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陳復禮,1916年出生于古城潮州,是中國當代最負盛名的風光攝影家之一。他早年赴東南亞謀生,1944年起學習攝影,1955年定居香港,1964年創(chuàng)辦香港《攝影畫報》,任董事會主席,一直到 2018年9月11日去世,享年103歲。</h3><h3> 在60年的藝術生涯中,陳復禮的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華大地。他共有200多件作品獲得過各種國際獎項,并多次榮獲國際攝影沙龍“世界十杰”榮譽。其藝術風格以風景攝影與中國畫畫意的完美結(jié)合而著稱。</h3><h3> 陳復禮先生不僅是一位攝影大師,他還是一位攝影收藏家,他保存了多位五十年代新中國攝影史上重要攝影大師的作品,其中包括由他和香港《攝影畫報》總編輯伍小儀收藏的五十年代精放的中國風光攝影大師薛子江的展覽原作。</h3><h3> 他與吳印咸、郎靜山被尊稱為世界影壇華人攝影三老。</h3><h3></h3> <h3> 依次為:吳印咸、郎靜山、陳復禮</h3><h3> 1994年3月,三位中華攝影泰斗歷史性會面,當時港澳攝影協(xié)會在珠海授予他們攝影大師稱號。</h3> <h3> 1947年,陳復禮和他的攝影啟蒙老師陳芳渠(右)在吳哥合影 </h3><h3> 為學攝影,陳復禮拜西貢攝影家陳芳渠為師,甚至不要錢到照相館去打工,刻苦專研暗房技術。</h3> <h3> 39歲移居到香港后,進軍攝影沙龍的陳復禮憑借著一手畫意攝影的絕活,連續(xù)兩年取得香港攝影學會甲級月賽全年最高成績,這給他的攝影人生添設了極其亮麗的一筆。<br></h3> <h3> 郎靜山(左)與陳復禮(右)</h3><h3> 陳復禮深受臺灣攝影家郎靜山的影響,特別熱衷于集錦攝影和沙龍攝影,成為他早期攝影生涯的基本創(chuàng)作理念。</h3> <h3> 我與陳老先生有過一面之緣。穿插講一點陳老先生的趣聞軼事。</h3><h3> 那是1983年的春天,老先生到江蘇太湖、安徽黃山一帶采風、參訪,拍風光。</h3><h3> 那個時候我正好在新華日報社實習,正跟著師父張震老師(攝影家,時任新華日報攝影部副主任、江蘇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在蘇南采訪、采風。我們先到了同里古鎮(zhèn),拍了剛剛修繕一新的退思園,給報社發(fā)了一條“退思園即將對外開放”的短消息,那時候通訊還很落后,稿件還是送到郵電局,發(fā)電報傳到南京的(這條稿件后來得了報社好新聞獎)。之后,又到了宜興,拍了新開發(fā)的一個溶洞。那是我第一次正式參與攝影采訪。也是第一次參與風光攝影創(chuàng)作。</h3><h3> 大約4月5~6日的下午,我和張震老師在太湖黿頭渚湖邊,支好了三腳架,在幾株造型獨特的櫻花樹旁,等待著木質(zhì)大帆船??“牧歸”返航。</h3><h3> 傍晚四點左右,正當船隊慢慢駛來、我們準備開工的那一刻,一隊人馬簇擁著一個洋派的小老頭趕來。只見小老頭身上挎著三臺相機,見到美景,就像打了雞血一樣,精神狀態(tài)非常亢奮,不斷輪換肩上脖子上的相機,左右開弓搶機位、抓瞬間,拍完一臺相機的膠卷,就把相機交給身邊的女助理,由助理幫助換膠卷,他依然不停拍攝……</h3><h3> 我問師傅“這誰啊,這么牛?”。裝備太“土豪”,陣勢超強,氣場無與倫比。</h3><h3> 當時像我?guī)煾高@樣身份(正經(jīng)副處級干部,按規(guī)定攝影記者可以坐軟席臥鋪,享受廳級高干待遇)的,也就是一臺哈蘇(當時一套2萬多元,天價?。繐Q后背來裝黑白、彩色負片、彩色反轉(zhuǎn)片;也得自己提溜著相機包、三腳架。和我們一起的江蘇一個雜志的攝影記者老呂(名字記不住了),單位買不起哈蘇,只給配了勃朗尼卡中畫幅相機。而我們手里只要一臺帶標頭的海鷗DF。能夠配備幾臺相機,而且還是哈蘇級別的,絕非尋常人物。當時國內(nèi)還沒有現(xiàn)在的“土豪”,也不是誰都有條件、有資格置備哈蘇等級進口相機的。</h3><h3> “你不認識?這是香港大攝影家陳復禮??!”</h3><h3> “旁邊女的,是他的助理。那些人,是省里、市里宣傳部、外辦陪同的?!?lt;/h3><h3> 噢,我這才明白,遇到世界級攝影大師了!就是那個把公雞打鳴拍得像國畫一樣的陳大師。我在中國美術館看過他的攝影藝術展。</h3> <h3>下面這些照片都是從網(wǎng)絡上搜集的陳復禮大師的作品。有一些30年前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覽過的(我念念不忘的公雞打鳴的照片),在網(wǎng)絡上沒有找到,將來慢慢補充吧。</h3> <h3> 《戰(zhàn)爭與和平》是陳復禮先生早期的作品,拍攝于越南。鐵絲網(wǎng)和陰暗的天空,象征著戰(zhàn)爭籠罩的氣氛,只有白鴿代表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鴿子是畫面的主體。兩只鴿子,姿態(tài)各異,有其變化之妙。畫面中的鐵絲網(wǎng),線條深而雜亂無章,反而更襯托出主體的鮮明性。在作品的色調(diào)方面,也是如此。灰暗的天空,一方面象征戰(zhàn)爭陰云密布,同時也突出了和平鴿這一主體。</h3> <h3> 《流浪者》</h3><h3> 這幅作品主體突出,構圖新穎,用光也很講究。一條獨自流浪街頭的黑狗,在豎畫面的右上方,襯以晨光映照的高白色調(diào)背景,主體十分突出。占畫面三分之二的空曠路面前景,地皮剝落,露出一條條石塊,更顯得道路崎嶇和艱難。畫面以豎幅剪裁,前深后淡,使整個畫面有無窮的深度感。遠處的人物及海邊船桅顯得淺淡,不但加強了霧的氣氛,而且也加強了遠近對比。</h3> <h3> 《血汗》</h3><h3> 這是作者早期又一幅寫實性作品。作者從大批的伕力中突出表現(xiàn)了一個勞工的形象。勞工占了整個畫面的絕大部分和主要位置,畫面上的其它景物和背景充分表達了工地的現(xiàn)場氣氛,具有無可懷疑的真實感。為了加強主體人物的感染力,作者以特寫的形式細膩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皮膚的顏色和質(zhì)感,這是很必要的。在黝黑的皮膚上,一粒粒汗珠,匯成一條條汗線,不住的流淌,更可看出他們的勞動強度?!堆埂芬院诎渍掌憩F(xiàn)這一題材是很合適的。炙熱的陽光和黝黑的皮膚,形成很大的反差,更加突出主題,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如果采用彩色照片,未必能獲得這樣好的藝術效果。</h3> <h3> 《兩修女》</h3><h3> 這是作者早期的一幅寫實作品。畫面上的主要人物是兩個修女,她們在曠野漫步,地平線降得很低很低,空蕩的天際占去了五分之四的畫面。這種處理方法,借以襯托出兩位清心寡欲的出家人的虛無心態(tài)和孤獨感。這幅作品的特點是,畫面簡潔。簡潔并不是景物必須簡單,簡單到什么都沒有才算簡潔。簡潔的標準是要有助于主題的突出。此作品表現(xiàn)的中心是兩位世外之人。當然,也可以拍她們的特寫,表現(xiàn)兩修女的神態(tài)和情緒,但作者沒有采取這種一般化的表現(xiàn)手法,而是將人物拍得細小,留出上面大幅干凈的天空,以簡潔的構圖,突出主題。這種嘗試是成功的。</h3> <h3> 《喜雨》</h3><h3> 這是一幅表現(xiàn)雨景的作品。拍攝于泰國。怎樣拍攝雨景?積他人之經(jīng)驗,一般說,需要三個條件:一、最好是一陣大雨,或者最起碼雨點要大,如果是毛毛細雨,拍起來就比較困難;二、需要比較暗的背景,背景亮的景物或是天空,就顯不出雨點的形跡;三、要有足夠的光線,也就是說,天氣不是十分的陰暗,最好是逆光或頂光,這樣的光線條件,在陣雨來臨時是經(jīng)常有的。這樣的光線,在較暗的背景下,才能把較大的雨珠,表現(xiàn)得晶瑩透亮,具有較強的質(zhì)感。《喜雨》恰恰符合這個條件:整個畫面的景物都錯落有致,使作品顯得富有生氣。前方的三部車子有遠有近,每車露出一個不完整的但又排列有序的車輪,在中間空間地方,正好讓主體駕駛的車子進入,這樣,前后四個車輪,有大有小,十分均衡,好像是作者刻意布置而成的。背景的商店和人物,則更加有利于說明地方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地方性。作品以黑白片表現(xiàn),十分得體。若以彩色畫面表現(xiàn),效果不一定更理想。</h3> <h3> 《錢老板》這幅作品,可以說是突出地刻畫了一個人物的特有性格。《錢老板》反映的是五十年代香港一個小店鋪老板的形象。拍攝這幅照片,完全利用自然光。室內(nèi)自然光的運用,較之燈光人像有一定的難度,散射光多,主光源只能借近窗的較強的光照。作者在拍攝這幅作品時,選用了中焦鏡頭,使背景的雜亂線條變得虛朦,而突出了主體人物,中焦鏡頭還有利于刻畫人物神情,表現(xiàn)人物面部的質(zhì)感。據(jù)了解,被攝的人本不姓錢,作者為了說明老板們事事向“錢”看,為錢打算,故標題為《錢老板》,用“錢”來夸張渲染,富有幽默感,也深化了主題思想。</h3> <h3> 《漁家樂》的光線處理,可以說是真實自然而又生動。利用補光(在一般情況下是避免用燈光的),突出表現(xiàn)了老人的花白頭發(fā)和面部皺紋。幾顆殘缺不全的牙齒在這種光線下也顯得十分突出,表達了一個飽經(jīng)風霜的老漁民的純樸形象。而孩子在奶奶懷抱中稍稍仰起的面孔,又被這種光線照得通亮,沒有陰影,表現(xiàn)了一個天真無邪的孩童的可愛的面孔。作者還利用畫面的剪裁,適當留著上面幾條小漁船的邊沿,交待了這個漁區(qū)的環(huán)境。</h3> <h3> 《湄公河畔》</h3><h3> 這幅作品是在老撾拍攝的。畫面上的兩個人物,一高一低,一正一背,相互呼應,相映成趣。尤其是她們特有的裝束,向上挽起發(fā)髻,以及花筒裙和上身半裸,都表現(xiàn)了南國異鄉(xiāng)風情,給人以新鮮感和親切感。</h3><h3> 這幅作品的構圖是很有特點的。從畫面看,人物周圍的船只橫七豎八,似乎雜亂無章,但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選景,特別是放大時的剪裁取舍,反而使畫面錯落有致,干凈利落。尤其是正面人物身后的幾條小船和篙桿都呈斜線,而右上角的一條船尾,從另一個方向斜斜翹起,打破了那種沉悶的單一格局,使畫面活了起來。另一個背向人物周圍的水面,由于人物不斷活動,泛起了層層連漪,又使畫面進一步活躍起來。這是作者亂中取靜成功的一著。</h3> <h3> 《搏斗》</h3><h3> 這幅作品是兩底合成放大的,大海和漁船是一底,天空的白云又是一底。由于海景的天空是淺色,可以比較容易利用分底放大的方法,將兩者合而為一。放大時,先放小舟與海面,用遮擋法減去天空部分的曝光,之后放大白云時,再將海面的曝光減去。</h3><h3> 《搏斗》是陳復禮自1964年開始,近10年內(nèi)唯一一幅最喜歡的作品,也是他攝影生涯中劃時代的一張照片。</h3><h3> 茫茫大海,漁民在浪尖上奮力劃槳,天空之上,是波濤般的升騰云。這幅作品所表現(xiàn)的感情是長期積累的,更是他早期生活的寫照,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搏斗的精神。</h3> <h3> 《黑貓》</h3><h3> 拍攝于張家界黃石寨山頂唯一的一家看林人的草屋中。作品的趣味中心是黑貓的眼睛。作者恰如其分地利用了門口自然光在貓眼中的反光,使貓眼具有了晶瑩閃爍的眼神光,這就使黑貓“活”了起來。黑貓的瞳孔,由于光線反射的效果,變成了綠色(有時呈紅色),好似鑲嵌在貓眼中兩塊價值連城的翡翠。這使黑貓更加虎虎有生氣。拍貓最不容易的是眼神光的處理。有時利用逆光(主光),再用低光度閃光補光,以突出眼神光。而這幅作品相反,是以閃光為主光,自然光卻成了突出眼神光的輔助光。另外,作者使用了大光圈,將周圍的景物虛化,有助于突出主體。</h3> <h3> 《寒山寺?lián)u籃曲》</h3><h3> 這是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寫實性作品。寒山寺乃佛門圣地,是清靜之地,莊嚴之地,這樣的地方,竟出現(xiàn)談情說愛、打情罵俏的情景,兩者好像是格格不入的。作者以《寒山寺?lián)u籃曲》命名,一方面說明作品的拍攝地點,它既是一個莊嚴之地,同時大殿紅墻和階前的紅花這種溫暖色調(diào)又正好配合男女之間的熱情;另一方面,以“搖籃曲”來象征更加開放,更加開明的新時代的現(xiàn)狀。</h3> <h3> 《童年》</h3><h3> 這幅作品構圖非常特別。畫面的主體人物——小孩被安排在極下方的中間部分,左下角是一個正在織補漁網(wǎng)的漁民,大人與小孩,一個正面,一個背面,兩人的視線完全相反。畫面的背景,除了二人身后一縷晾曬的漁網(wǎng)之外,幾乎占畫面十分之八九的是空空蕩蕩的藍色海面。這種“反傳統(tǒng)的”“不符合構圖原則”的構圖,卻正是這幅作品最顯著的特點和優(yōu)點,它是突出主題,提高作品吸引力、加強作品表現(xiàn)效果的有力方法之一。大面積的空白,有助于抒情寫意??瞻状?,畫面則有空靈,又生氣,觀者能在畫面上更多的展開思路、想象,留有回旋的余地。中國古代畫論所說的“畫留三分空,生氣隨之發(fā)”就是這個道理。</h3> <h3> 《香河朝汲》</h3><h3> 1950年 攝于越南</h3> <h3> 《彷徨》</h3><h3> 1952年 攝于越南</h3><h3> 50年代初,陳復禮開始在國際攝影界初露頭角,多幅作品頗得國際攝影界的好評,這也讓他受到極大的鼓舞,《香河朝汲》、《彷徨》是其中尤其出色的作品。在不斷的摸索中,陳復禮不拘泥于暗房技術,更注重攝影意境的構思?!八娘L光攝影,不尋求明艷強烈,卻獨愛意蘊的酣暢淋漓?!?lt;/h3> <h3> 圖左:1951年 越南《幽谷清香》右:1952年 越南《追求》</h3> <h3>昨夜江邊春水生</h3><h3>(1953年 越南)</h3> <h3>天真</h3><div>1956年攝于越南</div> <h3> 圖左:1956年 香港《黑手》右:1958年 香港《月光曲》</h3> <h3> 這幅在1957年越南拍攝的《沙漠之戀》,是陳復禮最早的的彩色作品,多次斬獲國際大獎。</h3> <h3>黎明</h3><div>1959年攝于廣西</div> <h3>《漓江早渡》陳復禮攝,1959年,攝于廣西桂林。</h3> <h3>《漓江》(《一川如畫曉晴初》)陳復禮攝,1959年,攝于廣西桂林。</h3> <h3>舵手</h3><div>1959年攝于廣西</div> <h3>石板街</h3><div>香港,20世紀60年代初</div> <h3>寄生</h3><div>1960年攝于越南</div> <h3>朝暉頌.1962</h3> <h3>春</h3><div>1962年攝于江蘇</div> <h3>香港的漁港</h3><div>1967年攝于香港</div> <h3>蒼濤(1978年)</h3> <h3>火焰山</h3><div>1978年攝于新疆</div> <h3> 《九寨飛瀑》1980年</h3><h3> 1980年冬,陳復禮來九寨溝攝影,并把《九寨飛瀑》為首的作品發(fā)表在《中國旅游》雜志。1984年,九寨溝對外開放,立即引來全國和全世界的震驚和贊嘆,九寨溝從此揚名海外。<br></h3> <h3>江南小景</h3><div>1980年攝于浙江</div> <h3>快樂的旅程</h3><div>1980年攝于西藏</div> <h3>多少事欲說還休</h3><div>1982年攝于江蘇</div> <h3>風里來雨里去</h3><div>1983年攝于江蘇</div> <h3>1984年 云南 《家家都在畫屏中》</h3> <h3>家鄉(xiāng)的水</h3><h3>1985年攝于廣東</h3> <h3> 80年代后期,陳復禮一改過去傳統(tǒng)的攝影風格。
這幅《千里共嬋娟》采用西洋畫十字形的構圖,完全脫離了他過去傳統(tǒng)的中國畫的形式,給人一種清新的感受。</h3><h3> 照片在上午九十點鐘拍攝,薄霧蔽日,康泰克斯135相機、200毫米鏡頭,加用深灰濾色鏡片拍攝,在放大時又增加了密度,使白晝變成了月夜,畫面成“Y”字形,上下左右平均分割,月亮被有意安排在正中位置。</h3> <h3> 《白墻》(1988年)</h3><h3> 《白墻》則吸收了現(xiàn)代派作品的長處,形式感很強,色塊對比又極鮮明,同時也保持了中國傳統(tǒng)的黑白意趣。他慢慢找到了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攝影風格,而風光攝影,成了他的強項。<br></h3> <h3>1988年 福建 《春雨》</h3> <h3>1988年 吉林 《破曉》</h3> <h3>陳復禮創(chuàng)作的徽州攝影作品《翠竹堆青》</h3> <h3> 《不染》1989</h3> <h3> 唐代極負盛名的詩人王維,既善于作詩,也擅于繪畫。蘇軾對他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香港攝影家陳復禮被人尊稱為“影界王維”。</span>如果說,王維的繪畫是“畫詩合璧”,那么,陳復禮的攝影就是“影畫合璧”、“影畫詩聯(lián)珠”。他的攝影作品往往富含詩意詞味。讀他的作品,可以處處感受到濃重的詩情畫意。</h3><div>品他的作品,可以時時覺察到深厚的美學哲理。</div><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陳復禮的攝影作品,不僅反映了他的思想認識、文化素養(yǎng)、藝術造詣、技能技巧和生活積累,更是以藝術家正直的人格,對歷史、社會進行思索考問,表達對光明的追求。</span></h3><h3> 陳<span style="font-size: 17px;">復禮有自己的攝影理論。他的攝影技巧已臻爐火純青,卻并不囿于技巧的運用。</span>他對攝影有自己的獨特理念。藝術不必屈從時尚,這在一般搞藝術的人恐怕就很難做到。</h3><h3> 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社會流行崇尚畫意的沙龍攝影風格時,從來沒有放棄過寫實攝影,并把寫實與畫意相結(jié)合。</h3><h3> 事實證明,如果那段時期缺少了寫實攝影,攝影發(fā)展史就留下了缺憾。他這樣做是完全正確的。</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陳復禮的作品,不追求稀奇古怪的題材,而是在看似平淡的內(nèi)容里透射出不平凡的情趣,在貌似普通的畫面中發(fā)散出極濃厚的韻味。</span>他的攝影作品博取各種題材,表現(xiàn)形式多樣。他特別擅長風光攝影。那種像似繪畫而又勝似繪畫的風物景色,令人嘆為觀止。</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攝影作品中,陳復禮巧妙地加入國畫、書法、篆刻、詩歌等,從而使自己的攝影作品別具一格,洋溢著濃重的中國特色中國趣味。</span>他的審美情趣,攝影理論,表現(xiàn)方法,直至作品冠名,都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以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名句題名。例如:《霜葉紅于二月花》、《千里共嬋娟》、《日出江花紅勝火》、《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感時花濺淚》、《四十年來家國》、《多少事欲說還休》、《昨夜江邊春水生》、《秋江水冷鴨先知》(化用《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不知他是觸景生情,選用唐詩宋詞的佳句作為題名,還是因情選景,攝下名句中向往的境界。</h3><h3>或許,這兩種情況都曾經(jīng)有過吧。</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觀摩欣賞陳復禮的攝影作品,如仰泰岳,似瞰大海;如沐春風,似行夏雨;如品好茶,似飲醇酒。</span>“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h3> <h3> “陳復禮的攝影作品是藝苑奇葩,而他跨越半個世紀之久的攝影實踐是探求中國當代攝影美歷程的重要坐標?!薄∽裥?lt;/h3> <h3>張家界</h3> <h3>1994年 廣東 《逆流》</h3> <h3>1995年 瑞士 《銀裝》</h3> <h3> 陳復禮的獨到之處,就在于恰到好處地將攝影藝術與中國畫意結(jié)合了起來。
60年代初,陳復禮多次提出 「寫實與畫意相結(jié)合」 的創(chuàng)作主張,他善于把主觀的意境和形式美感巧妙相融,也因此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畫意風光攝影道路。</h3><h3> 1980年代,陳復禮巧妙又大膽地讓攝影與繪畫聯(lián)姻,讓攝影作品更具有中國畫韻味和美感。<br></h3><h3> 他陸續(xù)邀請與他交好的當代中國頂級書畫家們參與他的“合璧”創(chuàng)作。<br></h3><h3> 劉海粟、饒宗頤、吳作人、古元、李苦禪、李可染、邵宇、啟功、黃苗子、黃胄、黃永玉、程十發(fā)、關山月、范曾……多達數(shù)十人。<br></h3><h3> 這些書畫名家們在他的作品上或題字、或補畫,成就了一批被譽為“雙絕”的藝術珍品,深受人們的喜愛。</h3><h3> 陳復禮是開創(chuàng)“影畫合璧”攝影風格的第一人。</h3> <h3> 這是陳復禮拍攝的一幅浩瀚大漠,擅長畫動物的吳作人在其中以筆墨輕點出一列駝隊,作品的意趣躍然而出,使人看后產(chǎn)生無限遐想。這是昔日絲綢之路風情的生動寫照。</h3> <h3> 著名畫家張步補船,《高峽輕舟》躍然于眼前。</h3> <h3> 影子(1990年 吳冠中合作)</h3><h3> 知名畫家吳冠中補畫樹影,有了《影子》。<br></h3> <h3> 畫家董壽平補上遠山,古松,并題字,一幅《乘風歸去》就變得更為靈動起來。</h3> <h3> 這幅由著名藝術家韓美林補畫并題字,《雙鳥》棲息于冬日的枝頭。</h3> <h3> 著名畫家黃永玉也與陳老交好,分別補上幾只鴨和仙鶴,成就了《秋江水冷鴨先知》和《松鶴圖》。</h3> <h3> 中國海派書畫畫家程十發(fā)巧妙地將小鳥點綴其間,《雪地》《嬉雪》幾乎鮮活了起來。這類雙劍合璧的創(chuàng)作在攝影界是獨一無二的,今后也再難出現(xiàn)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