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黃浦江畔——我的故鄉(xiāng),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h3><h3> 當我又一次來到上海,牽掛的是兩位在上海照看孫輩,48年未見的宣傳隊的盛路,于紀珍同學,急切想見見他們。</h3><h3> 剛好,張長安同學從西安來江浙周邊旅游,也參加了我們聚會。 我很佩服這兩個老同學,一個是樂隊單簧管吹奏一個是舞蹈演員。 在那讀書無用,停課鬧革命的年代,大部分同學都在渾渾噩噩混日子,女同學成了買菜做飯的家庭主婦,男同學用他們特有的精力,跑啊,玩啊,爬房上樹,不亦樂乎。而他們,沒有浪費時間,才藝學習成了他們的目標。學校宣傳隊的成立,他們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如今,他們在上??醋o孫輩,為家庭貢獻余熱。</h3><h3> 他們在上海的業(yè)余生活也豐富多彩,盛路又拿起單簧管,經(jīng)常練習,游泳也是強項,又學會了蝶泳。于紀珍的生活照多彩多色,人說女大十八變,我看她變了三十六變。身材苗條,穿著時尚,和我們這些胖了一兩圈的同學相比,相形見拙——無法比。 </h3><h3> 相聚中,學校的點點滴滴是我們最美好的回憶。雖然,中學生活只有一年零十個月,但豐富多彩:在校挖防空洞,在國棉五廠學工勞動,支援夏收在省內(nèi)各地,文藝匯演每班奉獻了各自的才華,迎九大,慶祝毛主席最新指示發(fā)表…… 轉(zhuǎn)眼間,畢業(yè)48年過去了,我們從懵懵懂懂的孩子成了年過花甲的老年人。48年的歲月啊 ,成了我們永遠 的回憶 …… </h3> <h3>在上海小聚</h3> <h3>見面相擁</h3> <h3>于紀珍,高瑩,盛路</h3> <h3>高瑩,盛路</h3> <h3>于紀珍,高瑩</h3> <h3>張長安和于紀珍</h3> <h3>高瑩,盛路,張長安,于紀珍</h3> <h3>于紀珍生活剪影</h3> <h3>于紀珍生活剪影</h3> <h3>于紀珍生活剪影</h3> <h3>于紀珍生活剪影</h3> <h3>于紀珍生活剪影</h3> <h3>盛路旅游途中遇發(fā)小</h3> <h3>盛路泳池光彩</h3> <h3>盛路業(yè)余時間繼續(xù)學習單簧管,</h3> <h3>盛路業(yè)余時間生活剪影</h3> <h3><font color="#010101">短短的幾個小時的相聚,終歸要分離。相約,西安見</font></h3> <h3>最后離開,在地鐵站揮手告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