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回首40年前的大學生活</div><div> 1978年的7月20日,我參加了高考,并以不錯的成績,被山師大錄取,于9月入校。從那時起,人生軌跡便多留在了高校中。從大學生畢業(yè)到年青的大學教師,再到正高職稱?;貞浧鹱约旱拇髮W生活依舊感慨萬千。</div><div>我的求學生涯與文革相伴而生。小學中學可以說在“文化沙漠”中度過。高中一畢業(yè),直接回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去了。在那個時候,高中畢業(yè)勞動兩年之后,才有推薦上大學的資格。而我是一門心思做著上大學的夢。所以,在村里勞動表現(xiàn)特別好,吃苦耐勞,深入群眾,擅長寫作,熱心助人,總期盼被被貧下中農推薦上大學。但有限的名額卻怎么也落不到一個草根孩子的頭上。盼了四年也沒盼到機會,真是盼的透心涼,覺得人生的前程遙遠而迷茫。</div><div>直到文革結束時, 當恢復高考的消息一傳來,就像黎明前的一縷曙光閃過。對大多數(shù)青年學子來說也猶如春雨滋潤著大地。我隨著570萬考生一起走進了考場。第一志愿報的北大新聞系,卻收到了山師的錄取通知書??粗ㄖ獣系摹罢螌I(yè)”幾個字,我有點不喜歡。但跳出農門的喜悅還是讓我?guī)е伾w卷兒來到了濟南。就這樣,一張考卷把我從希望的田野上送進了高校的知識殿堂。</div><div> 當時文革剛結束,改革開放的春風乍起,人們對政治有一種天然的反感,好像學政治低人一等,有點受歧視。相比人家學中文、歷史、數(shù)理化之類的專業(yè),我們自己也覺得有點沒面子。</div><div>但一旦開始專業(yè)學習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在馬列的新知識天地,同學們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那時最響亮的口號是“把被四人幫損失的時間奪回來!”當時,老三屆的同學孩子都上學了,應屆畢業(yè)生最小的才十五歲。不論年齡大小,也不論資歷高低,在課上課下,大學生們都在拼搏學習。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到處是學習的身影。尤其是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外語從來沒接觸過,從零點起步追趕補課。學《資本論》需要數(shù)學知識,還要補習早就忘記的代數(shù)和幾何。那些老師突擊編寫的各類教材,油墨還未干,就發(fā)到我們手上。由于搶時間的緊迫感,經(jīng)過刻苦努力,我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將政治系4年的課程全學完了,各科成績都達到考試要求,門門以高分“過關”??偡秩昙壍谝幻ê形南捣謹?shù))。本想提前兩年畢業(yè),照顧年邁的父親,但學校不批準。卻為我到喜愛的中文系學習開了“綠燈”。</div><div>在中文系,我如魚得水,用兩年的時間系統(tǒng)學習了文學理論知識,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同時在夏之放、朱德發(fā)等名師的鼓勵指導下,重新拿起筆學習創(chuàng)作,并在1981年獲得了全省首屆大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一等獎。帶我們一起到珍珠泉領獎的副校長、現(xiàn)代文學泰斗田仲濟先生在車上笑著問:“小說一等獎怎么讓政治系學生奪去了?”我不好意思地說:“我也算中文系的學生,只是學校沒給我發(fā)文憑”。田先生呵呵一笑說:“現(xiàn)在咱學校還沒有雙學歷,但你已經(jīng)為學校爭光了,也為中文系長了志氣”。這溫馨的一幕好像就在昨天。</div><div> 大學畢業(yè)之后,本想進機關混個一官半職,為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長長臉。但因是黨員,按計劃分進高校當起了教師。 雖沒有實現(xiàn)“齊國治家平天下”的理想,但卻在高校當了個“文化人”,并平安的“軟著陸”。這正應了老子一句話:“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div><div>回首四十年,彈指一揮間。不論是被貶為跨掉一代,還是被捧為黃金一代,都被歲月煮成了一杯淡淡的酒,喝著,品著,走心,不上頭!</div> <h3>爭分奪秒的學習是當時大學生的主流</h3> <h3>政治系的學生具有天然的家國情懷</h3> <h3>小小準考證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h3> <h3>膠東的五朵金花正青春</h3> <h3>那時的穿戴流行黑藍黃</h3> <h3>同窗三閨蜜千佛山抒懷</h3> <h3>同框四姐妹在山大合影</h3> <h3>中學的閨蜜前后考進了大學</h3> <h3>當時我們的八十年代笑得多開心</h3> <h3>政治系的主要課本是馬列原著</h3> <h3>情深誼長的閨蜜孫萍曾連續(xù)四年長跑奪冠,為政治系的體育增光添彩。是我班大學畢業(yè)后唯一留在中學教書的人才。但不幸卻是最早因病離開我們的同窗,令人不勝唏噓!與孫萍同樣英年早逝的還有孫辛忠等同學,他們沒有熬過四十年的歲月。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h3> <h3>意氣風發(fā)的我們走在大路上</h3> <h3>從讀書無用到書比天大,我們這一代經(jīng)歷了多少折騰?雖然已進入與政治舞臺謝幕的時代,但家國情懷,熱愛讀書卻在大學時早就植根于心中了,不離不棄,直到永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