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多年前就把秘魯放到了一定要去一次的旅游清單上。由于擔心去了后會遭遇高原反應,一直沒想好什么時候去,直到半年前看到有人建議秘魯還是要盡早去,我們才做了出游計劃。五月底 Memorial Day 長周末終于開啟了令人向往的秘魯之旅。<br></h3> <h3> 飛機從華盛頓市起飛,四個小時后到了中途轉(zhuǎn)機的巴拿馬首都國際機場。機場不大,免稅商店不少,買東西用美元付款。讓我沒想到的是機場的東西真不便宜,感覺比美國和一些歐州的機場都貴。<br></h3> <h3> 秘魯孕育了美州最早人類文明之一的小北史前文明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的最大國家印加帝國。最強盛的時候曾獨霸南美大陸。南至今天的智利、阿根廷境內(nèi),向北一直延伸到了今日的哥倫比亞南部。 在沒有文字,沒有輪軸運輸工具的情況下,印加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高度的文明,在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印加文化璀璨奪目。直到16世紀中期西班牙人的到來,毀滅了這個強盛一時的帝國,印加文化猶如流星一般在歷史的長河中燦爛閃爍卻又迅忽而過。 秘魯有多樣性自然風光、亞馬遜叢林、安第斯高原、大地畫、馬丘比丘等印加遺址及著名的的喀喀湖,從而使秘魯成為世界上最具觀光價值的國家之一。我們在秘魯?shù)牡谝徽臼鞘锥祭R。<br></h3> <h3> 首都利馬氣候溫和,被譽為"世界不雨城",年降雨量只有幾毫米,整個城市沒有排水設(shè)施。 位于利馬老城中心的圣馬丁廣場是秘魯最具有代表性廣場之一,1921年開幕,以慶祝秘魯獨立100周年。廣場正中央矗立一尊美州獨立戰(zhàn)爭中建有奇功的民族英雄圣馬丁將軍躍馬橫刀的塑像。廣場周圍的建筑都是比較高大的歐式建筑,其中包括精致的圣馬丁宮殿。<br></h3> <h3>利馬老城的幾條街以圣馬丁廣場為中心呈放射狀延伸出去。街道整齊漂亮。<br></h3> <h3> 在圣馬丁廣場看到了一對情侶在拍婚紗照。秘魯人、尤其是在高原地區(qū)的一般都長得不高,皮膚黝黑,這對俊男美女讓我覺得像電影演員。<br></h3> <h3> 利馬整座城市建在懸崖邊上, 懸崖下面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利馬最著名的mall, Larcomar就坐落在懸崖邊上,里邊有望海餐廳。mall 里有不少商店名字看著都很熟悉,有很多國際名牌,價錢也不便宜。<br></h3> <h3> 海岸線的附近,離Larcomar mall 不遠有一片開闊的大草地,在那可以玩滑翔傘。導游說滑一次要$80。<br></h3> <h3> 利馬的海邊有一處以愛情為主題的公園,遠遠的人們就可以看到一座熱戀男女的雕像,雕像的名字也叫作"吻"。公園于1993年的情人節(jié)建成并對外開放,里面有蜿蜒曲折用碎瓷磚制作的愛情長椅,鮮艷的色調(diào)和甜蜜的詩句,為熱戀中的人們表達愛意提供了更好的去處。<br></h3> <h3> 由于被西班牙統(tǒng)治多年,秘魯大部分人都信天主教,我們很意外的碰上了幾個年輕人在用中文向過往的行人傳教。<br></h3> <h3> 我們的酒店位于Miraflores,是利馬的富人區(qū),沿街的私家花園洋房讓人仿佛是在歐洲。<br></h3> <h3> 利馬對于大多數(shù)的中國人來說是個美食天堂,這個城市里有200多家酒店卻擁有超過2000家餐廳,中餐在秘魯也算是第二大美食。我們在利馬吃的第一頓午飯是導游推薦的,飯菜像是家常飯,非常可口。<br><br></h3> <h3> 在利馬游玩了一天后我們飛到了曾經(jīng)的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庫斯科是山城,平均海拔3500米。由于擔心高原反應而引起頭痛,我上飛機前就吃了一片止痛片,還挺管用。 庫斯科古城于1983年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從高處俯瞰庫斯科,房屋的屋頂都是橘色的瓦片,看起來溫暖又漂亮。西班牙人入侵以后,本想全城重建,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技術(shù)跟印加人比望塵莫及,于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扒了上半截,保留了下半截,在一半石頭的基礎(chǔ)上修建了西班牙風格的建筑,現(xiàn)在城內(nèi)這種建筑隨處可見。<br></h3> <h3> 到了庫斯科后我們先去看了距離庫斯科約2公里, 1983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薩克塞華曼要塞,歷時80年才建成的巨型石頭城,如今只剩斷壁殘垣。 左邊的照片中的大石頭是庫斯科和周邊地區(qū)最大的石頭,約300噸重。要寨建在山頂上,上山的路崎嶇,不可想象當年印加人是經(jīng)過怎樣的艱辛,穿鑿、切割、打磨把這些體積龐大的石塊搬上去的。<br></h3> <h3> 像其他典型的印加建筑一樣,在這里印加人沒有用任何鋼筋水泥,他們利用精湛的石頭打磨技術(shù)將大石磨成特定的形狀,然后緊緊地拼起來。 右邊的照片中顯示的是十二邊形印加石,如其名,有12邊(和12角),這種看似隨機卻經(jīng)過縝密的計算的建筑方式,反倒比切割工整的石墻要堅固,這么堅實的結(jié)構(gòu)使得薩克塞瓦曼在庫斯科歷史上幾次大的地震較好的保存下來。 現(xiàn)在游客們看到的石陣是它在鼎盛時期面積的20%,西班牙殖民者在市內(nèi)修教堂時從這里拆下很多大石頭。<br></h3> <h3> 印加人近乎完美的砌石技藝,由一塊塊切割平整的大石頭如同拼圖一樣堆疊起來,石墻鑲嵌之精巧令人稱絕。<br></h3> <h3> 庫斯科是一座古意盎然,別具風姿的城市,古城內(nèi)印加墻的小街,鵝卵石鋪就的小街道,很像歐洲的一些小鎮(zhèn)。兩側(cè)建在印加石基上的西班牙建筑,讓人更加向往了解這疊加的歷史。<br></h3> <h3> 在南美洲國家,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一個中心廣場,也叫"武器廣場"。在這里聚集了城市里最重要的教堂和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人們喜歡在廣場中心的長凳上坐著發(fā)呆、喂鳥。 庫斯科的武器廣場所在地即印加帝國的中心,也是當時舉行重要典禮的場所。殖民時期,西班牙人沒有將它毀掉,而是在其周圍建起教堂,并環(huán)繞廣場建立石拱廊。今天,雖然廣場面積不到原來的一半,但人們依然可以看到印加帝國和西班牙殖民時期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筑。<br></h3> <h3> 正好碰上一個重要的天主教節(jié)日,武器廣場上人潮如涌。有化妝打扮、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人們做各種表演活動。這些男士們抬著看似很重的圣像一步一步緩慢的走著,很讓人覺得新奇。<br></h3> <h3> 太陽神殿被認為是庫斯科市內(nèi)最重要和最雄偉的印加遺址,每年6月底的太陽節(jié)慶典從這里開始。 神殿是在印加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帝王Pachacútec統(tǒng)治時期建造的,為的是表達對太陽神的崇敬。建成時太陽神殿外墻鑲嵌著黃金,在太陽的照射下金光閃閃。 太陽神殿最令人驚嘆的一點是西式建筑與印加遺址的巧妙結(jié)合。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庫斯科后,在神殿的舊址上建起Santo Domingo天主教堂。兩個風格迥異的建筑疊加緊挨在一起,各放異彩,卻又讓人唏噓。<br></h3> <h3> 到庫斯科的第二天我們要去馬丘比丘。從庫斯科出發(fā)到馬丘比丘確實是夠辛苦的,晚上半夜三點被叫醒,吃早飯,四點就出發(fā)了。 坐車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了兩個多小時,又換成觀光火車坐了一個半小時,最后還坐了半小時的接送車才到了馬丘比丘古城。好在沿途風景很吸引人的眼球,算是做了一些彌補。<br></h3> <h3> 我們乘坐的觀光火車沿著烏魯班巴河谷前行,車窗外就是水流湍急的烏魯班巴河。這條路也是當年馬丘比丘的發(fā)現(xiàn)者美國探險家賓厄姆所走的路。<br></h3> <h3> 馬丘比丘在2007年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也被稱為是"失落的印加古城","天空之城",是保存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 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遺產(chǎn),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之一。 在馬丘比丘被發(fā)現(xiàn)之前,傳說在秘魯安第斯山脈的崇山峻嶺中,有座神秘古城,西班牙人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期間對它一無所知。秘魯獨立后100年里也無人涉足,直到1911年,美國探險家海勒姆.賓漢姆發(fā)現(xiàn)了這座古城,才使這隱藏了好幾百年的秘密公諸于世。<br></h3> <h3> 馬丘比丘整個遺跡高聳在海拔約2350米的山脊上,俯瞰著烏魯班巴河谷。在陡峭、荒無人煙的山脊上,印加人建起了自己的城市?;蛟S是因為這里離太陽最近,或許他們的虔誠不為仼何外來因素的打擾。不管是在高處俯瞰,還是在近處細看,馬丘比丘都令人感嘆、震撼。<br></h3> <h3> 從山頂俯瞰馬丘比丘,古老的建筑鑲嵌在崇山峻嶺之間,在建筑物的下方是落差600米的懸崖,直插到奔騰的烏魯班巴河。馬丘比丘與相鄰的瓦納比丘一起,形成了一個像是躺著的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臉。眼睛,鼻子,嘴巴,輪廓清晰。真是無比神奇!<br></h3> <h3> 馬丘比丘古城的整個城市格局呈現(xiàn)功能分明的區(qū)域劃分,大致分為以花崗巖巨石圈出的一級級梯田的農(nóng)業(yè)區(qū)、貴族住宅與神廟齊聚的上城區(qū)、民居與倉庫等并存的下城區(qū)。 上城區(qū)與下城區(qū)之間有一座巨大的廣場一神圣廣場,是舉行最重要的宗教儀式的場所。在上城區(qū),貴族們的房屋建在緩坡之上,以墻壁的顏色和房間的形狀來區(qū)分居住者的身份。有的房屋還是帶石梯的二層小樓。下城區(qū)地勢較低,房屋構(gòu)造簡單。<br></h3> <h3> 城中最有名的建筑就是半圓形的太陽神廟。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構(gòu)造,它能完美地捕捉太陽的運動。每年夏至時分,太陽光正好由神廟東窗射入,十分準確地投影在神廟地上的大石頭上,考古學家推測這塊巖石的作用可能就是印加的日歷。<br></h3> <h3> 這是拴日石,意思是要把太陽拴住,作太陽的子民,永遠不遭太陽的遺棄。當太陽照射過來的時候,石柱產(chǎn)生一個影子,太陽移動,影子也跟著移動。印加人當時是利用太陽的影子來判斷時間。<br></h3> <h3> 三窗廟的三扇巨石大窗排成一條直線,三個窗口正對著安第斯山脈的層巒迭嶂,代表了印加人世界的每一個部分 : 地下、天堂和現(xiàn)世。推測三窗廟當年可能沒有屋頂,以便祭司隨時可以觀測星象。<br></h3> <h3>印加人還用水鏡通過水的折射來觀測星象。<br></h3> <h3> 馬丘比丘古城遺址外圍是層層梯田形成的農(nóng)業(yè)區(qū)。古印加人用石塊在山坡上堆砌成一組組墻,然后填土種植玉米和土豆等作物。 雖然這里是遺跡,但仍然可看出當年發(fā)達的氣勢。印加人還沿山勢修筑了750米長的水渠,引山水入城。在滿足了城市用水之后又自流于梯田灌溉,極為科學。<br></h3> <h3> 在庫斯科的第三天我們?nèi)チ艘粋€熱鬧的集市,眾多的小吃攤位上幾乎每個都有烤豚鼠在賣。烤豚鼠是當?shù)氐囊环N特色美食。秘魯人飼養(yǎng)豚鼠就跟我們飼養(yǎng)雞鴨一樣普遍,據(jù)說每年有6000多萬只豚鼠成為秘魯家庭的盤中大餐。 在庫斯科大教堂里面,著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被畫家Marcos Zapata做了"本土化"的特色修改,盤中的面包被換成了豚鼠。 我沒有勇氣去嘗試豚鼠肉,尤其是看到整只烤豚鼠的樣子,讓我想起了美國人家里養(yǎng)的,可愛的寵物豚鼠。<br></h3> <h3>在庫斯科也遇到了慶祝天主教節(jié)日的活動。一群群的人們身著節(jié)日盛裝,隨著歡快的旋律舞動著,很有感染力,我們也禁不住參與了進去。<br></h3> <h3> 一個在庫斯科小有有名氣的廚師為我們表演了炒牛肉。和我們中國人的做法很相似,也用醬油。秘魯之行讓我覺得秘魯飲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餐的影響。 19世紀到20世紀初,許多華人經(jīng)歷4個多月的航程跋山涉水到達秘魯做苦力賺錢。隨著奴役時代的結(jié)束,很多華人在當?shù)亻_起了中餐館,直至今日,中餐館還被秘魯人稱為"Chifa"(吃飯的諧音)。<br></h3> <h3> 秘魯是土豆大國。有3000多種土豆和55種玉米 。在庫斯科的一個農(nóng)貿(mào)市場里我們看到了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土豆。右圖的土豆形狀讓我們覺得很新奇。 秘魯人吃的白玉米顆粒很大,比我們常見的要大一倍以上,去秘魯之前我還從來沒有見過,但吃起來很有味道。<br></h3> <h3> 秘魯人,尤其是生活在高原地區(qū)的人的穿著打扮和長相都很像西藏人。<br></h3> <h3> 在庫斯科呆了幾天后我們前往下一站,位于的的喀喀湖邊的城市普諾。一大早離開庫斯科,大巴行駛在蜿蜒曲折的山間道路上,沿路一幅幅如油畫般的高原美景,減輕了我們一整天坐長途車的困乏。<br></h3> <h3> 的的喀喀湖面積很大。位于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接地帶,是全世界最高的仍在通航的高山湖泊。來到的的喀喀湖的游客大部分都是要參觀湖上被稱為浮島的特殊人文景觀。<br></h3> <h3> 500多年前,弱小的Uros烏魯人部落為了逃避印加帝國的迫害而逃到了的的喀喀湖的蘆葦叢中躲避,靠吃蘆葦嫩芽生存了下來。 他們發(fā)現(xiàn)蘆葦具有很強的漂浮性能,為了使部落人口更加安全,烏魯人用蘆葦編織大面積的島嶼作為棲息地,還用蘆葦造船,造房子,做各種生活用品,就這樣一代一代繁衍下來。 今天仍有數(shù)百人居住在70多座大小浮島上,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br><br></h3> <h3> 島上的居民給我們演示了他們是如何做浮島的。他們先把漂浮在湖里、帶著粘土的蘆葦用木樁和繩子連在一起,再鋪上厚厚的蘆葦。蘆葦泡久了會腐爛,所以要一直堆疊新的蘆葦在上面。 浮島的壽命一般是50年。不是每個浮島上都有廁所,排泄物需要集中處理,才能保護湖水的水質(zhì),所以只有一些島才有,居民需要自己劃船到有廁所的島上去上廁所。真是不可想象!<br></h3> <h3> 我們參觀的一個浮島上面住著6家人。女主人們向我們展示了她們的手工織品。當然我們都買了她們的東西,價錢不便宜,也算是我們對島上居民的一點幫助吧。<br></h3> <h3> 這兩個不是用蘆葦做的房子是浮島上的學校。秘魯實行全民普及教育,并且?guī)娭菩缘囊笏械暮⒆佣忌蠈W。如果發(fā)現(xiàn)哪一家的孩子不去學校接受教育,政府要對孩子的家長處罰。 導游說在秘魯?shù)泥l(xiāng)村,最好、最大的房子是學校。我留心觀察了一下,真是這么回事。導游還說秘魯實行全民醫(yī)療保險制度。國家還給經(jīng)濟困難的家庭一定程度的醫(yī)療補助。<br><br></h3> <h3> 離普諾不遠,位于Lake Umayo 邊有一個開始建于公元前500年的古墓遺址。古墓為上寬下窄的圓柱型。Lake Umayo 被當?shù)厝朔Q為圣湖,建筑在湖邊的古墓是用來埋葬受尊敬的神職人員。<br></h3> <h3> 第一眼看到圣湖 Lake Umayo 時,我們就被它的美吸引住了。寶石藍般的 Lake Umayo 美的靜寂、純潔、安詳、給人一種神奇的感覺,這里應該是一個能讓人忘卻人世間的一切煩惱,洗滌心靈的好地方。<br></h3> <h3> 離開普諾后我們前往下一站科爾卡峽谷。一路高原美景。青天白云,駝羊在廣袤的田野里悠閑漫步或低頭吃草,一派原生態(tài)的山地風光,一切都是那么的純美。<br></h3> <h3>路過我們秘魯之行的最高點4900米,拍照留念。<br></h3> <h3>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活火山噴發(fā)??<br></h3> <h3> 秘魯隨處可見被尊為神獸的羊駝,這里是羊駝的故鄉(xiāng),它們是秘魯?shù)膰鴮?。羊駝主要用來產(chǎn)駝毛和羊駝肉。和羊毛相比羊駝毛要更優(yōu)質(zhì),羊駝毛不會讓人產(chǎn)生過敏,還防水,不易燃。<br></h3> <h3>大巴行駛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遍布在山坡上層層疊疊的的梯田讓我們想起了小時候的"大寨梯田"。這些梯田多是千百年的古梯田,現(xiàn)在仍是當?shù)厝速囈陨娴耐恋亍?lt;br></h3> <h3> 我們在科爾卡峽谷下榻的酒店是一個溫泉度假村,四周群山環(huán)繞,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仙境般的景色令人陶醉。經(jīng)歷了幾天的高原生活,長途旅行,這里確實是一個能讓人放松、享受的環(huán)境。<br></h3> <h3> 科爾卡峽谷是世界第二深峽谷,最深處達3270米。是美國的大峽谷深度的一倍。峽谷頂部是觀賞南美禿鷲(當?shù)厝朔Q為神鷹)的好地方。 南美禿鷲是世界上最大的飛禽,以腐尸為食,是南美多個國家的國鳥。它們每天會在早晨八點到十點之間出現(xiàn)。站在科爾卡峽谷頂部的觀賞平臺,人們能從高空俯瞰(而不是仰視)安第斯神鷹自由自在地飛翔。<br><br></h3> <h3> 南美禿鷲的翅膀展開長度可達3.2米,堪稱世界上的陸地鳥之最。這樣的大鳥體重自然不輕,可達15公斤重。<br><br></h3> <h3> 飛行對它們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它們喜歡在峽谷的巖壁上棲息,每天早晨則借著太陽升起時上升的熱氣流起飛,在峽谷的上空隨著氣流盤旋尋找食物。<br></h3> <h3> 它們飛起來平展著翅膀,,兩端稍稍翹起,姿態(tài)十分優(yōu)美。在這神奇的峽谷中看它們飛翔,震撼之余,還會給人帶來一種不可言喻的奇妙感覺。<br><br></h3> <h3> 在等待看禿鷲飛行的時候還看到了小蜂鳥采花粉,算是一個意外的收獲。<br></h3> <h3> 離開科爾卡峽谷后我們前往的下一個城市是阿雷基帕。頭一天晚上在溫泉度假村下過雨,第二天沿途的山巒白雪皚皚,別有一番風情。<br></h3> <h3>沿途風光無限。<br></h3> <h3> 在旅游景點和城市中有許多穿著鮮艷印加服裝的婦女帶著孩子,牽著打扮的很可愛的羊駝,等待與游客拍照。和他們拍完照片后,給多少錢是游客自愿。<br></h3> <h3> 阿雷基帕是秘魯?shù)牡诙蟪?,也是秘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位于米斯蒂火山山麓、海?300米的山谷之中。 阿雷基帕的早期建筑都是由白色火山凝灰?guī)r砌成的,因而也被稱為"白城",城周圍火山環(huán)繞,有80多座,是一座位于環(huán)天平洋地震帶上的城市,經(jīng)常有地震,所以沒有高層建筑。阿雷基帕是一座溫馨、潔凈、美麗的小城市,歐式建筑隨處可見。<br></h3> <h3> 圣卡塔莉娜修道院是阿雷基帕最著名的旅游景點,始建于1580年,是一位富裕的寡婦創(chuàng)辦的,她從富有的西班牙家庭中挑選修女,修女們以享樂主義在修道院了生活長達3個世紀,直到后來一位嚴格的修女到來才給予改變。 修道院本身就地取材,選用附近火山兩千多年前噴發(fā)時產(chǎn)生的火山巖建造,占據(jù)了一整條街。是一座集歷史與文化于一身的修道院。<br></h3> <h3> 修女院居住分為紅藍兩個區(qū)域,藍區(qū)各方面條件優(yōu)于紅色區(qū)域,供更富裕些的女子居住。一般富人家的二女兒都要服務于宗教,12歲進入修道院學習,如果她選擇留下來,16歲要正式成為修女,終生不得婚配。 過去的修女活動非常受限制,她們不能接觸外人,只能隔著柵欄窗戶和院外的人見面,接受家里人給帶的東西。<br></h3> <h3>這是早先修女們洗衣服的地方。<br></h3> <h3>離開阿雷基帕時在飛機上拍的米斯蒂火山。<br></h3> <h3> 秘魯料理融匯了世界各地的元素,從最早的土著居民,到印加帝國,再到歐洲殖民者和非洲奴隸,以及大量的日本、中國移民... 因而行成了一個自成一體的"大雜燴"。 這些年也算游玩過不少國家了,讓我沒想到是在秘魯吃的飯感覺是最可口的,連普通的雞湯面都會讓由于高山反應、胃口不佳的我們贊口不絕。<br></h3> <h3> 秘魯之行我們依然是跟的 Gate 1 旅行社組的團。團里26個人大部分都退休了,年齡最大的78歲。全團只有那位78歲的老人在我們第一天到達庫斯科城后,由于高山反應出了狀況,但是他第二天仍然堅持和我們一起去了馬丘比丘。當然到了馬丘比丘后我們團是兵分兩路上的山。很慶幸我們決定了現(xiàn)在去秘魯而不是等到退休后。<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