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時光荏苒,又到六月畢業(yè)季,帶著對青蔥歲月的懷念,塵封記憶的閘門被緩緩打開,那些久遠的人和久遠的事在心頭蕩起漣漪,逐漸變得那么鮮活就像發(fā)生在昨天。</h1> <h1> 在這本《成都七中百年學生名錄》的書中,記錄著我們家族兩代四個人的名字:舅舅、大表哥、大表姐和我。舅舅解放前在七中讀書,當時叫成都縣立中學,后來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仍然回到成都任中學老師。兩輩人是校友還是不多見喔。</h1> <h1> 當年七中大校門,學校被包圍在一大片田地里。隨著城市發(fā)展,七中已經(jīng)在市中心了。新修了大門和圍墻,還修了教學樓和體育舘。</h1><h1> </h1><h1> 這是我們畢業(yè)時部分同學與外語老師在校門口的合影。</h1> <h1> 那會我們年級是男女分班,1、2兩班為女生班,3、4、5、6為男生班,每個班也就40來個同學。1、3、5班學英語,2、4、6班學俄語。每到重大節(jié)日學校搞慶?;顒?,我們班就會和5班男生聯(lián)合表演大合唱。班上的一位同學嗓子非常好,每次她獨唱時我都是給她鋼琴伴奏。我從小就喜歡文體活動,什么唱歌跳舞、藍球田徑都是骨干。</h1> <h1> 班上每個同學幾乎都有綽號,什么熊貓、豬兒、駱子、羊子,飯媽、黛玉、占花兒、小胖娃,戳不川、燉不??、多娃子、孔夫子……很善意很好玩。班上有位同學小巧玲瓏非常秀氣,我們叫她西施,但食量驚人,每頓飯不夠吃,當時集體用餐8個人一桌,每桌兩大盆菜,飯是用大鐵皮盒蒸好后再劃成八份。同學們都會輪流撥飯菜給她,大家戲謔地用俄語的音調(diào)叫她"蠻大漢西施"非常搞笑。幾十年過去了,同學們相見相擁沖口而出的仍然是當年的綽號,非常親切。</h1> <h1> 高一偏科,我喜歡語文課,班主任是語文老師李郁青,我的作文基本上都是范文在班上念。我最怕的是化學課,每到毛學江老師提問時都埋下頭生怕被抽到??吹侥切┩瑢W踴躍發(fā)言心里雖然佩服,但內(nèi)心卻始終不喜歡這門課。</h1> <h1> 印象最深的是學校為部隊代培飛行員,招收了兩個班的學生,完全是軍事化管理。受其影響,全校普通班的學生都是半軍事化管理,早晚出操、飯前也要列隊操練。學校還有幾個學生是印尼歸國華僑,他們個子不高,但非常靈活,羽毛球打得漂亮,課外活動大家都要去觀看。</h1> <h1> 藏書非常豐富的學校圖書館是溫馨的天地,讓心靜靜的停泊在縷縷書香里。在這里接觸了很多感興趣的知識,翻閱過大量的散文隨筆雜志,看了許多國內(nèi)名著典籍和無數(shù)前蘇聯(lián)的文學巨著。當時卓婭和舒拉、保爾.柯察金是心中的偶像,而牛虻則是心中的英雄和永恒的記憶。班上還有不少同學是小說迷,那種看課外書籍的情況對現(xiàn)在的孩子們來說,幾乎是聞所未聞天方夜潭。</h1> <h1> 三年的住校生活增進了感情,一同歡笑一路相隨溫暖著彼此。一間寢室四張上下鋪,住6個人。雖然只有一張書桌,但大家都很謙讓。我下鋪的同學手腳老是冰涼,尤其是冬天晩上涼得很久都不能入睡。我那會像個火體人,上床不到5分鐘全身都暖和了,所以冬天晩上我經(jīng)常會幫她暖暖腳。每到熄燈鈴響后,大家都會在床上小聊一會,有時遇到作業(yè)沒完成或小說太精彩,我們會在被窩里打開電筒繼續(xù)做和看。</h1> <h1> 每周住校六天,周末是期待的日子,大家就像小鳥一樣飛回家去看爸媽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午收拾好了書包,待到放學時順路的小伙伴們結(jié)隊嘻哈打鬧一路歡歌陸續(xù)回到了家。周日晚自習前歸校大家會分享一些有趣的東西和事情。</h1> <h1> 當年學校經(jīng)常參加社會各類政治活動。學雷鋒做好事,幫助貧下中農(nóng)收麥子打谷子。"要古巴不要美國佬"是六十年代的政治口號,不論是聲援古巴還是支持亞非拉美反帝反殖民主義的斗爭,學校都會組織大家上街游行。同學們手持自制的標語和彩旗四人一排蜿延數(shù)里,從學校出發(fā)經(jīng)過新南門到鹽市口再原路返回,一路口號聲此起彼伏,聲勢非常浩大。</h1> <h1> 每年十月一日在人民南路廣場舉行全市的游行集會,皇城前豎起類似北京天安門的門樓,左右兩邊還搭有觀禮臺。游行的隊伍從門樓前經(jīng)過,接受黨政領導的檢閱。我們作為觀眾頭天晚上十點前必須進場到指定地點集合。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各個學校尤其是一些大專院校的同學們自發(fā)地拉起圓圈在音樂聲中跳青年圓舞曲。我們加入進去毫無違合感,像親密無間的朋友一樣笑呵鬧呵狂歡哦,激情燃燒的歲月很難忘。</h1><h3><br /></h3><h1><br /></h1> <h1> 那時能入選游行隊伍方陣參加排練是很榮耀的事,工農(nóng)兵學商各個方陣天亮前就集結(jié)在東大街、鹽市口等待游行開始。記得有一年成都"民兵師"在大游行中亮相,除男民兵方陣外,還有一個女民兵方陣引來萬眾矚目。她們統(tǒng)一白襯衫,藍褲子,手持鋼槍,高喊"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的口號經(jīng)過主席臺。真是颯爽英姿不愛紅妝愛武裝。方陣的兩位領隊是七中的學妺,她們手握鋼槍的倩影還登上當期雜志的封面。</h1> <h1> 這是與七中隔田相望的原成都工學院(現(xiàn)四川大學)的六層大樓,幾十年了還是原來的模樣還是原來的名字一切都沒有改變?,F(xiàn)在看著不怎么樣,當年可是成都幾大知名建筑之一。那會成都幾乎沒有高樓,這個大樓有六層非常厲害。我和一些同學偶爾在下午課外活動時跑到那兒去爬上爬下,比賽誰的樓梯爬得快。</h1> <h1> 五十多年過去了,三年的高中住校生活畫面至今歷歷在目:寧靜明亮的教室,早自習朗朗的讀書聲、晚自習安靜得只聽見翻書聲和沙沙的筆記聲。課外活動操場上都是同學運動的身影以及班級的藍球排球壘球田徑比賽活動,我還會時不時地到禮堂角落與那架巳舊的鋼琴"約會"。寬敞圖書館同學們安靜的看書,課間休息徜徉在七里香長廊瀏覽各班的黑板報……比起現(xiàn)在孩子們作業(yè)多如牛毛,陷入題海,除了解題還是解題,沒有豐富的文娛活動,我們真的是很幸福。</h1> <h1> 由于歷史原因,整個社會都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學校也難置身其外。當年作為文革前最后一批高中生的我們,多多少少都受了一些影響,只不過作為學生感受沒有社會人那么明顯而已。據(jù)說學校當時也根據(jù)出身暗中劃分了所謂的紅五類、麻五類和黑五類,所受待遇大相徑庭。雖然很不公,但好在那個年代的人很質(zhì)樸,同學之間非常淳真彼此互助心無芥諦,相處還是不錯的。</h1> <h1>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過跳過瘋過,談天地談理想,一同感動一起歡笑的日子隨記憶珍藏在心中。</h1><h1><br /></h1><h1> 這是高中畢業(yè)時全班的留影,大家約定以后每年都聚會一次,但因各種原因只有部份同學堅持了兩年就散了。</h1> <h1> 高考季、畢業(yè)季后即分道揚鑣:大部分同學考上了大學,之后在文革中停課鬧革命、學工學農(nóng)學軍;一部分同學上山下鄉(xiāng)成為知青;少部分同學被單位錄用參加了工作。隨著文革的發(fā)生發(fā)展,大家的命運也各不相同……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后,外地的同學陸續(xù)回到成都,知青同學返城。隨著恢復高考以及后來各種學歷教育,絕大部分的同學都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有的還考研考博。在七中成立一百周年校慶之際,全年級成立了同學會,確定每年某天作為聚會的日子,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一直延續(xù)至今。</h1> <h1> 這是最近高中同學聚會拍攝的非常珍貴的照片。我和她倆高中雖不在一個班,但卻在小學同窗共渡六年。多年不見,相聚親熱異常,剝落的記憶讓我走進了熟悉的舊時光。</h1> <h1> 小學時我就讀川大附小,當時叫望江樓小學。這是小學畢業(yè)時兩個班和全校教職員工在新都桂湖公園里的合影。前排左三那個扎著一對小辮、咧著大嘴一臉陽光、笑得天真無邪的丫頭片子競?cè)皇俏?。半個世紀過去了,看著照片還能叫出校長顧品月、班主任夏書菊和其他科任老師的名字。</h1> <h1> 那會中蘇關系很好,川大有很多蘇聯(lián)專家,學校剛好從我們年級試點學蘇聯(lián)。分甲乙兩個班,我讀的是甲班叫瑪露霞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課桌,全校只有我們兩個班的課桌是每人單獨一個連體桌椅。其他所有班的課桌都是兩人共用一個條桌,上下兩層,沒有抽屜。開學時其他班小朋友好奇,課間都紛紛來參觀。</h1> <h1> 班上有個蘇聯(lián)專家的孩子叫卓婭。有次放學后到她家玩,這時鈴聲響了,卓婭拿起電話和媽媽說話,當時小伙伴都驚呆了,拿起電話東瞧瞧西看看,不知道聲音是怎么出來的。</h1> <h1> 當年少先隊分兩批吸收新隊員,很意外第一批名單里沒有我,卻有一個公認的小調(diào)皮。在全校少先隊集會莊嚴的隊歌聲中,看到他們胸前系上鮮艷的紅領巾,那種羨慕期望真是無以言表,記憶猶新。成年后雖然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但少年時的那種感覺早已蕩然無存。</h1> <h1> 每天放學后我和幾個老師的孩子在教室玩等媽媽們下班。有時在操場嬉戲,有時去音樂教室學著老師的樣子按風琴。不知不覺就會彈一些簡單的歌曲。原附小很大全是平房。角落處有一間堆滿稻草的馬廄,膽大的同學會爬上橫梁往下跳。我去試了幾次,終因膽小無功而返。</h1> <h1> 小學畢業(yè)時同學之間互贈照片留念。清一色的黑白照。雖然那時沒有彩色照片,但女孩子愛美的天性讓我拿起水彩筆。這幾張"彩色"照片就是我的杰作。</h1> <h1> 從小愛看連環(huán)畫,也愛講故事。家附近有間小兒書店,一分錢可以看兩本。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零花錢都去店里打卡了??吹枚啵适乱捕?,成了故事的搬運工:什么童話、神話、民間傳說,乃至紅樓、西游、水滸等大部頭,課間休息或課外活動同學們都愛聽我講,每到關鍵時刻,我就用"且聽下回分解"結(jié)束,小伙伴們真是意猶未盡。</h1> <h1> 記得當時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春天學校組織同學們分段分遍包干消滅。小伙伴們興致勃勃:地上擺起系上長繩的米篩,灑一把米,誘使麻雀啄米時拉繩將其扣在篩中。對付天上飛的則在竹桿、長掃帚上拴上布條在空中揮舞,用木棍敲打臉盆、水桶,生生的將一些飛累了的麻雀轟趴下,還興奮地清點戰(zhàn)利品。那會是那么快樂,現(xiàn)在看來卻是多么地無知和可笑。</h1> <h1> 當時的娛樂活動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是土得掉渣:女孩子跳橡皮筋、踢踺子、跳房子,男孩子滾鐵環(huán)、打彈子、拍洋畫,翻墻、爬樹。課外活動盪秋千、拔河。每年的春游、秋游老師帶領我們步行到很遠的杜甫草堂、青羊?qū)m、人民公園,大家興致盎然。中午一個白饅頭就著咸菜和白開水也吃得香噴噴!和現(xiàn)在的孩子相比,我們少年時代的幸福和快樂是如此簡單和無憂無慮。</h1> <h1> 初中三年是最快樂的時候。沒有學習壓力,沒有煩惱,青澀而純真的年代。同學們單純友愛,老師們更像是鄰家的大哥大姐一樣。</h1><h1><br /></h1><h1> 這是初中部份同學的合影。</h1> <h1> 音樂老師沈詩淳能歌善舞,除了教歌曲外,她用更多的時間教給我們視唱、練耳、節(jié)奏和樂理知識,教我們邁開了音樂入門的第一步。她經(jīng)常為各個班編導排練節(jié)目。每次學校的文藝會演活動中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語文老師李其棠一口純正的普通話,風趣幽默,說古道今大家聽得津津有味。</h1> <h1> 俄語老師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窩像個哥薩克人。一年三季頭戴鴨舌帽非常洋氣。我很喜歡俄語發(fā)音中那個獨特的彈音和老師自編的字母歌。那會兒中蘇關系不錯,學校鼓勵大家和前蘇聯(lián)的同學通信,其實我們也只是介紹自己的基本情況,加上一些簡單的問候語經(jīng)老師修改后統(tǒng)一發(fā)出,也會收到對方同學的來信。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中蘇關系惡化時終止。</h1> <h1> 上體育課最開心。體育老師李厚純是印尼歸國華僑。黯黑的皮膚、健壯的體魄、彈性的步伐和一口帶粵語味蹩腳的普通話。無論是做操、跑步、藍球、羽毛球都和大家"混"在一起。</h1> <h1> 初中兩件事情我至今難忘。初三數(shù)學課,后排一個男生打瞌睡,李老師折了半只粉筆舉手向他拋去,望著睡眼惺忪的男生說:這就是拋物線,這就是拋物線的軌跡。在大家會心的笑聲中,他用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講了一個深奧的道理。還有一件糗事,我有一個軟面抄全是抄的前蘇聯(lián)的歌曲。課間借到《小路》等幾首歌的歌單,上地理課時我埋頭抄歌,全然不知老師已站在我的面前。鄧老師沒收了我的歌本,看到我面紅耳赤,他沒有批評我,下課時把歌本還給了我。從此,我上課就不敢再開小差了。</h1> <h1> 校園生活在漫漫人生中占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充滿了青春活力、陽光、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記憶中的一些瞬間,經(jīng)歷時并沒有什么特別,但回想時卻勝過千言萬語。我們這代人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有正確的三觀,有完整的人格,尤其是文革前六年的中學教育對今后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里我度過了自己難忘的青蔥歲月,雖然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記憶已經(jīng)過濾掉那些不愉快的部分,只留下歡樂讓美好的記憶歷久彌新。</h1> <h1> 以下是每年同學會同學們相聚的部分留影。</h1> <h1> 五十年風雨同學情。校園里有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夢,有青澀也孕育著成熟。難忘純真少年時光,青春已遠情誼依然。每年這些奶奶姥姥們聚在一起真像回到了青蔥歲月的少女時代。還有這位一直愛運動的同學,現(xiàn)在仍然活躍在運動場上,誰能看出她們已經(jīng)是七旬老人呢。青蔥歲月如梭如歌,似水流年若詩若畫。同學情一輩子,歲月不老,我們不散。</h1> <h1> 謝謝瀏覽</h1><h1><br /></h1><h1> 部分照片由同學群提供,在這里一并致謝????</h1><h1><br /></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