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念無名”——可能是近兩年來最優(yōu)秀的港產(chǎn)片。</h3><h3>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對這個評論默默地點了贊。抬起頭看著窗外媽媽孤獨的忙碌的身影,想起她在父親去世后忍受了多年的悲痛,突然好想抱抱她,告訴她:原諒我現(xiàn)在才知道,你有多痛!</h3><h3><br></h3> <h3>游走在這個大都市里,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喜怒哀樂里,無暇去切身關(guān)注、了解、體會身邊的親人、戀人、朋友,到底在遭遇著什么、感受著什么、煩惱著什么。</h3><h3>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自私的。生存不易,我們心里充塞了自己的感受,根本容不下其他人。</h3><h3>就像影片一開頭,曾志偉扮演的父親,他在狹窄的房間里翻箱倒柜地找鐵錘,潛意識里就是害怕兒子的精神病復(fù)發(fā)。</h3><h3><br></h3> <h3>影片采取了插敘的方式,一邊講述現(xiàn)在,一邊講述過去??吹接捌闹虚g才能完全清楚來龍去脈:余文樂扮演的阿東曾經(jīng)是金融投資精英,有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還有個特別優(yōu)秀在美國工作的弟弟。母親患病給他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父親回避不理,弟弟在美國不愿回來,他一力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職責,適逢金融風暴,借下了巨債。</h3><h3>在母親的無理取鬧和沉重的經(jīng)濟壓力下,他躁郁癥病發(fā),失手殺死了母親。故事就是從醫(yī)院認定他精神病康復(fù),強行要求他出院開始的。</h3><h3><br></h3> <h3>在導(dǎo)演的鏡頭前,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特別疏離和冷漠。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掩飾、回避、遠離。明明是要接兒子康復(fù)回家的父親,與醫(yī)生的對話里中卻似乎想讓醫(yī)生承認兒子并沒有康復(fù)。明明應(yīng)是父子重逢的喜悅,父親總躲在書店里,回避與兒子親密相處。父與子睡在上下鋪,幾十厘米的距離像隔了千萬里,兒子天天失眠、天天流淚,父親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h3><h3>父子如此,其他人又如何。阿東曾經(jīng)的好友、同事用鄙夷的眼光看著他為了重新融入社會的作出的所有努力;他念念不忘的未婚妻在大家面前強烈控訴他給自己造成的巨大傷害;同住一室、受過他恩惠的鄰居們得知他曾患病的真相后,集體杯葛,強行要兩父子搬走。唯有隔壁的小男孩,憑一腔熱誠、一顆真摯的童心,靠近他,接納他,愿意和他一起努力。</h3><h3><br></h3> <h3>對一些弱勢群體而言,他人一念,可以是天堂,可以是地獄。</h3><h3>我們常常對遠離自己的悲慘事件表示關(guān)注,發(fā)表愛心宣言,但對于我們身邊需要關(guān)注的人,往往選擇視而不見。</h3><h3>在影片插敘的片段中,我們知道,阿東的母親生活得非常孤獨,她長期腰痛,丈夫和小兒子卻看都不來看一眼,她哭:我很痛,怎么都沒人來看我。</h3><h3>阿東的好朋友遭受裁員危機,沒有人關(guān)心,沒有人幫忙,最后他絕望跳樓。</h3><h3>住在阿東父子隔壁一對母子,被人遺棄,長期生活艱難,但在強迫阿東父子搬遷時,母親帶頭號召,出言刻薄。</h3><h3>阿東翻出父親枕頭邊藏著的鐵捶,大聲質(zhì)問:為什么你要藏著鐵捶?是不是你也在害怕我,你也認為我沒有康復(fù),但你是我的親生父親啊,你怎么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相信?</h3><h3><br></h3> <h3>其實他們要的并不多。</h3><h3>如果阿東的弟弟能時不時給年邁的母親去個電話,她或許就不會變得性格乖戾。如果大家能在關(guān)鍵時候助阿東的好朋友一臂之力,他也許就不會自尋死路。如果同住在陋室的鄰居們能用友善的目光、誠懇的態(tài)度對待阿東,阿東或者就能重拾信心,回歸社會。</h3><h3>電影里有個喻意很深的片段,阿東上網(wǎng)研究形勢,接著購買了許多綠色植物,他計劃利用天臺發(fā)展綠色種植,重回社會。</h3><h3>可惜在大家冷漠的態(tài)度里,歧視的眼光下,綠植慢慢枯萎,頹敗。人心也是一樣的,努力過,爭取過,沒有結(jié)果,也就慢慢枯萎掉了。</h3><h3><br></h3> <h3>看到最后,阿東孤獨地站著天臺上,面對著大家冷漠的眼光,我很害怕,害怕出現(xiàn)悲慘到底的情節(jié)。</h3><h3>萬幸,電影給了我們一個好(雖然不算圓滿)的結(jié)局。</h3><h3>在眾人驚恐退縮的目光中,父親眼神堅定地走上前,牽起兒子的手,然后用力地把他摟進懷里。</h3><h3>在導(dǎo)演安排無聲的場景里,我仿佛聽見父親說:</h3><h3>原諒我現(xiàn)在才知道,你有多痛!</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