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章丘城近一千五百年歷史,在解放后破四舊時被拆毀,真是太可惜!隨著章丘區(qū)規(guī)劃設計,現(xiàn)在要重建章丘古城,四關四隅面臨著整體搬遷,周六帶著老爹去老家看看,這里畢竟是我們的老家,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對這里充滿美好回憶!開車老爹上下不方便,所以借同學三輪車,一路走走停停,半小時來到老家,從大橋路開始逛。</p> <p class="ql-block"> 章丘古城建于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分為四關四隅,城內(nèi)是個田字格,以郵電局十字路口為中心,東南角九十度為東南隅,西南角九十度為西南隅,東北角九十度為東北隅,西北角九十度為西北隅;城門分內(nèi)外,都有名字,南門外門叫長泰門,內(nèi)門叫明秀門,護城河以南是南關;北門外門叫永定門,內(nèi)門叫清平門,護城河以北是北關;西門外門叫道濟門,內(nèi)門叫錦川門,護城河以西叫西關;東門外門叫澄清門,內(nèi)門叫繡江門,護城河以東叫東關,以東西馬路為界,路南叫東關南,路北叫東關北,目前只有東關還有圩子墻,順著繡江河西岸斷壁殘垣。</p><p class="ql-block"> 這是東關大集擺攤子的地方,以前也是阻礙交通把大集從街里搬遷到這來。</p> <p class="ql-block"> 這是繡江河大橋,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繡江河是我們章丘人的母親河,一千多年來孕育了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章丘人!</p> <p class="ql-block"> 這片屬于東關南,順著圩子墻前一條水泥路向北走不遠就看到圩子墻。</p> <p class="ql-block"> 這一段圩子墻還算保存不錯。</p> <p class="ql-block"> 東關南改革開放時富裕的很早,號稱“扒雞村”,家家戶戶都做扒雞,遠銷省內(nèi)外。</p> <p class="ql-block"> 這是老東關大橋,過去都是三四米長條棚石鋪成的,八十年代末期曾經(jīng)重修過,碑文寫著大明洪武多少年修。據(jù)說橋下埋著一把斬龍劍,不管多么洶涌洪水都會從橋下順利通過,那年從橋底基礎里挖出四尊鎮(zhèn)水神獸,有一尊被吊上岸來,放在橋東北角木貨市口,不知道啥時候被人偷走!</p> <p class="ql-block"> 這條路口往北順著繡江河也有一段圩子墻的。</p> <p class="ql-block"> 這是東關大街,過去是商鋪云集的地方,異常繁華。</p> <p class="ql-block"> 東關南里斜街,道路真是斜的,向西南延伸到寨子路口。和它對應的就是外斜街,放鎮(zhèn)水神獸的那條木貨市街也叫外斜街。</p> <p class="ql-block"> 路邊墻上都以測量過,噴著紅色拆遷編號。</p> <h3> 東關南村委會。</h3> <p class="ql-block"> 這戶人家古香古色的是溫家古宅,希望拆遷能把它留下來!</p> <p class="ql-block"> 這是飲馬溝街,過去牽著戰(zhàn)馬去河邊喝水的路,所以叫飲馬溝街。</p> <h3> 這是蒜市街,過去賣蒜的街道。</h3>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從金盤村流過來的水補充到護城河里的地方,目前啥都沒有。小時候大年初三跟著奶奶去金盤村走娘家,一路沿著河溝就到金盤橋。</p> <p class="ql-block"> 菜市場,有三十多年,我小時候買菜就來這里的。</p> <p class="ql-block"> 這個十字路口向北是省道071線,拆了城墻建成的馬路,有五十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這是東南隅城墻街,過去這里城墻都拆了成宅基地,護城河也很窄很淺。</p> <h3> 往北的這條街是倉熬巷。</h3> <h3> 順著青龍街向北走看看去。</h3> <p class="ql-block"> 西北角是老公社駐地,以前是城隍廟。后來284部隊也住過家屬。我有幾個同學就在家屬院住過幾年。</p> <h3> 東南隅村委會。</h3> <h3><font color="#010101"> 前面看到了幾個熟人。</font></h3> <p class="ql-block"> 年紀最大的是韓紀武老師,老爹的老同事!握手這位的父母和老爹都是同學,而且他媽媽和我奶奶是親姨表姊妹呢。見了都特別親!一問表叔已經(jīng)57 歲!旁邊那個是老爹同事黃校長的兒子,都不是外人!</p> <p class="ql-block"> 聊了幾句繼續(xù)向北走來到東大街,路北就是我們東北隅王家巷。王家巷過去自然王姓居多地得名。</p> <h3> 繁華的東大街。</h3> <h3> 馮哥老家,騎得三輪車就他的。??</h3> <p class="ql-block"> 這里就是古城中心的十字路口,因為四隅從這里開始的,所以叫隅首,西北角是老郵電局,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建的。</p> <h3> 向南的路口就是南大街。</h3> <p class="ql-block"> 路南老鎮(zhèn)政府,過去是284部隊駐地,周末經(jīng)常放露天電影,我們也能去看,一到周末下午五點多就去占空!過去看的很多老戰(zhàn)斗故事片《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小兵張嘎》、《戰(zhàn)上?!分两裼洃洩q新,難以忘懷。</p> <h3> 向西就是西大街。</h3> <h3> 一路向西。</h3> <p class="ql-block"> 路北是西北隅的大施胡同。過去都嫌名字不雅觀而改為大施胡同。</p> <p class="ql-block"> 民利街,以前叫學巷,東鄰大成殿,是供奉孔圣人的地方,也是秀才們讀書備考舉人進士的地方。</p> <h3> 進去看看。</h3> <p class="ql-block"> 走到頭到南園,遇見熟人,老爹的老學生,是我同學的姐姐,雖然有三十多年沒見面,看長相還能看出來呢。</p> <h3> 南園菜地。</h3> <h3> 西南隅的城墻街。</h3> <h3> 后來砌的護城河。</h3> <p class="ql-block"> 西南隅的南順城街。小時候記得跟母親去護城河洗衣服路過這里。那次還花五塊錢買一把帶靠背圈椅,每次去284部隊看電影都帶著去,坐著可舒服了。</p> <h3> 還有一個老門洞呢,保存的不錯。</h3> <h3> 老西關橋,過去的錦川門。</h3> <p class="ql-block"> 南寺巷,過去旁邊鎮(zhèn)教委就是南寺。</p> <p class="ql-block"> 一條東西小巷。小時候跟著大姐去隅首打醬油買醋走的最多就是這條小巷。</p> <h3> 西南隅也在測量呢。</h3> <p class="ql-block"> 小姨家胡同。小姨是母親堂妹,也是當年母親做媒才成就和姨夫這段美好姻緣。</p> <p class="ql-block"> 南寺巷我在這里長到五歲搬家走。那時候已經(jīng)開始記事。這是同學妹妹徐洪文,他父母還是母親做媒的,她母親和我母親還是一個村好姊妹,小時候也是形影不離。她父親和我父親還是多年老同事,也是好幾年沒見他們了。</p> <p class="ql-block"> 老大門沒大變樣,小時經(jīng)常去他們家玩,進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過去是四合院的,青磚瓦房,西南角還有個小二層樓呢。</p> <p class="ql-block"> 西屋是主房。</p> <h3> 西南角小樓。</h3> <p class="ql-block"> 記得四歲那年,他家跑進一只黃鼬偷雞吃鉆進陽溝被煙熏出來,被他們給收拾了。</p> <p class="ql-block"> 小姨老家——徐家大車門還保留著呢!他家有棵大酸棗樹,每年秋天就會碩果累累,紅彤彤大酸棗又脆又甜,可好吃了,至今沒忘呢。</p> <p class="ql-block"> 這是高家房子,大門還不錯,過去我們家租后面的房子住四年。兒時的記憶猶新,記得我三歲時母親在那里攤煎餅,我自己爬過去,一把把暖瓶拽倒,熱水燙我腳面?zhèn)z水泡呢!現(xiàn)在如果仔細看還能看到那個疤痕呢。</p> <p class="ql-block"> 大門側墻和院墻都破爛不堪,我們住過的老屋也接近坍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們那時住在南屋里,屋子東邊是茅房,西邊是飯屋,院子里還一棵大棗樹呢。五歲搬家走的時候我出去玩回來還把玩具小鐵碌碡放在門后呢,母親說咱搬家,不住這里,我還戀戀不舍,一晃已經(jīng)45年,仿佛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 幾個老熟人一眼就認出老爹,親切握手交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這是隔壁李浩老師家侄子胥子哥也得六十多,模樣沒大變,只是剃光頭。</span></p> <p class="ql-block"> 胡同里這不是房東大娘嗎?都沒認出我,不過有十幾年沒見面。</p> <p class="ql-block"> 過去大門過道里的神龕。小時候經(jīng)常來她家玩耍,那只可愛的小花貓一直也是看不夠的,可喜歡了。</p> <h3> 臘子嬸子還能認出我來呢,還能叫我小名呢!真的很感動!</h3> <p class="ql-block"> 朮老師,我初一班主任,也得十幾年沒見面,他們跟隨女兒去青島定居,一年來不了幾趟了,這次是為拆遷測量來,真是難得一見!</p> <p class="ql-block"> 合影留念吧!那時候南寺巷住著好幾個老師,最大的就是李浩老師,其次是我父親,徐老師,術老師夫婦。</p> <h3> 南寺巷還叫德同街,這是巷口的影壁墻。</h3> <p class="ql-block"> 西南隅村委會。過去村子里跑印刷的不少,“西南隅公文包”說的就是那些頭腦精明的人,夾著公文包出去聯(lián)系印刷業(yè)務。</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當年出生的地方,爺爺把兄弟家,1970年陰歷三月十八父親從濰坊市調回老家在這里租房住,母親從濰坊懷著我回來,9月24日在南屋里生的我,那時沒有表,敲門問對門時光照相館說凌晨兩點。</p> <h3> 出來又是南大街,路東就是東南隅。</h3>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家租住的第二家房東家,早就大變樣了。</p> <p class="ql-block"> 在我滿月后不久又搬到這戶人家,一直住到來年清明節(jié)。后來才搬到南寺巷。這是高嬸子,見到老爹才認出我來!也是得二十多年沒見。我1992年8月調至紅外線車間棗園網(wǎng)點。有一次早晨騎車子上班路竟然偶遇她家霞子姐姐,雖然好多年沒見面我居然認出她來。</p> <p class="ql-block"> 掃二維碼請看:再看四關四隅(二)。</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筆名,知秋,中共黨員。出生于1970年9月,祖籍章丘區(qū)繡惠街道東北隅村。愛好戶外爬山、寫作,是章丘區(qū)、濟南市作協(xié)會員,鐵路貨車檢修工程師,美篇生活領域優(yōu)質作者,齊魯壹點情報員。從2016年開始寫美篇1163篇,加精658篇。在章丘人論壇發(fā)帖加精120篇。被推送《章丘往事》43篇。齊魯壹點發(fā)布文章507篇,今日頭條發(fā)布529篇文章。2018年寫的《再看四關四隅》兩篇文章載入《2018年章丘大記事3》?!督鹫虑鸸懦且弧C惠鎮(zhèn)的前世今生》發(fā)表在《海右文學》2022年第6期上 。發(fā)表在齊魯壹點文章《小時候打過的刀》閱讀量達到50萬,《我的小姑奶奶》達到47萬,《母親學車的故事》達到30萬。2023年6月《又是一年父親節(jié)》達到108萬閱讀量,并獲得六月份優(yōu)秀個人壹點號及獎勵。自2023年11、12月,2024年1月連續(xù)三個月獲得《美篇精選創(chuàng)作者》榮譽證書,2024年1月獲得齊魯壹點《2023年度影響力創(chuàng)造個人》榮譽證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