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夜走拉薩逐綺羅,有名蕩子是汪波;</h3><h3>而今秘密渾無用,一路瓊瑤足跡多。</h3><h3><br></h3><h3>----倉央嘉措</h3> <h3>有人說,每一個還沒有去過西藏的人,都深信有一天會踏上那片土地,每一個離開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還會回去,其實你和西藏的距離就差那一點沖動而已。</h3><h3><br></h3><h3>如果要問,為什么要選林芝作為入藏的首選之地?理由很簡單,因為林芝地區(qū)風景秀麗,被稱為西藏的江南,也因為這里的海拔高度相對較低,因此容易成就沖動后與西藏的零距離接觸。</h3><h3><br></h3><h3>于是,我們一行 12 人就是從林芝開始西藏之旅,滿懷初心,一路瓊瑤足跡多。</h3> <h3>措木及日湖又稱“冰湖”,是一座古冰磧湖。位于林芝地區(qū)八一鎮(zhèn)西北方向 24 公里,海拔約 3400 米,是八一鎮(zhèn)最近的一座古冰磧湖,湖區(qū)以冷杉和金竹為主的原始森林保護完好,是天然的氧吧。</h3><h3><br></h3><h3>措木及日景區(qū)景觀帶長 20 公里,由于海拔的變遷,自下而上形成了灌木林、沙棘林、花海、竹海、冷云杉林海等不同海拔段生長的垂直植物布帶。</h3><h3><br></h3><h3>措木及日原先是一個伐木場,長期以來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停止砍伐,自從 2013 年開辟為措木及日景區(qū)以來,因其高山冰湖而迅速走紅。</h3><h3><br></h3> <h3>南迦巴瓦峰充滿了神奇的傳說,因為其主峰高聳入云,當地相傳天上的眾神時常降臨其上聚會和煨桑,那高空風造成的旗云就是神們燃起的桑煙,據說山頂上還有神宮和通天之路,因此居住在峽谷地區(qū)的人們對這座陡峭險峻的山峰都有著無比的推崇和敬畏。</h3> <h3>南峰地區(qū)地質構造成因和變化及其在地學上的重要地位也絲毫不遜于“驚心動魄”這幾個字,尤其是對于初次入藏的人來講,即便是景區(qū)所在 4720 米的海拔高度,稍微看一下這位哥們的表情就知道,這絕對是個令人生畏的數字。</h3><h3><br></h3> <h3>魯朗林海是中國三大原始森林之一,魯朗藏語意為“龍王谷”、也是 “神仙居住”的地方。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織評選的“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南迦巴瓦峰獲得中國最美的十大山峰第一名。</h3><h3><br></h3><h3>身處色季拉山的懷抱中,不僅可以領略魯朗林海的浩瀚壯闊,在山頂上還可以遙望恬靜的南迦巴瓦神秘女神的輪廓,是無數驢友為之沉醉的畫面。</h3> <h3>巴松措在藏語中是“綠色的水”的意思,湖面海拔 3700 多米,湖面面積達 6 千多畝,位于距林芝地區(qū)工布江達縣 50 多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峽深谷里,是紅教的一處著名神湖和圣地。</h3><h3><br></h3>巴松措景區(qū)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場、文物古跡、名勝古剎為一體,景色殊異,四時不同,名類野生珍稀植物匯集,實為人間天堂,有“小瑞士”美譽。<h3><br></h3><h3>在 1994 年被評為國家風景名勝區(qū),同時被世界旅游組織列入世界旅游景區(qū),2001 年被國家林業(yè)部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號。</h3> <h3>生殖崇拜是錯宗寺最明顯的特征,在錯宗寺大門前左右各置一男女生殖器。生殖崇拜是西藏一種自然崇拜的古老習俗,蘊含了“人丁興旺”的寓意祈望。在整個西藏1700多座寺廟里面,只有兩處寺廟門口有該物供人膜拜,另外一個也是隸屬于寧瑪派的寺廟喇嘛嶺寺。</h3><h3><br></h3>錯宗寺是巴松措景區(qū)的核心旅游資源,可以說錯宗寺因巴松措而聞名,巴松措因錯宗寺而生輝。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作為巴松措景點的核心旅游資源,錯宗寺是游客們不容錯失的必到景點。 <h3>這位藏族小帥哥在落葉中隨手撿起了一片帶有“蛇”圖案的落葉, 相傳扎西島上“字母樹”自然形成的藏文密語,會顯現有緣人的相關信息,無巧不成書的是,原來這位藏族小帥哥的生肖竟然是屬“蛇”。</h3> <h3>錯宗寺,藏語意為“湖中城堡”,坐落于巴松湖湖心島上,建筑面積約 2000平方米。其歷史,一說有1500 多年,始建于吐蕃時期。另一說是始建于唐朝末年,由寧瑪派著名高僧桑杰林巴主持興建。</h3><h3><br></h3><h3>據記載,到松贊干布(617-650)時,藏族文化才有顯著發(fā)展。佛教也從他這時候開始進入西藏。由此推算,錯宗寺至今有 600 多年的歷史的說法感覺比較靠譜。</h3> <h3>錯宗寺的傳說就數之不盡,現在沿順時針方向轉島,還可以看到格薩爾王戰(zhàn)馬留下的蹄印、揮劍于石頭上留下的劍痕、桃抱松、已經廢置的水葬臺、樹葉上有自然形態(tài)的“字母樹”、蓮花生洗臉的神泉……可謂步步有神奇。</h3> <h3>乃欽康桑峰是電影《紅河谷》的拍攝基地,《紅河谷》的歷史背景是20世紀初的江孜保衛(wèi)戰(zhàn),美麗的羊卓雍錯、卡諾拉冰川、宗山城堡和白居寺等壯麗景色通過影片的鏡頭,讓全世界看到了一個魅力四射西藏,乃欽康桑峰同時也是電影《云水謠》拍攝地。</h3><h3><br></h3><h3>除了電影《紅河谷》這里還是電影《江孜之戰(zhàn)》、《云水謠》的外拍基地,自然的奇觀加上電影的市場效應,使得卡若拉冰川的名氣越來越大,因此,很多旅行者都會在這里觀賞冰川的壯觀,贊嘆大自然的魅力。</h3><h3><br></h3> <h3>羊卓雍措距拉薩不到100公里,與納木措、瑪旁雍措并稱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絕藏南。由于羊湖汊口較多,像珊瑚枝一般,因此羊卓雍措在藏語中又被稱為“上面的珊瑚湖”。</h3> <h3>位于江孜縣城西南約 4 公里的班覺倫布村的帕拉莊園,目前西藏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舊西藏三大領主貴族莊園,同時也是舊西藏貴族和農奴兩種不同階層生活的縮影。</h3><h3><br></h3><h3>1959 年,莊園主帕拉旺久參與叛亂并外逃,其莊園被全部沒收,當時的江孜分工委考慮到帕拉莊園系西藏十二大莊園之一,具有特殊意義,對其進行了妥善的保護。隨后,縣委、縣府對其進行了多次維修,因此,帕拉莊園是如今唯一保存完好的舊西藏貴族莊園。</h3> <h3>帕拉莊園,是西藏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領主莊園,它宛如一塊歷史的化石,為我們認識就西藏的封建農奴制提供了寶貴的標本。</h3><h3><br></h3><h3>在這里能深切的感受到階級的森嚴,以及貴族對奴隸的壓迫,當歷史的車轍清晰地從耳邊碾過時,往事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h3> <h3>扎什倫布寺,也稱“吉祥須彌寺”,日喀則地區(qū)最大的寺廟,與拉薩的哲蚌寺,色拉寺和甘丹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南部的拉卜楞寺并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廟。歷經近五個多世紀風雨的扎什倫布寺,依然以它恢宏的氣勢,絢麗的色彩、神圣而莊嚴的殿宇聳立于日喀則市西面的尼瑪山上。</h3> <h3>扎什倫布寺,始建于 1447 年,是歷代班禪大師的駐錫之地。歷經 500多年,這座藏語意為“吉祥須彌山”的神話天堂早已成為了所有藏傳佛教信眾心中的圣地,并作為后藏地區(qū)的唯一代表,位列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之一。</h3><h3><br></h3><h3>十四世紀中葉,宗喀巴在西藏創(chuàng)立黃教,收徒傳教,其中的兩個徒弟,他們的轉世就是后來統(tǒng)治西藏的達賴和班禪。自五世達賴以后,西藏加強政教合一,達賴和班撣這兩個前后藏的宗教首領,在政治、經濟上也對所轄地區(qū)實行統(tǒng)治。這樣,逐步形成了前后藏勢力范圍的劃分。</h3> <h3>當我們正打算離開扎什倫布寺的時候,寺廟的大門兩側突然間人潮涌動,原來是 11 世班禪大師額爾德尼?確吉杰布回到了扎什倫布寺,真沒想到我們竟然在如此近的距離一睹班禪大師的“佛”容。</h3> <h3>藏族是一個非常講究飲食文化的民族,由于三大區(qū)(衛(wèi)藏、康巴、安多)所覆蓋的地域十分遼闊,生活在各地的藏族形成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飲食文化。</h3><h3><br></h3><h3>在西藏,當地人千百年來的主要食糧就是青稞,這種適宜生長在高海拔地區(qū)的作物養(yǎng)育了世世代代的西藏人。青稞的味道無疑也成了人們渴望品嘗的西藏味道。在這里,我第一次吃到藏族的傳統(tǒng)主食糌粑坨坨,喝到了帶有“高原味道”的酥油茶。</h3> <h3>在西藏古老的神話里,在苯教或藏傳佛教的萬神殿中,在當地牧羊人和狩獵者的民歌和傳說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納木措不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婦。念青唐古拉山因納木措的襯托而顯得更加英俊挺拔,納木措因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綺麗動人。</h3><h3><br></h3>納木措,這片高原之上的淺海,她有著絕世的美麗,遺世的獨立,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即使唐古拉山吹來的風再大,即使朝慕她的人再多,她始終碧波漣漪,一副風平浪靜的樣子。納木措多情的傳說,卻在世人心目中始終神圣而又不失去風雅。 <h3>大昭寺殿高 4 層,整個建筑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 103 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h3> <h3>行走在八廓街其中大街上,到處被淡淡的煙火味彌漫縈繞著,乳白的煙霧像從天上摔下的繩子,淡淡的幽香從香爐中散發(fā)出來,絡繹不絕的藏民不停向煨桑爐添加扁柏、小葉杜鵑、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然后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這就是藏民族常見的一種宗教祈愿禮俗——煨桑。</h3> <h3>羅布林卡俗稱拉薩的頤和園,位于拉薩的西郊,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夏宮,是朝拜、體閑度假、觀賞考察藏式宮殿建筑的場所。 這座秀美的園林始建于18世紀中葉七世達賴喇嘛時期,也是他們處理政務和舉行宗教活動之地。</h3> <h3>哲蚌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甘丹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位于拉薩西郊更丕烏孜山下。整個寺院規(guī)模宏大,鱗次櫛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鋪滿山坡,遠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語意為"米聚",象征繁榮,藏文全稱意為“吉祥積米十方尊勝洲”,它是格魯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h3><h3><br></h3><h3>每年雪頓節(jié)哲蚌寺都會舉行曬佛儀式,在山坡上展示一幅巨型佛像唐卡,引來大批信徒和游客前來禱福,場面壯觀。著名的甘丹頗章就在左手邊一處有很高臺階的地方。</h3> <h3>1409年宗喀巴大師在拉薩大昭寺成功地創(chuàng)辦了傳昭大法會,同年他親自倡建格魯派祖寺甘丹寺,至此標志著他苦心創(chuàng)立的新教派格魯派已經形成,得到全藏僧俗群眾的信奉。格魯派勢力日益強大,信徒與日俱增,哲蚌寺的興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立起來的。</h3> <h3>藏族人有著最虔誠的信仰,藏族流傳著最悠遠的文化,藏族保留著最真誠的熱情,藏族人擁有最原始的單純,藏族人擁有最豪放的氣概,藏族人喜歡高唱山歌,喜歡手捧哈達舞動,喜歡摔跤,喜歡賽馬,喜歡大聲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歡直來直往。</h3> <h3>色拉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委派其八大弟子之一的釋迦也失于明代永樂十七年(1419年)建造。整座寺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由佛殿、經堂、扎倉(僧院)、僧舍和康村及策墨林和熱振等著名大活佛的剌章宮殿等建筑單元組成。</h3> <h3>相比神秘的天葬儀式,在色拉寺內還有一個奇特的宗教活動,每天下午的3點準時向游人免費開放參觀,這就是辯經。魅力雪域西藏,迷人之處不僅在于雪山大河之間,而在純凈的藍天白云之下,那種虔誠、專注的人文景觀同樣精彩!</h3> <h3>布達拉宮坐落在拉薩海拔3700米的紅山之巔,因其建造的悠久歷史,建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審美特征,以及對研究藏民族社會歷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價值,而成為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h3><h3><br></h3><h3>這座宮堡式的建筑,最初是藏王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的,自17世紀重建以來,為世代達賴喇嘛冬宮居所。布達拉宮有如天上的樓宇銜接在山巔,四周潔白的宮殿,環(huán)繞著正中的紅宮。綠樹掩映遠望如象牙塔,猶如高山的雪蓮花,終日與白云相依,與藍天為伴,恍如天宇遺落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h3> <h3>走金頂區(qū)極目遠眺,我們仿佛走進了西藏千年的時空隧道,仿佛看到了內地第一位“援藏干部”文成公主,用她稚嫩的雙手傳授藏人碾磨,紡織,造紙,釀酒----,仿佛看到歷朝達賴喇嘛,身穿褐色袈裟,手托佛珠,行走在殿宇之上。</h3><h3><br></h3><h3>在布達拉宮,大家可以盡情的體驗著藏文化奇特意境,欣賞璀璨絢麗的藝術珍品,諦聽慈愛的祝福與吟唱,感悟精神世界里的純潔與寧靜。這里就像個濃縮瓶,西藏千年歷史,盡在眼前了。</h3><h3><br></h3><br> <h3>置身于殿中,就如翻開歷史的畫卷。思緒被帶到悠悠數千年,不禁讓人感嘆,先祖?zhèn)兘o我們后人留下這樣豐厚的遺產。絕美的布達拉宮,愿你一如既往地雄姿英發(fā),永遠站在世界的屋脊上去見證中國日新月異的輝煌。</h3><h3><br></h3><h3>非常規(guī)參觀路線的金頂區(qū)位于布達拉宮的最高處。金頂指的是靈塔殿和主供佛殿的鎏金屋頂,共7座,金頂上有許多鎏金裝飾。金頂區(qū)四周,尚有經幢、經幡等裝飾,參觀金頂區(qū)需要申請?zhí)貏e許可證。</h3><h3><br></h3><h3>為此,特別鳴謝德央老師的特別照顧,讓我們這一行人能夠親歷其景去觸摸布達拉宮的“禁區(qū)”。</h3> <h3>這里的每一扇緊閉的窗戶似乎都隱藏著一段神秘的歷史,這里每一扇緊閉的窗戶似乎關閉著一個難忘的故事,我很想推開它們去窺探其中的世界,卻不忍驚擾了這沉靜淡定的身姿,惟愿讓時光持守這亙古不變的靜穆與安詳。</h3> <h3>那一天,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h3><h3>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h3><h3><br></h3><h3>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h3><h3>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h3><h3><br></h3><h3>那一年,我磕長頭在山路,</h3><h3>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h3><h3><br></h3><h3>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h3><h3>不為輪回,只為途中與你相見。</h3><h3><br></h3><h3><br></h3><h3>謹以此文送給——曾經與我一路同行的摯友;</h3><h3>送給熱情好客的扎多老師以及他的一家子;</h3><h3>送給每一個喜歡西藏的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