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一張照片里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張端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農業(yè)學大寨”是毛主席親自號召的,是我國六七十年代震驚中外的一場難忘的農民運動。就在那個年代我的家鄉(xiāng)原平縣白石公社劉家莊大隊干部在公社統(tǒng)一組織下于一九六八年五月初由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隊一行10人首次赴大寨參觀學習而留下了這張年近半百的老照片。照片中那張張熟悉的面孔,有我的哥哥黨支部書記尚全,在中間手拿毛主席像,有我在公社時的同事同村的公社干部建華,還有大隊會計文成和六個生產隊隊長萬年、白均、拴成、上富、拴庭、所堂以及時任大隊婦聯(lián)主任我的妻子福魚。個個面帶笑容,手捧“紅寶書”整齊地排列在那大寨標志建筑前留下了一瞬間的合影。“向英雄的大寨人民學習”和一行“大寨參觀留念、陽泉文革照相、1968”的小字,緊隨參觀者記載下那難忘的歲月。這張無聲勝有聲的照片仿佛在訴說那從前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一九六八年是我國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國,推向深入發(fā)展的一年。而農村沒有像工廠學校那樣停工、停產、停課,全國串聯(lián)搞武斗、鬧革命。是農民因不種地無法生活,還是出門憑糧票而無法出門或是另有什么原因,個個像磁鐵吸住似的堅守在祖輩們給營造的家園。也許是“農業(yè)學大寨”的吸引力把農民牢系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是的,是“農業(yè)學大寨”的那股強大動力留住了鄉(xiāng)親們,也開始改變了家鄉(xiāng)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從照片中可看到那被太陽曬得像漆了似的張張紅臉,就會想到從春到冬,面迎黃土背朝天的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照片中10人是全村幾百村民的代表。盡管當年每人每年四尺五布票,穿得困難,而10人個個都像走親戚似的脫下農裝換了“喜裝”踏上參觀學習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當參觀隊伍來到大寨的那天,正值國家有關領導陪同國外元首在虎頭山上參觀。當時心情無比激動,多想插翅飛上虎頭山。雖然沒有近距離看到陳永貴,郭鳳蓮等大寨領導。當上了虎頭山遠眺近望,大寨人的杰作就展現(xiàn)在眼前。七溝八梁一面坡,層層梯田平整整……參觀者都感受到大寨人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使每個人無不為之感動?!耙粭l清河水,一座虎頭山,大寨就在這山下邊……”美啊!壯啊!真是人間奇跡。愿不得大寨成為六七十年代國家領導和外國元首去的最多的地方。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又看到了全國農業(yè)學大寨那火熱動人的場面,又聽到了全國農業(yè)學大寨的一支支歌聲?!懊飨栒俎r業(yè)學大寨,大寨精神記心懷,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勢把山河重安排,學大寨人,走大寨路,大寨紅花遍地開?!?lt;/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我第一次看到這張照片是在一九七二年七月我當兵五年首次探親,從援老抗美前線的老撾戰(zhàn)場回到家中時看到的。當時妻子有趣地問,“你看照片中有幾人?”我左數(shù)右算是10人,我不解地抬頭望了望妻子。她那含情脈脈的雙眼瞟了正在午休的兒子一眼,我突然明白了,說11人。在當年我那沒有出世的兒子在他媽的肚子里,隨自己的母親也去了大寨,上了虎頭山,去了國家領導和外國元首們去過的地方。我激動了,情不自禁地親了妻子一口,誰知這一口親出了麻煩,她給吱吱唔唔哭了,我問這是為什么?她擦了擦眼角的淚,又不由自主地笑了一笑,不好意思地說:“你當兵從援越抗美到援老抗美,五年了,你知五年有多少個日日夜夜,我想……我盼……盼你能早點回來……誰知我每當看打仗的電影時就心慌不由地咚咚跳,我就怕……怕見不到你。兒子已五歲了,還沒有見過他的爸爸,從小指著照片說爸爸,兒子到了三歲還不懂,好像照片就是爸爸,爸爸就是那張戴著軍帽的照片。今天你回來了,人家是高興的哭了。……”當我聽了妻子這番心窩里的話,我才開始真正懂得了一個軍嫂的心聲,也明白了她在照片中穿軍綠色衣服的用意,這些都使我印象很深,也無形將這張照片永遠記在我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七二年我首次探家更使我難忘的還有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也許是赴大寨參觀學習的效應。在大小隊干部一任接一任,帶領全村父老鄉(xiāng)親垛起了數(shù)千米的大石壩,新淤水地幾百畝,也和大寨一樣層層梯田平整整,果樹棗樹核桃樹栽滿坡。我深感在那層層梯田和大壩中有父輩們千千萬萬個辛苦的腳印,滲透著一代家鄉(xiāng)人那多少無私奉獻的汗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 當聽了這張老照片里的故事,讓我重讀了農業(yè)學大寨的那個年代。也許現(xiàn)在對農業(yè)學大寨會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我愿為農業(yè)學大寨精神而歌,讓千秋萬代永遠記住我國曾有過一場難忘的農業(yè)學大寨的運動,也將永遠載入人類戰(zhàn)天斗地的史冊。</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