。銅像建于1766至1782年,高5米,重20噸,底座是一塊重400噸的花崗石,是目前世界上紀念性雕塑藝術最完美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彼得大帝騎馬雕像</p><p class="ql-block">駿馬前腿騰空,彼得大帝安坐在坐騎上,兩眼炯炯有神,目視前方,充滿信心,嚴厲而自豪。該馬象征著俄羅斯,而馬匹踐踏著的蛇,代表著當時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維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從任何方向欣賞這座塑像,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它的藝術魅力。</p><p class="ql-block">銅像底座的天然巨石,是當年在芬蘭被發(fā)現(xiàn),葉卡捷琳娜二世懸賞七千盧布,讓數(shù)百名農(nóng)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巨石拖出沼澤之后,再用幾根底部挖有溝槽、裝有銅球的大木梁進行運輸。這塊巨石沿著一條專修的道路滑行了整整一年才拉到了芬蘭灣,最后用木排從水路運到了這個廣場。</p> <p class="ql-block"> 十二月黨人廣場乃坐落在涅瓦河岸,鄰近海軍司令部大樓旁。西元1925年前,十二月黨人廣場(площадь Декабристов)原名為元老院廣場(Senate Square),之所以后來改名是為了要紀念發(fā)生在西元1825年的流血政變——十二月革命。</p><p class="ql-block"> 圖為彼得大帝銅像。</p> <h3>這是海軍司令部大廈。</h3> <h3> 喀山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上,由俄羅斯建筑師沃羅尼欣設計,于1801年8月開始奠基儀式。教堂以古羅馬圣彼得教堂為原本,歷經(jīng)10年于1811年竣工。但是由于教堂的正門面向東方,側面面臨涅瓦大街很不美觀。所以,在教堂北面豎立94根科尼斯式半圓型長柱長廊使喀山教堂變成典型的俄式教堂。</h3><h3> 在喀山教堂竣工后里面供奉俄羅斯最靈驗的喀山圣母像,喀山圣母像曾經(jīng)多次顯靈。第一次顯靈于伊凡雷帝時期。在于蒙古戰(zhàn)爭時期,多次顯靈使蒙古大軍不戰(zhàn)而逃。第二次顯靈于俄法戰(zhàn)爭,元帥庫圖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到喀山圣母前祈禱,圣母托夢給庫圖佐夫將出現(xiàn)從沒有過的寒流,這次寒流使拿破侖·波拿巴軍隊不戰(zhàn)而逃凍死過半,而且全無戰(zhàn)斗力,使庫圖佐夫一戰(zhàn)成功。第三次顯靈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東正教教皇向喀山圣母像祈禱,圣母再次托夢給教皇說寒流將第二次出現(xiàn),這次寒流使德軍凍死過半,坦克無法開動,飛機無法起飛,手無法扣動扳機??ι绞ツ赶裨诿看味紩???ι绞ツ赶癖4嬖诿绹牟┪镳^內(nèi),但是俄羅斯人民相信當俄羅斯再次出現(xiàn)災難的時候將會再次出現(xiàn)。</h3> <h3> 進入教堂后,不遠處的右側就是庫圖佐夫將軍墓。墓上部擺放著從法國軍隊手中奪得的戰(zhàn)利品——幾面軍旗和鋼盔。另外在軍旗之間,還掛著一幅畫,畫面上反映的是《喀山圣母像》保佑莫斯科遠離立陶宛波蘭聯(lián)軍入侵時的來龍去脈。在喀山教堂(Царское Селе)前方,是一個有很多年輕人在這里玩樂的廣場。半圓形的回廊兩端分別是庫圖佐夫元帥和巴克萊·德·托利塑像,他們好像一直在凝視著廣場??ι浇烫脙?nèi)安葬了俄羅斯著名元帥庫圖佐夫的骨灰,他墓碑兩邊掛滿了庫圖佐夫在俄法戰(zhàn)爭攻陷城市的市旗和鑰匙,于教堂的前方由著名雕塑家阿格諾夫雕刻的庫圖佐夫的雕塑,在他旁邊是與其同期的元帥巴克來德托利的雕塑。</h3><h3> 圖為庫圖佐夫元帥塑像。</h3> <h3> 以下三幅是喀山大教堂外部的三座雕塑,他們都是宗教人物,雕塑非常生動逼真,形象非常感人,把他們記錄下來作為永久的記念。</h3> <h3> 這是喀山大教堂內(nèi)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景,這里對游客的限制較松,偷偷地拍照還是可以。</h3> <h3> 圖為彼得要塞大門。</h3><h3> 這座堡壘由彼得大帝創(chuàng)建于1703年儒略歷5月16日(公歷5月27日),位于涅瓦河北岸的兔子島(涅瓦河三角洲最上游的一個島);在大北方戰(zhàn)爭期間,建此要塞是為了防備瑞典襲擊新首都。該堡壘從來沒有實現(xiàn)其軍事目的。此要塞包括六個堡壘,1706至1740年用石頭重建。</h3><h3> 要塞中有圣彼得保羅大教堂、鐘樓、圣彼得門、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幣廠、兵工廠、克龍維爾克炮樓、十二月革命黨人紀念碑等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彼得保羅大教堂。這座大教堂建于1703年,原先是木質的,1712-1733年在原處改建為石砌的大教堂。是一座早期俄羅斯巴羅克式大教堂。教堂外表莊嚴肅穆,內(nèi)部裝飾富麗堂皇,有鍍銅的吊燈和有色的水晶枝形燈架。 教堂內(nèi)壁裝飾有43幅精雕細鏤的木刻雕像。教堂內(nèi)有從彼得大帝到亞歷山大三世的俄國歷代沙皇的陵墓,許多大公也附葬于此,均立有大理石墓碑。1998年7月17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的遺骸也安葬于這里。大教堂的鐘樓高122米,到本世紀中葉,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鐘樓尖頂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塑像雙翼伸展3.8米,塑像頭上十字架高6.4米。塔金光閃閃的尖頂直刺藍天,景色十分迷人。在教堂旁有一座小亭子,裝飾有圓柱和航海女神的塑像,是保存彼得大帝的一只小船的船屋。</h3><h3> 要塞中還有6座棱堡及其他軍事設施。3座面對涅瓦河,3座面對克龍維爾克海峽。棱堡中有300門大炮。從18世紀起,每日中午12時,納富什金棱堡的大炮就射出一發(fā)空爆彈,向全城居民報時,這一習俗流傳至今。</h3> <h3> 彼得保羅大教堂</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彼得保羅大教堂是圣彼得堡最早的教堂,位于彼得保羅要塞,是彼得大帝下令修建。原本是木質教堂,后重建為早期巴洛克式石質教堂。</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大教堂的鐘樓高122米,曾是圣彼得堡最高的建筑,鐘樓頂部是一個手持十字架的天使,直指藍天。</span></h3> <h3> 這是從瓦西里港口眺望圣彼得大教堂。</h3> <h3> 在彼得要塞外的涅瓦河邊,許多俄羅斯人在進行日光浴。據(jù)導游介紹俄羅斯以黑為美,這里聚集著不少年輕男女,脫去了能去掉的衣服,悠然自得地躺在沙灘上,享受著陽光的照射和沐浴……</h3> <h3> 這是要塞內(nèi)的海軍駐地,飄揚著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旗幟。</h3> <h3> 這是著名的阿芙樂爾巡洋艦,所謂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就是從這艘艦艇發(fā)出,但事過境遷,年輕的俄羅斯人都已忘記了這些舊事。該艦作為歷史文物在此展出,碼頭上還有年輕男女身穿沙俄時代的婚禮服飾向游客招攬生意,請游客與他們合影,估計費用不菲,因語言不通也未作詢問。</h3> <h3> 這里是美麗的涅瓦河,涅瓦河長74公里,28公里位于圣彼得堡的范圍內(nèi),其余在列寧格勒州境內(nèi)。她由拉多加湖向西南流至其最南端-和其與Tosna River之交匯處相近,然后再轉向西北流至芬蘭灣。平均寬度400至600米,最大寬度1200米,最大深度24米。涅瓦河流域包括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分布于俄羅斯西北部和芬蘭南部等廣大的面積上。以河水流量來計算,涅瓦河是歐洲的第三大河流(伏爾加河和多瑙河后)</h3> <h3> 這是涅瓦河的發(fā)源地拉多加湖,此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俄羅斯境內(nèi)第三大湖泊。二戰(zhàn)時期此湖成為列寧格勒(現(xiàn)更名為圣彼得堡)抵抗德軍的的運輸生命線,使該城在三面被圍的困境中,由凍結的湖面上運來了各種物資,保證了軍民的戰(zhàn)斗和生活得以維持。</h3> <h3> 這是湖邊的紀念碑,中間的火炬代表永恒的懷念,獻給那些在二戰(zhàn)中戰(zhàn)死和餓死的軍人和百姓。</h3> <h3> 亞歷山大劇院,(又名普希金俄羅斯國家話劇院),位于圣彼得堡奧斯特洛夫斯基廣場中心,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劇院之一,與馬林斯基劇院,米哈伊洛夫斯基劇院并成為“三大帝國劇院”。<br></h3><h3> 1756年,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當時的劇院叫“俄羅斯悲喜大劇院”。1832年,尼古拉二世沙皇聘請意大利建筑師羅西重新設計改建了這座劇院,并以他心愛的皇后亞歷山德里娜命名,劇院的外墻也漆成了皇后最喜愛的車矢菊的顏色。</h3><h3> 前蘇聯(lián)時期,劇院更名為“普希金戲劇院”,現(xiàn)在又恢復了沙俄時期的名稱?,F(xiàn)在劇院還保留著當年的皇家貴族專用包廂。也是圣彼得堡唯一為游客提供沙皇包廂預訂的劇院。</h3><h3>劇院建筑是氣勢磅礴的古典式建筑,正面由6根柯林特圓柱作為裝飾,柱廊上部有駕馭戰(zhàn)馬車輛的音樂之神阿波羅的塑像。該建筑是圣彼得堡最突出的標志性建筑,可同時容納多達1700人。</h3><h3> 旅行團在該劇院組織了觀看芭蕾舞《天鵝湖》。</h3> <h3> 這是我們在圣彼得堡下塌的漢莫普頓酒店,該酒店屬四星級,設施和服務尚可,早奌種類齊全還祘可口。此酒店距機場不遠,高速路從旁邊通過,。</h3> <h3> 這是酒店旁邊的教堂,規(guī)模不祘大,但附近沒有居民區(qū),只有若干酒店和寫字樓,教堂就是為他們服務,可見東正教在俄羅斯非常普及,七十多年的無神論教育也沒有抹掉俄羅斯人對基督的信仰,這讓我感到詫異,引起深深的思緒……</h3> <h3> 清晨到酒店外散步,四周格外安靜,太陽還未升起但朝霞已經(jīng)染紅天空。樹林中偶而聽到鳥鳴,引起我內(nèi)心的浮動,哦,這將是新的一天來臨。在北京聽慣了人聲嘈雜,這種安靜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俄羅斯的這種環(huán)境真讓人羨慕甚至嫉妒。</h3> <p class="ql-block"> 金碧輝煌的葉卡捷琳娜宮,是彼得大帝1708年為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建造的,也是其女兒伊麗莎白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及尼古拉二世最喜愛的郊外行宮。</p><p class="ql-block"> 葉卡捷林娜宮又稱皇村,是葉卡捷琳二世女皇修建的。宮殿的格局則是建筑精巧淫靡,色彩清新柔和,彌漫著女性的柔美、嬌媚的風韻。可以說園中到處是詩,到處是畫,無處不飄動著令人心醉的旋律,無處不彌漫著花草的芬芳,女皇生前聲色犬馬、驕奢淫靡的氣息依然沁淫著整座園林。它于1990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彼得宮是彼得大帝的意志體現(xiàn),那么皇村則主要反映了葉卡捷林娜二世的理想和品味。1717年在彼得堡以南約30公里的 “薩麗”莊園,為彼得一世的妻子、皇后葉卡捷林娜·阿列克謝耶夫娜而建的消夏別墅破土動工。</p><p class="ql-block"> 天藍色的外表耀眼奪目,洋溢著喜慶氣氛,造型豐富的雕塑和凹凸有致的結構使數(shù)百米長的建筑絲毫不顯得單調呆板?;蕦m教堂那五個圓蔥頭式尖頂在碧空下金光燦燦,幾乎從園內(nèi)任何地方都遠遠望得見。拉斯特雷利的藝術天才使他在裝飾宮殿內(nèi)部時更是大顯身手,他創(chuàng)作的一個個富麗堂皇的廳室成為巴洛克風格的經(jīng)典之作。</p> <h3> 在卡捷琳娜宮外,由幾位業(yè)余樂手為中國游客演奏中國歌曲,表達俄羅斯人民對中國的友好情意,激起游客們的熱烈掌聲。</h3> <h3> 游客與樂隊合影,彰顯中俄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美好意愿。</h3> <h3> 卡捷琳娜宮內(nèi)金壁輝煌,所有裝飾和佈置都用金粉或金箔制成,其豪華奢侈程度讓世界各國王宮都為之嘆服,可以想像當時俄羅斯國力之強。</h3> <h3> 這是卡捿琳娜二世的私人歺廳,供女沙皇和她家人用歺。</h3> <h3> 這是卡捷琳娜二世的舞廳,供沙皇招待貴族舉辦舞會。</h3> <h3> 這是舞廳全景。</h3> <h3> 卡捷琳娜二世的塑像,她衣著豪華富麗,讓后人望塵莫及。</h3> <h3> 卡捷琳娜宮的宮外花園,為宮殿增添了幾分嫵媚。</h3> <h3> 從觀景臺上看花園全景。</h3> <h3> 卡捷琳娜宮花園中有一個面積近500公頃的湖泊,湖中有一個小島,女皇就在島上與情人約會。</h3> <h3> 這是女皇與她的七位情人的塑像。俄羅斯人比中國人要開放,武則天和她的面首絕不可能制成藝術品供后人欣賞。</h3> <h3> 卡捷琳娜宮地處普希金鎮(zhèn),普希金年少時曾在皇村貴族學院學習,在學院樓旁設立了普希金公園。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1]—1837年1月29日),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xiàn)代俄國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xiàn)代標準俄語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h3><h3> 他創(chuàng)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創(chuàng)立了典范。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出生于貴族家庭,童年開始寫詩,在俄羅斯帝國政府專為培養(yǎng)貴族子弟而設立的皇村高等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受到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及一些進步思想家的影響。后來發(fā)表的不少詩作抨擊農(nóng)奴制度,歌頌自由與進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詩歌以外,主要還有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歷史紀實語的創(chuàng)始人,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別爾金小說集》等。普希金在創(chuàng)作活動上備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布置的決斗中遇害。他的創(chuàng)作對俄羅斯文學和語言的發(fā)展影響深刻。<br></h3><h3> 圖為在普希金鎮(zhèn)公園中的普希金塑像。</h3><h3> 附:我曾經(jīng)愛過你 普希金</h3><h3><br></h3><h3>我曾經(jīng)愛過你,</h3><h3>在我的心里,</h3><h3>愛情也許還沒有完全熄滅,</h3><h3>但是,讓它不要再驚動你吧;</h3><h3>我不愿意再使你感到絲毫的悲傷。</h3><h3>羞怯和嫉妒輪流地折磨過我,</h3><h3>我曾經(jīng)絕望地,默默地愛過你。</h3><h3>我愛你愛得那樣溫柔,那樣真誠,</h3><h3>我甚至盼望別人也這樣愛你。</h3> <h3> 夏宮(Петергоф),也稱作彼得宮(Peterhof Palace),位于芬蘭灣南岸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約30公里,占地近千公頃,是歷代俄國沙皇的郊外離宮。始建于1714年,建筑豪華壯麗,被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h3><h3> 建造這座宮殿,集中了當時以法國、意大利為代表的全世界優(yōu)秀的建筑師、工匠。彼得大帝也親自積極地參加到工程籌劃之中,并做了一些指示。今天保留下來的由他親自設計的規(guī)劃圖紙等達十幾幅之多。宮殿、公園竣工儀式于1723年舉行,是在彼得大帝去世前兩年。<br></h3><h3> 夏宮所在的夏園,是俄羅斯最早的布局規(guī)整的花園,現(xiàn)在夏園是圣彼得堡最漂亮的地方之一。在夏園旁邊的戰(zhàn)神廣場中央有一簇永恒之火,是為了紀念1917年及之后內(nèi)戰(zhàn)中犧牲的將士。<br></h3><h3> 夏園里除多個林蔭大道和若干個小廣場景色宜人外,最吸引游客的要數(shù)意大利大師創(chuàng)作的大理石雕像及著名的隆姆松噴泉了。 大宮殿前是被稱作大瀑布的噴泉群。噴泉群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潛浮雕,150個小雕像,64個噴泉及兩座梯形瀑布。在噴泉群一個大半圓形水池的中央,聳立著高3米、重5噸的大力士參孫和獅子搏斗的雕像,這就是著名的隆姆松噴泉。<br></h3> <h3> 美麗的夏宮下花園,布局十分考究,噴泉,草地和花卉佈置就像一幅多彩的圖案,各種元素結合非常巧妙,給我們美的震憾。</h3> <h3> 大宮殿前的大瀑布噴泉群,由上至下分多級臺階。噴泉群的中央,聳立著大力士參孫和獅子相搏的雕像。參孫雙手把獅子的上下顎撐開,泉水從獅子口中沖天而出,水柱直噴22米之高。這一雕塑象征著俄羅斯戰(zhàn)勝瑞典。噴泉群在藍天白云下,閃耀著鎏金的光輝和水流的銀影。黃金色的雕塑沐浴在水幕中,玉珠飛濺,光彩奪目。漫步在幽靜高大的森林中,每走一小段路,眼前就會閃爍出飛濺的玉珠。</h3> <h3> 中央噴泉下的運河直通波羅的海,讓游客的思緒飛往芬蘭灣……</h3> <p class="ql-block"> 金色的夏宮在蘭天下格外耀眼,</p><p class="ql-block"> 五彩的花園使我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美麗的景色讓我陶醉不已,</p><p class="ql-block"> 留下倩影把幸福之感記錄永遠。</p> <h3> 綠樹連蔭遮碧水,鯉吐甘露匯花蕊。</h3><h3> 此處雖非覌音臺,卻有俄美似玉女。</h3> <h3> 西方傳有瑤池宮,今到羅斯始信真。</h3><h3> 滿園麗色睱難接,恨不留此永賞春。</h3> <h3> 夏宮花園美麗的景色讓我們駐足難舍,留一張合影作永恒的紀念。</h3> <h3> 夏宮的金色塔頂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俄羅斯三色國旗在微風中習習作響,綠色草坪像一張巨大的地毯,噴泉下的河水緩緩流向海洋……</h3> <h3> 基督復活教堂(Храм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Христова на Крови)(Спас на Крови),又稱“滴血教堂”、“滴血大教堂”、“圣彼得堡滴血教堂”、“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復活教堂”、“復活大教堂”、“喋血教堂”、“喋血大教堂”、“圣彼得堡喋血教堂”、“圣彼得堡喋血大教堂”、“基督喋血教堂”,以及“基督喋血大教堂”等。它是圣彼得堡為數(shù)不多的傳統(tǒng)式東正教堂,并作為圣彼得堡的一個主要旅游景點。</h3><h3> 公元1881年3月1日,亞歷山大二世乘著馬車準備去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當他的馬車經(jīng)過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堤時,遭遇“民意黨”極端分子的暗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投擲的第一枚炸彈炸傷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衛(wèi)兵和車夫,亞歷山大二世不顧左右勸阻,執(zhí)意下車查看衛(wèi)兵傷勢,結果刺客投擲的第二枚炸彈在他腳下爆炸,亞歷山大二世雙腿被炸斷,被送回到冬宮幾小時后因醫(yī)治無效而死亡。</h3><h3> 公元1883年,亞歷山大二世之子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紀念父皇,在其父遇刺地點修建這座教堂。</h3><h3> 公元1907年,教堂主體建造完成,以莫斯科紅場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為藍本,外觀嬌艷秀麗。</h3> <h3> 斯莫爾尼宮(Smolny),位于圣彼得堡市的東北部,在涅瓦河轉彎的地方,是一座外觀典雅的三層建筑,它建于1806—1808年,原為貴族女子學院?!八鼓獱柲帷币辉~來自俄語“瀝青”,初建時這里屬于瀝青廠,在蘇聯(lián)時期作為列寧格勒市政府辦公樓,現(xiàn)為圣彼得堡市政府,從市長到各處、陸軍部、內(nèi)務部仍在此辦公。斯莫爾尼宮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整體色彩和皇村的葉卡捷琳娜宮的色彩相同,為拜占庭藍白相間,是巴洛克風格和拜占庭風格的融合,在圣彼得堡的諸多宮殿里具有相當高的代表性。</h3><h3> 此宮在十月革命時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派的指揮部,所有指令都由此發(fā)出。</h3> <h3> 伊薩基輔教大教堂于1818 年破土動工,由蒙弗朗擔任大教堂的設計師。建設伊始,他一共設計了24 種方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選定了其中一種。但因他只是一名繪圖員,缺乏足夠的實踐經(jīng)驗,后來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對蒙弗朗的施工方案進行了修改,才使這座教堂得以落成。1858 年,伊薩基輔大教堂竣工,前后共有44 萬民工干了整整40 年。教堂竣工后,它的設計者蒙弗朗也與世長辭了。</h3><h3>大教堂高約102 米,圓頂直徑為22.15 米。用橡木制成的3 扇巨門,每扇門面積為42 平方米,重達20 噸。整座建筑物重30 萬噸,里面可容納1.4萬人。教堂的施工經(jīng)歷了奠基、立柱、砌墻、封頂?shù)冗^程。這座建筑的地基深達10 米。教堂四周各豎有16 根粗大的花崗巖石柱,成雙排托起雕花山墻。每根石柱重114 噸,是從30 公里外的芬蘭灣運來的。立柱時采用的是“絞關法”,128 名壯漢同時推動絞盤,將114 噸重的石柱豎起來。教堂內(nèi)有一張圖形象地再現(xiàn)了當時立柱的壯觀場面。柱子豎完后砌墻,接著再豎上層的細石柱子,這些細石柱是用42 種進口大理石制成。柱子全部豎好后,最后覆上圓頂。大教堂的內(nèi)外部裝修更為考究,光黃金就用去400 公斤,僅穹形外部鍍金就耗費100 公斤。教堂自落成以來沒有重新鍍金,至今仍然流光溢彩。教堂內(nèi)有許多鍍金的、青銅的和大理石雕塑,有多幅色彩斑斕的鑲嵌畫和宗教畫,還有用烏拉爾寶石和名貴孔雀石、天青石制作的藝術品作為裝飾。教堂內(nèi)有鐵梯可以直達頂部大平臺,在平臺的各個方位極目遠眺,列寧格勒全城的景物一覽無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伊薩基輔大教堂受到嚴重損壞,20 年后才修復完畢,但留下教堂大門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幾處彈痕沒有修補。在一根柱子旁掛著一塊銅牌,上寫:“這是在1941~1944 年,德國法西斯發(fā)射的148478發(fā)炮彈中其中一發(fā)留下的罪證?!贝蠼烫迷煨托蹅延^,如今仍被視為俄羅斯晚期古典主義建筑的精華。</h3> <h3> 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是</h3><h3>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作家,革命民主主義者。生于薩拉托夫城的一個神父家庭,畢業(yè)于當?shù)匾粋€神學院,兼修英、法、德、意、希臘和拉丁語,另外還有古斯拉夫語,也正是在這座學校,車爾尼雪夫斯基與文學結緣。1853年,18歲的他進入彼得堡大學文史系學習。大學時代接近進步組織彼得堡拉舍夫斯基小組,受唯物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開始研究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這段時間使得他成為了一個無神論者。1856年起參加進步刊物《現(xiàn)代人》編輯工作。1862年被捕入獄,關押在彼得堡羅要塞,后又流放西伯利亞服苦役,1889年去世,享年61歲。</h3><h3><br></h3><h3> 車爾尼雪夫斯基不但是俄國著名作家,而且是19世紀60年代反對沙皇農(nóng)奴制度的代表人物和先進思想的啟蒙者。他的活動曾經(jīng)得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高度評價。列寧稱贊他“從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h3><h3> 這是挴特寧廣場,廣場中立有車爾尼雪夫斯基塑像,當年沙皇曾在此地對車爾尼雪夫斯基執(zhí)行“假死刑“。</h3> <h3> 圣彼得堡國立大學</h3><h3> 學校創(chuàng)建于1724年,是俄羅斯最早建立的大學。是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也是俄羅斯教育、科學和文化中心之一。它有4萬名教職員工,有12個科學研究學院和19個系,總計培養(yǎng)了各類專家165000余人。</h3><h3> 圣彼得堡大學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大學,世界最優(yōu)秀的大學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眾多學派的源頭和進步的社會運動的重大中心之一。在俄羅斯史冊上,圣·彼得堡大學曾涌現(xiàn)出了許多杰出人士和科學家,寫下了許多光輝篇章,并為世界和人類科技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br></h3><h3> 圣彼得堡大學在俄羅斯聯(lián)邦內(nèi)部有著特殊的地位,是俄羅斯僅有的兩所擁有獨立自治權的大學之一(另一所為莫斯科大學)。如今它已成為俄羅斯最主要的科學及教育中心之一,為第一流的名校。</h3><h3> 現(xiàn)在的普京總統(tǒng)和總理梅德列杰夫都畢業(yè)于此校,成為國立圣彼得堡大學的驕傲。</h3><h3> 普京總統(tǒng)在俄羅斯人民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主要原因是他順應民心。第一采取鐵腕手段打擊了襲斷財閥,建立了規(guī)范的經(jīng)濟秩序。第二對車臣分裂勢力進行強力圍剿,保證了國內(nèi)政治局勢的穩(wěn)定。第三在國際上不畏強權捍衛(wèi)了俄羅斯的國家利益。第四實行了保證普通公民的福利制度,使人民在醫(yī)療,教育,居住和飲食諸方面得到充分保證。</h3> <h3> 據(jù)導游介紹彼得堡人的生活節(jié)奏比較悠閒,今日是周三,公園里就有不少俄羅斯人在此休憩,其中也有不少年輕人。</h3> <h3> 早在八十年代初有朋友從蘇聯(lián)歸來就向我介紹蘇聯(lián)人民幾乎家家都有郊區(qū)的別墅,在周末休假時到別墅狩獵和料理菜園。這次旅游親眼目睹了這種場景,當然別墅的擋次也有很大差別,有豪華,普通和簡易之分。在俄羅斯得到土地是很容易的,只要申請經(jīng)過一定程序即可完成,別墅的建設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量力而行,最簡易的就是建木板房,木材在俄羅斯是很便宜的。</h3><h3> 圖中的別墅屋屬于普通型,是磚瓦結構,面積約有300多平方,還有桑拿屋,院內(nèi)外停有三輛小車,估計是屬于中產(chǎn)階級的白領階層。</h3> <h3> 我在俄羅斯多次看到老年人獨自在小區(qū)內(nèi)散步或在公交站侯車,這說明俄羅斯也存在著老年人空巢現(xiàn)象,看來這是許多國家共同的問題。</h3> <p class="ql-block"> 四天的圣彼得堡之旅結束了,但美好的記憶永遠刻在我的心間,再見吧圣彼得堡,若有機緣我還會再次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再續(xù)我夢幻般的旅游生涯。</p><p class="ql-block"> 圖為圣彼得堡普爾科沃機場。</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1k7xip5b" target="_blank">難忘的莫斯科之旅</a><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