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位于重慶市涪陵區(qū)白濤鎮(zhèn)金子山下聞名中外的“816工程景區(qū)”將要為軍委工程兵54師建軍魂廣場、老兵功勛墻等永久性紀念景觀,以銘記當年為“兩彈一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窩”(毛澤東主席贊語)的人民子弟兵,現收集到的兩萬多54師官兵英名將要鐫刻到景區(qū)紅色花崗巖功勛墻體上流芳百世!現將兩年前所做的此美篇重新發(fā)表,以示期待和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重慶市涪陵區(qū)白濤鎮(zhèn)的816地下核工程近幾年來已聞名海內外。該工程是我國在“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三線建設時期,為了打破美蘇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經毛澤東主席同意,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師在高度保密的要求下建成的,當時五十四師兩萬多官兵浴血奮戰(zhàn)長達八年,晝夜不停施工,先后共有六萬多指戰(zhàn)員參加了該工程建設。當部隊將最艱險艱巨的洞體開挖和工程被復任務完成后,核工業(yè)部建筑第22、23、24公司才相繼進洞進行后續(xù)工程和工藝設備安裝。后來由于國際形勢的緩和及國家戰(zhàn)略部署的調整,816工程1982年停建,2002年解密,2010年4月化劍為犁,作為旅游項目又向社會開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體集群,尤其是作為當年國家的“天字第一號”絕密工程,一經被宣布解密,立即就引起了世人關注,其神秘、神奇、神圣的顯著特色讓游客們都驚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 由于當年備戰(zhàn)和保密的需要,816工程修建在非常隱秘的金子山體內。遠眺816地下核工程,除金子山上那根150米高筆直的排風煙囪外,看不出任何工程痕跡。</p> <h3> 但是只要一踏進816地下核工程的洞口,其雄偉、壯觀、神秘、神奇、神圣的顯著特色就會撲面而來,盡管現在對外開放部分只占全部工程的十分之一,但游客們已感到無比振憾!<br></h3> <h3> 2015年以來,重慶建峰集團(原816廠)在企業(yè)效益很不景氣的情況下,仍投入巨資,對景區(qū)的洞內部分進行了第一期升級打造,增加了現代聲光電效果,使工程的歷史厚重感與現代科技感相融合,提升了景區(qū)檔次,前來參觀的人數明顯增加。<br></h3> <p class="ql-block"><u> </u><i style="color: rgb(1, 1, 1);"><u>2017年9月大型文獻紀錄片《大三線》在央視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后,由于816工程在該片中得到宣傳,所以到816景區(qū)參觀的人越來越多,為使中外游客能更好地了解816工程當年建設的時代背景和人民子弟兵為實現“強國夢”所付出的艱辛,弘揚愛國主義正能量,展示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我作為當年816工程的建設者和見證者,作為五十四師的一個816工程老兵,感到有義務有必要來對過去自已所親身經歷過的那一段奮斗史作一些回憶介紹:</u></i></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ff8a00"><b style=""> 一、 當年火熱的816工程工地曾是打破美蘇超級大國核壟斷、核訛詐最隱秘的戰(zhàn)場。</b>
</font><h3><br></h3></h3>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葉,中蘇關系破裂,帝修反掀起了反華大合唱,當時蘇修在我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珍寶島武裝沖突后,蘇共中央政治局又討論了要用外科手術打擊消滅中國核基地的計劃;此時美國也拋出了《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絕密報告,揚言也要襲擊我國已經建成的核基地,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當時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審時度勢,迅速做出決策,將黨和國家的戰(zhàn)略重點轉向“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和“提高警惕、準備打仗”上來。對我國而言,前蘇聯援助建立起來的那點極為有限的核基地已經無密可保。為了國家安危,民族復興,黨中央當即決定在我國的內陸腹地,也即“大三線”,在那蘇聯人不知道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克隆”幾個新的核武器工廠,而這新的核基地必須是“靠山、分散、隱蔽”,以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p><p class="ql-block"> 816工程就是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經過多地勘察比較后,最后才將選址確定在重慶市涪陵區(qū)白濤鎮(zhèn)(當時為四川省涪陵縣白濤鎮(zhèn))。816廠隨即也開始組建,當時816廠的人員主要是從前蘇聯幫助建設起來的甘肅404廠和從全國各地支援三線建設的優(yōu)秀技術骨干中選調,為保密起見,當時816廠對外叫國營建新機械廠。</p> <p class="ql-block"> 816工程選址確定后,二機部把816工程列入了軍內工程,中央軍委便把816工程最艱巨最艱險的洞體開挖和工程被復任務交給了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師來完成,而當時五十四師部隊還正分散在甘肅、新疆、青海、四川等“兩彈一星”基地執(zhí)行任務。</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五十四師師長唐人和參謀長隨常全奉命趕往涪陵現場接受任務。任務接受后便立即部署所屬各團,即101團(代號8042部隊)、123團(代號7983部隊)、125團(代號8040部隊)和103團(代號7985部隊)盡快結束現有任務,向涪陵進發(fā),調集全師兵力來建設“天下第一人工洞”——816軍用钚地下核工程。</p> <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師的大部隊是從1966年11月開始陸續(xù)進入816工程工地的。101團于1966年11月3日從青海海晏第一批進場,123和125團完成綿陽902基地建設任務后也于1968年進場,103團在突擊完成甘肅酒泉20基地任務后于1970年最后一批進場。大部隊一進入工區(qū),全師就迅速組織開展了戰(zhàn)備施工大會戰(zhàn),當時的口號很響亮:“爭分奪秒建三線,徹底埋葬帝修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獻身國防,保家衛(wèi)國!”“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等。</p><p class="ql-block"> 在白濤組織施工會戰(zhàn)時,師長已由姚家俊接任,政治委員前期為黃鶴壽、后期為夏美乾。當時各團隊的任務具體分工是:101團為主攻團,由團長(王正田、楊廣順、范吉昌先后接任)、政委(李華祿、郭建民、張棟先后接任)率領,主要擔負816工程16部分(工程主體)的坑道掘擴和被復任務;125團由團長(吳進茂、張德坤先后接任)、政委(劉慶祥、張效華先后接任)率領,主要擔負816工程18部分(化學處理部分)的坑道掘擴和被復任務;103團由團長(王有亭、王希發(fā)、劉福杰先后接任)、政委(李俊杰、王陽明先后接任)率領,一個營負責豎井開挖,一個營負責坑外保障任務,另兩個營分別加強101團和125團施工;123團由團長(王秉璋、趙洪敏、馬全貴先后接任)、政委(紀常勝、劉永義、王久本、劉慶增先后接任)率領,擔負從鳥江到工程主體3公里長引水洞的掘擴和被復任務。</p><p class="ql-block"> 當時每個團編制均為四個營,每個營都有四個工兵連和一個機械連,包括直屬隊共27個正連級單位,每個工兵連編制四個排,另外師機關直屬隊還編有安裝營、修理營、運輸營、教導隊、特務連、通信連、運輸連、司機教導連、加工連、勤務連、儲備庫、醫(yī)院等,擔負著整個施工部隊的后勤保障任務。全師共有官兵兩萬五千余人,都同時奮戰(zhàn)在816工程的工區(qū)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h3> 當施工會戰(zhàn)進入高潮時,每天在白濤金子山體內參加施工的建制連隊有六十個左右,同時展開在100多個施工作業(yè)面上,場面之浩大,仿佛又再打一場“淮海大戰(zhàn)”。五十四師指戰(zhàn)員們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千方百計加速戰(zhàn)備施工,到處是一派戰(zhàn)天斗地的感人景象,整個工地就像一片沸騰的海洋。<br></h3> <h3> 金子山體外的施工場面也同樣感人,入夜之后當你站在高處向工地眺望,那金子山下,白濤河邊,燈火通明,星光燦爛,宛如山城重慶的夜景一般;那川流不息的運碴車輛,南來北往的小火車專列,那奮戰(zhàn)在坑口值班室、發(fā)電機房、水泵房、空壓機房、炸藥加工房、坑口裝碴電鏟旁、倒碴場、拌合場……的千軍萬馬,那車輛的喇叭聲,機器的轟嗚聲,還有那廣播聲,仿佛是五十四師官兵們在這大山深處演奏一曲雄壯的交響樂章,那真是一個火紅的年代!這確實又是一個隱秘的戰(zhàn)場!<br></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二、 敢打硬拼的五十四師是曾被毛澤東主席稱贊為“立了大功”的特種工程兵部隊 。</span></p> <p class="ql-block"> 為什么要點名讓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師來完成?這是因為五十四師是一支敢啃硬骨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的功勛部隊。五十四師的前身是1958年秘密開進死亡之海羅布泊的十萬大軍7169部隊,這支專為建設我國原子彈試驗場和導彈試驗靶場而組建的特種工程兵部隊有10萬之眾,由于1961年我國遭遇到嚴重自然災害,部隊供給在當地遇到了嚴重困難,中央軍委便決定留下精干的主力隊伍再組建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師,繼續(xù)來完成既定“兩彈一星”基地建設任務,其他部隊都撤出重災區(qū)。從此五十四師這支新組建的神秘軍旅便繼續(xù)隱秘扎根在祖國大西北的戈壁沙灘和風雪高原上,一直“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兒女”,常年風餐露宿,克服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先后參加完成了甘肅酒泉導彈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新疆馬蘭核武器試驗基地、甘肅玉門地窩鋪404廠、青海海宴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設,確保了我國的第一顆導彈、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后,101團才離開青海第一批先到白濤,123團、125團、103團在盡快完成各自所承擔任務后隨后也趕往白濤,參加全師大匯合后的816工程攻堅戰(zhàn)。816工程完工后,部隊馬不停蹄,又移防到新地圓滿完成了好幾個重要工程的建設任務,后來由于國際形勢的緩和、國家戰(zhàn)略部署的調整及“兩彈一星”主要工程任務的基本完成,1982年中央軍委宣布撤銷五十四師建制。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五十四師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21年,但卻功勛卓著,為我國的“兩彈一星”和核武器基地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毛澤東主席1965年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全軍新春聯歡晚會上,就首先走到了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面前,一手緊握陳將軍的手,另一只手指向國防科工委張愛萍將軍笑著說:“祝賀你們(指工程兵)立了功,他們(指國防科工委)出了名,你們做窩(建成兩彈基地),他們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彈),我們中國人說話開始算數了!你們都立了大功!”</p> <h3><b><font color="#ff8a00"> 三、 為了祖國安危,五十四師官兵迎難而上,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國防三線建設再立新功 。</font></b><br></h3> <p class="ql-block"> 坑道施工作業(yè)既苦累又危險,在當時的條件下,洞體的掘進、打眼、放炮、出碴、鋪道等大部分工序都必須依靠人工作業(yè)來完成。坑道內的施工環(huán)境也比較惡劣,粉塵、泥漿,油氣、噪音,放炮后難以都排出去的毒氣常常使人無法忍受,特別是那洞體內隨時都可能掉下來的險石,少則幾十方、多則幾千、上萬方土石的塌方冒頂,隨時都會帶來生命危險;爆破作業(yè)稍有不慎,也極易發(fā)生大事故;還有坑道內窄小的空間、昏暗的光線、來往的運碴車、濃煙粉塵和密密麻麻的三管兩線(風管、氣管、水管、電線、小軌道線)險象環(huán)生,盡管全師上下當時都建立有一套安全工作制度,部隊也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但面對如此浩大艱險的工程施工,坑內坑外每天千軍萬馬都在行動,加之人員素質摻差不齊,時間跨度也長,工傷事故實難以完全避免,據我所知,在816工程建設中所犧牲的官兵遠遠不止一碗水烈士陵園中掩埋的那71位,還有一些在工程早期犧牲的和遠在涪陵師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病故的,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大都是就地就近掩埋,這樣在大部隊撤離時、部隊要求將這些犧牲的烈士都集中往一碗水烈士陵園,可時過境遷,由于多種原因有些已經無法找到,最近還有一個原師特務連的老兵給我打來電話,說他就曾親手往李渡鎮(zhèn)的山溝里埋葬過一個在師醫(yī)院病故的戰(zhàn)士,還一直沒有進入烈士陵園。至于在工程中因吸入粉塵過多而得矽肺病,因長期在坑道內超強度作業(yè)患腰腿疼等病的,那就更習以為常,無法統(tǒng)計了。因為在當時那個“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年代,指戰(zhàn)員們一心想的是“和帝修反搶時間,爭速度”,“多出一斗渣,為民保國家”,那時對于個人利益的得失確實是很少考慮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全師指戰(zhàn)員們的無私奉獻,共同努力,到1975年7月,816洞體工程已全部竣工。從1974年5月開始,就由建設、設計、施工等多部門組成了驗收組,開始了對整個工程進行檢查驗收,直到1975年7月結束。經過一年多的認真檢查驗收,一致認為整個816工程的質量是好的,完全符合設計要求。經驗收合格后,部隊才將整個工程分三批移交給816廠。據《工程兵大事記》記載:816工程到1975年7月竣工,“共完成大型洞室32個,石方140.6萬個、混凝土22.5萬立方米”。工程移交后,五十四師的大部隊又移防去執(zhí)行新的任務,只留下103團的部分部隊繼續(xù)進行工程收尾,直到1976年下半年最后撤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h3><b><font color="#ff8a00"> 四、為保家衛(wèi)國而建、后又為和平而停、現已化劍為犁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師永遠的英雄紀念碑!</font></b><br></h3> <h3> 816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當時在我國尚屬首例,施工難度極大。816洞體工程的特點是:洞體口小、脖長、肚子大,洞高、跨大、底不平;洞體既有水平坑道,也有斜坑道和豎井坑道,管溝支洞縱橫交錯,結構十分復雜;洞體主體工程洞室高達79.6米(比30層樓房還要高),跨度32米,縱長80米,與一個標準的足球場相差無幾;主體工程分四層開挖,需貫通14條導洞,19個洞口,以便從不同層次不同方向同時掘進;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多達130多條,總長度達20多公里,開挖石方量達140余萬立方米;洞體又處在石灰?guī)r地段,水文地質復雜,暗河溶洞隨時都可碰到;坑道內場地狹窄,兵力不易展開,施工單位多,相互干擾大,當時工程還處在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的情況下,這就更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難度。
<br></h3> <h3> 第一、816工程雖然由于多種原因最終沒有正式投入使用,但它同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那個年代里所建成的許多有備無患工程一樣,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國防威懾力量,對于打破當時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保家衛(wèi)國、鞏固國防方面的歷史作用絕不能低估。</h3><h3> 816工程是在上個世紀60年代,針對我國大陸周邊面臨的嚴峻戰(zhàn)爭形勢,國家不得不進行投資建設的,后來由于國際形勢的逐步緩和,816工程也隨之經歷了緩建、停建、最后解密的不斷變化程?!笆种杏屑Z,心中不慌”。我國正是由于有了這些有備無患工程的存在,才換來了幾十年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發(fā)展環(huán)境,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才能安心搞建設,國家才敢理直氣壯地去開展大國外交,所以816工程的歷史作用絕不能低估。
<br></h3> <p class="ql-block"> 第二、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體、全球解密的最大核軍事工程”而著稱的816地下核工程,現在已被專家認為具有極高的建筑史典型遺產價值和旅游價值。</p><p class="ql-block"> 由于816工程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是我國三線建設時期的典型代表,所以如今已經叫響的“816”,已經不僅僅是指一個物質遺產核軍工洞,它實際上已成為了一個歷史名詞,一種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國記憶和一代人的青春奉獻。我相信,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816工程的歷史文化價值必將會更加突顯,定會成為我國奉獻給人類社會的又一份世界歷史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偉大的816工程傾注了數萬建設者的心血,是五十四師這個大“工匠”,經過了八年的艱苦奮戰(zhàn),精雕細刻,把這個設計宛如蜘蛛網的洞體、結構極為復雜的建筑工程圖紙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成為了我國難得的一個國防工業(yè)遺產精品。正因為816工程設計合理、施工精美,洞中有洞,洞中有樓、樓中有洞、洞中有河,樓層功能分布明顯,隔離性又強,布局猶如迷宮,具有獨特的結構之美,還有洞內的溫度常年都能保持在25度左右,其洞體設計和施工建設均代表了當時國家建筑設計和工程建設的最高水平,所以816工程才能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順利通過評審,榮獲集體大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816工程所總結出來的大型地下工程施工經驗和大跨度作業(yè)的成功方法已為我國的國防工程和人防工程建設發(fā)揮了很好的示范效應,至今仍有很大的理論和實用價值。</p><p class="ql-block"> 當年816工程經過五十四師官兵們的日夜苦戰(zhàn),到1972初年主體開挖工程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工程開始進入洞室擴大和被復支護階段。由于當時國內還從未有過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許多重大技術問題急需研究解決,為此軍委工程兵在1972年3月13日在816工程現場召開了著名的“313”會議,這次參會的人員有:工程兵四個師的師長、四個工區(qū)的主任,部隊作訓科長,工程科長,各團團長,工程兵各大院校、科研所和洛陽技術總隊的相關領導、專家及中國科學院地質專家谷德振,國家二、三、四、五、六機部的專家,816廠廠長閆川、黨委書記張道榮及相關人員共120多人,會期三天。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針對高大洞室的側墻支護和拱頂回填兩大技術問題進行充分的理論探討,在會上爭論激烈,但最終統(tǒng)一了認識,即側墻支護采用當時最先進的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拱頂采取石質好的地段滿回填,石質不好地段拱帶回填的方法。五十四師在施工中就是采用了這兩種方法,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確保了816工程的質量第一。據此五十四師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以《大跨度洞室施工的體會》一文刊登在1974年第6期《工程兵科技資料》上,為后來我國大規(guī)模的國防工程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四、五十四師官兵在八年艱苦環(huán)境中施工所培養(yǎng)、凝聚起來的那種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革命加拼命精神更成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 在816工程還沒有正式對外開放前,我們山西的6個老兵曾于2010年3月15日首次重返白濤,建峰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曾中全、副總經理胡林丹等領導熱情接待了我們,當時集團領導們一再要求我們老兵給講傳統(tǒng),講當年打洞時的艱辛,并要求我們講一講什么是816精神?我當時便做了如下回答:“當年我們五十四師在816工程中流血犧牲換來的不僅僅是一座宏大的地下核工廠,一個物質遺產816軍工洞,更重要的是當年我們通過816工程建設,已經凝聚起了一股忠于祖國、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知難而進,苦干巧干、無私奉獻的革命加拼命精神,也即816精神,并且在以后一直得到傳承,這更成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我當時對816精神的理解和概括,引起了集團領導們的共鳴,在我們即將要離開白濤,集團領導歡送時一再對我們說:“你們老兵這次回來把816精神也帶回來了,使我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816精神,我們一定要將816精神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p><p class="ql-block"><br></p> <h3> 五十四師和建峰集團(816廠)有著血肉相連的歷史淵源,當年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建設816,在白濤一個戰(zhàn)壕里摸爬滾打多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所以建峰集團一直不會忘記這一段歷史,不忘五十四師在816工程建設中的巨大貢獻,始終把五十四師官兵作為老前輩,當作本企業(yè)的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功臣來敬重。816廠原副廠長張曉東由于一直分管生產,和五十四師接觸最多,對五十四師情況也最為了解,所以他每當談起816的創(chuàng)業(yè)史來,總要說“部隊最辛苦,五十四師貢獻最大”。</h3><h3> <br></h3> <h3> 盡管我們五十四師這支英雄部隊已經不在了,但是部隊指戰(zhàn)員還遍布在全國各地,應該讓后人知道他們當年為“兩彈一星”,為816工程曾流過血,流過汗,貢獻過青春年華;盡管五十四師老兵們相當多數已經作古,健在的也都進入了耄耋、花甲之年,但把他們艱苦奮斗的業(yè)績告訴后人,是使他們心安理得的應有榮譽。建峰集團深深懂得這些道理,始終把當年老兵掛在心上,所以在816景區(qū)升級打造前,還曾主動征求老兵們的意見。2015年3月12日建峰集團邀請了我們五十四師戰(zhàn)友聯誼會代表回到白濤,集團董事長何平親自到會場征求意見;瑞康旅游開發(fā)公司總經理鄭志宏向聯誼會代表們細介紹升級打造的整體規(guī)劃,明確了目標是要將816景區(qū)打造成能夠給世人心靈震撼、精神激勵、思想啟迪、知識汲取的國防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當我們在匯報演示屏幕上看到在816洞口外,已經規(guī)劃了要配套修建一個功勛廣場時倍感欣慰,我們當場表示感謝!衷心感謝建峰集團領導尊重老兵的意見!我們表態(tài):盡管五十四師已經撤銷30多年了,老兵們又都分散在各地,但我們還是會一如既往、心甘情愿地為816繼續(xù)奉獻愛心的;盡管現在我們已經沒了娘家,但我們仍愿以聯誼會、志愿者的身份出現,對景區(qū)的升級打造予以積極配合。所以近幾年來,我們五十四師戰(zhàn)友聯誼會為了景區(qū)的升級打造盡心盡力,做了不少配合工作,如發(fā)動老兵捐獻當年物品,收集當年的816工程老兵名單等。盡管在第一期升級打造時,由于涉及到改道等問題,洞外的工程還沒有開工,但建峰集團在洞內打造時已先增設了一個“永遠的工程兵”主題展廳,將我們老兵們捐獻出來的當年物品展了出來,以反映、記錄當年的那一段艱苦奮斗史,這對五十四師的老兵們來說,也是心靈的一種撫慰! 我們希望在第二次升級打造時,不管由誰來主持,都應該按照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要求,將洞外的規(guī)劃盡快予以落實。<br></h3> <h3> 現在五十四師老兵都已進入暮年,他們是為中華民族挺起脊梁骨無私奉獻過的一代人,現在他們別無所求,唯一的希望就是:歷史不要忘記功勛卓著的五十四師!社會不要忘記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那一代人!在816工程建設中所傳承下來的那種忠于祖國、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知難而進,苦干巧干,無私奉獻的816精神今天還應該得到尊重和發(fā)揚!<br></h3> <h3> 2016年5月原國家三線建設調整辦公室主任、大型文獻紀錄片《大三線》總顧問王春才在816工程現場聽取了五十四師老兵對當年奮戰(zhàn)816情況的回憶介紹后,激動地揮毫潑墨:“千古豐碑八一六!”并動情地表態(tài)說:“偉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師永遠的英雄紀念碑!”</h3> <h3><b> 2017.1.13我專程到成都看望王春才老主任,給王老提前拜年,并提出想讓王老把他對五十四師的贊譽也留成墨寶作為紀念,83歲的王老欣然答應,在他的書房立即揮毫潑墨,寫下了“偉大的816工程是五十四師永遠的英雄紀念碑!”</b><br></h3> <h3> 人民日報也以整版篇幅宣傳報道偉大的816地下核工程。</h3> <h3> 2018年八一建軍節(jié)來臨之際,84歲的王老向我贈送了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作《巴山蜀水三線情》,又為五十四師老兵題詞:“五十四師官兵也為祖國三線建設立了大功,人們銘記在心,永載史冊”。王老講:五十四師在大西北“兩彈一星”工程建設中的功績毛澤東主席已做過肯定,我作為三線建設的工作者和見證人,也應該對這支英雄部隊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h3> <h3> 2015年聯誼會代表到南京走訪老師長劉健芝時,89歲老師長也為老部隊和816工程揮毫題詞:“神秘部隊,絕世工程”。</h3> <h3> 在816工程期間的五十四師老首長們:師長姚家俊(中)、政治部主任劉慶祥(左1)、副政委王久禎(左2)、副政委籍連元(右1)、副師長曲世?。ㄓ?)。
</h3><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816工程期間的五十四師老首長們,左起依次為副師長盛英杰、后任政委夏美乾、前任政委黃鶴壽、師長姚家俊、副政委杜萬海。</p><p class="ql-block"><br></p> <h3> 816地下核工程景區(qū)是在2010.4.24正式對外開放的。當時重慶市和湖北省政府聯合舉辦首屆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jié),在重慶市人民大禮堂舉行了“涪陵吹響集結號,揭秘核洞816——百萬市民游涪陵啟動儀式”,我被邀請、作為816工程建設者代表同涪陵區(qū)政府副區(qū)長張立和重慶市旅游局副局長王定國共同按下了啟動按鈕,宣布816地下核工程景區(qū)正式向社會開放。
<br></h3> <h3> 816地下核工程正式對外開放后,五十四師老兵代表跟隨重慶國際旅行社的首批旅游團回到當年自己親手建造的816核軍工洞參觀。
<br></h3> <h3> 重慶建峰集團不忘歷史,一直把五十四師老兵作為老前輩、當作816廠的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功臣來敬重。在816工程對外開放當日,建峰集團邀請了五十四師老兵及其他建設者代表回到白濤,見證816工程揭秘,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曾中全和書記何平在白濤設午宴款待五十四師老兵及其他建設者代表。<br></h3> <h3> 五十四師的41名老兵代表回到白濤后,首先前往一碗水烈士陵園悼念當年犧牲在816工程工地的戰(zhàn)友。<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峰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曾中全也緊隨五十四師老兵來到烈士陵園,面對老兵們祭奠、悼念已故戰(zhàn)友的感人場面引發(fā)共鳴,一樣感慨萬千! </p> <h3> 2017年9月8日我代表54師老兵邀請了工程兵司令員陳士榘上將的孩子陳人康到816烈士陵園祭奠,讓人康代表老父親為犧牲在816工程中的54師官兵敬獻花圈,默哀致敬!</h3> <h3> 這是我2010年春節(jié)大年初一所寫出的一篇揭密816工程的文章,被重慶華龍網大年初二發(fā)表后,立即被各大互聯網站和多種報刋雜志連續(xù)轉發(fā),華龍網稱我為“揭密816工程第一人”。</h3> <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3日中央電視臺10頻道播出了我代表54師老兵同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將軍以及涪陵區(qū)旅游局長李庭勇所做的訪談節(jié)目《揭密816地下核工程》下集。</p> <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17日上海電視臺播出我做的訪談節(jié)目《我親歷的神秘核工程》后,立即被風凰衛(wèi)視轉播,進一步擴大了五十四師歷史功績的宣傳。</p> <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連續(xù)播出了十級大型文獻紀錄片《大三線》,其中第七節(jié)“核武風云”對816工程的建設者五十四師重點進行了宣傳,我和101團六連老連長、二等功榮立者李宗乾應邀在816工地和烈士陵園參加了現場講述拍攝。是《大三線》第一次把撤銷已經35年之久的五十四師番號公開在了央視國際頻道上,說明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五十四師這支無名英雄部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風凰視頻》我親歷的神秘核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京衛(wèi)視關于816工程的報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部分816工程老兵北京相聚視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816核工廠入口。(圖片來源: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美媒探秘中國816核工廠:《昔日絕密工程變景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參考消息網》2017年1月26日報道 :</p><p class="ql-block"> 美媒稱,在長江流域這個以脆生生的榨菜聞名的清冷之地有著林木覆蓋的群山。但其中一座山與眾不同。涪陵金子山頂上有一個大煙囪,俯瞰著旁邊的烏江。自數十年前建成以后,這個煙囪一直處于閑置狀態(tài)。直到近年來,公眾才知道了個中原委。15年前,當地政府宣布,在這座中空的青山內部,殘留著一度是中國最宏偉軍事基礎設施的工程,也就是絕密的816核工廠。</p><p class="ql-block">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月25日報道,816廠從一開始就是絕密工程。當地人乃至在這個基地工作的很多士兵都不知道該工程的真正目的。</p><p class="ql-block"> <b>絕密核工廠的興建與叫停</b></p><p class="ql-block"> 報道稱,該項目肇始于上世紀60年代,是中國首次嘗試在沒有蘇聯人參與的情況下建造一座可以生產武器級钚的核反應堆。為了降低被攻擊的可能性,相關部門做出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決定,要把反應堆建在地下,從而讓原本就充滿挑戰(zhàn)的設計建造過程變得更加復雜。</p><p class="ql-block">在接下來的十幾年時間里,超過6萬名工人參與了這個高風險的項目。最終建成的人工山洞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經得住數千噸炸藥的轟炸和8級地震的沖擊。這個設施內部設有學校、市場和醫(yī)院,這樣一來工人們就可以完全與世隔絕地生活。</p><p class="ql-block"> 對于當年的兩萬多名年輕士兵來說,日子尤為艱苦。很多人入伍時以為自己即將奔赴北京,結果卻被分到816工程基地工作。這些士兵的月薪約為6元人民幣,在當時約合2.44美元,其任務則是僅憑小型鉆機、炸藥和工兵鏟來開鑿堅硬的巖石。</p><p class="ql-block"> 報道稱,這是一項危險的工作,工期壓力很大。士兵們在"與帝國主義、修正主義和反革命爭時間比速度"這句口號激勵下夜以繼日地工作。</p><p class="ql-block"> 但隨著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初著手對很多軍事項目全面進行"軍轉民",這個幾近完成的核工廠的施工突然被叫停。</p><p class="ql-block"> <b>如今變成旅游景點</b></p><p class="ql-block"> 報道稱,816核工廠其后當了26年的化肥廠,最終于2010年重煥生機,成為旅游景點--冷戰(zhàn)時期的這個古怪產物,可謂遭遇了不可思議的命運轉折。</p><p class="ql-block"> 不過,對以前的很多工人來說,816工程至今仍讓他們咀嚼著苦澀的遺憾。</p><p class="ql-block"> " 當初,這個項目讓這些年輕人付出了太多,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現年68歲的老兵陳懷文說。他曾于1969至1974年間在金子山參加挖掘工作。"我們需要讓公眾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否則將是對我們的努力和人力的巨大浪費。"</p><p class="ql-block"> 為了應對這種擔憂,相關部門最近對816基地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翻修。自從它于2016年9月重新開放以來,游客們--外國人也首次加入了進來--現在可以參觀這個山洞大約三分之一的地方。洞內有總計將近13英里(約合20.92千米--本網注)長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報道稱,不久前的一個下午,一群游客由一名身穿軍裝、腳踏作戰(zhàn)靴的熱情導游帶領,在位于路邊的其中一條通道入口處爬上一輛高爾夫球車。車子載著大家直接鉆進金子山的山體深處,冷空氣從耳邊呼呼掠過。名叫戚泓(音)的導游對著麥克風講解道:"這個洞不僅代表著816工程工人們的努力,還代表著中國國防史和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p><p class="ql-block"> 戚泓解釋說,當時,科學家、工程師、士兵以及其他后勤人員從全國各地匯聚到這個偏遠的地方--當時只有水路可以抵達--參加816工程的建設。他們中有很多是這個國家最頂尖的人才,曾就讀于中國一流的大學,或者在蘇聯和日本留學。</p><p class="ql-block"> 戚泓周圍站著約30名游客,其中大多是中國老年人。在歷時90分鐘的游覽過程中,戚泓帶著這群人穿行在一個由空蕩蕩的反應堆大廳、展覽室和陰暗的樓梯間構成的迷宮,她時常會停下來講解一番,這樣一來老年游客們也能歇口氣。</p><p class="ql-block"> 報道稱,這群游客中的大多數人是直到最近才聽說這個項目的,但他們的年紀足夠大,了解政府選擇在中國西南地區(qū)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建造大型核工廠的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文字主要部分來源于《難忘的8342特種兵歲月》精裝收藏本。作者電話1359312161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請接收54師老兵的敬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