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陶鼓的出現(xiàn)—-隨著新石器時(shí)期大量陶器的出土和發(fā)現(xiàn)、大家會對這種出土于特殊埋葬、而且擺放在特殊位置的這種桶形器、呈喇叭狀的陶器非常感興趣,都把這種陶器稱為特殊的異型器,大家一開始容易和普通陶器相互混淆,陶鼓慢慢從普通實(shí)用的陶器中區(qū)分出來,這就是用于特殊場合祭祀活動時(shí)使用的器物—陶鼓!陶鼓因?yàn)橛糜谔厥庥猛?、所以出土?shù)量很少極其珍貴。</h3> <h3>馬家窯文化彩陶鼓(青海省博物館藏品)</h3> <h3>有了鼓 就有了音樂 和氣氛。舞蹈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可以想象到先民們穿著皮草、草裙、吃著野味、敲擊著陶鼓 木桶鼓 唱著先民們獨(dú)有的音調(diào)翩翩起舞的場景……</h3> <h3> </h3><h3> 陶鼓最早出現(xiàn)于新石器時(shí)期,最早用途一般用于祭祀活動。器型呈喇叭狀、敞口、中間為圓柱狀筒形、大敞口外沿接近骨面位置有一圈鷹嘴狀陶鉤、用于固定蒙住獸皮,另外一端有小的鼓口、口沿有一圈小孔、用于串繩子固定獸皮、鼓兩端有一對平行的環(huán)形耳,用于串繩使用時(shí)方便攜帶。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雄壯而且傳送很遠(yuǎn),所以在遠(yuǎn)古時(shí)期的祭祀、樂舞、征戰(zhàn)、狩獵等活動中多有使用。 </h3><h3><br /></h3><h3><br /></h3> <h3>馬家窯文化陶鼓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h3> <h3>造型上,馬家窯文化陶鼓接近于現(xiàn)在的非洲鼓以及廣東湛江的瓦窯陶鼓,而其他文化類型陶鼓則整體呈甕型,一端敞口,另一端開有小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