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i><u><font color="#ed2308">童年軼事五十二:</font></u></i><font color="#1564fa">《打乒乓球的故事》之一:</font>受同學(xué)囑托,讓我說說在空小打乒乓球的事,從哪兒說起呢?想想,還是從兩次同二班的朱建平交手說起吧。前面說過,我打乒乓球還是同學(xué)夏明洲硬拉上來的,后來興趣越來越濃,也許還有點悟性,球越打越好,終于被班里推薦參加學(xué)校組織的比賽。當(dāng)時分甲乙組,高年級是甲組,我們中年級是乙組,不知不覺我竟打入決賽,與朱建平對壘。朱建平個子小身段靈活,是有名的“快板”(高進茂老師語),即在進攻時球拍與球接觸的一剎那,比別人快半拍,加上手腕的抖動,球速快而有力,就憑這兩下,很多選手不適應(yīng),我也糊里糊涂敗下陣來,一喜一憂,喜的是第一次參加比賽就拿了亞軍,憂的是班級的榮譽沒了。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又是學(xué)校組織乒賽,不巧的是進入第二輪就碰上了“老怨家”朱建平,更不幸的是周一學(xué)??措娪昂?,我不知為什么頭讓本班的鮑崇族給打破了,纏著繃帶,象是“從前線回來的人”,高老師好象失去了信心,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不管怎樣吧,我頭腦中只有一個想法一拼了。比賽中我抓住朱建平身材較矮小的特點,釆用大角度擊球,拼命調(diào)動他,終于將他擊敗并淘汰,當(dāng)時在旁邊圍觀的同學(xué)一陣歡呼,我卻看到了朱建平那雙含淚的眼睛,拿上球桌邊的衣服就跑了。掃清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我順利拿到冠軍,頗為驚喜的是,那次比賽我們班取得空前的好成績,前五名中我們班占了三名,記憶里好像有蔣安連、王榮生。高老師臉上也有了光亮。(王京勝)
現(xiàn)在記憶深刻的是和京勝,安連一起在后勤的石頭臺上打乒乓[乒乓] ?。ㄍ鯓s生)</b><br></h3><h3><b><i><font color="#ed2308"><u><br></u></font></i></b></h3><h3><b><i><font color="#ed2308"><u>童年軼事五十五:</u></font></i>大概四年級時,我參加了學(xué)校乒乓球隊。當(dāng)時一起參加的同班女同學(xué)還有誰?指導(dǎo)老師是哪位?每周訓(xùn)練幾次?這些都想不起來了。但是,在球隊怎么練球?這倒記得一些:一般是指導(dǎo)老師教給我們一些比較專業(yè)的技術(shù)技巧,然后以熟悉和掌握這些打法為目的,我們跟老師、或同學(xué)之間邊打邊練。在我印象里,練球很有意思,讓我很投入,尤其是星期六下午,經(jīng)常練到很晚才回家。</b><br></h3><h3><b>我還記得練習(xí)發(fā)“上旋球” “下旋球”的事兒。老師教了發(fā)球要領(lǐng)以后特別提醒我們:手腕轉(zhuǎn)動有力、角度恰當(dāng),發(fā)出的球才“旋”,所以平時要注意鍛煉手腕。老師還告訴我們一些技巧,比如:發(fā)上旋球就要準備“抽球”(叫作“發(fā)球搶攻”),發(fā)下旋球就要準備“搓球”……不過,我把老師“平時要鍛煉手腕”的提醒當(dāng)成了耳旁風(fēng),只記住了“上旋球:抽”、“下旋球:搓”。然而,一旦上了球臺,我發(fā)上旋球也好下旋球也好,常常一下子就被對方抽、擋過來,反而搞得自己措手不及。究其原因,還是手腕的力度和角度不好,以致發(fā)出的球不“旋”,拿不住對方。到底是“沒聽老師言,吃虧在眼前”。
在空小乒乓球隊的經(jīng)歷就是一種磨練,既磨練技藝,更磨練意志,為我這一生去經(jīng)受各種各樣的磨練,奠定了一個基礎(chǔ)。(王梅)</b><br></h3><h3><b><i><u><font color="#ed2308"><br></font></u></i></b></h3><h3><b><i><u><font color="#ed2308">童年軼事五十七:</font></u></i><font color="#1564fa">《打乒乓球的故事》之二(上):</font>在全國-浪高過一浪的乒乓球熱中,學(xué)校重新組建了校乒乓球隊,這次領(lǐng)隊是體育老師馮天成,男隊教練是高進茂,高老師雖然是數(shù)學(xué)老師,但打乒乓球?qū)W校老師竟沒有打得過他的,象邰老師架子很猛,抽起球來幾乎要撲到臺面上,仍然不是他的對手。我和朱建平都被選進校隊,成為一條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所謂校隊基本是一致對外的,極少“打內(nèi)戰(zhàn)”,有三次“抗戰(zhàn)”給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在江漢工人文化宮打的,是江漢區(qū)小學(xué)的男女單打比賽。我們?nèi)ネ砹?,只見露天場地上插滿紅旗和彩??,操場中間用80公分左右高的木板,隔成十幾個乒乓球場地,當(dāng)時已經(jīng)被乒乒乓乓的擊球聲所充斥。通過抽簽我就上場了,也搞不清對手是誰,經(jīng)過一陣激戰(zhàn),我意外地敗下陣來,也許是不適應(yīng)露天比賽,也許是不適應(yīng)周圍的噪音,反正是輸了。下來后有好幾個外校老師圍過來,問我叫什么名字,鼓勵我安慰我,我腦袋嗡嗡的,眼睛酸酸的,狠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由于時間久遠,有記憶不準或遺漏的人和事,敬請見諒)(王京勝)</b><br></h3><h3><b><u><i><font color="#ed2308"><br></font></i></u></b></h3><h3><b><u><i><font color="#ed2308">童年軼事五十八:</font></i></u><font color="#1564fa">《打乒乓球的故事》之二(中):</font>第二次是江漢區(qū)小學(xué)的團體錦標賽,我們的校隊經(jīng)過刻苦訓(xùn)練也成熟多了。當(dāng)時打團體賽通常釆用五打三勝制,各隊選三名選手,一號和二號選手各打兩場,三號選手只打一場。小組賽中,我們分別擊敗了西馬路小學(xué)和球場街小學(xué),順利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釆用淘汰制,好像是在民意路小學(xué)進行,結(jié)果我們輸了。對手是苗家碼頭小學(xué),他們的一號選手是一位橫拍削球手,長的很象我們班的三運同學(xué),球削的又低又飄,常常削在臺面以內(nèi),時不時還來個防守反擊,而且人也異常沉著(可能防守型選手大都這樣),連續(xù)抽七八板都很難將其打死。朱建平一上來就輸給他,我雖然第二場險勝他們的一名快攻手,挽回點希望,但笫四場仍然輸給他。(說到這兒,多少要怪高教練了。他是攻球手,平時很少有對付削球手,特別是高水平削球選手的訓(xùn)練)。后來好像聽說苗家碼頭小學(xué)正是那屆比賽的冠軍,這樣一想輸也值了?。ㄍ蹙﹦伲?lt;/b><br></h3><h3><b><u><i><font color="#ed2308"><br></font></i></u></b></h3><h3><b><u><i><font color="#ed2308">童年軼事五十九:</font></i></u><font color="#1564fa">《打乒乓球的故事》之二(下):</font>六年級的時候,外語學(xué)校進入我們的校園。也許是為了建立“共榮圈”,他們提出要跟我們進行乒乓球友誼比賽,比賽場地就設(shè)在已被他們“占領(lǐng)”的南邊教學(xué)樓。比賽釆取九打五勝制(雙方各出3人各打三場,先勝五場方即勝),這是一種考驗綜合實力的賽制。要知道小學(xué)初中階段,高-個年級就有明顯差距。我們還是應(yīng)戰(zhàn)了,當(dāng)時朱建平好象已不在空小了,具體哪兩個和我一起出場也記不清了,而對方出場的僅記得有劉明堅、伍獻國(后來知道分別是市長和付市長的兒子),最有意思的是伍獻國,上來之后先聳聳肩晃晃腦,還拿著球拍揮舞幾下,大有一口吞下我們的架勢,頗象《大鬧天空》動畫片里面的“巨靈神”。當(dāng)然我們也沒客氣,運用靈活的戰(zhàn)術(shù),沒費多大功夫就把他們擊敗了,從而嬴得“抗戰(zhàn)”的最后一次勝利。寫到這里,我倒真想知道與我并肩取勝的戰(zhàn)友,是誰?(王京勝)</b><br></h3><h3><b><font color="#ed2308"><u><i><br></i></u></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u><i>童年軼事六十一:</i></u></font><font color="#1564fa">《打乒乓球的故事》之三</font>一一1.(獎品):在學(xué)校得了冠亞軍自然要獎勵一下,一般來說是在“六一節(jié)”,那時學(xué)校通常要進行檢閱,運動隊員還要走在班級隊伍前面,通過主席臺時還要擺出擊球的架勢,主席臺上有李校長、金政委等校領(lǐng)導(dǎo),甚至還有空后的領(lǐng)導(dǎo)。獎品挺寒慘,就是一個乒乓球,還是盾牌而不是當(dāng)時有名的紅雙囍?;厝グ淹妫l(fā)現(xiàn)還不太圓。不過這已經(jīng)不錯了,比當(dāng)時球癟了用開水燙,球破了用膠水粘,甚至用膠布粘要強多了。2、(撅門):榮生提到我們在空后大院石臺子上打球的事情,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撅門的亊。當(dāng)時空后小禮堂后臺廳里有張乒乓球臺,球網(wǎng)甚至球拍一應(yīng)俱全,讓我們垂涎三尺,但前后門總鎖著。終于有一天榮生說他能打開門,但具體辦法他不說,我們跟著他到了后門,只見他面朝我們,身體緊貼后門,口中念到“開門呀”,屁股一撅門就開了,嗨!終于有了正規(guī)球臺,我們欣喜若狂。從那之后,我們多次用他的“招數(shù)”打開門,每次都念念有詞,每次都撅屁股。3、(怪味):六年級時,有一天去球室練球,高老師領(lǐng)來一個女生,中等個短發(fā),臉略顯圓,她進攻時動作標準,左右開弓,而且會當(dāng)時很時髦的下蹲式發(fā)球,一打聽,原來是大名鼎鼎的滑坡路小學(xué)的,剛被外語學(xué)校錄取。高老師叫我們男隊球員跟她練練,取取經(jīng)。輪到我打時,球室中逐漸彌漫出一股怪味,開始以為是走廊上的廁所漂過來的,后來越來越濃,有點讓人受不了了,撿球時安連問我聞到?jīng)]有,我說聞到了。又打了十幾個回合,我一轉(zhuǎn)身發(fā)現(xiàn)原來觀戰(zhàn)的人都跑了,只剩下高進茂老師,終于我也無法戀戰(zhàn),找個理由躲了出去。不知后來過了多久我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狐臭”,難怪世界上要簽訂禁止使用化學(xué)武器公約呢!哈哈?。ㄍ蹙﹦伲?l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u><i><br></i></u></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u><i>童年軼事六十五:</i></u></font><font color="#1564fa">“無師自通弧圈球”</font> 記得我的乒乓球是從后勤方樓葡萄架前的一個長條石凳開始的。好象是三年級時,我,京勝,榮生幾人一到星期天就湊到一起,在石方凳中間擺兩豎起來的磚頭當(dāng)球網(wǎng),當(dāng)時的球拍還沒有膠,是光板球拍,打的方式主要是推擋,五球三勝,誰輸誰下。由于球在球板和石凳之間屬硬碰硬的接觸彈跳,所以損壞最快,好在我們家很支持我打球,一開始一個球一個球自己去友好商場買,后來就是媽媽去商場一買就買一打(12個)。我的第一個球拍記得也是爸爸媽媽帶我去友好商場買的,那是一個一面有膠(無海棉),一面光板的球拍。這在當(dāng)時可能就是比較好的球拍了吧?,F(xiàn)在想起來,當(dāng)時選擇石凳打乒乓球主要是人太小,力量也小,而石凳子的高度正好適合我們練球。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高力量都增加了,特別是球技大家都提高了很多,小小石凳己經(jīng)不能滿足大家進一步提高球技了,才逐漸放棄了在石凳子上的練球活動,改到正規(guī)球臺上去練球了。(待續(xù))(蔣安連)</b><br></h3><h3><b>記憶深刻,石臺子大概長2米5左右,寬60--70公分,高50--60公分。我們練球,時常有路過的叔叔駐足觀望,個別的上來交手,被我們打的落花流水,只好微笑著揮揮手離開?。ㄍ鯓s生)<br></b></h3><h3><b><i><u><font color="#ed2308"><br></font></u></i></b></h3><h3><b><i><u><font color="#ed2308">童年軼事六十六:</font></u></i>至于京勝講的幾場比賽我只記得他得冠軍的那場比賽,頭上纏著紗布,紗布還掉了塊下來,滿頭大汗跟我說,我一扳抽過去紗布就松開了,把眼睛擋住了,透過紗布看見對方竟然將球接了過來,來不及多想,連忙抽身退步第二板又抽過去,終于打死,拿回一分。講的是眉飛色舞,繪聲繪色。其它幾場比賽都沒我,因小學(xué)我不是校乒乓球隊的,是班隊的。小學(xué)我短跑和小足球是校隊的。</b><br></h3><h3><b> 大概到了六年級,因經(jīng)常星期天去后勤丁字樓一間乒乓球室練球,有兩個戰(zhàn)士會削球,我因是進攻型打法,一來二去的不知怎么就學(xué)會拉弧圈球了。記得拉弧圈球的要點是雙腿下蹲,握拍的手臂盡量向身后伸展,在對方擊回的球落在球桌上的瞬間立即迎上去將球向上向下向右側(cè)方抖腕一氣呵成,使球成一道漂亮的弧線,貼著球網(wǎng)飛過去,由于拉出的球是下旋球又帶有很大的前沖勁和側(cè)旋,球一落桌不往上彈而是直接向桌子下面鉆,不熟悉的人一接此球不是落網(wǎng),就是飛向一邊。而削球手就不一樣了,他是離球桌較遠,在球飛翔的未端即強弩之末來接球的,可以利用球的前沖力削出極低的下旋球,所以一對弧圈球手和削球手在一起打球其觀賞性極強,雙方都能打出極低的下旋球,同時又不易將球打死,往往你來我往能打七、八上十回合。
記得那時一到星期六晚上兩個戰(zhàn)士就到我家門口探頭探腦約我出來打球。我們打球時桌邊總圍不少人,一但雙方進入拉削狀態(tài),就有人開始“一,二,三……”數(shù)數(shù),一般只要超過三個回合,無論哪邊輸贏都可迎來喝彩聲和掌聲。反過來喝彩聲和掌聲又激發(fā)了球員斗志,每次我都是背心短褲都汗?jié)裢?,真是揮汗如雨。
后來這兩個戰(zhàn)士因工作調(diào)動要走了,記得他們還來家和我告別,依依不舍啊。(蔣安連)<br></b></h3><h3><b><i><u><font color="#ed2308"><br></font></u></i></b></h3><h3><br></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