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塞爾維亞、黑山、波黑三國之旅

飛翔

<h3>七月十二日,我們開啟了巴爾干半島三國13日之旅,全程1360多公里。</h3> <h3>第一站: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h3><h3>&nbsp;貝爾格萊德是塞爾維亞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h3><h3>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僅次于</h3><h3>伊斯坦布爾、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東南歐第</h3><h3>四大城市。位于塞爾維亞北部薩瓦河和多瑙</h3><h3>河匯合處,是歐洲和近東的重要聯(lián)絡點,有很重</h3><h3>要的戰(zhàn)略意義,被稱為巴爾干之鑰。</h3> <h3>圣薩瓦教堂</h3><h3>位于貝爾格萊德老城區(qū)南部,始建于1935年</h3><h3>的圣薩瓦教堂據(jù)說是巴爾干地區(qū)最大的東正</h3><h3>教堂,它主宰著貝爾格萊德的市容。</h3> <h3>卡萊梅格丹城堡</h3><h3>這里是歷史的見證,也是貝爾格萊德標志性的游覽景點與休閑場所;整個城堡由巨大石塊建成,曾是重要的軍事基地;該城堡歷史上曾經(jīng)過多次修繕和擴建,至今仍可見古羅馬、奧匈帝國的建筑遺風。</h3> <h3>其遺留的坦克、大炮仍可在公園內(nèi)發(fā)現(xiàn)。</h3> <h3>站在卡萊梅格丹城堡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不遠處的多瑙河與近處的薩瓦河靜靜的交匯。</h3> <h3>共和國廣場</h3> <h3>米哈伊洛大公大街</h3><h3><br></h3> <h3>斯卡達利亞步行街</h3> <h3>第二站:諾維薩德</h3><h3> 它是塞爾維亞的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大市城,諾維薩德有多個博物館和美術館。</h3> <h3>自由廣場</h3> <h3>瑪麗之名大教堂</h3> <h3>諾維薩德市政廳</h3> <h3>彼德羅瓦拉丁堡壘</h3><h3>它是諾維薩德的地標性建筑;</h3><h3>多瑙河從諾維薩德的市區(qū)南部穿流而過,離開自由廣場所在的主城區(qū),跨過多瑙河上的瓦拉丁大橋(Varadinski most),就到了諾維薩</h3><h3>德最著名的景點、歐洲第二大的要塞彼德羅瓦拉丁堡壘。彼德羅瓦拉丁堡壘建立在多瑙河邊的山上,與諾維薩德老城區(qū)隔河相望,由于地理位置險要,又稱“多瑙河上的直布羅陀”。<br></h3> <h3>堡壘最顯眼的位置有一座奇特的鐘樓,這是諾維薩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標簽。鐘樓表盤上的時針和分針是反過來的時針長,分針短,據(jù)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方便多瑙河上的船夫遠遠地就能看清時針、掌握大概的時間。由于熱脹冷縮的關系,大鐘夏天走得慢,冬天走得快,常被戲稱為“喝醉的大鐘”。<br></h3> <h3>貝爾格萊德坐游船</h3><h3>坐在游船上,觀察兩岸風格迥異的歐洲建筑,體會這座城市的別樣風情,遙想這座城市曾經(jīng)歷的苦難,眼觀現(xiàn)在的活力與希望。</h3> <h3>第三站:尼什</h3><h3>位于塞爾維亞南部的尼什是巴爾干地區(qū)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歷史上,巴爾干半島的交通要道以及連接歐洲與中東地區(qū)的交通走廊在尼什交匯,這樣關鍵的地理位置使得尼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6-10世紀之間,這里先后被匈奴人、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和匈牙利人等多個族群攻占并統(tǒng)治。今天的尼什,是一個寧靜的、沒有太多游客紛擾的東歐小城。然而游走其中,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許多名勝古跡都是不同時代留下的戰(zhàn)爭傷痕。<br></h3> <h3>尼什古堡</h3><h3>尼沙瓦河畔的尼什城堡地處尼什的中心地帶,它是巴爾干半島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要塞之一。數(shù)百年間,隨著羅馬人、拜占庭人、斯拉夫人、保加利亞人以及塞爾維亞人的政權更迭,這里被建成又損毀、損毀又修建了許多次,城堡目前保持的形態(tài)是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時期由土耳其人于1723年修建的。<br></h3> <h3>古堡中的土耳其浴場</h3><h3>在尼什城堡,迄今仍保留完整的部分是城門以及部分石墻,現(xiàn)在這里是一個免費開放的公園。歷史上的多次破壞與重建,在占地22公頃的公園里留下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各式遺跡。比如距離城門不遠的土耳其蒸汽浴室來自奧斯曼帝國時期,建成于1498年的美麗圓頂至今仍保持完好。公園內(nèi)的遺跡最早的可追溯到公元4世紀,如今,仍然保存完整的一些建筑被改建成了藝術畫廊和博物館等設施。<br></h3> <h3>骷髏塔</h3><h3>骷髏塔建于1809年,反抗奧斯曼帝國的起義</h3><h3>失敗后,奧斯曼帝國軍隊的總司令下令砍下</h3><h3>塞爾維亞戰(zhàn)俘的頭顱,修建了這座骷髏塔作</h3><h3>為警示。與修建者預期的效果相反,如今骷</h3><h3>髏塔已經(jīng)成為抵抗侵略、為自由而斗爭的象</h3><h3>征。為了保護古跡,也為了給犧牲者們一個</h3><h3>庇護所,1892年人們建造了一座教堂,把骷</h3><h3>髏塔保護在其中。</h3> <h3>從古堡上面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的萬人廣場-布巴涅紀念廣場,</h3> <h3>第四站:新帕扎爾</h3><h3> 新帕扎爾是塞爾維亞西南部地區(qū)最大的城市,也是該區(qū)域的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中心。中世紀時期的塞爾維亞尼曼雅王朝都城拉斯(Ras)遺址就在新帕扎爾西南面,因而這座城市被眾多古跡環(huán)繞,其中有兩座修道院更是世界遺產(chǎn)。塞爾維亞落入奧斯曼帝國手中后,1461年土耳其人建造了這座城市,新帕扎爾在土耳其語中便是“新市場”,整個城市也隨之高度伊斯蘭化,是今天在塞爾維亞伊斯蘭信仰比例最高的地區(qū),有“小伊斯坦布爾”之稱,能看到塞爾維亞的另一面。</h3><h3><br></h3> <h3>圣彼得教堂</h3><h3>此教堂建于9世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h3> <h3>德約維·斯托博維修道院</h3><h3>此修道院建于12世紀</h3> <h3>索潑查尼修道院</h3><h3>索潑查尼修道院由塞爾維亞時任國王于公元</h3><h3>1259年建造,位于當時的塞爾維亞首都拉斯</h3><h3>旁,如今與拉斯遺址一同被列入了世界文化</h3><h3>遺產(chǎn)名錄當中。</h3> <h3>第五站:茲拉蒂博爾</h3><h3>茲拉蒂博爾山區(qū)位于塞爾維亞西南部,與鄰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接壤,山區(qū)面積為300</h3><h3>多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為1010米,其中最高的米托爾尼克峰海拔約為1500米?!癦latibor”</h3><h3>一詞在塞爾維亞語里的意思是“金色的松樹”這片地區(qū)的山上幾乎清一色生長著筆直挺拔的松樹,每當日出或者日落的時候,松林在斜陽的映照下好似金黃色,故而得名。旅居塞爾維亞的中國人親切地將茲拉蒂博爾山區(qū)稱作“金松</h3><h3>嶺”。<br></h3> <h3>金松嶺</h3> <h3>木頭村</h3><h3>莫克拉山(Mokra Gora)是茲拉蒂博爾山脈的一部分,在塞爾維亞語里Mokra Gora的意思是“潮濕的山”,因為這里海拔較高且樹林密布,空氣潮濕,在秋冬季節(jié)經(jīng)常云霧繚繞。木頭城就藏在這片云霧之中,這座小村莊緊挨這波黑邊境,是被人們稱為天才的塞爾維亞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卡(Emir Kusturica)一手打造的,他稱這里為自己的“烏托邦”,寓意遠離城市、喧囂和戰(zhàn)亂。</h3><h3>這里曾是庫斯圖里卡的電影《生命是個奇跡》的取景地,現(xiàn)在改造成度假村,以小小的木頭教堂為中心,村子里有叫切·格瓦拉的街道,叫斯坦利·庫布里克的電影院,叫馬拉多納、費里尼、伯格曼甚至德約科維奇的路,還有關押著喬治·布什和托尼·布萊爾的“城市監(jiān)獄”,而且所有的這一切,甚至包括街道,都是用木頭建造的這正是19世紀塞爾維亞的傳統(tǒng)山村的模樣,“木頭城”也因此得名。<br></h3> <h3>薩爾干8號鐵路-Sargan 8</h3><h3>從木頭城出來走上一小段,就可以看到薩爾干8號鐵路的站臺了。這里曾經(jīng)是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窄軌鐵路最險峻的一段,在你坐車到達木頭城的路上一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山路的蜿蜒曲折,而在薩爾干山口這里,火車更是需要在5公里的直線距離內(nèi)攀升400多米的高度。這條鐵路始建于1915年,當時的蒸汽機車還達不到這么大的動力,設計鐵路的工程師就想出了8字繞行的絕妙辦法,薩爾干8號的名字就是這么來的。<br></h3><h3>全長13.5公里,有22條隧道,5座橋或高架。</h3> <h3>此景只有我們出生在50-60后的人,才能想起一些什么·······</h3> <h3>怎樣的景色才能吸引攝影者這么專注!</h3> <h3>第六站:黑山</h3><h3>公元6~7世紀,部分斯拉夫人越過喀爾巴阡山移居巴爾干半島。9世紀,斯拉夫人在黑山地區(qū)首</h3><h3>次建立“杜克利亞"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黑山加入南斯拉夫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黑山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lián)邦共和國的六個共和國之一。黑山面積:1.38萬平方公里,黑山人口65萬。</h3> <h3>扎布利亞克</h3><h3>塔拉河峽谷:歐洲第一峽谷,是僅次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世界第二大峽谷。</h3><h3>世界遺產(chǎn)杜米托爾國家公園位于海平面1500米以上的一個廣闊的平原,在山頂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峽谷,其中有48個峽谷超過海平面2000米,在過個被綠色植被覆蓋的國家公園,遠離喧囂,亨受片刻寧靜。</h3><h3>塔拉峽谷長80公里,為黑山最長的峽谷,深1300 米,是歐洲最深的峽谷。塔拉河在峽谷中穿過, 河水清澈,藍綠相間的顏色,翡翠寶石一般。峽 谷周圍被茂密的松樹林包圍,旁邊是深邃清澈</h3><h3>的湖泊。塔拉峽谷以天然美景而成為著名觀光旅游勝地,在溪邊釣鱒魚,在清澈的溪水上泛舟</h3><h3>均是深受游客喜愛的項目。 </h3><h3><br></h3> <h3>塔拉河谷大橋:前南斯拉夫電影《橋》的拍</h3><h3>攝地。</h3><h3>塔拉河峽谷大橋位于黑山北部,橫跨歐洲最深</h3><h3>的峽谷-塔拉河大峽谷,全長366米,它初建于</h3><h3>1940年。</h3> <h3>黑湖</h3><h3>黑湖位于扎布利亞克鎮(zhèn)以西約3公里,長1.2公</h3><h3>里,面積0.51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416米,最大 水深49.1米,是熱門的旅游地點。 </h3><h3></h3><h3>米托爾公園中心區(qū)域有系列冰川湖,其中最大</h3><h3>的一個冰川湖叫黑湖。黑湖水面平緩如鏡,因</h3><h3>其水色暗而得名,其周圍由茂密的森林所環(huán)繞,</h3><h3>景色靜寂迷人。在杜米托爾,人們把湖泊稱作</h3><h3>“山林之眼”,“黑湖”被戲稱為歐洲的眼淚。雖</h3><h3>然叫黑湖,湖水清澈無比。</h3><h3><br></h3> <h3>第七站:黑山的首都-波德戈里察</h3><h3>波德戈里察1945年至1992年間名為鐵托格勒。位于黑山東南部斯庫臺盆地莫拉查河畔,靠近斯庫臺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重建為一座新城,它是黑山的第一大城市。<br></h3> <h3>圣斯特凡島</h3><h3>其位于布德瓦東南約6公里的亞德里亞海中,面</h3><h3>積0.015平方公里,島上人口411人。該島在十五世紀時為一個漁村?,F(xiàn)為安曼集團管理的豪華酒店,與大陸修建一條通道,不用乘船即可上島。但島是不可以隨便上的,通道入口就有人把守。必須是住宿客人才可上島,其余人等概莫能入。酒店最便宜的房間為700多歐,高的每晚幾千歐。</h3><h3> </h3> <h3>布德瓦老城</h3><h3>布德瓦是黑山一座位于亞得里亞海濱的城市。根據(jù)2003年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布德瓦大約有15,000居民。布德瓦附近的海岸被稱為布德瓦的里維埃拉,借地中海著名的旅游勝地里維埃拉來形容布德瓦海岸的美麗。</h3><h3>布德瓦曾長斯被威尼斯所控制,城中各處的細節(jié)無一不透露出威尼斯式的奢華。</h3> <h3>老城中有三個主要的教堂,一是建于公元7世</h3><h3>紀的St Tvan教堂,二是建于公元840的Punta的St Marys教堂,三是建于1804年的</h3><h3>Holytrinity教堂。</h3> <h3>布德瓦老城威尼斯風格的城墻是游人向往的地方</h3> <h3>從城堡俯瞰,蔚藍的海水,海灘邊為數(shù)從多的豪華餐廳和酒吧。</h3> <h3>科托爾古城</h3><h3>它是位于黑山西南部的科托爾灣東岸的一座中世紀小城,在歷史上,這里曾經(jīng)被羅馬、拜占庭、威尼斯、奧斯曼土耳其、奧匈帝國等先后統(tǒng)治,特別是威尼斯的統(tǒng)治時間長達四個世紀,這使得科托爾的建筑深受威尼斯文化的影響,具有典型的威尼斯風格,前往古城要先經(jīng)過護城河。</h3> <h3>環(huán)繞在科托爾古城外的從9世紀-18世紀不斷修建的古城墻,固若金湯的城墻和碧綠清澈的護城河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h3> <h3>第八站:波德戈里察</h3> <h3>波得戈里察城市中的耶穌基督復活大教堂<br></h3> <h3>城市中的千禧大橋</h3> <h3>斯庫臺湖:坐游船</h3><h3>黑山斯庫臺湖國家公園是由斯庫臺湖及多個</h3><h3>景點組成面積4萬4千公頃,湖區(qū)具有物種的</h3><h3>多樣性完完全全是一個生態(tài)園。斯庫臺湖面</h3><h3>積370平方公里,黑山占222平方公里阿爾</h3><h3>巴尼亞占148平方公里。湖長43公里寬14公</h3><h3>里呈狹長狀,湖水最深44米平均水深7米。</h3><h3>湖上有50多個小島,有22種魚,279種鳥。</h3><h3>水非常干凈,有莫拉查河、茨爾瑙耶維奇河、茨爾尼察河、普拉夫尼察河注入湖里。漲水</h3><h3>期湖水面積到505平方公里。</h3> <h3>采蒂涅</h3><h3>是黑山西部的一個小城市。過去曾經(jīng)長期是</h3><h3>黑山的首都(從15世紀至1946年的老首都),在黑山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采蒂涅是黑山現(xiàn)在憲法制定的法定首都,實際的首都是波多戈里察。采蒂涅,黑山共和國文化中心或曰文化首都,</h3><h3>地處洛夫琴山東麓采蒂涅高原之上、海拔670</h3><h3>米,人口1.2萬,在新都波德戈里察西約29公里</h3><h3>處。采蒂涅由各時期不同建筑堆砌起來的歷史博物館,宏偉的國家博物館,巍峨聳立的紀念碑,這些歷史古跡無不向世人訴說著座小城的滄桑。</h3> <h3>修建于中世紀的采蒂涅修道院是1561-1851年</h3><h3>統(tǒng)治該國的神權君主(大主教)的駐地。<br></h3> <h3>黑山總統(tǒng)的宅邸-藍宮。<br></h3><h3>采蒂涅由于7位國王都在這里建都,黑山人仍然</h3><h3>認為這里是王氣所在。故總統(tǒng)上任大典和共和國慶等重大活動都在采蒂涅舉行。<br></h3> <h3>第九站:波黑</h3><h3>波黑,全稱為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位于前南 斯拉夫中部,介于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兩共和</h3><h3>國之間。面積51129平方公里,人口為387.58</h3><h3>萬(2013年7月)。首都薩拉熱窩,面積142平方</h3><h3>公里,人口42.4萬人。 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 那三個主要民族圍繞波黑前途和領土劃分等問題而進行的戰(zhàn)爭,稱為波黑戰(zhàn)爭。 1994年3月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境內(nèi)的穆斯</h3><h3>林和克羅地亞人雙方同意共組聯(lián)邦,以共同對抗境內(nèi)塞爾維亞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代頓和平協(xié)定,結束內(nèi)戰(zhàn),并把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分為波黑聯(lián)邦以及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 </h3><h3><br></h3> <h3>莫斯塔爾</h3><h3>莫斯塔爾,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lián)邦黑塞</h3><h3>哥維那-涅雷特瓦州的中心,也是黑塞哥維那</h3><h3>非官方的首都。</h3><h3>城市最初由土耳其人于15世紀建造,16世紀的</h3><h3>后期,是奧斯曼帝國在黑塞哥維那地區(qū)的行政</h3><h3>中心1878年成為奧匈帝國領土,一次大戰(zhàn)后成</h3><h3>為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土。 莫斯塔爾是波黑西南部一座美麗的旅游城市,</h3><h3>波黑第四大城市,坐落在盆地中,也是波斯尼亞</h3><h3>克族與克羅地亞族混居的古城。波黑戰(zhàn)爭期</h3><h3>間,莫斯塔爾一度成為交火最激烈的戰(zhàn)場之一,</h3><h3>反目成仇的波族人和克族人殘酷相殺10個多</h3><h3>月,摧毀了全城大部分建筑物,現(xiàn)在多為戰(zhàn)后</h3><h3>重建。 </h3><h3><br></h3> <h3>莫斯塔爾的看點在它的古城。2005年,莫斯塔</h3><h3>爾古城的古橋地區(qū)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h3> <h3>這座清真寺的宣禮塔,是觀賞古橋和古城全貌</h3><h3>的處絕佳去處。 古城里多清真寺。 波黑人口387.58萬(2013年7月),其中波黑聯(lián) 邦占62.5%,塞爾維亞族共和國占37.5%。主</h3><h3>要民族為:波什尼亞克族(即原南時期的穆斯</h3><h3>林族,約占總人口43.5%;塞爾維亞族,約占總</h3><h3>人口31.2%;克羅地亞族,約占總人口17.4%族</h3><h3>分別信奉伊斯蘭教、東正教和天主教。 </h3> <h3>古橋兩岸景色秀美,內(nèi)雷特瓦河從橋下流過,河 水清澈,顏色亮麗。 </h3> <h3>莫斯塔爾古橋</h3><h3>位于莫斯塔爾市中心,橫跨在內(nèi)雷特瓦河上,古橋1566年建成,一座跨度28米,高20米的單</h3><h3>孔石橋,成為莫斯塔爾乃至整個波黑最著名的地標建筑。石橋弧度很大,橫跨高高的河岸,橋面大石塊鋪成,過于光滑,還有弧度,走在橋上,需加小心,容易摔倒。莫斯塔爾古橋4米寬,28米長。橋的兩頭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橋拱采用本地的石頭建造。由于拱的內(nèi)弧面大量不規(guī)則的變形導致了目前拱的形狀。</h3><h3> </h3> <h3>波黑戰(zhàn)爭期間,莫斯塔爾被圍了18個月。古橋</h3><h3>矗立了427年后,在1993年11月9日被摧毀,“橋</h3><h3>塌。那天全城的人都在哭。老橋的重建工作</h3><h3>從1999年開始,到2004年結束。出資方是奇</h3><h3>特的國家組合:西班牙,美國,土耳其,荷蘭,意大</h3><h3>利,克羅地亞。 </h3><h3><br></h3> <h3>第十站:亞伊采、特拉夫尼克</h3> <h3>位于城鎮(zhèn)中心地帶的瀑布</h3> <h3>亞伊采位于波黑的中部,是普利瓦河和弗爾巴斯河的交匯處。交匯處有一座知名的瀑布,正好位于城鎮(zhèn)的中心地帶,這樣的景致可謂世所罕見。<br></h3> <h3>特拉夫尼克古堡</h3> <h3>第十一站:薩拉熱窩-波黑首都</h3><h3>薩拉熱窩是一座歷史名城,建于1263年,十五世 紀中期以后,在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下,城市得以 迅速發(fā)展,修建了供水系統(tǒng)、公共浴場、清真</h3><h3>寺大巴扎以及伊斯蘭學校、圖書館等。帝國</h3><h3>鼎盛時期,薩拉熱窩成為巴爾干半島上最大的</h3><h3>城市,僅次于伊斯坦布爾。 </h3><h3>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它是一個與眾不</h3><h3>同的歐洲城市,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在這里交匯、</h3><h3>碰撞、融合、分裂。薩拉熱窩全城,呈東西 走向,整個形狀狹長,南北是起伏連綿的山巒, 從東到西宛如一條彩帶,披掛在波斯尼亞河源</h3><h3>頭的東部,群山碧綠環(huán)抱其中。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薩拉熱窩歷來是兵家</h3><h3>必爭之地。歷史上,天主教與東正教、基督教</h3><h3>與伊斯蘭教;土耳其人、塞爾維亞人、意大利</h3><h3>人、德國人,俄國人與蘇聯(lián)人都在這一帶展開</h3><h3>過殊死博斗,這座城市也因連綿不絕的戰(zhàn)爭而</h3><h3>聞名于世。 </h3> <h3>薩拉熱窩老城黃昏一景</h3> <h3>進入薩拉熱窩的市中心,中心城區(qū)多為土耳其</h3><h3>統(tǒng)治時期和奧匈帝國時期的建筑,天主教堂、 東正教堂和尖頂林立的伊斯蘭清真寺塔協(xié)調(diào)</h3><h3>地分布于城區(qū)之內(nèi),被譽為歐洲的耶路撒冷。</h3><h3>波黑戰(zhàn)爭后形成的濃厚伊斯蘭教氛圍,讓人感</h3><h3>覺置身于中東的阿拉伯世界,風貌明顯迴然于</h3><h3>歐洲其他城市。</h3> <h3>三種不同的宗教建筑(天主教堂,猶太教會堂和清真寺)在薩拉熱窩多外可見。<br></h3> <h3>拉丁橋是整座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橋梁,也是</h3><h3>米利亞河僅存的6座橋梁中最著名的一座。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h3><h3>薩拉熱窩市內(nèi)的拉丁橋附近開槍打死了奧匈</h3><h3>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夫人,由此引爆了</h3><h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現(xiàn)如今,橋下還立有一塊紀</h3><h3>念碑,而橋也一度改名為普林西普橋。 </h3> <h3>薩拉熱窩現(xiàn)有四個行政區(qū):老城、中心城、新</h3><h3>城和新薩拉熱窩,離開拉丁橋之后走不多遠,來</h3><h3>到老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巴什察爾希亞。 巴什察爾希亞是薩拉熱窩的舊市區(qū)的主大街,</h3><h3>建于16世紀,效仿阿拉伯的市場建造的商業(yè)地</h3><h3>區(qū)。巴什察爾希亞有金屬工藝品和陶瓷器、</h3><h3>寶石的買賣。 大巴扎市場,典型的穆斯林風情。游客很多。 老城區(qū)建于土耳其統(tǒng)治時期,至今已有500年</h3><h3>歷史,洋溢著濃郁額的波斯尼亞風情。 </h3><h3><br></h3> <h3>大巴扎市場,典型的穆斯林風情。游客很多。 老城區(qū)建于土耳其統(tǒng)治時期,至今已有500年歷 史,洋溢著濃郁額的波斯尼亞風情。 </h3><h3>今天的老城商業(yè)區(qū)仍然保留著500年前的樣貌 石塊鋪路,街巷縱橫,各種店鋪鱗次櫛比,商 琳瑯滿目。這里的手工藝品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鍛造歷史,從土耳其式的咖啡具,手工制作的銅質(zhì)</h3><h3>花瓶、圓盤藝術品,到形形色色的木質(zhì)煙柄、</h3><h3>煙盒各種各樣的首飾、裝飾品應有盡有。</h3> <h3>泉水塔是老城廣場上的標志性建筑。 建于1891年(一說1744年),薩拉熱窩代表性地</h3><h3>標是一個具有獨特形狀的噴泉,位于巴什察爾</h3><h3>希亞的中央。 </h3> <h3>你還記得這個鐘樓嗎?它是電影《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瓦爾特射擊德國鬼子的拍攝地。</h3><h3>鐘樓建于1667年,是薩拉熱窩少數(shù)幾個歷經(jīng)戰(zhàn)</h3><h3>火而幸存下來的奧斯曼地標建性建筑之一,在</h3><h3>很長段時間里,它上面的大鐘(產(chǎn)自意大利)是城 里唯一的公共時鐘。 </h3> <h3>老城的中心,磚石路,狹窄街道上遍布小店,有 中東或土耳其特有的喧鬧世俗的生活氣息,和</h3><h3>西歐的精致小情調(diào)全然兩樣。 薩拉熱窩歷史悠久,宗教文化多元,號稱“歐洲</h3><h3>的耶路撒冷”。長久以來,天主教、東正教、</h3><h3>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在這里交匯碰撞,互相斗爭</h3><h3>也安然共存。是宗教沖突、歷史洪流席卷平</h3><h3>民生活的范例也是多重文化互相包容、和平</h3><h3>相處的燈塔。</h3> <h3>讓我們像小朋友愛好鴿子一樣愛好和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