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初21班知青回憶文章

王錚

<h1>  《六隊青年點的往事記憶》</h1><h3> 作者 黃文軍</h3><h1>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八日,空軍的大卡車把我們十名"不諳世事"而又風華正茂的初中二年級學生,送到了康平縣郝官屯公社錢屯六隊插隊落戶。</h1><h1> 我們五名男同學住在老鄉(xiāng)張大叔家,這里也是青年點的伙房??吹嚼相l(xiāng)用白面烙的"黑餅"和渾和著鐵銹味的燉茄子湯,真的難以安慰每個人的碌碌饑腸。第二天就下地拔花生,我們才知道什么是花生秧和長在地下的"四粒紅"什么樣。收工路上,看那個個都不會走路的狼狽相兒,自己都為自己懊喪。</h1><h1> 春脖子長苦春頭,咸菜疙瘩都舍不得吃,要和上苞米面烙咸菜餅就飯。好不容易有了白面,女同學燒水和面,捍出的過水面,拌上炸的雞蛋醬,吃的那叫一個香。為了改善伙食,我和綽號曹獸醫(yī)的曹大叔,趟過遼河到金家屯買回個半大豬克郎兒,回家發(fā)現(xiàn)還是個"晚劁兒"。養(yǎng)到一百多斤,我們急不可耐殺了豬,吃到了蒜泥白肉、自制血腸。由于每個人都多喝了康平紅茶,聊興愈濃,夜不能寐,嘮起往事一宿天亮。</h1><h1> 五個女同學住在老柴頭家,從人家那邊論,我們房東大叔大嬸成了女同學的二姐、二姐夫。這便宜叫她們占的,男同學變成了"小一輩"。沒關系各論各叫吧,隊里的劉永泰、劉永清、劉永富親哥們三個,老大、老二我們叫大叔、二叔,老三還被我們叫成三哥呢。</h1><h1> 張大叔、大嬸和四個兒子住南炕,我們五個男同學住北炕。大兒子小驢子是隊里的"小半拉子",小兒子四太子話還未會說,卻像模像樣地抽起"哈蟆癩"煙,三兒子三尖子腆起小肚,將尿從南炕直接嗤到了北炕,二兒子大白熊和我搶鐮刀,小手指差點被削掉。我們上工走了,哥幾個抽上了衛(wèi)國的"洋煙兒",用我們牙膏刷牙,弄得滿嘴白沫,辣得哇呀直叫。</h1><h1> 雖然我們都有談得來老鄉(xiāng)伙伴,但我們卻保持著集體串門"的習慣。晚飯后到老鄉(xiāng)家,穿鞋就上炕,喝著二毛錢的茶葉沬兒,看著黑黢掉瓷的鐵茶缸,嘮起天南地北的事兒,溜完茶根出透汗,真是通體舒暢。瘦猴一樣的社員劉永奎,肚里哪有油水,一喝兩暖瓶茶水,肯定營養(yǎng)不良??吹焦纭⒋箨牳刹磕茏谖堇?,喝茶聊天,心想哪日子簡直和神仙一樣。我們終日風吹日曬,饑渴那是便飯家常。記得在挖溝時渴了就用桶鍬"就地打井",手捧著涼水喝,都覺得十分愜意。收工時,望著屯子里泥房煙囪冒出的炊煙,逆風都能聞到黍米飯、土豆、茄子、豆角的清香</h1><h1> 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我們感到了種田人的辛勞。剛下鄉(xiāng)在縣里的同學合影,題首小詩透露出幼稚中的輕狂。"咋看是一驚,志和笑留影。靜思像中事,誰人入眼中"。過去了,一切都過去了,但青春的記憶誰又能忘懷呢?</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br></h3><h1>《一張等了50年的青年點合影》</h1><h3> 作者 盧衛(wèi)平</h3><h1>1968年9月,沈陽20中學初二一班7名同學和外班的一名同學,來到康平縣郝官屯公社錢屯大隊五隊。</h1><h1>下鄉(xiāng)不久,全青年點的同學想照一張合影。正好隊里有一輛馬車去縣城辦事,于是大家就想借這個機會去縣城看看,再照一張合影。因為有兩名同學沒請下來假,合影沒照成。</h1><h1>后來,同學就想借放假回沈的機會,照一張合影??墒?,因為有的同學家搬到了外地,他們急于和家人團聚,這張合影又沒有照成。</h1><h1>又是一年的春節(jié),大家又想借放假回沈的機會照一張合影,讓家在外地的同學晚回家?guī)滋???墒?,因為放假大家都回家,青年點要留一名同學看點。所以,合影又沒照成。</h1><h1>后來,有一名同學隨家去了外地,就沒有機會照合影了。但是,大家心里不著急,因為我們還年輕,機會肯定會有。</h1><h1>可是,下鄉(xiāng)后的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過去了,全青年點的同學沒有機會相聚,沒有機會合影。</h1><h1>去年,青年點里的一名同學的孩子結婚,沈陽的同學感到合影的機會來了。于是,和外地的兩名同學勾通,他們也欣然同意。</h1><h1>于是,我們五隊青年點的8名同學就有了這張合影。</h1><h1>大家相約,10年后再照一張合影。這個可以有。</h1><h1>大家相約,20年后,再照一張合影。這是必須的。</h1><h1>大家相約,30年后再照一張合影。這也是可能的。,</h1><h1>讓我們拭目以待吧!</h1> <h3>  </h3><h3><h1> 《郊區(qū)插隊生活二三事》</h1> 作者 李晶爾<br><h1> 我們郊區(qū)插隊知青是從初一到高三包括夜中共計50人,咱們初二一班有馬琳、劉明艷、王春娥、鄭麗文和我,在68年9月20日來到了東陵區(qū)桃仙公社班家寨大隊插隊落戶。當時,我們是按不同的班級和年齡,男女搭配分到了八個生產小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幾年中經受的風雨遇到的坎坷讓我們刻骨銘心。大家用青春譜寫了一首難忘的知青歲月之歌。</h1><h1> 記得剛去的第一個冬天就飽嘗了什么叫"凍"的滋味,四面透風的土坯房,穿著一身棉衣睡涼炕,帶著帽子和口罩保點暖,清晨雙眼上白霜,喝著露天井和雨雪混合的水,拉肚老得蹲茅房,一凍就是透心涼。更難以忍受的是大隊讓我們這些肩還不會挑擔,手沒勁提籃的知青們去完成一項修建污水的工程。面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山丘,用鎬刨不動,用鍬挖不開,只好冒險用炸藥炸開,然后把草袋子裝滿,背在后背彎著幾乎九十度的小腰板。走在高低不平的小道上,往返搬運著泥土,淚水中夾著汗水,咬牙挺著干下去,有的瘦腿小女生實在干不動了,蛤鋪著摔在地上,沉重的土袋壓在后背,掙扎著起不來,索性就借機趴在冰涼的雪地上喘口氣,到了午休時,吃著涼餅子和咸菜,喝著拔涼拔涼的水來充饑。有時,渴的已沒有水了,就把覆在雪上的臟東西扒拉開,捧上一把剛露出的雪來解渴。</h1><h1> 到了第二個冬天以后,我們又開始和社員一起干一種歇馬不歇車的"絕活",這個絕活可能也是郊區(qū)知青的一種 偏得吧。因離城市近所以每天傍晚,一輛車六七個人把各自準備好的繩子套在雙肩,并駕齊驅地拉著帶有箱套的板車,往返四十多里去市里拉爐灰回來漚糞,為來年開春準備充足的肥料??哲嚾r還有說有笑,可返回時,滿載的重車,全靠我們幾人的稚嫩肩膀,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走起,走一會就是很長一段上坡路,大家就得同心協(xié)力,身體往前傾,腳使勁把住地,忍著雙肩被緊勒的疼痛,頂著凜冽刺骨的寒風,一步步艱難的前行??傻搅讼缕茣r,稍想緩緩勁都不行,只要慢一步就有被剎不住閘的慣性重車碾壓的危險,我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地充當著牛馬。但我們不像牲口能掛掌,我們的腳都磨出無數的血泡變成了硬繭,我們的雙肩都勒出一道道深深的血印,我們的臉上也都留下一片片寒風吹裂的痕跡……</h1><h1> 我們這一代有著說不盡的苦中苦,話不完的苦中情,也正是因為我們經歷這么多本不該經歷的磨難、使我們回城后都珍惜自己的來之不易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成了骨干。我們下到郊外的幾個同學雖然和班里去康平的大部分同學不在一起、但吃的苦遭的罪是一樣的,知青們的汗水和淚水是相同的....。</h1></h3><h1> 下鄉(xiāng)插隊巳50周年了、當年的我們已經到了遲暮之年、讓歷史永遠記住這群曾經千錘百煉摔打過來的堅強知青們吧,他們?yōu)楣埠蛧龀龅呢暙I將會永遠青史留名!</h1><h3>2018-7-1</h3><br> <h3></h3><h1> 《錢屯的記憶》</h1><h3> 作者 張革</h3><h1> 一九六八年九月,沈陽二十中學初二一班九名同學下鄉(xiāng)插隊,成了康平縣郝官屯公社錢屯九隊的知青。</h1><h1>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豈止要過勞動關,更要過生活關。十七、八歲的城里學生從建青年點起,就邁出了挑門過日子的獨立生活腳步。青年點的生活是艱苦的,但有些事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讓人感覺津津有味,不能忘懷。</h1><h3>1 給自己建個家</h3><h1> 剛到農村,我們五個女生被安排在小隊車老板吳寶昌大爺家的北炕住,男生則住進了緊挨牲口棚南側的草棚子里。不久,因吳大娘要臨產了,女生就搬入了隊部的小東屋。那時真盼望快點有個屬于知青自己的房子。</h1><h1> 六九年開春,青年點的建房費和房木指標都批下來了。從沒想過這輩子還要自己蓋房子住的我們真的要和生產隊一起張羅給自己蓋房子了。隊長田玉琢與我們幾個知青關系不錯,對蓋知青點很上心。青年點的房址選在了隊部墻外西南方向,是首屈一指的好宅地。離隊部水井很近,出入非常方便。因為建房資金有限,在縣物資局大院,我們只挑了檁條和兩根梁及坎框木料拉回生產隊,蓋房就開工了。</h1><h1> 李萬鵬、王家儒、王慧凱是男生中非常能干的,隊長又安排了幾個能干的男社員,沒幾天干打壘的三間錢搭子房就立起來了。沒有明樑,檁子上不掛椽子,沒有葦笆,直接上秫秸,秫秸上面覆蓋的是從聶家窩堡拉來的堿土。懂行的社員提醒我們要把土踩實誠了,煙囪根處要處理好,否則會漏雨。爬上房頂,腳下秫秸發(fā)顫 ,嚇得心突突地跳,生怕從屋頂漏下來,踩踩作罷。后來屋頂果然透風,煙囪根下漏雨。</h1><h1> 又過幾天,隊里的木匠把門窗做好也都安上了,窗戶上安的玻玏,挺亮堂。雖然房子檔次不高,但是我們都挺滿意、挺興奮。畢竟我們有了自己的窩了。有了房子,還要圈院套。南墻借助前院社員家的后墻,但給我們青年點的園田主要在房子的四周,所以院子很大。三面墻加起來工程量很大。干打壘的院墻干了好幾天。院內通道兩側都柵上了樹枝籬笆,東西山墻蓋了兩個廁所,西屋距窗戶幾米遠搭起一個雞窩,東側院門南修了一個豬圈。經過辛勤勞動,我們九隊青年點成了一個隊里不多見的相當不錯的好院落。</h1><h1> 從此九隊的九個知青有了自己的家。這個家雖然冬天冷,夏天雨大時漏,但居有定所,心里踏實。在隊長和社員的關照、幫助下,我們完成了獨立挑門過日子的第一步。</h1><h1> 下鄉(xiāng)插隊至今五十年過去了,我先后住過十幾處房子。但是居住在自己參加蓋起的房子里,只有青年點這一次?,F(xiàn)在想起來,都覺得當時小小年紀的我們還真挺有能耐,真挺了不起。</h1><h3></h3> <h1>2 學著過殷實日子</h1><h1>在城里上學時,我們哪管過家里的柴米油鹽。可搬入青年點后,就必須自己做飯,自己張羅柴米油鹽,自己安排生活了。</h1><h1>九隊是大隊里比較困難的隊,十工分也就合六、七角錢。開春女勞力到社員家齊炕洞土,一天才掙六工分,所以六九年年終分配時,點里八個人(王慧凱已隨家走)每人只留了六十元的全年生活費。去掉領取每人六百斤毛糧、隊里分的醬豆、燒柴,所剩無幾。好在我點的伙食長門文倫在校時是我班的數學科代表,籌劃算賬精打細算是她的強項。</h1><h1> 農村各家養(yǎng)雞是家用零花的來錢道。我們在社員家買了二十個雞蛋,王會計家的老母雞給抱的窩孵出小雞崽。不幸的是被野貓咬死了好幾只,最后只剩下六母一公。因離隊部場院近,平時雞自己去刨食是不需喂的,冬季下雪時才撒幾把米,還真省事。雞下的蛋平時舍不得吃,我們從未煮過雞蛋,隔些日子炸碗雞蛋醬就算不錯了。攢下的雞蛋到大隊磨米面時捎上,先賣到供銷社,錢用來付米面加工費。</h1><h1> 六九、七0兩年,每過了端午節(jié),王家儒和李萬鵬都會以每只15元的價格從生產隊抓回兩只豬羔子。白天,隊里的小豬倌給放,晚上,磨米的糠、淘米水、晚飯喝剩的米湯、夏天干活歇氣時女生剜的野菜、秋白菜幫就是豬飼料。到12月下旬,豬都能長到150多斤。</h1><h1> 養(yǎng)豬、雞我們那時根本沒有打疫苗的概念。說來也奇怪村里出現(xiàn)瘟雞,青年點的雞沒事;小白豬長癩,沒上藥不知什么時候就好了。尤其是房前屋后的園子,排列整齊地種上十多種蔬菜,苞米間種豇豆不用搭架,樹枝柵欄邊掛滿扁豆,墻根邊栽上不怕窩風的茄子和向日葵,窗邊種了幾棵葫蘆準備做水瓢,社員看了都嘖嘖稱贊,我們心里當然也是美滋滋的。</h1><h1>秋末,男生在園子里挖了菜窖,女生收拾白菜蘿卜窖儲。每年爛的都比吃的多,可到第二年秋天還是這樣干。</h1><h1>雖然農村生活條件很差,但我們還是保留了好的生活習慣。我在青年點呆了兩年。每天做完晚飯,做飯的同學都馬上把鍋刷干凈放入涼水,用爐灶的余溫溫水,女生每人一瓢洗臉洗腳,從未間斷;每周燒水洗一次頭也成慣例。只是沒有男生的份,苦了他們。</h1><h1>臨近元旦,點里同學準備回家過年。蒸上粘豆包每人拿上30個,殺兩頭豬每人分腰條15斤,高梁米隨意拿。盡管拿不回家錢,帶點吃的回家,也算過得去吧!</h1><h1>農活天天干,日子天天過,青年點過著單調但不愁吃的日子。回憶起青年點的生活,不由得想起已去天堂的李萬鵬,眼淚就禁不住流下來。他當時身體好,能干會干,挑水、抱柴禾、伺弄園子,點里的活沒少干,對女同學體貼照顧。雖然與其他人同令,卻象個哥哥。要是他還活著,我們能坐在一起回憶那段往事該多好??!</h1> <h1>3 學自己做鞋</h1><h1> 農村姑娘下地干活都穿自己做的鞋,還要在婚前做一包鞋留作嫁妝。在女社員影響下,幾個女生都起了自己也做鞋的念頭。從沈陽家中劃拉一些零碎布,回點后,在青年點炕桌上打起了紇布。曬干揭下來后,另一個人再打。女社員很高興幫忙代買了線蔴,紡成蔴繩,剔下鞋樣后,我們幾人就興致勃勃開始學做鞋。</h1><h1> 做鞋工序很繁雜,需要耐心。反正冬閑也沒什么事可做,干脆到社員家熱炕上坐著慢慢干。除了納普通鞋底外,我還學會了納波紋、菱形塊。有原來在家做針線活的基礎,做起鞋來也不困難。我自己做了五雙大绱鞋三雙小绱鞋。在農村三年,除了下鄉(xiāng)時買的一雙解放鞋和一雙棉鞋外,我都是穿著自己做的鞋下地干活。雖然鞋樣不如買的好看,但穿著很隨腳,走路也挺踏實?;爻呛螅覍]穿的三雙新鞋拿出炫耀並作為禮物送了人。</h1><h1> 活了60多年,穿過多少雙鞋誰能記得清。但自己做的八雙鞋的樣子卻深深印在腦海里。一輩子自己就做了這么幾雙鞋怎么會忘記呢。</h1><h1>4、最好吃的黃瓜</h1><h1>炎熱的夏天,下地干了一上午活歇晌回家,真盼著一腳邁進屋門,趕緊喝點涼水解渴。我拿起水瓢掀起水缸蓋,心中頓然一喜。那天是徐蒨民做飯,她尋思大家從地里回來肯定又熱又渴。于是從園子里摘下黃瓜洗凈,泡在水缸里面。浮在水面上水靈靈的鮮嫩黃瓜每人一根,吃時的高興勁就別提了。這是我吃到的最涼爽最好吃的黃瓜。</h1><h1> 青年點的生活比城市家中的生活苦得多,但是靠著青年點大家的辛勤勞動和張羅,我們頑強地生活下來,生活的還算不錯。我為我們青年點在生活上作出的努力感到自豪。</h1> <h1> 《康平 —曾經的家》</h1><h3> 作者,張衛(wèi)國 </h3><h1> 大概是75年,蔚鳳英去了康平,開會時上臺說的第一句話是"康平可真平啊!"這是一片平坦的沃土,生長著純樸、貧窮和落后。上山下鄉(xiāng)我去了康平,后來家里走五.七也去了康平,康平就成了我曾經的家。知青跟家走五七的很少,我是家里缺勞動力,沒有辦法。家里剛下鄉(xiāng)時沒有住的地方,就住在老鄉(xiāng)家里的西屋。后來人家的孩子要結婚,大隊又給找了一家,住的地方比原先的寬綽,就是稍微遠了點。我跟家走后的第一個大任務就是蓋房子。老爹走五七后一直在縣里工作,老媽是會計,剛下去時在公社衛(wèi)生院查賬,后來又去了獸醫(yī)站和供銷社。二弟當時沒有跟家走。蓋房子的任務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國家批了木材指標,生產隊批了房基地,在社員的幫助下很快就蓋好了房子,同時蓋好的還有下屋、豬圈,套了院墻,挖個坑放上石板就成了廁所。墻是土的,炕是土的,甚至屋面防水也是土的,是堿土,顏色越蘭防水性能越好。標準的康平口袋式房子,大約一百平方米,造價七百元。就是照片中的房子,照片是僅此一張,而房子早該不存在了。房子就住了一年多,七二年家里就搬家到了縣里。我家挺幸運,老媽原來體弱多病,下鄉(xiāng)幾年后,病沒了身體好了。另外老爹老媽當時都是四十幾歲,正值壯年,環(huán)境艱苦點也沒啥。年紀大的五七戰(zhàn)士困難挺多,由于缺醫(yī)少藥,尤其是省市一些高級領導干部,年令大身體不好,處境艱難。</h1> <h1>其實走五七當時是有種灰溜溜的感覺。呵呵,犯錯誤了吧!興哉樂禍的人很多。不怪人家說,真的是犯錯誤了。走五七大部分是遼聯(lián)的,老爹也是遼聯(lián)的,好象還是個活躍分子,東工武斗時甚至還給東工小將獻過血。曾當過張正德秘書的老爹?;实慕Y果就是被人扣了有歷史問題的帽子,土改時定的家庭成份也要修改,並且還有外調材料。關健是老爹不承認,承認了是一般歷史問題,人民內部矛盾,不承認是歷史不清。其實倒霉的是我,弟妹們小,沒受什么影響。七八年重新外調,查清了事實,以書面的形式將調查結果通知我家,卸掉了不該承受的歷史包袱。老爹去查當年外調材料的情況,其實當年就知怎么回事,材料末進檔案館的個人檔案,文革后期當做黑材料一把火燒了,也挺好,免得有關人員為此事終身結怨。五七戰(zhàn)士中級別越高的日子越不好過,有位省委的老干部,小個不高,平易近人,說其夫人是反革命,組織上強令其離婚,另一個高級干部,丈夫也是反革命無奈離婚經人介紹兩人重組家庭,倆家孩子合一起一大幫,好不熱鬧。文革后期雙雙平反,各方都要求復婚,更加熱鬧,中國人想消消停停過日子的愿望在當年很難實現(xiàn)。本來家里就不富裕,僅有的幾件家俱在數次搬家中都折騰碎了,返城時一樣象樣的家俱也沒有了</h1> <h1>老爹沒在家,二弟回家了,老媽領五個孩子在家門前的空地上照了一張像,困惑之年的青澀照,真的很親切!老媽現(xiàn)在己經九十歲了,單位的離休干部共有十五人,去年就剩他一個人了,大家都笑她是大令剩女。二弟從小就淘氣,愛打抱不平,文革期間曾同南湖菜刀隊交過手,打傷了人,家里又賠錢又賠不是。下鄉(xiāng)知青時也打傷了連隊指導員。家里回沈陽時先把他帶回來了,按政策安排進了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三弟高中時是個學霸,七七年考上了大學,八六年去了美國,加入了美國籍,兒子成了華爾街金融公司金領,女兒成了紐約另一個金融公司的形象大使,部門經理,女兒的老公也是金融公司高管,兩口子稅后年薪就可以買一套北京學區(qū)房,今年才三十五歲。妹妹排行老四,七七年上了大學,畢業(yè)后一直做技術工作,公派出國工作幾年后回國任單位副總,二000年后去上海淘金,在上海買了兩套房子,把老媽也接去了。今年退休了。老弟高中時也是學霸,七八年考入北大,畢業(yè)那年成了國家第一批公派出國研究生,在日本完成了碩士學業(yè),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加入了瑞典國籍?,F(xiàn)在是一所經濟研究所的所長,大學終身教授,曰本一所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前幾年在經濟學界世界排名進入了前五十名。我問他每天都干什么,告訴我每年寫論文和參加世界各地的學術交流占用的時間挺多,講課和處理日常工作也需要一定時間,順便把世界轉了幾圈,美食吃了幾遍。家里的所有人都沒有忘了康平,都回過康平,看看康平的朋友,住過的地方,念過書的學校。今天全家人的努力或許就是當年落魄時康平大地對我們能夠寬容收留的回報。謝謝康平,我曾經的家。</h1><h3>2018-7-16</h3> <h1>《50年前的回憶》</h1><h3>作者 黃文軍</h3><h1>蛙鳴秋燥</h1><h1>人老清晨早</h1><h1>車行遼北高速</h1><h1>年近古稀的人們有說有笑</h1><h1>是為重返農村再相聚</h1><h1>不,是要把逝去的青春尋找……</h1><h3><br></h3><h1>五十年前</h1><h1>狂熱未褪盡</h1><h1>稚氣寫在臉上</h1><h1>卻都書生意氣風華正茂</h1><h1>風沙彌漫的下鄉(xiāng)插隊路上</h1><h1>些許激情、些許惆悵……</h1><h3><br></h3><h1>知識青年</h1><h1>共同的稱號</h1><h1>拔花生個個手掌血泡</h1><h1>晚上競要"拽貓尾巴上炕"</h1><h1>數九寒天掄起十八磅大錘</h1><h1>脫掉老棉襖熱汗往外冒……</h1><h3><br></h3><h1>春種夏鋤</h1><h1>鳥兒在鳴叫</h1><h1>一眼望不到頭的高粱玉米地</h1><h1>哪個是苗,哪個是草</h1><h1>腰酸背疼腿抽筋兒</h1><h1>有個人接地頭的感覺真好……</h1><h3><br></h3><h1>干打壘房</h1><h1>冬天像冰窖</h1><h1>睡夢中戴皮帽捂口罩在火炕上烙</h1><h1>女同學真像老大姐</h1><h1>喂豬做飯收拾家兒</h1><h1>知青點里生活井井有條……</h1><h3><br></h3><h1>黍米飯玉米餅</h1><h1>大白菜用大醬在煱灶里燒</h1><h1>大刈刀割柴草</h1><h1>夜半三更拉耙簾子冰上跑</h1><h1>倉里有糧院里有柴</h1><h1>缺油水的肚子老是不爭氣的叫……</h1><h3><br></h3><h1>知識渴望</h1><h1>心中的理想</h1><h1>幾本小說已被翻破不像個樣兒</h1><h1>赤腳醫(yī)生民辦教師</h1><h1>知青身影在衛(wèi)生所小學校</h1><h1>文藝宣傳隊的歌聲在場院上空飄……</h1><h3><br></h3><h1>殺年豬做豆腐</h1><h1>紅茶在火盆上熱氣冒</h1><h1>集體走訪老鄉(xiāng)家串門</h1><h1>穿鞋上炕盤腿把嗑嘮</h1><h1>幸福生活的期昐</h1><h1>才是老百姓的追求目標……</h1><h3><br></h3><h1>臉朝黃土背朝天</h1><h1>兩頭見不著太陽</h1><h1>知青也當上了生產隊長</h1><h1>入黨了責任在肩</h1><h1>挑重擔無私奉獻</h1><h1>為的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h1><h3><br></h3><h1>為什么回城幾十年</h1><h1>那土坯房"黑泥白水黃干道"</h1><h1>還讓人魂牽夢繞</h1><h1>是當年的激情燃燒</h1><h1>還是心中的淚痕難以抹掉</h1><h1>不,那是盼脫貧走共同富裕大道……</h1><h3><br></h3><h1>下鄉(xiāng)康平的幾年</h1><h1>本不該有"無悔"和"有怨"的爭吵</h1><h1>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h1><h1>吃苦拼博相伴著共和國成長</h1><h1>上下求索道路曲折</h1><h1>老照片中鐫刻著我們年輕的模樣……</h1><h3><br></h3><h1>走進了新時代</h1><h1>過去的事誰又能忘</h1><h1>每代人都有各自的責任與擔當</h1><h1>共產黨人就是那浴火重生的鳳凰鳥</h1><h1>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h1><h1>秀美山川正在向著我們微笑、微笑……</h1><h3><br></h3> <p class="ql-block">  &nbsp;</p><p class="ql-block"><br></p><h1> 《我的知青歲月》</h1><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錚</p><p class="ql-block"><br></p><h1>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想起詩人艾青的這首詩、我常常感慨萬千 我在1968年下鄉(xiāng)插隊到遼寧省康平縣郝官屯公社錢屯大隊,當時只有17歲、六年的知青生活艱苦卓絕、刻骨銘心,我對康平這片土地雖然愛的沒有如此深沉,但年過花甲回憶起往事還是常常飽含淚水,因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曾留在哪里,有許多美好的回憶值得我一生去珍藏。</h1><h1>1 少小離家不知前路有多少風和雨</h1><h1> 1968年9月18日那天早上沈陽市20中學校園紅旗招展、我們每個人都到校集合準備做大汽車到下鄉(xiāng)所在地康平。我當時心情很復雜、既想離開家又舍不得離開家,父親被懷疑是"特嫌"已被隔離審查、我那時年紀小、雖然不太相信組織結論但又暗暗祈禱父親千萬別真是特務。事隔多少年改革開放了、非常羨慕那些有海外關系的人、就問父親:你那些臺灣同學一個也聯(lián)系不上了?咱也去臺灣玩玩,父親說:沒有、組織已做結論都是假的。當初沒有海外關系硬說有、現(xiàn)在想有海外關系又沒有了,叫人無語。媽媽怕難過沒有送我,由我姐夫推著自行車帶個柳條箱送我到了學校。媽媽臨走這幾天為我買了不少日用品盡量給我做好吃的,因為這一走不知何時何月才能回來、但因為思想有壓力嘴里惡苦一點都吃不下去......。</h1><h1> 大汽車穿過了城市的喧囂一路向北,沒有詩和遠方、只有滿目荒涼、越走心里越涼心想怎么這么遠、怎么回家???中午不知到了什么地方開始吃飯,我們都拿出了家里帶來的飯菜坐在汽車行李上吃,因為這一走不知啥時候才能回來雖然那時物質條件非常緊缺但各家準備的都比較豐盛、給我印象很深的是看見同學關大飛躲在一個角落里打開飯盒里面裝的是買的油條、他父親關繼武、八級干部已被打倒,很明顯家里早已沒人給他做飯了也沒人來送他、我遞給他一張蔥油餅、他狼吞虎咽地吃了說好吃,他說已有半個多月沒吃著家里做的飯了盡在外面買著吃,我的內心感到一陣悲涼。果然大飛最后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回城了,那是后話。</h1><h1> 天黑的時候我們到了錢屯大隊分到六小隊,社員們已做了準備歡迎我們、我們男生暫住張大叔家伙房也設在這,這里沒有電,有的老鄉(xiāng)甚至沒見過汽車,還記得第一頓晚餐由社員朱祥給我們烙的白面餅燉的茄子、茄子在大鐵鍋的氧化作用下變成黑色的了,(原來北炕的大鐵鍋就是熱豬食的)白面餅也烙成黑呼呼的我們大家借著昏暗的油燈吃了第一頓飯、心情是五味雜陳,每個人只有湊到油燈下才能看清嘴臉、不少老少社員圍著我們像看西洋景一樣看著我們吃飯,此情此景終身難忘。</h1><h1> 下鄉(xiāng)后不久,我們知青就開始自己做飯,基本都是由女生輪流做。其中一個叫李淑芬的女生,總是戴著厚厚的近視眼鏡,由此還鬧出了一段笑話。</h1><h1> 農村的飯菜大部分都是一鍋出。先在大鐵鍋里燉好萊,然后在鐵鍋四周貼上大餅子,由于掀開鍋后總是熱氣騰騰,所以濕氣難免會蓋上眼鏡。李淑芬有一次在做飯的時候,竟然把大餅子貼到了火山墻上,可她自己卻渾然不知。吃飯時,李淑芬明顯感到大餅子少了幾個,也沒好意思吱聲。等到大家都吃完飯后,房東大嬸忽然發(fā)現(xiàn),怎么墻上還有大餅子呢!此事成為了笑談,在全隊社員里流傳了很久。</h1><p class="ql-block"><br></p> <h1>2"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些事</h1><h1> 下鄉(xiāng)的第二天我們就主動參加勞動,當時正值秋收我們都去拔花生,由于沒干過個個累的腰酸背痛、兩雙手全是血泡,社員笑著說今晚你們就拽貓尾巴上炕吧,真是連上炕睡覺的勁都沒有了。第二天隊長又安排我去跟車送地瓜,扛100來斤麻袋的地瓜時因要使緊抓緊麻袋角才能扛上肩,雙手血泡全都擠破了穿心的痛。但再艱苦也要杠住、不為別的只為尊嚴也不能落后。春天鏟地更是幸苦,春天的夜很短、起早貪黑,有多早有多黑?夏至時節(jié)好像凌晨兩三點天就亮了,四點多太陽肯定升起來了,晚上九點多才落山。社員們也真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工時間足有十五六個小時。早晨四點下地就得三點多起床吃早飯一類的,晚上九點多收工回到村里吃完晚飯也就十點多了,每天睡眠時間頂多四個小時,天天困死了。由于晚上隊里還要開會、半夜回青年奌剛睡一覺隊里就開始吹哨上工了、打頭的社員叫劉永清、為人精悍、鬼點子多外號叫二鬼子、每天天不亮就吹哨下地一天比一天早、和高玉保的《半夜雞叫》一樣、給我們困的要命、但就這樣我們青年奌幾名同學沒一個掉隊、沒人休一天工整個春耕大會戰(zhàn)都堅持下來了。經過二個春夏秋冬我們農村的活基本都會干了,個個都評上整勞力工分。記得青年點剛蓋好的第一年冬天,我們就像生活在水晶宮里一樣,墻面結著厚厚的霜,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所以我每天都戴著一頂狗皮帽子睡覺。當時青年點有一缸酸菜,凍得杠杠的。</h1><h1> 寒冬里北風呼嘯,青年點"干打壘"房頂的秸桿葉子嘩嘩作響。我們睡在南炕上,戴上棉帽子和口罩,躺在燒熱的炕上進入夢鄉(xiāng)。清晨起來卻發(fā)現(xiàn),北炕上洗臉盆里的水早已結冰。那可真是被窩內外"冰火兩重天"?。?lt;/h1><h1> 我們六隊的青年點建在錢屯北面的半拉山,北高南低的地勢使我們經受了一次暴風雨的洗禮。夏季悶熱,睡夢中電閃雷鳴,狂風暴雨不期而至。記得有一次勞累了一天之后,每個人都疲倦極了,如果休息天趕上下雨,那可就真是雨后清涼好睡眠了。</h1><h1> 天亮了,這時不知誰喊了一聲:"唉呀,鞋怎么都動起來了。"原來是后山墻被老鼠盜了個洞,雨水由鼠洞進入北炕,又從北炕門灶口進入屋內。大家趕緊起身,跑到灶房間打開大門,雨水順著房門奔涌而出。一場"水漫金山"讓大家虛驚一場。</h1><h1> 下鄉(xiāng)最苦的是勞動關。上冬時,大隊的葦廠收割后,就放開讓大家收葦葉子做柴燒。當天晚上全村出動,每人都扛著大爬犁在蘆葦蕩里走,一干就是一夜,等到天亮才有馬車給我們拉回去。</h1><h1> 這一夜我們干得是天昏地暗。上半夜還好,大家都還有點勁兒,干得是渾身冒汗,棉衣和棉褲里也全是汗,大頭鞋都濕透了??傻搅撕蟀胍咕投几刹粍恿耍煌O聛?,空蕩的蘆葦蕩北風呼嘯,全身立刻變成冰棍,想活動活動都沒有力氣。好不容易熬到了五更天,天突然特別冷,風像刀割一般,直到那時,我才真真切切領教了什么是五更寒。</h1><h1> 天大亮了,隊里的馬車來了,我們坐在高高的蘆葦垛上。女生李素文們困極了,從車上摔下來都不醒。因為馬車是在水庫的冰上走男生們則扯開嗓子,唱著"冰雪覆蓋著伏爾加河,冰河上跑著三套車……"</h1><h1> 農村的階級斗爭形勢也和全國一樣 ,我們每天起早下地、晚上回來吃過飯又要參加隊里政治學習或批斗會、本來覺就不夠睡、非要在隊部那煙氣騰騰的屋里熬到半夜、上面叫批林批孔、社員們都不知道孔子是誰,更不清楚為啥要點燈熬油的批1000多年的死人。我實在覺得無聊就躲在角落里裝著記筆記畫鉛筆速描畫,看見誰畫誰,一次畫起農村故娘小芬被人看見畫者無意被畫者有心,40多年后小芬還記得我開會時畫她了、我早己忘到九霄云外了、也好后來社員們都知道我會畫畫、大隊、公社有畫畫的任務都推薦我去。我也就冒充會畫畫濫宇充數去了,只為混個工分。</h1><h1> 還有個趣事記得有次開憶苦思甜會請老貧農閆海給社員和我們講舊社會給地主當長工時遭受的苦難、說到悲傷之處淚流滿面,我們也深受教育,但突然又說:我們那時農忙時長工的伙食,大米小豆干飯豬肉純粉條管夠造,說的大家鄂然了、讒的肚里咕咭響、隊長只好說下次再講吧、后來每次到公社講用隊里都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說那段了。</h1><h1> 再有房東大叔給我們講如何參軍支緩前線、說當年把村里的青壯年都集中到隊部坑上坐好、讓大家發(fā)言報名,見大家誰也不坑聲、就再外屋猛燒坑、熱的誰受不了、一抬屁股、好了就你了,房東大叔就這樣被送上了前線、后來負傷回鄉(xiāng)享受殘軍待遇,我想這是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又一個版本吧。</h1><h1> 當然張大叔說的肯定是個別地區(qū)的個別現(xiàn)象,我堅信沒有老百姓的真心擁護、勇躍支前、共產黨是打不下江山的。再有雖然閆大爺因沒有文化造成憶苦中鬧出點笑話我們都理解,也還是深受教育的,記得為此青年奌還做了億苦飯來憶苦思甜、但大家肚里一點油水都沒有、能憶出苦來但思不出甜來,其結果誰也不愛吃。</h1> <h1>3 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芬</h1><h1> 我們六隊社員有個小姑娘叫小芬,提起她我想起了李春波的一首歌"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的美麗又大方,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咱隊的小芬眼睛不大,辮子也不長、但聰明伶俐招人喜歡、和我們知青點走得很近。我點不少男同學女同學都和小芬處的很好,一起勞動、一起打鬧,我們也常去她家喝茶嘮嗑,小芬的父親叫王振山、在我們六隊是響當當壯勞力、活計好、頭腦夠用、為人熱情、但就因為娶了地主的女兒做老婆,因為一直不得志,后來到縣城上班給人做飯、聽說得糖尿病死了。</h1><h1> 小芬更慘、得了牛皮癬不說、又股骨頭壞死,我最后一次回錢屯小芬拄著拐杖出了接我、我一看整個一個蒼老的老太婆、當年那青澀活沷的容貌己全無,小芬說:從你打來電話說要來我就一直盼你們、怎么就你一個人來、沒把李素文、張力達他們帶來你說話不算數,我無語。小芬還幸福的回憶說當年在隊部開會你還畫我了呢,我說:傻Y頭、不光畫你你旁邊正挨批斗的富農潘世信老爹我也畫了......。</h1><h1>看到小芬如今這個樣子、我真是五味雜陳、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下鄉(xiāng)30周年那次回錢屯去小芬家看她,她那時己嫁給了一個非常老實的農民。她當時沒在家后來給喊回來但死活不進屋,在外面哭了、是女生出去硬給她拽進來的。原因是牛皮癬把臉都毀了,她又高興我們來想見我們、又不愿意讓我們看見她這般模樣,我深深的理解。</h1><h1>4 在大隊文藝宣傳隊那段日子</h1><h1> 在錢屯大隊文藝宣傳隊那段日子我是深深懷念的, 己經不記得哪年是什么原因我混入了這個革命隊伍里、在日日夜夜的排練演出過程中、我和宣傳隊的同學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h1><h1> 我感謝在那艱苦的曰子在我思想最沉淪情緒最悲觀的情況下宣傳隊接納了我,因此我對王英杰、譚錫鈞、李長虹等同學至今仍心存感激之情。宣傳隊像個大家庭一樣,大家都把它當成"自己家"來維護,每天都是早三點半起來下地,晚上收工吃飯后去大隊部排練節(jié)目,排練到10點多鐘、像小來虎屯的閆希敏、高家的冀玉東兩個女生要獨自一人摸黑走三里路回到青年點睡覺,第二天照常上工。譚錫鈞作為編導毎天下工后要獨自冥思苦想編寫節(jié)目到深夜,李長虹要獨自去編導、王英杰老大姐做為隊長仼勞任怨為我們組織演出服務、還要和上級領導溝通,像一個老母雞一樣護著我們這群低年級弟弟妹妹們,去老山頭敬老院慰問演出是拉練走去走回的,去公社、去瓦房大隊、去縣里演出我們都獲得好評,這一切都歷歷在目。在宣傳隊里鍛煉了我的音樂細胞,發(fā)揮了我們的才能,提升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宣傳隊沒有歧視只有平等,在宣傳隊里沒有痛苦只有歡樂,在宣傳隊里磨煉了身體和意志,在那沒有夢想的年代里靠著宣傳隊同學們的抱團取暖及相互遮風擋雨共同渡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大隊文藝隊是我們全體共同的結晶,這種晶體一直延續(xù)至713結束,難忘同學加戰(zhàn)友的情意至今不能忘懷。</h1> <h1>5 懷念戰(zhàn)友</h1><h1> 我們青年奌共10名同學,5名男生5名女生、如上面照片、咱點的女生值得點贊、雖然大多出身普通百姓家庭但誰也沒干過如此繁重的農活,都非常要強、不甘落后。記得她們輪班做飯,要到很遠的7隊隊部去挑水,挑水的扁擔繩挽了一扣還是前后一晃就墩地,在城里誰也沒挑過水啊、貼大餅子她們的手不夠大常是卷著袖子連手臂一起甩,澇高梁米飯她們是蹲在鍋臺上才能夠著使上勁。一顆平常心伴隨她們在淡定中成長,經歷著繁重農活和知青抽調風波盡顯出隨和寬容,幾位女生潔凈的心靈從不與人爭鋒,在友情中接納同學,"盡人事,聽天命",不抱怨,單純樸素,活出她們的人品,人緣,人情,提煉出苦樂年華中的人生境界,不幸的是我點的兩名女生張學軍和申秀云都英年早逝。特殊的年代讓有的同學為了生存忽視了愛情、但也有人為了那份信念在農村堅守了多年,5隊點劉坤同學一個人在張強公社教書、孤獨的堅守多年終于也回城了叫人敬佩。也有人在仕途和愛情之間背叛了愛情。整個錢屯大隊有我們初21班四個小隊、每個小隊都有很多難忘故事、恕我不能一一道來。</h1><h1> 人生如夢、世事難料、原來我班身體最棒的關大飛、李萬鵬競早早夭折,而一直體弱多病的小耀子現(xiàn)如今身強力壯成了合唱團的主力。更值的一提的是74年我們知青大部分都回城后我班年紀最小的女生王沈生為了信念甘愿最后一個斷后回城,經歷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想想都不寒而慄。我很想寫一篇《王沈生在1975》文章來回憶那段日子、但苦于沒有資料未能實現(xiàn),還有李長虹原來是我班文藝委員、能歌善舞、是大隊文藝宣傳隊的中流邸柱、從七一三回來后抽調到縣文藝隊成了當家花旦,二人轉"小鷹展翅"唱紅了康平大地。但小鷹仍要飛的更高,1975李長虹響應縣委號召又自愿重返農村當上大隊干部生產小隊長,結果不幸在勞動中將手軋斷只好回城,據悉鄉(xiāng)親們提著百余斤雞蛋和罐頭來看望相送……。</h1><h1> 特殊的年代人各有志,如果說沈生和長虹是在拿青春賭明天,我祝愿她們的真情換來此生幸福。保爾柯察金說過: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沈生和長虹都和我共事多年我很了解、她們都是有志向、有抱負有理想不甘平庸的女孩、盡管個人的努力在那個大氣候下顯得那么無力、但她們還是堅強地屢敗屢戰(zhàn)。不管如今怎樣、我想當她們回首往事的時候,能為自己有那樣一段經歷而自豪。她們沒有虛度年華沒有碌碌無為,她們那段青春比我們更豐富、比我們更精彩,值得我們追憶。,</h1><h1> 幾十年過去,回想和思念交織在一起,歡樂和痛苦也交織在一起,同學們的青春面容,給我感受深切,無論風雨變遷始終鮮活。寫到此我已淚流滿面、天堂里沒有痛苦只有我們讀書時的歡樂、大飛、萬鵬、張學軍、申秀云你們安息吧、來生我們還做同學....。</h1> <h1>6 夢回七一三</h1><h1> 提起七一三工程,每個參加過的人都會心緒澎湃,因為七一三工程是一座熔爐、它錘煉了我們這群年輕人的筋骨、凈化了我們的靈魂、如果說我的一生、除了知青下鄉(xiāng)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外、還能讓我魂牽夢繞的經歷就是713那段悲壯的日子了。</h1><h1> 1971-1972年我們錢屯部分知青和宣傳隊因國家要修一條戰(zhàn)備鐵路、分二批隨郝官民兵連去了建昌、在揚家仗子扎營、建昌是遼寧最貧窮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我們民兵的條件更可想而知、從春到夏從秋到冬整整干了一年、從推土方、炸石塊、護橋坡、到勝利通車。我們和民兵同吃、同住、同勞動、真真切切的和貧下中農打成了一片。</h1><h1> 那時我們宣傳隊是邊勞動,邊教歌、邊排練,邊演出。記得每次勞動中間休息時宣傳隊女生就扔下鐵锨顧不得喝水擦汗,教全體民兵唱歌,每周一歌。唱完了接著干活。中午民兵都能休息睡一覺、而我們宣傳隊利用午休時間排練,下午照樣出工、很累很困但都還堅持扛過去了。最累一次要數小啦溝大會戰(zhàn)。一夜整整一夜呀!每次背一袋石頭翻過一座山、肩膀磨出了血、嗓子里一股腥味,腿肚子直轉筋,干了一夜,汗水浸透了衣衫,第二天早上獨立班女戰(zhàn)士看到自己的白底襯衫都變成黃色的了,艱苦的勞動己完全超出了她們生理和心里的極限、??受著不能??受的勞累,真是可歌可泣、在這里我向咱班七一三女生表示深深的敬意。類似這樣的大會戰(zhàn)、不計其數、其慘烈真的不能用語言一一敘說、但也就是這艱苦生活磨礪了我們的意志、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知青抽調給我們宣傳隊一個名額、我們大家都考慮隊長王英杰老高三年紀太大了,真應該回去、又想到譚錫鈞家庭包袱太重了、如果在我們宣傳隊走不了今后更難了,因此大家極力推薦他們兩人都走、最后領導理解果然如愿。我想抽調回城是知青一輩子大事、替別人著想只有我們宣傳隊這個集體了。</h1><h1> 這一年是我們在農村鍛練記憶最深的一年、雖然事隔己40多年、但仍歷歷在目。本意做個影集回憶消遣一下、但在和同學們溝通的過程中我被深深的震撼了、幾次夜不能寐、原來每個人對此段經歷都是那樣刻骨銘心、幾次修改文章都覺得不能把當年的悲狀完全表述出來、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在我的腦海里翻騰、713精神真的永遠值得我們珍惜、713經歷我們永遠不會忘記。713戰(zhàn)友的友情終身難忘。如果今生還有機會、我們一定重回駐地看看、看看我們修的那段魏塔鐵路、了卻我們心中的鄉(xiāng)愁、既使今生不能如愿、既使什么也看不到了,但713永遠在我心中。</h1> <h1>7 今宵夢醒何處</h1><h1> 詩人賀敬之在《回延安》里寫到:"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在這里!感情如此強烈!我回沈陽后許多年,也經常夢到又回錢屯了,不過基本上都是噩夢,醒來后,定定神,確認自己是睡在沈陽的家里,才長出一口氣,緊縮的心才又放下了了。記得最清晰的一次夢見我又和六隊社員在西大道鏟地、就我一個知青我穿著從七一三發(fā)的舊軍裝、我在前面低頭鏟后面老農劉永泰問我:王錚你不是抽調回城了嗎?怎么又回來干活了?我直起身說:我也不知道啊、我們都回沈陽上一陣子班了,又說那次抽調不算數了,所以回來了,夢里和真事一模一樣。醒來后擦了把冷汗趕緊上班去了。</h1><h1> "幾年的插隊生活我們確實吃了一些苦,不過這些苦也就是廣大農民的正常生活,廣大農民也沒想過到哪里訴訴苦。我們也最真實地了解了中國社會最底層的狀態(tài),了解了五花八門的人生百態(tài),肉體和心靈確實受到了磨練。回到沈陽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眼中任何困難都不是事兒了,有些別人眼中的困難,在我看來是這點兒算的了什么!記得有人模仿京劇《紅燈記》中的一句臺詞,"有知青這碗酒墊底,什么樣的酒我都能對付!"這是北京一個知青回憶插隊生活的一段話我很認同也很欣賞,地確這樣、中國有13億人口有10億多農民,還有那么多還鄉(xiāng)青年他們不能計算工齡更不能進城,他們又是怎樣想的哪?另外正是有知青這碗酒墊底、能讓我回城到工廠后依然努力奮斗,很快入黨、提干、上大學。細想起來和下鄉(xiāng)這幾年的吃苦磨練是分不開的。</h1><h1>8 重回故地</h1><h1> 2016年10月22日,我又重新回到了當年下鄉(xiāng)的地方,因為母親當年去世,我的心情很愁悵、想起母親晚年說的話:當年你下鄉(xiāng)幫過你的老鄉(xiāng)別忘了,滴水之恩要涌泉相報、因此我決意回舊地看看。</h1><h1> 在錢屯的這兩天,我走遍了六隊全體社員家,我能從心底感受到六隊老鄉(xiāng)們的熱情。我們坐在熱乎乎的炕上,喝著康平紅茶,抽著卷煙,興奮地嘮家常,好像又回到了當年下鄉(xiāng)時的情景,感覺真好。</h1><h1> 幾十年過去了,他們沒有忘記我們68屆這撥知青,還能叫出我們每個人人的名字,關切地跟我打聽著大家的情況。我戴上眼鏡,和每一個老鄉(xiāng)擁抱,仔細在他們身上尋找之前的模樣。當時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小伙伴,早已變成了和父輩一樣的老頭兒,我感嘆歲月的無情。</h1><h1> 我回到了房東大嬸家,大嬸己老年癡呆像我母親晚年一樣,四個兒子老大腦血栓、老二還好、老三己夭折、老四流落他鄉(xiāng)。我拉著大嬸的手無言以對。還有老曹二嬸也生了四個兒子叫文武雙全、我們下鄉(xiāng)的時候就她就委在坑上,現(xiàn)在雙目失明已91了,但不糊涂至今記得咱點張衛(wèi)國。我也去了當年打頭的二鬼子家、劉二叔己臥床不起。嘮起往事二鬼子說:當年給你們累壞了吧?我也是身不由己啊。劉二叔的小兒子到是滿岀息的為人師表當上了鄉(xiāng)村小學教師,我笑著問他:你給學生們講過高玉寶的《半夜雞叫》課文嗎?孩子一臉茫然。</h1><h1> 那晚我和這些兒時伙伴徹夜長談,聊到了很多過去的事情,因茶水喝多、一起像兒時那樣去外面站成一排對著大地撒尿,月光如水田野里陣陣清香撲鼻農村的空氣真好、真爽。我抬頭仰望當年的那片天空,依舊是繁星密布,又明亮又清晰。</h1><h1> 六隊青年點的舊址是我最想去的地方現(xiàn)在已經成了廢墟,后邊蓋成了小學校了,只有野草在瑟瑟的秋風中訴說當年的往事,似乎在告訴這里玩耍的小學生,四十多年前,這里曾經住過10名十七八歲、充滿著青春氣息的年輕知青。他們的青春和汗水灑在這里,他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留在了這里。如今,當年的六隊知青只剩下8名了,也都變成了爺爺奶奶,但他們在遠方仍向這里眺望、在夢中牽魂,沒有忘記這個地方。</h1><h1> 在我即將離開錢屯的時候,一個老鄉(xiāng)對我說:"這回你退休了,有時間,沒事常來。"我嘴里答應著:"好,一定來!"但當我的車駛過西大道,眼晴就濕潤了,因為我心里知道,再來真的不容易了,畢竟我們的年齡都不小了,說不定這就是我今生最后一次來這里了。</h1><h1> 別了,錢屯;別了,年輕時的伙伴;別了,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別了,我青春的記憶!</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