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言</h3><h3><br></h3><h3>金色的秋天即將迎來我們進入北京鋼鐵學院40周年。遙想當年,彈指一瞬間。那時候我們或青春年少,或風華正茂,從上海,從天津,從河北,從河南,從陜西,從山西......,從祖國各地來到北京,成為一塊學習、一起成長、情誼難忘的同學。<br></h3><h3><br></h3><h3>看現在,各位同學,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崗位,迎著風雨洗禮,經過奮斗努力,正在走向自己的金色年華。</h3><h3><br></h3><h3>編者注:前言由段曉峰同學撰寫。以下照片為1982年金物78班的畢業(yè)合影,共有33人參加。紀念冊封面為北京科技大學主樓。<br></h3> <h3>1982年畢業(yè)前夕,23位同學在鋼院圖書館前合影。</h3> <h3>1982年畢業(yè)前夕,鋼院物理化學系(幾乎)全體同學與部分老師和系領導合影留念。<br></h3><h3>同學的名字大部分為韓薇同學熱心標注,后經各班同學多人修改完成?。</h3> <h3>當年招生來源為北京、河北各8人,陜西、山西各5人,上海、天津、河南各3人,全班共有35位同學。我們現在在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分布情況如圖所示。</h3> <h3>今日北京科技大學的校園平面圖。</h3> <h3>歷史照片集</h3> <h3>1979年9月,20位同學合影于北京香山。<br></h3> <h3>全體女同學1982年攝于北京鋼院主樓前花園。右起:王中芳、萬軍、蔣小丹、成玉英、林燕尼、勞巧珍。<br></h3> <h3>左起:金連強、劉燁、劉景月、解萬里、王宏欣、吳平,1982年秋攝于鋼鐵學院理化樓前。</h3> <h3>1982年,部分年紀較長的同學合影于北京。</h3> <h3>1982年,金物78有9名同學考上研究生,占全鋼院(共91人)的10%。圖為這9位同學與他們的研究生同學及外教合影。</h3> <h3>2006年趙傳學同學(左四)邀請部分同學相聚:<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包括回國探親的劉景月(左三)和藺錫偉(右二)。</span>相聚后,在他的辦公室合影留念。</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下圖的上方橫幅為</span>2008年4月19日北京科大78級入學30周年聚會合影。下方照片為上方橫幅中紅色區(qū)域的放大圖,包括金物78大部分參加者。第三排左三起為王中芳、林燕尼、勞巧珍,第四排右二為解萬里,第五排左三王文林、右二閆有清,第六排左二起金連強、閆晉剛、成玉英、戴品,第七排左一為張彥國。左上插圖居中者為李文學,右上插圖為趙傳學、段曉峰。</h3> 2010年7月,部分同學受段曉峰同學相邀,相聚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h3>右起:王中芳、成玉英、段曉峰、張彥國、趙傳學、王文林、王宏欣、戴品、林燕尼。</h3> <h3>2012年4月,參加北京科大60周年校慶活動的13位同學在母校主樓前合影。左起:林燕尼、王中芳、張彥國、戴品、段曉峰、趙傳學、閆有清、王文林、金連強、董天春、張東元、張志剛、勞巧珍。</h3> <h3>2012年4月,參加北京科大60周年校慶活動的部分同學合影。<br></h3> <h3>2012年4月,參加北京科大60周年校慶活動的同學在聚餐。<br></h3> <h3>2015年1月25日,萬軍(左五)在北京與同學們聚會,分享<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完成環(huán)球航海的</span>心得。</h3> <h3>2015年5月,(左起)段曉峰、趙傳學、吳平、戴品在北京聚會。</h3> <h3>2015年9月張志剛(左三)回國時,同學小聚。<br></h3> <h3>2016年9月,(左起)趙傳學、成玉英、王中芳、秦子強、段曉峰相聚在北京。</h3> <h3>2018年4月,部分同學受段曉峰同學(左四)相邀,相聚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br></h3> <h3>40周年聚會集</h3> <h3>為迎接入學40周年的到來,2018年8月19日(左起)萬軍、季雨、秦子強在多倫多與理化系部分同學聚會。</h3> <h3>2018年9月3日,左起:徐新(化1班)、吳平、林燕尼、張東元在石家莊聚會。</h3> <h3>9月15日參加77、78入學40周年慶典活動的金物78全體同學(10人)在母校合影留念。
左起:<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王中芳、張東元、張彥國、</span>趙傳學、王文林、戴品、林燕尼、勞巧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董天春、閆有清</span>。</h3> <h3>參加40周年慶典活動的金物78同學在體育館前合影。該體育館為當年奧運會指定場館之一。<br></h3> <h3>9月15日參加40周年慶典活動的金物78同學在77、78入學40周年紀念碑前合影留念。</h3><h3>左起:董天春、閆有清、趙傳學、王文林、王中芳,右起:勞巧珍、戴品、張東元、林燕尼。</h3> <h3>參加40周年慶典活動的原理化系的同學們在報到處報到。<br></h3> <h3>參加40周年慶典活動的77、78級全體同學與校領導合影。下圖為原理化系同學較多的部分。<br></h3> <h3>原理化系<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參加40周年慶典活動</span>的全體女同學在母校合影留念。前排有林燕尼(左二)、王中芳(左三),后排有勞巧珍(左二)。</h3> <h3>原理化系參加40周年慶典活動的全體同學在母校體育館前合影留念。<br></h3> <h3>攝影作品:化2班在主樓門洞合影,被稱為最文青的慶典合影照片,可惜我們班同學沒有被納入。此攝影作品為郭大年原照,姚德康加人修改。</h3> <h3>下面三圖分別為:上:主題為沐浴改革四十載,心系母校一世情的40周年慶典大會現場;中:政教師資班78級的陸潔重新登臺表演當年首都高校詩歌比賽冠軍作品《讓我的琴聲為你傾訴吧,我的同學!》;下:機制77.1班邢偉民和軋78.3班胡平主持慶典大會。<br></h3> <h3>40周年慶典活動紀念品(新老?;盏龋?。<br></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恢復高考暨入學四十周年</span>紀念碑,簡稱難忘石:</h3><h3>(正面)
難忘1977/1978</h3><h3>恢復高考暨入學四十周年紀念
七七級七八級學生敬立
2018年9月15日
(背面)</h3><h3>題記
丁巳冬寒,春水草木振。戊午夏燠,處暑金風興。萬物復蘇,百廢待興?;謴透呖?,改革肇端。方得雙千風華學子,一載跨入滿井鋼院。五湖四海,雄心激昂。皤首紅顏,同窗佳話。兩級同年,古今奇觀。
初入校園,我如涸谷。師德滂沛,潤我肺腑。聞雞起舞,懸梁刺股。淬煉砥礪,精鋼初鑄。
卌載匪短,人生百樣。自信同硯,皆為翹楚。中華騰飛,首當其沖。吾輩雖已鬢白,然求實之心未改,鼎新之志猶在。唯丁巳戊午難忘,更師恩銘心刻骨。
特立此石紀念
并謝母校哺育</h3> <h3>個人感言集</h3> <h3>編者注:按宿舍分,女士優(yōu)先。每個宿舍內按年齡長幼排序。照片1-3張和文字感言為個人提供,編者僅僅做個別文字的變動。<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未提供簡歷的同學列在每個宿舍最后。最簡資料是根據流傳資料整理,未必準確,請見諒。同時也請大家指出錯誤。</span><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目前,全班35名同學,有30人在班級群上,李京、劉燁、張石峰失聯,林燕尼、秦子強有聯系,但尚未上群。</h3><h3><br></h3><h3>15齋145室(女生):</h3> <h3>王中芳,1951年6月生人。1978年的9月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折點。與占班里人數四分之三的小妹妹小弟弟們不同,我是在有了十年工齡(插隊四年,工人六年)后,又重新邁入了學校的大門。這樣,在不用托人走后門的情況下得以回到了闊別了十年的北京??上耄耶敃r是怎樣的一種心情。<br></h3><h3>記得我是9月底到京的, 10月8日在鋼院入的學。高興勁兒還沒完, 就開始了緊張的四年半的學習。<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本人中學學的是俄語,</span>不記得當時是怎么進的英語快班,只記得那時每天下課后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查字典上。小丹、萬軍科班出身,英語高考高分<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借助于她倆,我們按段分頭在書上空白處標上中文,然后再互相抄,這些只是為了應付第二天上程毓征老師的課:Essential English。這樣,被叫起念課文時不至于尷尬。現在回憶起來,也是挺美好的。</h3><h3>自從進了大學,我就得到了一個“老大姐”的尊稱(在家排老二)。說起來還真感到慚愧。那時,每天忙于應付功課,顧不上關心年紀小我十來歲的小妹妹小弟弟們,對一些較內向的小男生,好像還有沒說過話的。在此表示歉意。
說到畢業(yè)后的工作,我在鋼研院力學室工作了五年。1987年,考取了教育部的出國進修名額去了德國。兩年進修期滿后,與當時同在西德魯爾區(qū)的物化一班的林鋼馬躍華先后轉移到柏林工大讀書,都曾寄宿于小丹和她弟弟的兩居室多日。說到那段日子,我們三人至今都心存感激。患難之交,還是同學親啊。由于德國對中國學士學位的認可度較低,我們仨一起讀德國的Diplom ,完成學業(yè)后于1993年底去了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十年,先后在Siemens和IBM做一些與技術沾點兒邊的工作,直到2004被招聘到大眾汽車中國總部,在新建的質保部材料實驗室做金屬零件國產化認可批準的工作,直至2016年退休。<br></h3><h3>聯系電話:139-1014-9332。</h3><h3>聯系郵件:sgpwang@163.com。</h3><h3>照片為2012年校慶60周年時攝于北京科技大學。</h3> <h3>大學二年級時期佩戴?;樟粲?。</h3> 萬軍,1959年7月生在鋼院隔壁的三院。尊父母之命,從托兒所混到高中,再接著混完學士混碩士,一路沒出過鋼院大門。畢業(yè)分配還留了校。
不甘心一輩子不挪窩,揣著看世界的兒時夢想,自作主張斗膽辭職,帶著全家工作幾年的積蓄換來的一千英鎊,自費出國闖蕩。生存所迫,不得不混了個英國曼大理工(UMIST)的腐蝕工程博士學位。靠混來的學歷,登陸移民加拿大并在IT行業(yè)混至退休。
2006年網遇現老公布魯斯,與他自駕小帆船航海周游,去了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不緊不慢用四年時間繞了地球一整圈。然后稀里糊涂地被稱為第一位完成帆船航海環(huán)球的中國(Chinese)女性,后因持加拿大護照而不被中國官方承認。不過,帆游本來就不是比賽,所以排名本身沒什么意義。
二十年寒窗不短,從來沒學以致用,可謂不務正業(yè)。但是,所受教育得到的綜合能力,是我因命運左右不斷改行,又在新領域如魚得水的堅實根基。多年的浪跡天涯,背景離鄉(xiāng),既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也體會了外面世界的無奈。四十歲饒有興致地學易經,五十歲靜下心來聽佛經。目前已安居多倫多外的湖邊小城,含飴弄孫,打球訪友。家里待膩了,就打起背包,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這么大,還沒有看夠。
想當年高考志愿是父母絕對做主,才得以與大家同窗。幾十年轉瞬即逝,對所學專業(yè)并不喜愛,卻對大學生活難以忘懷。緣分讓我們相逢在鋼院,使我的人生有這么一段美好的旅程。感謝命運的眷顧,讓我們有一場交集。祝同學們身體健康,幸福美滿。
聯系電郵:june_w260@Yahoo.com。<br><h3>航海照片為2018年4月初攝于加勒比海自家的帆船上。</h3> <h3>“愛妮婭”號歷經4年完成環(huán)球航海的航海線路圖。</h3> <h3>這是1978年考大學時照的入學照片。<br></h3> <h3>蔣小丹,1960年2月生人。自小在北京和上海兩地來回居住和上小學、中學。1978年畢業(yè)時趕上了高考,走運不用去上山下鄉(xiāng)了??忌狭吮本╀撹F學院,有幸與你們大家同窗四載。之后又留校讀了碩士研究生。1986年春天只身坐了7天火車,從北京來到了德國柏林工大讀博士。在Hahn-Meitner-Institute 用場離子顯微鏡做金屬材料的研究。
1990年2月獲得柏林工大材料專業(yè)的博士學位。之后厭倦于求職和面試。加之對專業(yè)一直不甚熱愛。開始在柏林開餐館。共開過3個餐館。期間結婚生子,撫育孩子。直到40多歲,開始對生死問題,人生的意義,生命的理解等感興趣。開始讀了佛法,和中醫(yī)的書。才找到了自己此生最喜歡做的的事。2004年把餐館都賣掉,開了中藥店,兩年后自己在店里獨立坐堂行醫(yī),如今已經10多年了。學佛法和行醫(yī)是我人生的最大樂趣。</h3><h3>說出來和大家分享。祝你們大家健康長壽,生活快樂!<br></h3><h3>聯系電郵:info@sino-herbs.de。</h3><h3>照片為2018年8月,攝于德國柏林自己開設的中藥店中。</h3> <h3>勞巧珍,1960年3月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北京鋼鐵學院金屬物理專業(yè),與各位同學一起學習,共同成長。1982年12月畢業(yè)后,分配在浦東鋼鐵集團(原上鋼三廠)。首先從事電鏡、金相分析工作,支持第一線的鋼鐵生產。<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后從事新型鋼鐵材料的研究與開發(fā)等重點攻關項目。</span>現已退休,居住上海。</h3><h3>聯系手機:189-3006-2769。</h3><h3>聯系電郵:jane3lao@163.com。</h3><h3>以下照片為2012年在北京科大參加母校校慶60周年時所攝。</h3> <h3>1978年的入學照片。</h3> <h3>成玉英,1960年12月生于河北的鄉(xiāng)下。畢業(yè)后在有色院搞鈦合金和鈦鎳合金加工。1994年到美國學習獲物理碩士學位后,回有色院從事硅單晶片之激光光譜和顯微檢測工作。曾參加過國家六五,七五,八五的科技攻關項目,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兩次為主力。曾獲高級工程師職稱,目前有時在上海,有時在加拿大居住。</h3><h3>回顧我的大半生,感到我是一個非常幸運受上天眷顧的人。首先我有具長遠眼光的父母親疼愛我,在那個貧窮愚昧的時代送我上學,我們千人的大村子里,我的年級只有15個同學,其中五個是女生。在那極左的年代,我們初高中的老師們以他們樸素的情感和認真的工作精心培養(yǎng)了我們。上一年級的一位學長在1973年的全縣通考中成績獲得第一。77、78兩年我們公社有十個人考上大學,我是唯一的女生。以后再沒有那么多人考上大學。</h3><h3>其次感謝鋼院的老師們辛勤耕耘使我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再次感謝理化系的領導分配我去研究院,把我放到那個位置上,讓我有機會從事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h3><h3>更重要的是感謝華國峰,葉劍英粉碎四人幫,拋棄了極左的路線,小平和耀邦搞改革開放,真理大討論,解放思想,實行高考。我們的國家興旺發(fā)達,我個人也得到了解放。否則在推薦工農兵大學生的時代,我現在就是一個農村老太太。</h3><h3>再次感謝同學好友的互相幫助。友誼萬歲!<br></h3><h3>個人愛好:小說、歷史和武俠類電視連續(xù)劇。<br></h3><h3>聯系電郵:yucheng@live.ca。</h3><h3>照片是2018年6月攝于加拿大多倫多的老市政大廳。<br></h3><h3>編者注:一份非常真摯、樸實、飽滿的感言,從時代聯系到個人。</h3> <h3>林燕尼,1961年8月出生。1982年畢業(yè)后一直在河北激光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現已退休,居住在石家莊。
聯系電話:136-1108-0902。
編者注:林燕尼未上群,但經常參加同學聚會。照片為從2018年4月的同學聚會合影中截取。</h3> <h3>12齋223室(大屋):</h3> <h3>段曉峰,1948年9月生于河南省滑縣,老家山東省齊河縣,祖上明朝初期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此。1969年2月隨父親到云南省蒙自縣草壩冶金部五七干校,1971年7月隨干校搬到河南省淮陽縣冶金部五七干校,后轉入冶金部淮陽冶金機修廠從事小型電動機生產的成品檢驗工作。
1977年底參加了高考,自覺成績不錯,但沒被錄取。后又參加了78屆考試,考上北京鋼鐵學院理化系金屬物理專業(yè),與各位同學共度4年同窗時光。湊巧的是和我同在冶金部五七干校,淮陽冶金機修廠總裝班的陳建鋼(此前他已先對調回北京)居然又成了同班同學。以后奇跡還在繼續(xù),四年后又一起在北京鋼鐵研究總院13室(物理室)作碩士論文,此是后話。
我們的宿舍是一間大屋子,是全班經常開會的地方。同屋的同學也比較多,有穆建西,吳弘,張志剛,王文林,吳平,劉景月,董清飛,孫虎存和我。其中吳弘共處半年,然后去了挪威。開始時,同學之間一時名字難記,就以所在的省或者城市的名稱相稱,如上海,天津,保定,小山西,直到現在,尚頗感親切。當時理化系是學校的教學重點,學制為5年,各科的老師都是學校里最好的教師,柯先生和肖先生都親自上講臺授課,使我們受益非淺。由于年齡的原因,在校期間接觸比較多的是年齡稍長的同學,老趙,比較注重養(yǎng)生,會打太極拳,我跟他學了一段時間,頗有收獲;王矛,老秦,建鋼等喜歡打橋牌,一起參加過幾次學校的比賽,但都無功而返;老藺喜歡鉆研,時不時一起辯論些問題,也挺有樂趣;李京愛打羽毛球,有時一起在大食堂打一會兒,出一身汗;......
四年的時間在人生中是短暫的,但同學之間的情誼卻是天長地久,綿延不斷。
82年我有幸考上郭可信院士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另一段新的經歷。當時郭先生安排鋼鐵研究總院的朱靜高級工程師(現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我的指導老師。朱老師那時剛從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回國,她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學,電子微衍射,電子能量損失譜及金屬材料的電子顯微分析都有很高水平,我的論文題目是電子能量損失譜廣延精細結構分析,與萬軍的研究課題比較接近。研究用的FeB材料是當時在北京冶金所季雨提供的。
畢業(yè)后我去了中國科學院北京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在郭先生的安排下,有幸跟著剛從英國回國的馮國光研究員學習會聚束電子衍射分析,半導體所的褚一嗚研究員作半導體材料的缺陷分析及高分辨成像和圖像模擬,從英國牛津大學回來的彭練矛研究員學習衍射物理,這些積累為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7年1月,北京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并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同年被評為研究員,后來任研究組組長,實驗室副主任,2013年10月退休。今年七十,已是古稀之人,有感人生之短暫,也更加懷念當年的學習和生活。
聯系電郵:xduan@blem.ac.cn。<br></h3> <h3>孫虎存,1957年生。童年遇上自然災害,上學趕上文革,工作趕上上山下鄉(xiāng)。好在插隊兩年后趕上高考,有幸與各位同窗。
不像各位志在考研、出洋,本人一心只想畢業(yè)分配、娶妻生子、養(yǎng)家糊口,過尋常百姓的生活。畢業(yè)后分配到臨汾鋼廠工作 ,并于同年調回運城。
后來一直在運城市技工學校工作,現已退休。其間曾隨同窗董清飛在稀土永磁行業(yè)混了幾年。至今雖然大事無成,倒也衣食無憂。
遺憾的是本人當年在宿舍按年齡排行老二,現在身體衰弱,可能堪稱老大了??吹礁魑粚W友事業(yè)之成功、身體之健壯,著實羨慕!
聯系電話:135-0359-9269。<br></h3><h3><br></h3><h3>編者注:孫虎存同學選擇回避榮耀,講述平實生活,更為珍貴。現照攝于2016年。</h3> <h3>九十年代,攝于永濟黃河大鐵牛遺址公園。<br></h3> <h3>穆建西,1957年9月11日生于陜西西安。
1975-1978赴陜西大荔縣插隊。
1978-1988年,在北京鋼鐵學院(后改名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專業(yè)學習。
1988-1993赴美留學。
1993-1996,Micro-Integration Corp,從事軟件編程。
1996年至今,在OSISoft從事軟件開發(fā)工作。</h3><h3>現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h3><h3>聯系電郵:jmu8888gmail.com。</h3><h3>照片為2018年4月23日攝于美國加州的紅杉樹國家公園。</h3> <h3>董清飛,男,1958年10月出生。大學四年后被發(fā)配至河北張家口,次年又考回鋼院材料系讀研,91年博士畢業(yè)后,到中國科學院三環(huán)公司工作。</h3><h3>1993年辭職下海,從事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的開發(fā)工作。商海沉浮幾十年,年齡越來越老,身體越來越差,目標越來越遠,壓力越來越大……</h3><h3>聯系電話:139-3592-6499。</h3><h3>公司地址: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復旦大道17號。</h3><h3><br></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編者注:根據網絡資料,董清飛現為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公司于2002年4月成立,經營范圍包括稀土永磁材料和產品的制造、銷售。由董清飛</span>主持創(chuàng)建的國內首條百噸級N45燒結釹鐵硼生產線曾榮獲國家外經貿部科技成果二等獎。</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吳弘,<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959年8月北京生人。</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下用一首四言詩來描述個人簡歷。</span></h3><h3>北極熊貓。原名吳弘,五九年夏,京城露頭。少兒多病,瘦弱書蟲,高考大運,擠入金樓。同窗半年,留念一生,大屋九俠,各自有聲。拌嘴爭論,趣聞從生,可惜出走,未能同工。偶然中標,遠北放流,挪威科大,十年一留。物冶畢業(yè),無心久留,博研改行,學海亂游。首職挪南,教書為酬,又上北島,漁業(yè)求謀。
學無高就,換行散流,一晃多年,白發(fā)滿頭。熊貓好游,北方遠流,原本尋竹,冰山守留。冰鄉(xiāng)綠少,尋竹缺飽,穿山走嶺,迷上林跑。如今耳順,喜歡自游,遇友重逢。仍如舊熟。
感謝當年,有幸同班,久違今聚,舉杯共歡。金物眾俠,群龍多才。各路雄杰,人生精彩。當初同行,如今各就,五洲四海,初心仍舊。祝愿各位,開心樂居,有空常見,有席多聚。
現住小鎮(zhèn),薩爾斯堡,挪威東南,邊鄰瑞典。如到本鄉(xiāng),歡迎來訪。<br></h3><h3>聯系電郵: hong.wu@hiof.no。<br></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現照攝于2018年8月,挪威住家前。</h3> <h3>舊照攝于1979年3月,旅挪之前。<br></h3> <h3>生活照,左:1982年夏,吳弘在前南斯拉夫的一個火車站等車;右:2012到訪訪北極斯瓦爾巴島上的朗伊爾城,北緯78度,是世界上最北的商業(yè)機場。<br></h3> <h3>張志剛 1959年12月生,上海人。1978年有幸和來自全國各地的你們在鋼院相逢。金物78,承載了我們共同的夢想。同窗四年,朝夕相處,同學之情,終身難忘!1982年畢業(yè)后,大家甚少見面。40年,彈指一揮間。還記得出國之前常和老大哥,老趙見面,每逢回國也承蒙同學從不同城市前來相聚,真正體會到五世修得同窗情,在這個多變的社會里,唯有同學之情不變。
82年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首鋼中心實驗室工作,前5年還算做了一些和專業(yè)相關的工作,參加了幾個力學試驗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并混入了中國物理學會和力學學會。87年調到首鋼機械進出口公司工作。為出國接受培訓,練開車、學烹飪、補英語,開始了不務正業(yè)之途。89年開槍后,萬里被困上海,出國計劃全部取消,于是,便和7個清華學子在中關村搞起了無紡布生產線。從為中南海和金絲猴香煙研制過濾嘴材料,到量產各種吸油產品,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完成的從金屬物理到應用化工的轉換。</h3><h3>92年和一幫朋友成立了思和科技發(fā)展公司,搞了幾十個民用專利產品,從運動器材到礦山爆破,涉獵頗廣。94年開始涉足進口家電產品代理和國外演藝市場開發(fā),記得和同窗王文林還一起開拓進口家電產品的天津市場,哈哈!相當有趣。自此和所學專業(yè)漸行漸遠。</h3><h3>98年移民加拿大,開始了另一種辛勤而又充滿驚喜的生活。多年在中國養(yǎng)成了自由自在的習慣,已經不安于朝九晚五的規(guī)律生活,又經歷了北美高科技行業(yè)的興衰過程,促使我創(chuàng)辦了加拿大《健康時報》,搞起了媒體。隨后又分別創(chuàng)辦了桑普加拿大,桑普國際,為中加文化和教育交流做了些工作。因而,我在2017年榮獲加拿大參議院國家勛章。該勛章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以表彰對加拿大建國和多元文化做出杰出貢獻的人士,</span>自加拿大建國150年以來只頒發(fā)過兩次。</h3><h3>近年,除了抽空爬爬格子,偶爾嘗試改個劇本,還創(chuàng)建了加中文化藝術協(xié)會,創(chuàng)辦華星藝術團。整天和年輕人在一起,瘋唱傻玩倒也自在,歡迎同窗好友到加拿大渥太華來玩。<br></h3><h3>聯系電話:1-613-240-8866(加拿大)。
聯系郵件:sihe@rogers.com。<br></h3><h3>照片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2015年9月在天安門廣場參加9.3閱兵觀禮時留影。</span></h3> <h3>1978年11月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佩帶?;樟粲啊?lt;br></h3> <h3>王文林,出生于1960年6月8日(農歷五月十五)。
1978年考大學報志愿時第一志愿是南大無線電專業(yè)。當時是特別想學無線電,但分不夠沒能如愿,一腳就踹到第五志愿進了我的母校鋼院金物,人生曲線就此確定。
在校四年懵懵懂懂,沒方向、無目標混了四年多(編者注:相當謙虛哈),還好順利畢業(yè)。雖然沒干金屬這種導體材料但還是干了半導體材料,并且干了一輩子。
工作36年大體干了兩件事。第一件為軍工配套材料,從進所時的"331"工程為衛(wèi)星太陽能電池配套硅襯底一直到現在的核高基項目,從一代半導體硅、鍺,二代半導體砷化鎵到三代半導體碳化硅都有涉及,西方國家禁運什么,我們就研制什么,一直圍繞軍工需求打轉轉。</h3><h3>直到2007年年前,開始覺得如果有一天體制變了,軍工需求放開了,而我們自己卻沒能形成自己的主導產品,到那時在市場上怎么存活?所以干了第二件事,就是做民品、走市場。2007年7月1日辭去了干了3年的動力處長職務帶了倆名年輕人用一臺做科研項目的硅外延爐成立了硅外延材料事業(yè)部,做民品進入國內競爭激烈的市場,自負贏虧。</h3><h3>做軍品可以只考慮質量,做十次有一次成功了就能交差,但做民品不旦質量好而且成本須滿足市場定價。同學們,難呀!企業(yè)規(guī)模小,又是干軍品出身難度很大??简灥牟还馐羌夹g,關鍵是管理水平了。還好我從一開始就對標臺灣漢磊這家業(yè)內標桿企業(yè),學它的管理,對標它的產品水平,用了兩年多的時間開始贏利了,終于從一開始的年產值幾佰萬到去年的1.4個億,設備從一臺發(fā)展到十臺,人均產值及利潤在所里都是排在第一位。
2013年時,部門自有資金比較富裕,政策也較寬松,有一天突發(fā)奇想能不能再建一攤輕資產產業(yè)以彌補現有的重資產項目。終于在2013年6月8日從天津大學花十萬元買了一個壓電陶瓷的配方并以此為基礎,投資100多萬元建立了一條壓電陶瓷實驗線,并在部門下成立了陶瓷研究室。值得驕傲的是: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生產的高精度微位移致動器成功配套在各種武器和國防裝備上,從天空到海洋。一個不到10人的小研究室已有幾百萬產值,發(fā)展前景很好。</h3><h3>個人愛好:
羽毛球,每周一次羽毛球訓練。最好成績2015年拿過所里男單第一。天津市軍工系統(tǒng)團體賽26支隊伍拿過第三名。
健身,只要不出差不來客戶,堅持每天健身房擼鐵、跑步或游泳,好處大大的,建議同學們也嘗試一下,尤其是又取了二房媳婦的男同學,你懂的……
好了,最近誰有時間告訴我,我們一塊找金連強釣魚去。<br></h3><h3>聯系電郵:wenlin116@163.com。</h3><h3>照片為2018年8月初攝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h3> <h3>右起:王文林、穆建西、吳平、張志剛1982年攝于北京鋼院。</h3> <h3>劉景月, 1960年生于河北保定,1978年參加高考, 被北京鋼鐵學院理化系金屬物理專業(yè)錄取。入學后,住在全班最大的宿舍,住8人。在與各位同學共同度過的四年大學時光里,我得到了生活歷練并學到了很多專業(yè)知識。金物專業(yè)課老師們的敬業(yè)精神,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所傳授的知識也為我以后的學習和科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h3><h3>1982年我有幸考上研究生并被選派留學美國。我于1983年到西安外國語學院開始進修英語,為出國做準備。 </h3><h3>1984年我被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錄取為研究生,拜約翰柯利(John M Cowley)教授為師,學習衍射物理和高分辨電子顯微鏡技術,寒窗苦讀六載,于1990年獲得凝聚態(tài)物理專業(yè)博士學位。在貝殼石油公司的資助下,1990-1994年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固態(tài)科學研究中心工作,至力于開發(fā)高分辨分析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及在催化劑表征方面的應用。
1994年受聘于美國中西部的孟山都公司,至力于開發(fā)工業(yè)催化劑和其它產品。在催化劑開發(fā)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主持開發(fā)的催化劑得到了廣泛應用,有效地減少了有害物質和二氧化碳排放對環(huán)境的影響,并因此為公司帶來巨大利潤。作為公司的資深科學家(Senior Fellow),參與了公司在科研發(fā)展方面的決策、組織和實施,2002年獲得孟山都集團杰出科學家的最高獎---孟山都埃德加昆尼獎(Monsanto Edgar M Queeny Award)。
由于酷愛大學比較自由的科研環(huán)境,我于2006年離開孟山都公司到美國密蘇里大學擔任化學和物理教授,在此期間創(chuàng)立了納米科學研究中心并擔任創(chuàng)始主任。此時,我開始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們合作研究像差校正掃描透射電子顯微術和單原子催化新概念。</h3><h3>因為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也希望加強像差校正電子顯微術,我于2011年以物理系教授的身份應聘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主管納米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并擔任約翰柯利(John M. Cowley)高分辨電子顯微學中心指導委員會主席。除了教學之外,我現在還專注于單原子催化、新型納米材料、可再生能源和電子顯微鏡技術的研究。</h3><h3>回顧過去數十載,從北京鋼鐵學院、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孟山都公司、密蘇里大學再回到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我好像一直在和電子顯微鏡打交道。在金物學習時,我第一次聽到電子顯微鏡這個名詞,然后一生就和它結下了不解之緣。 </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聯系電郵:Jingyue.Liu@asu.edu。</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學校的個人網址:<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https://physics.asu.edu/content/jingyue-liu。</span></h3><h3>下圖為2018年8月攝于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家廣場。</h3> <h3>1982年在鋼鐵學院的畢業(yè)照。</h3> <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吳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961年6月</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出生于施工中的湘黔鐵路線上,是鐵道兵的孩子。有一半的侗人血統(tǒng)。據家譜記載,祖上是北宋末年由無錫一帶被追趕到夜郎國群山里來的。可能是被南逃的北宋貴族們打跑的。</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978年與林燕尼和張東元一道,由石家莊被北京鋼鐵學院金屬物理的劉老師錄取。從此與金物78結緣!
大學畢業(yè),被鋼院“保護”到夜郎國,學習金相,曾在法庭上為打官司雙方提供鍋爐失效的科學鑒定!后經高人指點,1984年轉戰(zhàn)北京,投身鋼院材料系張維敬老師手下,學習計算相圖。當時還驚喜地發(fā)現,同樣是被金物“保護”去了張家口的董清飛,不約而同地又相遇了。我們都離開了金物,轉身材料?;仡^看來,當年材料系的余永寧教授是我的貴人。沒有他的建議,我可能還是望著金物!記得大學畢業(yè)論文是跟萬軍分到 X-射線組,研究衍射譜精細結構,她忙著學英語被出國,我一個人還擔心能否畢業(yè)。宏欣人小主意大,他安慰我,又不是去打架,要那么多人干嘛[Grin]。還真被宏欣說中了,我的畢業(yè)論文后來發(fā)表在鋼院學報上,是我的處女作品,在我已發(fā)表的兩百多篇學術論文里,它最有紀念意義。
1987年去了加拿大,學習氧化物化學。拿博士,結婚,生子,工作。那期間曾經在澳大利亞幫著有色金屬冶煉廠做設計,改造工藝流程。為西澳礦產公司<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完成了新工藝設計</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據說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煉鎳礦。他們的老礦耗盡了,得用新礦石。二十多年前他們單爐一天的產值約為百萬澳大利亞元。當時感覺不錯,真刀真槍,解決實際問題。直到今天,印度尼西亞人還在找我,他們也有類似的問題。</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我在澳大利亞吃香喝辣時,加拿大的家里發(fā)生了“政變”!太太自己決定接受新加坡政府“招安”,簽約南下,她“痛恨”加拿大冬天,太冷!我只好“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轉戰(zhàn)新加坡這一地圖上看不到的地方。
在這里,地小,人少,機會多!記得有一次吳作棟總理要訪問加拿大,出發(fā)前我們接到總理辦公室來的電話,問我們是否有事情要總理幫忙,要他在與加拿大總理會談時提出來!我當時的感覺嘛,什么時候李鵬總理會打電話來!!……[Grin]
我在眾貴人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個小“安理會”,人最多時有約50個博士,人員來自全世界,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但都“歸”咱“管”[Grin]。那期間還得到過金物78的王中芳大姐的幫助,她當時在新加坡的西門子公司當主管。
現在老了,進大學教授知識,培養(yǎng)下一代!比較開心的是,對熵有些新的認識。希望能幫到下一代。
回頭望,金物提供我堅實的基礎,材料賦予了吃飯的家伙。重多貴人在生活里給我開啟多多機遇,家人提供溫暖。
感謝同學們,給我一生的緣分!<br></h3><h3>聯系電郵:tanyasingapor@yahoo.com。</h3><h3>照片是本人2017年底攝于新加坡。<br></h3> <h3>下圖為2018年8月歡送兩位博士畢業(yè)生前往瑞典和西安;下下圖為1982年的本科畢業(yè)論文首頁。<br></h3> <h3>12齋221室(中屋):</h3> <h3>趙傳學,1947年6月生人,大學期間為金屬物理78班第一任班長。大學畢業(yè)后分配至鐵道部物資管理局工作,改制為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屬大型國有企業(yè)。曾任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社會兼職中曾任鐵道學會物資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鐵道部技術委員會特聘委員。工作中主要負責公司的業(yè)務經營,企業(yè)管理及鐵路用材的技術開發(fā)、應用和推廣。</h3><h3>工作期間與鋼院有過交集。1996年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和日元貸款先后進口西班牙、加拿大合金鋼軌中發(fā)現存在馬氏體組織。鋼軌是高碳鋼,出現馬氏體組織危害極大。受鐵道部和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委托,由我負責此案的索賠。由于是一場技術官司,邀請了路內外頂級專家,包括兩院院士邵象華,科學院院士柯俊,有色金屬專家劉嘉禾,金屬物理專家吳杏芳,時效分析專家林吉忠等十幾人參加工作。期間,柯先生、吳教授還動員了鋼院在職老師、研究生參加了大量的實驗工作。</h3><h3>仲裁庭審時,柯先生和我做為中方全權代理人出庭陳述。仲裁結果,中方全勝並挽回了損失。此案的一個間接貢獻是完善了世界鋼軌標準中對金相組織的嚴格規(guī)定。在一年多的索賠工作中受到大師們的當面教誨,受益良多,銘記于心。寫此段文字,特向柯先生、吳教授等鋼院老師們致敬、致謝,也是為紀念金物78入學40年對老師的一點回憶。</h3><h3>聯系電話:137-0121-2706。<br></h3><h3>照片為2017年4月攝于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河邊。<br></h3> <h3>大學期間在宿舍12齋樓下留影。</h3> <h3>藺錫偉,1985年北京鋼鐵學院碩士畢業(yè)后在鋼鐵研究總院工作6年。1991年至1995年在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作訪問學者。1995年至2000年在西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讀博。2000年至2015年在Portland Intel工作,主要從事芯片的電鏡分析。2015年至今在Thermo Fisher Scientific作電鏡應用研發(fā)。
個人愛好:讀書,上網。
聯系電郵:xiwei.lin@fei.com。
照片于2016年攝于美國加州圣地亞哥航母博物館中途島號。<br></h3> <h3>戴品,1960.1.20出生于上海。父親是教師,母親是醫(yī)生。從小對理科感興趣,但不愛當教師。在78年趕上高考,填報志愿原全是醫(yī)學院校。高考結束后又出了補填志愿,聽了物理老師的介紹改了第一志愿,就這樣來到了北京鋼鐵學院,與同學們同窗四年。
在學校的四年里,我基本與上海幫玩,與同學們接觸就少了很多。因本人愛玩籃球,所以最美好的回憶就是和大家一起打球。畢業(yè)論文與睢高毅一組,畢業(yè)論文是研究裂紋產生機理。我主要是負責操作設備,提供實驗數據。睢高毅負責理論分析,畢業(yè)論文也由他寫成,他對我很好,省了我很多事,在此謝謝睢高毅。
畢業(yè)分配到燕郊冶金一局地質勘探研究所從事人造金剛石的研究,又到工廠搞過生產,編寫生產工藝,產品標準。最后第十年從局科技處離開,到北京金剛石廠工作。又過了二年自己下海開始自由生活,一直從事金剛石聚晶生產至今。
現因受北京疏解人口,環(huán)保影響,工廠搬到天津靜海,主要由孩子負責。本人現在在北京平谷種苗養(yǎng)樹。<br></h3><h3>聯系電話:139-0120-2309。</h3><h3>照片為2016年攝于海南瓊海。<br></h3> <h3>1986年攝于北京鋼院校園。<br></h3> <h3>閻有清,1960年5月生于天津。承蒙命運的眷顧,初中畢業(yè)后全鍋端,上了高中,沒有上山下鄉(xiāng)。失去了一次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機會。上高二時,幸運地趕上了教育改革,可以參加高考,遂拼命補習。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放棄喜歡的文科,改學理科。本想在天津上大學,卻最后一個志愿進了北京鋼鐵學院。眼看著比自己低幾十分的同學進了天大、南大,心里不平,找招生辦理論。被告之是高分的先濟外地學校,低分的留在本地。暈!湊合著混到畢業(yè),回鄉(xiāng)情緒更濃。好在天津的名額富裕,順利分配回津。</h3><h3>對工作的單位是比較專一的,進廠時的單位名稱叫天津鋼廠,內退時的單位名稱只是改名叫天津鋼鐵集團。工作的這些年一直與預應力鋼絞線打交道。生產、技術、設備、銷售、供應等方面都干過,只是差財務沒有干過。</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沒有出過國,但經常在國邊上溜達。</span>走遍了大江南北,目睹了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秦山核電站、青藏鐵路及眾多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設。把產品出口到了許多國家,但是自己一直堅守在祖國。</h3><h3>現在老了,經常念舊,也更加注意鍛煉身體了,天天去游泳。回想起來,感覺大學四年的生活是非常值得回憶的,與同學們和睦相處的情景歷歷在目。這是難以忘懷的記憶。人生苦短,讓我們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珍惜我們同學之間的友誼!<br></h3><h3>聯系電郵:18920866705@189.cn。</h3><h3>以下照片在2010年拍攝于四川樂山大佛公園。<br></h3> <h3>老照片截取于大學入學前的高中同學合影。<br></h3> <h3>金連強,男,漢族,生于一九六O年農歷閏六月十六日。一九七八年十月入學北京鋼鐵學院,有幸成為各位大伽的同窗。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畢業(yè)發(fā)配到唐山鋼鐵公司,見證了唐鋼自年產粗鋼65萬噸發(fā)展到年產1000萬噸的全過程,并且親身參與其中。期間,多次前往歐美各國考察,學習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收效很好。同時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原因。</h3><h3>二OO五年轉聘到唐山曹妃甸某港口公司至今,改行從事物流,專為各鋼鐵企業(yè)輸運鐵礦石,預計二0二0年退休。</h3><h3>聯系電話:139-0325-0999。</h3><h3>個人愛好:釣魚。</h3><h3>照片為本人2017年9月在曹妃甸船釣時留影。曾釣到渤海灣里最名貴的2種魚:<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黑鯛魚和</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鰨目魚</span>。</h3> <h3>2016年在甘肅省張掖縣的國家地質公園拍攝的丹霞地貌。<br></h3> <h3>編者注:金連強同學過于謙虛,不肯多介紹他的光榮歷史。下圖為金連強在電子顯微鏡實驗室工作。</h3> <h3>解萬里,1961年7月生于河北保定。有幸找到了一張晚上的宿舍照,腦海里又復原了40年前221宿舍的模樣。桌子上放的最明顯的東西是一個大號的竹皮暖水瓶。那不是新的,那是老趙在家里用了很久后拿來的。如果保留到現在,它一定是我們宿舍同學最值得紀念的文物了。
畢業(yè)后去了承德鋼鐵公司。煉鋼爐前很熱,但這里有天然的大空調:天氣。要知道承德避暑山莊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理政的地方。
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科研、技術管理是我的本職工作。但不久卻改行負責公司產品銷售和進出口業(yè)務。這期間曾經到東南亞銷售鋼材,曾帶領工人赴西德拆解蒂森公司的軋鋼設備,還曾西征印度,住在新德里和班加羅爾。曾經下過海、做過生意、開過工廠。憑著一張鐵碳相圖當過技術專家。就在近期還曾赴南非開采過當地的鐵礦。
四十年的歷程充滿著各種變數,但這也正是人生的有趣之處, 它給生活帶來了新鮮感。世事多變是宇宙真理,但金物78同學之間的友誼卻永恒。祝愿各位老同學,無論身在何方天天快樂、健康長壽。</h3><h3>聯系電郵:longwaygo@126.com。</h3><h3>照片是2018年春天在河北承德壩上草原留影。</h3> <h3>1980年春的某一天晚上在宿舍讀書。</h3> <h3>張彥國,1959年6月生于北京。在金物78群上,但本人未提供資料。據其它資料顯示:張彥國畢業(yè)后分配在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工作,后去往日本留學,并從事經商等業(yè)務?,F已退休,居于北京。
聯系電話:136-0138-2801。
照片為從2012年參加校慶60周年活動時與同學的合影中截取。<br></h3> <h3>12齋220室(東屋):</h3> <h3>李文學,1956年3月生人,山西萬榮人。畢業(yè)后分配到冶金部包頭設計研究院,后改派到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第一個鋼鐵廠一山西長治鋼鐵公司,從此扎根太行山,服務革命老區(qū)。一直在鋼研所、技術中心工作,解決許多技術難題,正高工職稱,現已退休。</h3><h3>聯系電話:139-3405-6622<br></h3><h3>照片攝于任職的山西長治鋼鐵公司門前。</h3> <h3>2007年攝于日本大阪寺。</h3> <h3>季雨,1959年5月23日生于北京。1982年本科畢業(yè)后分配到北京冶金研究所(后改名為首鋼冶金研究院)從事透射電鏡實驗和材料分析研究工作,集體獲得過冶金部,北京市科技進步獎。</h3><h3>1995年1月到芬蘭坦佩雷科技大學材料科學和工程系深造,并獲得材料科學碩士學位,然后繼續(xù)讀博2年。在芬蘭讀書期間參加了歐共體的研發(fā)項目,論文發(fā)表在國際一流材料科學期刊上。2000年6月因移民到加拿大????,放棄了繼續(xù)讀博。</h3><h3>到多倫多后,在好萊塢一家公司從事電影的后期制作和生產的質量管理工作,向全世界展示和介紹好萊塢文化?,F在在美國公司Android Brampton LLC任質量控制工程師。</h3><h3>個人愛好:體育,旅游、攝影和古典音樂。</h3><h3>Email: yuchi23@yahoo.com,</h3><h3>Phone: 1-905-6076704。<br></h3><h3>照片為2018年7月攝于美國黃石國家公園。</h3> <h3>1983年攝于承德避暑山莊,后面背景為外八廟。</h3> <h3>閆晉鋼,1959年5月生于山西。上過山下過鄉(xiāng)。1982年鋼院畢業(yè)后在鄭州鋁廠、中國長城鋁業(yè)公司、中鋁河南分公司從事過礦物結構研究、金相分析,生產過程自動控制和在線分析技術開發(fā)工作,也搞過管理工作。在南山幫助籌建過航空材料技術中心,目前準備辦退休。</h3><h3>曾參加過多個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攻關項目,也獲得過科技進步獎,起草過國家及行業(yè)標準,發(fā)表過論文。99年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職稱。</h3><h3>在進入退休的后半生,希望同學們多保重,常相聚。同學們友誼長存!<br></h3><h3>聯系電郵:<font color="#808080">sxhn59</font>@hotmail.com。</h3><h3>照片是2018年3月攝于重慶鵝嶺。<br></h3> <h3>1983年11月攝于杭州西湖。<br></h3> <h3>張東元,1959年11月生,1984年進入石家莊鋼鐵廠質量管理部門至今。期間從事過質量管理3年,鋼鐵化學成分光電光譜分析11年,設備管理物資計劃計量管理至今。1996年去美國LECO和BAIRD儀器公司參觀學習半月。</h3><h3>工作期間獲得2項國家專利。<br></h3><h3>聯系電話:181-3206-9511。</h3> <h3>張東元1980年與李文學合影。</h3> <h3>王宏欣,1962年1月2日生于北京,祖籍云南大理。1978年由劉關張結義之地的河北涿州從高一考入金物專業(yè)(第一志愿),與各位同窗結緣,共度美好時光。<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校學習期間,曾得到許多同學的幫助。其中在英語方面受季雨同學幫助頗多,還有</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經常借到趙班長、陳建剛和王矛等人的自行車,周游北京</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這些本人都十分感激。當年</span>柯先生和肖先生這些大專家都親自為我們授課,講課內容新穎超前,機會難得??上М敃r年少,沒有珍惜機會,淪為對牛彈琴。</h3><h3>1982年畢業(yè)后分配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從事非晶態(tài)鋁鉛粉末制備等粉冶方面的工作6年。1988年11月前往美國波多黎各大學攻讀激光化學博士。1993年6月取得博士學位后,轉往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至今。</h3><h3>在美國的工作主要是運用同步輻射的譜學方法研究氫化酶、固氮酶等大生物分子的中心結構和反應機理,并探索新生物能源材料。共發(fā)表科學論文84篇,共被引用1100余次,其中一篇的單篇被引次數達99次。</h3><h3>由于工作需要,先后到訪過世界上十個同步輻射中心、三十條光束線和多家大學、研究所。國內交流單位主要有中國科學院高能所、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廈門大學等。<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鋼鐵學院老師們的辛勤培養(yǎng)為我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在國外的科研實踐使我掌握了科研需要多學科、多單位、甚至多國聯合進行,方可取得有效進展這一基本規(guī)律。</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由于離開了金屬物理、材料科學、冶金等專業(yè),出國后與鋼院交集較少。1988年出國前曾前往看望導師謝逸凡教授。2010年7月曾帶孩子回校參觀。這些年來,有機會先后</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在承德、北京、上海、舊金山、費城、多倫多等地與半數同學相聚過,十分榮幸??。在此,我祝同學們萬事如意,身體健康,友誼長存!</span></h3><h3>個人愛好:中國古典詩詞。在此特作兩首古詩詞(見結語圖片)來表達我<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對入學40周年聚會的祝?賀,并代表金物78投稿鋼院77、78屆大型聚會紀念視頻</span>。其中選一首如下:</h3><h3>五律·遙祝
相遇四十載,一程萬里沙。</h3><h3>日出復日暮,黑發(fā)換白茬。
問道相思樹,求仙故土霞。</h3><h3>同窗今遠聚,共此在天涯。<br></h3><h3>聯系電郵:hongxin.ucd@gmail.com。</h3><h3>以下照片為2017年11月攝于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中心門口。</h3> <h3>1980年佩戴校徽攝于北京八達嶺長城。</h3> <h3>劉燁,已經與同學們失聯許久。最后一次為1987年在北京有色院訂票處遇見王宏欣。</h3><h3>照片是從1982年的某張同學合影中截取的。</h3> <h3>李京,已經與同學們失聯許久。最后一次為1994年王宏欣與他通信聯系。當時他在英國。</h3><h3>照片為1983年在承德所攝。</h3> <h3>12齋212室(北屋):</h3> <h3>秦子強,目前尚<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未上群。其</span>個人感言如下:</h3><h3>四十年前的1978年是我人生中一個里程碑。這一年,我這個只有初一學歷的建筑公司水暖工,從天津來到北京,邁入北京鋼鐵學院校門,成為一名金屬物理78級的大學生。當時剛恢復高考不久,班上既有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也有被文革耽擱了的“老三屆”。我的年齡在班上大概排“老三”或“老四”。</h3><h3>本科四年,研究生三年,畢業(yè)后又留校任教,我在鋼院金物度過了十一個春秋。在此期間,我還娶妻生女,完成了人生大事。</h3><h3>1989年出國到澳大利亞留學。在紐卡斯爾大學攻讀三年,發(fā)表了12篇論文,創(chuàng)該校紀錄。獲得博士學位后,來到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從博士后做到研究員,直至退休。
回首四十年,一直沒離開大學,一直沒離開科研。研究領域涉獵:鑄鐵,復合材料,擴散理論,計算機模擬,表面分析,腐蝕,特別是核廢料儲存容器的腐蝕問題。雖說為了工作,卻也是個人興趣所在。四十年來兢兢業(yè)業(yè),樂此不疲。雖無大建樹,卻也有上百篇科學論文發(fā)表。
2018年是我人生中又一個里程碑。今年我退休了,并從安省倫敦市,一個生活和工作了25年的城市搬到了大多倫多地區(qū)萬錦市。展望將來,一句話八個字: “保養(yǎng)身體,享受生活”,爭取再有一個四十年(做夢呢?)。</h3><h3>聯系電話(加拿大):519-472-5015。</h3><h3>聯系電郵:zqinuwo@gmail.com。</h3><h3>照片為2018年攝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h3><h3><br></h3><h3>編者注:大家呼吁老秦早日上群[Grin]。</h3> <h3>大學期間攝于北京鋼鐵學院。</h3> <h3>王矛,1953年11月生于北京,六九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出身。七八年由北京第二通用機械廠考入鋼院金物七八級。畢業(yè)后考研,后赴上海同濟大學留德預備部(研究生二期)。</h3><h3>八四年至九零年在西柏林工大冶金所讀博深造。此后舉家遷往奧地利。 在奧鋼聯供職至今并<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將于年底退休。工作專主</span>冶金自動化建模。</h3><h3>與各位同窗四年給我一生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海外三十余載,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愈濃。望各位身板硬朗,同學友誼長存!<br></h3><h3>聯系電郵:mao.wang@gmx.at。</h3><h3>相片是2018年春在奧地利Linz留影。</h3> <h3>陳建剛,出生于1953年4月13日。金物四年,啥也沒學,鋼研讀碩,基本瞎混(編者注:陳建剛太謙虛,記得他是本系少數參加過CUSPEA考試的學生。由于本紀念冊并不更改原文,特立此注)。85年混入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攻博,先是做陶瓷基復合材料,后轉入高溫超導。畢業(yè)前兩年半在芝加哥附近的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繼續(xù)高溫超導工作。</h3><h3>有意思的是,我的辦公室旁的另一個辦公室稍后來了一位蘇聯物理學家,阿布里科索夫,此人禿頂,長相似朱可夫,也有幾分赫魯曉夫模樣。此大叔,有空就端著啤酒來我們辦公室聊天。聊天內容從不涉及科學,盡是些蘇聯的往事,如物理學家朗道的風流韻事。有時候,還來一位叫金茲堡的蘇聯物理大叔來訪問他,此大叔有著一副愛因斯坦的鼻子,兩位大叔也來我們辦公室聊兩句。倆位大叔運氣不錯,由于超導表像理論工作,居然都混成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了。</h3><h3>在阿貢工作期間,還接待過管惟炎、趙忠賢、方勵之等國內物理學家,還有鋼院的王佩璇老師。畢業(yè)后,作過博士后,研究教授,涉及題目有超導薄膜,太陽能電池薄膜等。在26篇論文上有過自己的署名。但發(fā)表后從未再看一眼。后來到加州硅谷找工業(yè)界,與宏欣老弟和他的數學天才弟弟也有過相聚。在硅谷一家半導體設備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后轉入鳳凰城的摩托羅拉半導體研發(fā)部門工作七年。</h3><h3>2004年應聘到上海宏力半導體作經理,后又到華虹NEC作經理。華虹NEC是江主席,李總理親批、親臨、親抓的項目,<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胡啟立任董事長</span>??梢婞h和政府對半導體集成電路的重視。再后又返回美國工作,現居亞利桑那州鳳凰城。</h3><h3>在上海工作8年,有機會在祖國大陸游歷一番,親感中國經濟進步巨大,但環(huán)境污染加劇,望同胞多多努力。出國之后,在歐美亞各洲也游蕩了近50個國家. 自己的體會是,國家無論大小,都各有特點,都有好玩的地方。</h3><h3>聯系手機(美):4803958168。</h3><h3>照片為2017年攝于北京。</h3> <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睢高毅,1954年2月10日出生于山西,</span>大學期間為金屬物理78班第二任班長。自傳和個人感言如下:我,莫名其妙地成了喬治。離開故土后,一頭扎在這座孤島上一個北方小城里,恍惚間三十載有余。最初日夜為反應堆安全操心(杞人憂天)。白天數裂紋(我造的),晚上琢磨著新主意(忽悠)。二十年后,人們說反應堆沒問題,你們這幫人有問題。</h3><h3>后來,介紹同胞來這里考察、學習、談生意,忙忙碌碌又是十年。頭發(fā)白了牙沒了,南下倫敦陪伴子女。孫女喜歡數爺爺的牙,每數一次少一顆,她滿臉困惑。我說你的算術沒錯,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地址:
13 Laleham Court
Newcastle upon Tyne
NE3 2XL The UK
手機:44(0)7766626266,
電子郵箱:ccsui@aol.com。</h3> <h3>董天春,生于1960年3月26日,陜西岐山人,1978年考入北京鋼院金物專業(yè),1982年12月畢業(yè)分配到陜西寶雞一軍工企業(yè),中國兵器工業(yè)集團615廠,從事過的工作有金相分析、性能試驗、熱處理、計量及質量體系認證等工作。</h3><h3>1996年起從事管理工作,擔任過計量理化處長、質量保證部長、總質量師等職位,今年任首席科技帶頭人,待退休。獲得過二次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016年被評為北方通用動力集團勞動模范。</h3><h3>回顧這-生平平淡淡,沒有下過海、經過商、出過國,四年的大學生活很令人回味,在此也非常感謝同學們對我的幫助。祝老同學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萬事如意!</h3><h3>聯系電郵:</h3><h3>照片拍攝于2018年7月7日,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前。</h3> <h3>這是1978年的大學入學檔案照。</h3> <h3>張石峰,未提供資料,未上群。以下是吳平同學提供的參考資料。</h3><h3>張石峰,陜西人。1982年從鋼院金屬物理專業(yè)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陜西勉縣海紅軸承廠,從事質量檢測方面的工作。育有一女。</h3><h3>大約在2006年,他專程遠赴南京,與當時到南京大學講學的吳平同學相聚。在之后十年間,他與吳平保持聯系??上?017年時吳平的手機出故障,聯系信息全部消失,從此失去聯系。</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2000年前后,他曾在校友網的金物78年班級網頁上活躍過??上?,由于社交媒體更新換代,校友網現在也已無法登錄了。</h3><h3>照片為從1982年的班級畢業(yè)合影中截?。ê笈庞乙唬?。</h3> <h3>結語和祝?愿
相遇四十載,一程萬里沙。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初沐神州大地。我們有幸成為高考改革的受益者,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開始了努力攻讀、曲折奮斗、各展方圓、各有貢獻的40年人生經歷。讓我們這本小小的紀念冊為入學40周年的慶典活動景上添花,為同學們的昨天和今天留下見證。無論各位今天是在職或是退休,無論你身在何方,無論此次是否可以前來聚會,讓我們在天涯海角共同舉杯,祝愿大家萬事如意、身體健康、友誼長存!讓我們下次再聚首!再敘舊!再暢飲!再歡歌!
最后,讓編者選用三幅詩詞圖片來表達由于路途遙遠而無法前往母校共襄盛舉的海內外同學們的共同祝?愿。其中,第一首詩由吳弘同學起草,萬軍同學改定。其余兩首為編者所作。另,陳建剛等同學也做了詩詞表達祝?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