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莎仁托婭 包九中2018屆文科畢業(yè)生 高考623分</b></h3> <h3><b>畢業(yè)班級:創(chuàng)新班5班 班級高考平均分603分</b></h3> <h3> 還記得三年前,九中還是我心中神圣的名字;三年后再回首,神圣依舊,但多了幾分親切感。我驀然發(fā)現(xiàn),原來時間已經(jīng)流過三年。<br></h3><div> 初中畢業(yè)的那個暑假,雖然去了很多地方,但記憶最深的總是九中中央大道的那片綠蔭。報道的那天天是陰的,就像我的心情,中考成績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迷茫著突然上了這么優(yōu)秀的學校應該去向何方?;秀遍g就跟著人流穿過了操場,走進了博雅樓。后來過了很久,我才知道那天報道處的老師,就是接下來兩年半成為我班主任的王濤老師。這個奇妙的巧合讓我的的高中生活構(gòu)成了一個圓,只有自己知道它是如何豐盈了我的內(nèi)心。</div><div> 在學習任務還不算緊張的前兩年,九中最讓我稱道的地方是自由。它可以包容運動會上呃呃呃cosplay張揚青春,可以包容書蟲市場上各班想出的五花八門的營銷奇招,可以包容二十多家各式各樣的社團,也可以包容并不是完全符合傳統(tǒng)標準的發(fā)型,甚至是上課就像說相聲的老師……當然也可以包容你的奇思妙想,你的宏偉志向。</div><div> 于我,九中的包容使我有了更寬的視野,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遇到了更多不同的人。他們的優(yōu)秀和三觀時刻對我產(chǎn)生著影響,讓我找到自己想要的自己,變成更好的人。</div><div> 我父母總是太過操心我,很長一段時間,我無論學習還是做別的事情都只是因為覺得自己“應該這樣”,而非“為了什么”。是王濤老師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不斷地找我談心,讓我找到自己的動力。這可能就是九中的獨特之處,她不會逼迫人去學習,而是在充分尊重個性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最好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自身的學習動力,讓大家一起向上。有的時候置身校園,甚至覺得九中這種自由的氛圍更像是一所大學。</div><div>當然,這種自由氛圍僅僅出現(xiàn)在前兩年,從高三便開始了“地獄模式”。</div><div> 真正有壓迫感大概是在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后就被告知即將進入高三,帶著遺憾完成了英語的最后一次單詞填空,依舊只猜對了七個,然后就莫名其妙地進了高三。不知何時,大家突然都變得特別努力,大有一副不刷完20本練習冊不配做高三生的架勢。還記得上學路上的奔跑,記得夜自習坐到最后一刻的堅持,記得博雅樓每天凌晨最早亮起的燈光……所有人都在埋頭學習,利用每一個預備鈴、每一個課間,為自己,也為周圍相伴的同學。</div><div> 在那段提綱瘋狂的印,卷紙雪片似的發(fā)的日子,我們剩下不多的娛樂只剩下在試卷和宣傳廣告上涂鴉,然后把短暫的快樂留在翻過的書頁間,繼續(xù)學習。好朋友一起向前走,也許就是上課困倦時把你推醒,下課時借你超筆記,相約一起去老師辦公室問題、查分……</div><div> 后來想想,大概正是因為有同學和老師的陪伴,才能在一次次動輒三位數(shù)的排名的打擊下還存有一種迷之樂觀,覺得自己只要按著現(xiàn)在的節(jié)奏走,總是會得到一個好的結(jié)果的。也正因如此,在高考考場上才有了超脫淡定的氣度,能夠超常發(fā)揮,取得623分這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好成績。</div><div> 進九中之前,我以為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畢業(yè)后,才發(fā)現(xiàn)故事總是如此驚心動魄。站在高樓上眺望校園,三年記憶鮮活動人,希望永不褪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