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7日,冒著40余度的地“殼”高溫,我從寧波市區(qū)騎自行車再次重返祖籍奉化何家村(何應村)。</p><p class="ql-block">這篇文章最初是在2018年9月4日就動筆了,一直設置為私密文件擱在“美篇”?!?7”當天回家后,我整理以往歷次騎游的圖片,完成了這篇“被遺忘的桃花古村”</p><p class="ql-block">第一次耳聞“大埠頭”地名並認知前往何家村的路,不得不提起我的伯父。1956年初全國范圍出現(xiàn)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伯父在百丈街開的振泰電料行,與寧波最繁華“東門街”上的振新電工商店(文革期間改為紅光電工),二家公私合營伯父任資方副經理。當年一個夏天的下午,因店內電工缺人,伯父單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去某校緊急維修照明線路,由于</span>非直接的雷雨原因,寧波電工界的優(yōu)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輩竟在工作崗位上觸電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靈車就是送行到這里在剡江邊停止,在我幼小的年紀第一次記住了大人們都在說著的“大埠頭”這個地名,第一次知道可以從這里進去到何家村。當年從大埠頭過剡江到蕭王廟是木橋,到何家村還有10華里,當時不通汽車。</span></p><p class="ql-block">下圖是S309省道邊的“大埠村”牌樓,筆直的柏油馬路直通剡江上的水泥大橋。</p> <p class="ql-block">大埠頭橋上的秀色剡江</p> <p class="ql-block">一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讓林家村“天下第一桃園”成為網紅景點。這里距何應村僅1.4公里。</p> <p class="ql-block">去年春天在天下第一桃園的攝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裳云汪家村的螺螄塔,距何應村4公里。</p><p class="ql-block">這也是一處網紅打卡地,系汪家村先祖為鎮(zhèn)邪保平安庇護子孫,于清康熙年間(1662年)建造,稱為螺星塔。在祖宗的庇護下,從汪家村到世界各地走出了不少能人,其中就有八十年代起我在寧波**局調度所的同事、當下同小區(qū)的鄰居、通訊女專家、大學生汪*素。螺星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革期間被毀,現(xiàn)塔新建于2006年,主要就是香港等地的汪氏后代出資重建。</span></p><p class="ql-block">下圖的建筑像是盤在地上的一個巨型螺螄,又像是金字塔,越往塔尖越窄,可以從螺旋形窄道登上塔尖,故也稱螺螄塔。</p> <p class="ql-block">棠云茶亭,距離何應村6公里。</p><p class="ql-block">棠云茶亭曾被評為2005年寧波市十大文明之星,當時有一百九十多位老人接力燒水、無償供茶三十九載的美麗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周濟潭景區(qū)<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距離何應村11公里。</span>景區(qū)的山上有座顯靈廟,廟內供奉周濟潭龍王(馬龍坑菩薩),匾額是皇上“敇賜”。龍王背后有一潭,據說汲取喝之可治百病。從孩童開始一直聽祖母講馬龍坑如何靈驗的故事,說得可活龍活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周濟潭二折瀑布</p> <p class="ql-block">何家村位于寧波市奉化區(qū)蕭王廟街道西側,同山西麓,彌勒大道旁,距奉化區(qū)政府所在地5公里,交通便捷,生態(tài)優(yōu)美。全村近700戶1722人,村區(qū)域3,5平方公里。耕田面積1315畝,山林面積6728畝,桃山2000畝,是奉化區(qū)水蜜桃專業(yè)村之一。</p><p class="ql-block">當下正是奉化水蜜桃上市季節(jié),遠堂兄弟何*寬(小?。┰谖译x開何應村時送給我一箱??。忠厚的桃農不將有傷疤的??裝入紙箱(保存期極短),挑出來或賤賣、或送人、或自用。</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5日何家村解放,1951年土地改革,1953年建立初級社,1956年建立高級社,1958年建立紅旗人民公社,2004年何家村、里應村合并為何應村。</p><p class="ql-block">這是1951年土地改革時,奉化縣縣長李會篤發(fā)給我祖母和父輩兩兄弟全家的土地房產所有權證書。</p> <p class="ql-block">人未進村,遠遠便望見高聳的古樟樹群。</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古樹群保護碑上鐫刻著“何家古樹群”,保護等級三級。</p> <p class="ql-block">氣勢磅礴的何家祠堂外景</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何家祠堂系2008年夏天重建竣工</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的“明德堂”。六根大柱上分別鐫刻:明月仙嶺鶴歸來,雲覆巫山人不見,德範猶薰故裹人,英靈巳作蓮萊客,名留人間草木春,魂歸天宇風雲泣。</p><p class="ql-block">首句“明月仙嶺”,道出了幽靜的何家村坐落在同山西麓,曰嶺腳下;屋山尖頭“竹苞松茂”四字保佑子孫后代繁榮昌盛、人丁興旺。</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的戲臺,現(xiàn)成為“蕭王廟街道何應村文化大舞臺”。戲臺的設計飛檐度云、棱角刺天。</p> <p class="ql-block">走進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祖父祖母曾經生活過的故居,遠房堂兄和鄰居熱情地拿出??和??款待。中間是堂兄洪(2018年12月攝)。</p> <p class="ql-block">堂兄小小熱情款待,擺出佳肴美酒一桌。</p> <p class="ql-block">下圖前方樓梯處的上下二層便是祖母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我的祖母生于清光緒十四年三月卅(1888年5月10日),卒于1983年1月1日,享年95歲。小時候常聽祖母說起,約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祖父過世后,她邁著三寸金蓮,拖著父親兄弟倆走出何家村,成為寧波解放前三支半煙囪之一的江東冰廠跟“和豐紗廠”的產業(yè)工人,從此輔佐二個兒子在寧波創(chuàng)業(y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張祖母與部份孫輩、玄孫輩的四代同堂照片攝于上世紀六十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當年黑白照片中的孫輩現(xiàn)早已成家立業(yè)、事業(yè)有成、退休多年。這是祖母孫輩二家人相聚于月湖石浦,黑白照片中站在祖母左邊的長孫女現(xiàn)已83歲(中間穿紅色衣服),且身體依然硬朗。祖母長孫子已于2019年4月5日病逝,享年76歲,是祖母孫輩中的唯一遺憾。</p> <p class="ql-block">離開對祖母的追憶,拾級差點被白蟻蛀空的樓梯,進入古居中祖母曾休養(yǎng)生息的臥室。</p> <p class="ql-block">臥室樓板也曾成為白蟻的糧食。</p> <p class="ql-block">祖母進城后,祖宅的房間空置著一直充當遠房堂兄的庫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範猶薰故裹人,英靈巳作蓮萊客。</span>我細細觀察祖母的床,雖樸素簡約,但雕刻頗見功夫。</p> <p class="ql-block">早年農耕文化時期使用過的揚谷機、盛谷籮筐、畚箕、曬篇等農具。</p> <p class="ql-block">臥室內還有一件1972年的棕蓑衣,那是雨衣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紅漆大圓盆和用來裝谷物的水缸,也有久遠的年代了。</p> <p class="ql-block">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來尋常百姓家。每當春暖花開,古宅的燕子如期而歸。</p> <p class="ql-block">祖父母留下的何家村祖宅,建于清代,距今近三百年。</p> <p class="ql-block">門窗木雕件件都是工藝品,刻劃細仔入微,每幅都是一個故事。 </p><p class="ql-block">這幅戴衙帽掛腰牌的與戴官帽坐衙門的,不知他們在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提籃村姑笑指前方,側頭經過在路邊閑坐老漢的身邊。</p> <p class="ql-block">小橋、流水、樹木、母子??構成一幅何家村民悠悠清靜的環(huán)境。</p> <p class="ql-block">下面這幅龍?zhí)ь^雕刻,估計取材于馬龍坑周濟潭龍王古老神奇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壁雕中可以找出許多當時何家人的生活用具和裝飾品、擺設,彌足珍貴。</p> <p class="ql-block">真不明白古人為什么把窗戶做得這么復雜,成為灰塵的滋生地,打掃衛(wèi)生實屬不易。</p> <p class="ql-block">石窗</p> <p class="ql-block">堂兄小小是遠近聞名的土郎中,用他自創(chuàng)的“高度酒精高溫按摩療法”治愈了許多患者。</p> <p class="ql-block">走出古宅院子,來到熟悉的茅坑群,數十年前在坑上坐過。之所以把這不宜登大雅之堂的照片放在最后,一是它確不雅,但卻又是古村的見證,是本文最佳的結尾。</p><p class="ql-block">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我來何家村,每當要緊關頭便往這里奔,坑位分高低二位,那時的我自然選擇低位,座位旁掛著稻草桔,完事后取一小束稻草絞起來往那里一擦,想起來就覺得有趣。</p><p class="ql-block">這種廁所在當今國內怕很少見到,在富饒的寧波市郊旁的奉化區(qū)更屬罕見,我一年多前居然仍能拍攝到百年不變的“古董”,誰敢說何家村不古?</p><p class="ql-block">不過,我2021年7月7日再去的時候,這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坐便器”已經不見了,古老的何家村跟隨時代的節(jié)拍,終于在緩慢地前進。然而喜歡懷舊的人,誰不希望這種行進越慢越好呢?!</span></p> <p class="ql-block">奉化市早已撤市為區(qū),隨著寧波市城市建設、舊房改造的推進,古老的何應村正在等待條件、步步為營?!罢掌羞@片舊房即將拆遷”,小小如是說。</p> <p class="ql-block">7月7日下午13:50從何應村出發(fā)返回市區(qū),強烈的紫外線把老河馬裝扮得紅光滿面,一路上在江口立交和機場路立交下分別休息半小時,于17:00返回家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