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東臺古屬海陵(泰州),其方位在海陵以東,地勢高于海陵,故取名"東臺"。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設海陵監(jiān)于東如場。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設西溪鎮(zhèn)巡司于東臺。</h3><h3> 北宋三相:呂夷簡(978--1044)、晏殊(991--1055)、范仲淹(989--1052)曾任西溪鹽倉監(jiān)官。</h3><div>《東臺縣志》是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10月由總纂周佑(東臺知縣)</div><div>《東臺縣志》記載年代上起周武王封周章于吳時(約公元前1064年)起,下至清嘉慶年間,其時間跨度縱橫追溯數(shù)千年。該縣志為同頁對折線裝木刻印本,共十八冊(二套),全市連圖計四十卷,成書于1817年(清嘉慶二十二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div> <h3>鼓樓——明崇禎五年(1632)由泰州分司湖廣人周際明主持修建。樓址位于當時城區(qū)中心,(現(xiàn)鼓樓路與東壩路的交接處,與舊縣衙相連)時為更鼓安放之處。鼓樓高約25米,寬8米,上下兩層,為磚砌單翅閣樓,有南西北三門,東進口為登樓木梯,翅閣樓頂盆為峰火銅所鑄,豎有劍頭朝上的寶劍三株,樓前有匾額,上嵌“聲聞四達”四個金色大字。東臺當時曾有“攬勝必登鼓樓,妙在斯樓”之說。</h3> <h3>1939年民國時期 </h3><h3>蘇北行營 東臺縣政府 等老證章</h3> <h3>海春軒塔,江蘇第一古塔,故又稱為''定海神針''為唐代建筑物,位于距江蘇省東臺市古鎮(zhèn)西溪泰東河北側。海春軒塔為七層八角磚結構密檐塔,塔高20.8米,底層直徑7.2米,除底層外,每層均有8位佛像和佛龕,共48位,塔內為空,無樓梯可上。海春軒塔無地基,就建在泥地上,屢遭地震和水災,仍巍然屹立如初,堪稱建筑界的奇跡。塔的寶頂原是銅葫蘆,用“烽火銅”鑄成,隨著日照光線不同,能變幻成七種色彩。</h3><h3> 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由尉遲恭監(jiān)造,距今已有1380多年歷史。</h3><h3><br></h3> <h3>三里路,位于臺城大王廟、西溪犁木街之間,串場河、晏溪河畔,建于清朝后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系西溪通往臺城的唯一通道。因城市建設,大王廟至海道橋路段已廢?,F(xiàn)存海道橋至犁木街路段,即晏溪河北路段,長約1000米,寬3--4米,有效路面1.5米,路面結構為小青磚側鋪,路肩較大,有馬脊梁之稱。</h3><div>西溪早于東臺,曾為縣治所在地,官府衙署陸續(xù)建立于此,且名勝古跡眾多,人文薈萃。每逢初一、月半香期,三里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晏溪河上小舟云集,頗為繁華。由于路面狹窄,行人多為步行,偶有人力車、獨輪木車通行。五十年代后,始有自行車行駛,并常發(fā)生相撞之事,且時有連人帶車掉下河去,交通很不方便。</div><div>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jīng)歷年修繕,三里路況有所好轉。</div> <h3><font color="#010101">東臺老城區(qū)改造后退出的路街巷</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95—2004年滾動實施五期舊城改造,東臺老城區(qū)改造面積約占五分之四,重建的鼓樓路、寧樹路、海陵路,新建的紅蘭路、東亭路,以及各個居住小區(qū)以內的路道,經(jīng)緯其間,城市交通環(huán)境大為改善。但作為歷史存在過的一些路街巷,備錄如下:</span></div><div><font color="#010101"> 1、部分退出的路道</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公園路 南北走向,起自鼓樓路步行街東首,終至東臺人民公園。拓建并入海陵南路。</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東中路 南北走向,起自鼓樓路步行街文化廣場(老大街東十字街口),終至向陽河。改建為紅蘭花園小區(qū)干道。</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丁字路(丁字街) 南北走向,起自鼓樓路步行街磊達賓館(北側為紅蘭別墅舊址)大門前,終至向陽河。拓建并入紅蘭路。</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新橋路 東北、西南走向,起自西湖花園東北角,終至西湖花園東南角。拓建并入寧樹路。</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下壩路 東北、西南S型走向(系原東臺城往廣山方向的主出口),起自北關菜場,經(jīng)大王廟菜場至海道橋。其中段、南段(工藝美術廠東側)拓建并入寧樹路,僅剩北段屬景范小區(qū)、西湖花園地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2、部分退出的街道</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縣府街 因舊縣政府所在地得名。東西走向,西起海陵南路(老東臺縣署門前),東至東門橋?,F(xiàn)屬東壩小區(qū)地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鼓樓南街 東西走向,起自鼓樓路與東中路交界處(老大街東十字街口),終至茶城花園區(qū)域實驗小學東(老富莊巷),拓展延伸為玉帶街(東起海陵南路,西至鼓樓路)。</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寺街 南北—東西走向,起自鼓樓西路和平大廈門前(老大街中十字街口),終至明清一條街西南側。大體并入東亭南路。因通往三昧寺而得名。原寺街河東、廣濟橋河南23-25號為黃逸峰故居。</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關橋街 因在關橋以西,亦稱關橋西街,東西走向,起自明清街南側(原三昧寺西關橋),終至新橋小區(qū)南側。屬新橋小區(qū)地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竹行街 舊時居民曾以竹器為業(yè),故名。南北走向,起自新橋小區(qū)西南角,終至新橋小區(qū)內金墩廣場西南端。屬新橋小區(qū)地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土地堂小街 解放前街內有小土地堂,故名。南北走向,起自寧樹路北首(老大街西十字街口),終至老壩橋。屬市中醫(yī)院東側新壩小區(qū)地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3、部分退出的巷道(187條)</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1)鼓樓東路以南片區(qū)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qū)東至東窯河,南至陶園新村、東窯路,西至海陵南路,北至鼓樓東路,現(xiàn)為東壩小區(qū)。原片區(qū)內主要巷道有10條,均為南北向,自東向西分別為魁星樓巷、魁星樓南巷(呈不規(guī)則狀)、百歲巷、東升樓巷、石頭巷、大堂巷、朱家巷、天福堂巷、東倉巷、照壁墻巷。</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2)鼓樓東路以北片區(qū)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qū)東、北至向陽河,西至海陵中路,南至鼓樓東路,現(xiàn)為金地.盛大花園。原片區(qū)內主要巷道有10條,其中沿街7條均為南北向,由西往東分別為日暉壩巷、陸家巷、朱進士巷、小橋巷、大橋巷、嚴家巷、安蔬巷、潘家巷;后巷2條,由西往東為日暉壩東巷、新建巷。</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3)鼓樓路步行街、鼓樓西路東段以南片區(qū)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qū)東至海陵南路,南至東窯河、南城河、廣濟河,西至東亭南路,北至鼓樓路步行街至和平大廈段,現(xiàn)有林城花園、茶城花園、南城花園、和平小區(qū)等四個小區(qū)。原片區(qū)內主要巷道有31條,走向大多為南北向,由東向西分別為古林家橋巷(呈不規(guī)則狀)、王家巷、宣寧巷、東臺浴室巷、南門東巷、南門中巷、南門西巷、南門路(東西向)、西倉巷、葡萄巷、五福樓巷、棋桿巷、富莊巷(東西向)、黃金壩、大華家巷(東西向,周巍峙故居所在地)、小華家巷、碼頭上(東西向)、轎巷、中堂巷、安民巷、石榴巷、童家巷、小樊家巷、竹牌巷、三元宮巷、南城街(東西向)、城門口巷、三里橋巷、太平巷、丹桂巷、曲江巷。</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4)鼓樓路步行街以北片區(qū)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qū)東至海陵中路,南至鼓樓路步行街至人民橋,西至城河,北至向陽河,現(xiàn)有怡和花園、紅蘭花園2個小區(qū)。原片區(qū)主要巷道有12條,大多為南北向,由東向西分別為東臺飯店巷(東西向)、傅家巷(東西向)、邑廟巷(后巷)、大圣寺巷(后巷)、寺前巷(東西向)、蘭香巷(蘭香巷9-11號為戈公振故居)、七彎巷、茶城巷、板橋巷(后巷)、老公安局巷、夏家巷、祝家莊(東西向)。</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5)鼓樓西路中西段、北關路以北片區(qū)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qū)東至城河、光明河,南至鼓樓西路,西至北關路,北至虹河、老壩河,現(xiàn)有東亭小區(qū)、望海小區(qū)、新壩小區(qū)、竇樓小區(qū)等4個小區(qū)。原片區(qū)主要巷道有42條,由東往西臨街南北向巷道有人民劇場巷、聚東門巷、天泉巷、繆家巷(東方旅社巷)、張復盛巷、轎巷(北,后東方旅社巷)、夏記巷、蘇家巷、咸寧巷、延生庵巷、孫家巷、斡香泉巷、竇家樓巷、吳家巷、顧家巷(東西向)、清一池巷(東西向)、蘇家園巷(東西向)、字紙局巷(東西向)、水巷(東西向);后巷由東往西、由南往北有丁家巷(東西向)、湯家園、牛集場南巷、鎮(zhèn)海寺東、海曙巷(東西向)、車路口(東西向)、張家祠堂巷、宣家巷、譚家巷、河邊小街、八卦陣、蛤蟆垛、萬壽宮巷(東西向,現(xiàn)恢復拓建為市教育局門前路道)、萬壽宮東、萬壽宮西、吳家茶爐巷、馬家巷(東西向)、三宮殿后巷(東西向)、楊家坳、蒲塘巷(東西向)、吳家巷(北,東西向)、蘇家園、蒲塘邊。</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6)鼓樓西路中西段以南、寧樹路以東片區(qū)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qū)東至東亭南路,南至丁公橋丶九龍港,西至寧樹路,北至鼓樓西路中西段,現(xiàn)為新橋小區(qū)。原片區(qū)主要巷道有47條,由東往西臨街、臨河逆時針抱彎排序,分別有劉七巷、同太興、常家巷、鮑家巷、仿來巷、大興堂巷、金家墩、三元巷、朝拜巷、褲子襠(磨擔巷)、汪家巷、姜家巷、東楊家巷、西楊家巷、文林巷、小夏家巷、柿軒巷、八鮮行、小月塘北巷、小月塘南巷、西格、北格、南格、東格、三昧寺西、呂祖宮巷、三昧寺東、寺街祠山庵巷、墳元頭巷、大月塘巷、紅土地廟巷、淤泥河;里巷由東往西有洗馬池、小堂巷、京江公所、大月塘、虹橋、銀錠橋、聽雨巷、沈家巷、牌樓巷、牌樓后巷、錢家巷、高家巷(東)、老茶園巷、杏林巷、高家巷(西)。</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7)寧樹路北段以西片區(qū)舊城老巷道 該片區(qū)東至寧樹路,南至下壩河,西至下壩路,北至工人文化宮,現(xiàn)有景范小區(qū)、西湖花園2個小區(qū)。原片區(qū)主要巷道有35條,由寧樹路東首順時針抱彎排序,分別有致和堂巷、北關橋巷、火星廟巷、火星廟西山巷、唐家巷、喻家巷、夏家巷、武當行宮、堂子巷、大桑家巷、小桑家巷、西水龍局巷、草庵堂巷、東山巷、大王廟巷、小王廟巷、小郎廟巷、?;巯铩⑺?、花溝西、花溝東、夏家巷(西)、下壩、水龍局巷(東)、水碼頭巷、喻家巷(北)、老鴉塘西邊、唐家巷北、老鴉塘東邊、火星廟后、洪山堂巷、洪山堂后巷、萬緣庵巷、萬緣庵巷(北)、浙江會館巷。</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說明:1、臺城老大街最終形成于1965年,東起陸家灘,經(jīng)東壩路、鼓樓路、人民路、寧樹大街、新橋路,西至下壩大王廟,全長約7華里,俗稱“七里長街”。2、1995—2004年滾動實施五期舊城改造,老城區(qū)改造面積約占五分之四。本目所列消失的路街巷僅涉及其改造區(qū)域以內部分。3、為閱讀方便,本目以“七里長街”為軸線,由東往西切塊進行敘述。</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 <h3>圖:民國時期建造的東臺縣政府 正門</h3><h3>二百四十五年前的東臺縣署</h3><div> 東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縣。時縣署設在東臺場五鋪。今東臺市區(qū)鼓樓路商業(yè)步行街東首南側。</div><div>署址原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御史齊宗道以明真觀故址創(chuàng)建的察院,以后圯毀。清乾隆五年(1740)改建為水利同知辦公的官舍,三十三年(1768)東臺建縣時,按原奏請“以東臺同知衙門改駐”,由首任知縣王玉成擴充改建為縣署。典史署在縣署右側,乾隆三十八年(1773)購民房改建,附于縣署內。</div><div>縣署時有:大門、儀門、二堂、庫房各4楹;內宅前寢7楹,廂房3楹,后寢6楹,廂房2楹;寮廳、理事室各4楹;南、北書齋計36楹;左、右從房為屋者17楹;書吏房左、右各7楹;隸舍左、右各10楹;土地祠4楹;囹圄22楹。其建筑規(guī)模之大,僅次于設在東臺場的鹽運泰州分司署。</div><div>清沿明例,行知縣制。東臺縣署設知縣1人,掌管全縣政務,如判決爭訟,斷定法刑,勸農賑貧,誅除猾奸,興辦教育,頒布政令??h丞1人,協(xié)助縣令工作。訓導1人,負責科舉,教導生員。典史1人,負責緝捕盜賊,查辦案件。</div><div>署內設有三班六房,受縣令、縣丞指揮使用。三班即皂班、壯班、快班,負責警衛(wèi)、捕盜。六房為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刑房、工房,由胥吏承當,承辦縣內下屬人員的任免、升降、考核、調動,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入,禮儀、祭祀、科舉,兵役、軍械,刑獄,工程、工匠、屯墾等項具體工作。</div><div> </div><h3>早在明清時期,東臺城就是水陸交通、商賈云集的蘇北經(jīng)濟重鎮(zhèn)。建縣之前區(qū)劃為淮南“中十場”(鹽場),由于海鹽的輸出,帶來了經(jīng)濟富庶、城市繁榮,形成了十一街、六鋪、三坊的城市格局,有名目的街巷205條,遍及城內的大茶館、零零星星散落著一些小茶館、荒茶館,滿足東臺城各色人等的生活習俗:“早晨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沐?。??!?lt;/h3> <h3>圖:70年代初建造東臺縣政府樓</h3><h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988年2月5日,東臺撤縣建市大會在東臺城人民劇場舉行,<br></h3> <h3>90年代初建造的東臺市政府辦公大樓</h3> <h3>2009年新建成的東臺市政府辦公大樓(人防大樓)</h3> <h3>曾為東臺第一街的縣府街(全景)</h3><div> 縣府街,位于東臺東壩路南側50米左右,與東壩路平行,東西向,因靠近縣府而取名。</div><div>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拓寬臺城老大街時,去彎取直,在縣府街北側建成東壩路。縣府街東出口處與東壩路會合,西首為東臺舊縣署正門,長500米,寬2.5-3.5米,中間用長近1米、寬0.4米長方形條塊石鋪設,兩側用小青磚側面鋪設,下有下水道。自東壩路建成后,此街日益冷落。七里長街與通榆公路(老204國道)接通后。東壩路人車流量日益增多,每逢堵塞時,行人和車輛則改道從縣府街通過。</div><div>古街自有古巷。從巷名就可以看出,縣府街的那些古巷很有人文氣息。街南自西往東:照壁墻巷,巷口有塊“照壁墻”,故名;東倉巷,位于糧食倉庫向東,故名;天福堂巷,巷口原開設“天福堂”藥店,故名;朱家巷,因姓得名;大堂巷,巷口原有浴室,俗稱澡堂,故名;石頭巷,巷內的路面是由石頭鋪成的,故名;東升樓巷,巷口曾有“東升樓茶館”,故名;百歲巷,巷內有一姓許的老人年過百歲,故名;魁星樓巷,巷內原有一座三層大角樓,供“魁星菩薩”像,故名。</div><div>街北自東往西:陸家灘,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是海灘,住著六戶人家而得名;潘家巷,因姓得名;安疏巷,原名“王家棺材店”,解放后改為安疏巷;大橋巷,巷內有座磚橋,故名;小橋巷,比大橋巷短些,故名;嚴家巷,因姓得名;朱進士巷,明朝時巷內有一朱姓考取進士,故名;陸家巷,因姓得名;日輝壩巷,因有“日暉壩”得名。</div><div>2003年至2005年實施五期舊城改造,縣府街退出,原街南現(xiàn)為新壩小區(qū),街北現(xiàn)為金地.盛大花園居民住宅小區(qū),原東壩路則合并于新的鼓樓東路。</div> <p class="ql-block">圖:鼓樓東路,右上角樓房為陶園新村,原址為東臺陶瓷廠。(現(xiàn)東壩新村)</p><p class="ql-block">“鼓樓路”的歷史變遷</p><p class="ql-block"> 東臺自明隆慶三年(1569年)筑土城以來,城區(qū)面積不斷擴大,也就形成了眾多街巷?,F(xiàn)今的鼓樓路便是臺城老市區(qū)的主街道。</p><p class="ql-block">古鼓樓路,位于臺城泰州分司署東,明崇禎五年(1632年)興建,跨越丁字形街口,建造上下兩層,磚木結構,單翅閣樓一座;下層有南、西、北三門為街巷通行要道,東邊進口處置有木梯,可登樓一覽街景,樓上有風火銅頂,為貴重文物,民國20年(1931年)被盜后換瓷頂。新中國成立后拓寬街道時拆除。</p><p class="ql-block">古鼓樓路僅是臺城主街道其中的一段。整個主街道東起陸家灘,西至大王廟,長3.5公里,俗稱“七里長街”,由東向西分成12條街,即迎春門街、縣府街、武廟街、鼓樓街、下馬牌街、新壩街、彩衣街、毓秀街、土地堂街、寧樹街、便民街、新盛街,街幅只有3米~4米,行人車輛常常堵塞,“彩衣街上人碰人”是當時的寫照。主街道中間用1米長的麻石架空鋪排(下為下水道總干道),兩側輔以小青磚。由于年代久遠,路面常處于破舊狀態(tài)。民國時期出版的《江蘇省政述要》載:民國23~25年(1934~1936),東臺城曾對部分街道進行翻修,彩衣街、毓秀街于民國23年8月(1934年)翻修完工,支銷經(jīng)費612.74元;土地堂街、寧樹街于民國25年5月(1936年)翻修完工,支銷經(jīng)費1112.82元。</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東臺縣人民政府于1952年11月成立以生產(chǎn)建設科科長夏錦圣為主任、城區(qū)區(qū)長王驥為副主任的臺城街道拓寬委員會,籌劃臺城街道拓寬事宜。從1953年起,先后拓寬了鼓樓路(包括原武廟街、鼓樓街、下馬牌街)、人民路(包括原新壩街、彩衣街、毓秀街)、東壩路(包括原迎春門街、縣府街)以及寧樹路東段(即原土地堂街)。街幅均拓至11米,中間車行道7米,初為砂石路面,1970年后逐步翻建為瀝青路面;兩側人行道各2米,用小青磚輔成。其中,1953年秋,臺城開始第一次拓寬街道,東至陸家灘,西至新東橋,長850米,從原3米寬拓為11米寬,中間車道7米,兩側人行道各2米,路面質地為砂石,1990年鼓樓小吃部至新東橋段改建混凝土路面; 1958年拓建人民路段,起至新東橋,終至西十字街,長660米,1990年改建混凝土路面;1962年拓建寧樹路東段,起至西十字街,終至火星廟巷,長300米,1984年改建混凝土路面; 1980年新建東壩路段,西至東門橋,東至公園路(現(xiàn)海陵路),長395米,1990年改建混凝土路面。至此,老大街分別由東壩路、鼓樓路、人民路、北關路、寧樹路等5條路組成。</p><p class="ql-block">1995年至2004年,東臺老城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改造。1999年,對老大街亦進行全線拓寬。2007年12月18日《東臺日報》公布:原東門路、東壩路、鼓樓路、人民路整合更名為鼓樓路,全長2750米,步行街為鼓樓中路,步行街東、西路段命名為鼓樓東路、鼓樓西路。新命名的鼓樓路,因此地舊時有一座鼓樓而得名。鼓樓東路西至海陵南路,東至范公南路(老204國道),長1300米,寬15米,路面質地水泥,道路等級三級;鼓樓中路(現(xiàn)步行街)西至鼓樓西路,東至海陵南路,長650米,寬18米,路面質地大理石,道路等級二級;鼓樓西路東至鼓樓中路,西至寧樹路,長800米,寬15米,路面質地水泥,道路等級三級。至此,寧樹街、北關路已不在鼓樓路的范圍以內。</p><p class="ql-block">注:鼓樓街——泰州分司署(人民大會堂)至西屏門。</p><p class="ql-block">彩衣街——聚東門(今人民劇場)至竇家樓巷。</p><p class="ql-block">毓秀街——竇家樓巷至火星廟。</p><p class="ql-block">便民街(又稱寧樹街)——火星廟至便民門。</p><p class="ql-block">新勝街——便民橋至大王廟。</p> <h3>縣府街 因舊縣政府所在地得名。東西走向,西起海陵南路(老東臺縣署門前),東至東門橋?,F(xiàn)屬東壩小區(qū)地域。</h3> <p class="ql-block">原縣府街</p> <h3>縣府街 西段</h3> <p class="ql-block">縣府街 西段 公園路囗</p><p class="ql-block">原老縣署大門對面照壁墻處,工商部門80年代搭建最早的鼓樓菜市場大棚。</p><p class="ql-block">前面為:公安局后砌的宿舍大樓</p> <h3>鼓樓東路 公園路口 (原老縣政府八字墻)潘家小樓</h3> <h3>照壁墻巷</h3> <h3>縣府街 中段</h3> <h3>縣府街 東段(百歲巷東)</h3> <h3>石頭巷——位于舊縣府街中段,巷為東北至西南向,以巷內地勢較高、鋪設石板、過路人雨天行走不濕腳而著稱,成形于清乾隆時期。石頭巷居民善花卉,從政、經(jīng)商者居多,巷道狹長幽靜,似小家碧玉,庭院深深,居民生活悠閑自得。</h3> <h3>陸家灘</h3><div> 東臺河是東臺的母親河。有不少人以為該河西起謝家灣。其實,歷史上的東臺河西起臺城的陸家灘頭。</div><div>1955年11月10日至12月中旬,建設東臺河工程,共挖土方438.8萬立方米,途經(jīng)東臺、城東、四灶、六灶、曹丿、新曹、八里、新曹農場等鄉(xiāng)鎮(zhèn)場,東至弶港蹲門口海堤,全長52.2公里。由于工程浩大,動用了東臺、大豐、鹽城三縣民工7萬人。</div><div>1956年3月20日,東臺至蹲門口輪船通航。</div><div>1958年11月至1959年2月,開挖完成南北向通榆運河東半河(稱“半拉子”工程)。輪船碼頭便由陸家灘頭移至謝家灣(老化肥廠旁邊)。后人亦誤解為東臺河西起謝家灣。</div><div>1957年起建設地方國營造紙廠,原東臺河陸家灘頭至通榆運河段成為該廠排放廢水河,九十年代后逐步被填平,并建成新的城區(qū)</div> <h3><font color="#010101">鼓樓東路 余家小木樓</font></h3> <h3>天福堂巷 南段</h3> <h3>天福堂巷 北段</h3> <h3>1967年天福堂巷4號 徐宅</h3> <h3>天福堂巷 中段</h3> <h3>1982年縣府街天福巷4號 翻建后 徐宅</h3><h3>后左:東臺勞動局辦公樓;</h3><h3>后右:鼓樓大廈。</h3> <h3>1999.03.04 拆遷通知</h3> <h3>1999.03.11拆遷交房</h3><h3>圖:在天福堂巷8號北門居委會門口交鑰匙。</h3> <h3>1999.03.13 東臺日報 第一版刊登 縣府街搬遷,徐鶴森:搬遷交鑰匙第一人</h3> <h3>天福堂巷4號門口</h3> <h3>天福堂巷 余宅</h3> <h3>天福堂巷14號 潘宅</h3> <h3>天福堂巷 楊宅</h3> <h3>鼓樓路牌</h3> <h3>1999年東壩(鼓樓東路),縣府街拆遷全圖</h3><h3>原東臺市人民法院大樓</h3> <h3><font color="#010101">中間的小樓為:1979年10月后重建東臺檢察院時的三層辦公小樓。1986年轉讓給計劃生育委員會,檢察院搬至新民南路9號,現(xiàn)在北海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后邊左起:東臺一招賓館樓、衛(wèi)生局宿舍樓、煙草公司宿舍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下面紅瓦屋面為原東臺鎮(zhèn)兒童服裝廠。</font></h3> <h3>公安局樓 三里橋派出所 朝陽百貨商店</h3><h3>對面為五金公司門市部</h3> <h3>政府宿舍大門</h3> <h3>鼓樓東路</h3> <h3>鼓樓中路</h3> <h3>人民大會堂</h3> <h3>鼓樓路 丁字街</h3> <h3>鼓樓路 丁字路口(老廣播站二層小樓)</h3> <h3>丁字街口(向北體育場)</h3> <h3>紅蘭別墅酒樓</h3> <h3>葡萄巷</h3> <h3>電影院</h3> <h3>電影院出口處</h3> <h3>童家巷</h3> <h3>新東橋 </h3><h3>橋東右邊樹蔭里的大樓:原東臺國營印刷廠</h3> <h3>人民劇場</h3> <h3>東臺(東風)照相館</h3> <h3>三八理發(fā)店</h3> <h3>中十字街 五金公司</h3> <h3>原中國人民銀行 中十字街</h3> <h3>人民西路(鼓樓西路)</h3> <h3>方來巷 東臺劇場對面</h3> <h3>西十字街口</h3> <h3>土地堂</h3> <h3>西十字街</h3><h3>二層小樓原為:永泰祥布店</h3> <h3>東臺鎮(zhèn)幼兒園</h3> <h3>寧樹路(東臺鎮(zhèn)政府對面)</h3> <h3>三元酒家 飯店</h3> <h3>東臺磨擔巷,原東臺鎮(zhèn)醫(yī)院</h3> <h3><font color="#010101">寧樹路</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工人(俱樂部)文化宮</font></h3> <h3>新橋路</h3> <h3>金家墩——位于寧樹路東側、彩衣街南側,是東臺城有名的古文化區(qū)及富商聚集地。巷內一律黃麻條石鋪砌,住戶有金、汪、張、鮑、徐、童等富商,僅汪氏一家就有七個串堂三進,并建有汪氏家祠,從明代延續(xù)至今生生不息。各大戶住房精雕細作,氣勢非凡,為東臺民宅之精品,堪稱“古民居博物館”。</h3> <h3>金墩牌樓巷</h3> <h3>金墩鮑家巷</h3> <h3>金墩老茶園巷</h3> <h3>文廟巷</h3> <h3>新橋河邊</h3> <h3><font color="#010101">大王廟(海河邊)</font></h3> <h3>80年代向陽橋南東,東臺排澇抗旱指揮部(水利局)、大禹商店</h3> <h3>麗都商場</h3> <p class="ql-block">東臺體育場</p><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25日,東臺縣革委會和各公社革委會相繼成立上山下鄉(xiāng)安置辦公室,專門負責全縣知識青年下鄉(xiāng)和城鎮(zhèn)居民下放以及安置等工作,當年全縣共動員1403名知識青年下鄉(xiāng)插隊落戶。圖為“東臺縣動員歡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大會”東臺體育場主席臺。</p> <h3>東臺體育場</h3> <h3>東臺中學南大門</h3> <h3>東臺中學教學樓</h3> <p class="ql-block">1979年東臺師范</p> <h3>老干部活動室 大樓</h3> <h3>人民醫(yī)院住院部大樓</h3> <h3>中醫(yī)院</h3> <h3>供銷商場</h3> <h3>電信微波塔</h3> <h3>東臺電視塔</h3> <h3>望海橋西</h3> <h3>東亭南路</h3> <h3>新東西路</h3> <h3>新東東路</h3><h3>圖:東臺清管所灑水車</h3><h3>左:東臺新東飯店樓;</h3><h3>右:東臺糧食局辦公樓;</h3> <h3>東亭橋</h3> <h3>東臺車站</h3> <h3>70年代東臺輪船碼頭 拖駁船隊</h3> <h3>新東東路全景</h3> <h3>1985年8月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40周年,東臺縣為彰顯新四軍的豐功偉績,弘揚鐵軍精神,決定在城區(qū)東進廣場中央豎立一座“新四軍東進” 雕塑,作者吳為山。</h3><h3>號稱:東臺大馬</h3><h3>現(xiàn)搬至三倉烈士陵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