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在遼闊蒼茫的新疆,無論是在南疆還是在北疆旅行,無論是在繁華的長街短巷彳亍,還是在古樸寧靜的鄉(xiāng)村漫步,最常見的食物當屬馕了。</b></h1><h1><b> 馕,是一種獨具西域特色的烤餅,在威震四野八荒的西漢與大唐盛世,浸潤在農(nóng)耕文明氤氳里的中原人,將其一律稱為“胡餅”,一如現(xiàn)在還在叫的“胡麻”與“胡羅卜”一樣,皆因它們來自于塞外遙遠的西域。 </b></h1><h1><b> “ 馕 ” ,是從波斯泊來的一個外來詞匯。追蹤溯源,最早的時候,維吾爾族人稱其為“艾特買克”,隨著西域大地上千里佛國的衰落消亡,伊斯蘭教的新月在一個又一個綠洲寺院的穹窿頂上升起,“艾特買克”的稱謂日漸凋蔽式微,代之而來的是“馕”的稱呼。</b></h1><h1><b><br></b></h1> <h1><b> 馕,歷史悠久,在西域的大地上成為家家戶戶原住民餐桌上的一道主食,并廣為流行,與這里極端干燥的氣候,半農(nóng)耕半游牧的文明息息相關(guān)。逐水草而牧的牧人,趕著牛羊,馬背上或驢褡褳里馱著的干糧就是馕。其最獨特的地方在于制作簡單,攜帶方便,便于存儲,又輕易不會變質(zhì)腐爛。</b></h1><h1><b> 有關(guān)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比維吾爾族群形成更遙遠的年代。一九七二年,新疆的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曾出土了一些殘馕,經(jīng)專家鑒定,那些殘馕是公元六四 O 年的逝者的陪葬品,制作工藝與如今烤制馕的工藝方法大同小異,如出一轍。</b></h1><h1><b> 悠悠兩千年,風云變幻,滄海桑田,而馕的烤制一直沿襲著他們祖先的傳統(tǒng)模式,萬變不離其宗。</b></h1><h1><br></h1> <h1><b> 馕以小麥面粉為主要原料,和勻,發(fā)酵后不放堿,只施以少許的精鹽,揉透,搟成圓餅狀,拓印上喜聞樂見的民族特色的花紋圖案,貼在木柴燃盡僅存碳火的馕坑內(nèi)壁,約十五分鐘左右,金黃色的香噴噴的馕就脫穎而出。那色,那香,那味,無論對哪個族群的人的味蕾來說,都是一種深深的誘惑。</b></h1><h1><b> 馕的花樣很多,制作的原材料又非常豐富,以配料的不同,分為油馕、肉馕、芝麻馕等不一而足。顧名思義,添加羊油的是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未等佐料拌餡制成的是肉馕,用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是芝麻馕。不同的地域,制做的馕的大小薄厚也不近相同,有的大如鍋蓋,有的小如碗盞。但無論在哪里,抑或是在人頭攢動的鬧市,抑或是在清寂的鄉(xiāng)村路邊,那一摞摞烤制出售的馕,都是一道異域別樣的風景。</b></h1><h1><br></h1> <h1><b> 馕,是構(gòu)成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在民間有這樣的諺語:“ 可以一日無菜,但不能一日無馕 ” 。在承襲著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鄉(xiāng)村,婚喪嫁娶,前往隨禮的人們?nèi)圆煌鼛讉€馕。那是一種古老的禮儀,也是一種傳統(tǒng)的文化 —— “ 馕是信仰,無馕遭殃 ” 。</b></h1><h1><b> 在郵局,在快遞公司的柜臺前,我常常會遇見為內(nèi)地求學的孩子郵寄大包小包馕的維吾爾族老人。隔著重重的山水,千里迢迢的寄去,郵費早已超過了馕的價值。但那馕里,有慈祥的父母的拳拳之心。當身在異鄉(xiāng)的莘莘學子打開包裹時,瞬間飄來的不僅有家鄉(xiāng)的味道,還有母親的味道。</b></h1><h1><br></h1> <h1><b> 在羅布泊的腹地,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深處,每次自發(fā)組織的戶外活動,馕都是我們的首選,必備的干糧。</b></h1><h1><b> 記的多年前,在莽莽的阿爾金山里,我與去撿玉的維族老人吐遜在塔克里克蘇的河邊小憩。一棵高大的胡楊樹灑下一地的清蔭,將盛夏正午炙熱的陽光過濾了許多。疲憊的我們,坐在鵝卵石上,將赤著的雙腳伸進清涼的河水里,各自把半塊馕用力地拋向上游,等馕順流而下漂至腳踝前時,再順手撈起。那干硬的馕已柔軟了許多,可口了許多 ……</b></h1><h1><b> 至今,我還時時憶起那萬千的大山,那一河的清流,那長天流云,那習習的微風,那洗去風塵與倦意的情景 …… 那條河,譯成漢語,叫 “ 甜水河 ”。</b></h1><h1><b><br></b></h1> <h1><b> 有關(guān)馕的歷史記載,可謂源遠流長。北魏的賈思勰在《 齊民要術(shù) 》里就著有馕的制作方法。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曾寫過《 寄胡餅與楊萬州 》的詩,每次讀起,都能給我?guī)頁涿娑鴣淼拟蔚南阆?——</b></h1><h1><b> 胡麻餅樣學京都,</b></h1><h1><b> 面脆油香出新爐。</b></h1><h1><b> 寄予饑饞楊大使,</b></h1><h1><b> 嘗看得以輔興無。</b></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