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1957年8月23日在北京西郊紅山口正式成立。</h3><h3>劉伯承元帥任第一任院長和政委。</h3><h3>風風雨雨,一晃六十年過去了,這里曾經是我們父母工作過的地方。這里曾經是我們成長和學習過的地方.......彈指一揮間!</h3><h3>2018年4月8日,就是昨天它開始拆建了……</h3> <h3>一個晚上,44樓就灰飛煙滅了……</h3><h3>我們的強軍建設和武器裝備的技術提升,要是有這樣速度那就好啦。</h3> <h3>紅山,是我出生的地方。那里,有我快樂幸福的童年記憶。門秀英</h3> <h3>《憶紅山 》別夢依稀是紅山,故園四十八年前。少小貪玩不識事,至今記憶如碑鑿。夏季上山采山棗,秋季果園偷果桃。南墻地里掰苞米,西山上面把火燒。上課先讀老三篇,寒冬深挖防空壕。斗轉星移乾坤轉,已是新桃換舊幅。王文浩</h3> <h3>看到高等軍事學院拆遷老建筑的照片,心里有一種難舍的情懷,哪里留下了我多少的童年記憶,在那里也度過了我美好的童年生活,至今記憶猶新,四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仿佛就在昨天。王文浩</h3> <h3>@葉夫?看著一地的破磚爛瓦,還有未拆的老樓,心里真的是很痛很痛,很想回到小時候,去踩踩山上幼兒園的積雪,看看我們的小學校,現(xiàn)在都沒了,只有記憶[流淚]和一天天老去的和離開的父母 燕子。</h3> <h3>真不希望只能在回憶中和照片中見到高院,因為所有的老樓如同自己的親人一樣[流淚][流淚][流淚] 大元</h3> <h3><br></h3><div>我們家剛從301搬到高院時就住43樓,和羅小五家在一起。大元。</div><div>43樓!!那兒是我兒時的家?。。∮帑悩?lt;/div> <h3>@余麗橋?,拆得太快了,每次回到高院就像葉落歸根,雖然只在那兒生活13年,但感覺就是老家。李江南</h3> <h3>看到拆遷高院時期老建筑的照片,心里有說不出的滋味…那里是我值得驕傲自豪的地方,曾留下了我們的童年記憶,曾度過了我們美好的童年生活。 麗娜</h3> <h3>建設現(xiàn)代化的院校不見得要有現(xiàn)代化的建筑,留下一片歷史的見證,更是激勵后來人奮發(fā)圖強。青磚黛瓦紅窗欞,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書寫著軍隊最高學府的發(fā)展史。睹物思史奮發(fā)強,厲兵秣馬壯國防。威武之師有我在,誓做中華一匹狼。王文浩</h3> <h3>軍校是軍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軍隊文化和精神的傳承之地。西點軍校有215歷史了,幾乎與美國歷史同齡。李洪波。</h3> <h3>我住過北區(qū)27樓32樓,那有我兒時的回憶和最溫馨的過往,永遠也忘不了。淇淇家</h3> <h3>父親1957年從南京軍事學院奉調來京參加高院的籌建并在這里工作,紅山口是我的出生地,60樓,31樓,36樓,43樓都曾是我的家。踏浪。</h3> <h3>我曾住過南區(qū)31號樓,兒時的記憶,幸福滿……</h3><h3>冰花</h3> <h3>我曾住在19樓。如今老樓要拆了,心疼難忍,淚盈滿眶!?? ?? ?? ?? ??李洪英</h3> <h3>彈指一揮整整61年了…我至今仍住在這個“大院”里,回憶回味并繼續(xù)品味見證著這個令人難忘的“大院”!趙紹林蘭色貝雷。</h3> <h3>我也住過53樓,永遠的回憶。老貓(赤眉)</h3> <h3>滿滿的回憶!深深的記憶!高院永遠不會忘記!老江</h3> <h3>前年2016年去俄羅斯,在圣彼得堡,坐在車上走在不知什么名字的街道上,突然眼前出現(xiàn)了幾幢樓,和高院我們住的樓一模一樣,尤其是那個陽臺窗戶,也是三層高。高院的房子是蘇聯(lián)的圖紙,水泥地也是蘇聯(lián)進口,所以各家的地都是越拖越亮。只是當時坐在車上只顧著驚訝和旁邊人說著,沒有照下來。想想他們房子年頭會比我們蓋的更久一些吧。李江南</h3> <h3>我住在70樓,現(xiàn)在看到有那么多人曾經就都住在自己附近,卻都不相識啊… 丫頭。</h3> <h3>這里是我們兒時的樂園,我們出生在這里……,留下的回憶幸福滿滿。聚聚</h3> <h3>@葉夫?也許是老父親剛走不久,邊看邊流淚[流淚][流淚] 燕子。</h3> <h3>@葉夫?,聽著《布蘭詩歌》悲愴的音樂,看著一幢幢倒塌和即將倒塌的房子,心痛淚涌,控制不住的情感在流淌。高院從1954年開始興建,到1957年正式成立,再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解散,她見證了中國第一代革命軍人從血雨腥風的殺場到最高軍事學府的艱辛和輝煌。我們57年的紅二代也經歷了風風雨雨,傳承著父輩們紅色基因。今天,我們雖然看到曾經的家園面目全非,但是在那片土地上我們結下的友誼將伴隨我們終生。 </h3><div><br></div><div><br></div><div>大毛,你這版更刺痛人心,背景音樂配得好~震撼悲愴更加刺激心靈。[強]</div><div>李江南</div> <h3>@葉夫: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第一次學會叫媽媽的地方,是我和小朋友唱第一首兒歌(找朋友)的地方,是我第一次上小學的地方?這里的每座樓、每棵樹都有我童年最初的夢想?[大哭][玫瑰]?? 郭強</h3> <h3>我家曾住在67樓,那可是高院的模范樓啊,每到周六晚上看電影前,都會放我們樓的生活和學習的幻燈片。N an Xia一Ji</h3> <h3>44樓在南區(qū)什么位置我都不知道,因為沒住過南區(qū),大毛,這次拆一個樓還是南區(qū)的幾個樓,紅山口老樓年代久了,看來慢慢的都要拆了,我們的童年記憶都在這些老房子里,每一次進高院,都想哭,因為我的父母都不在了,我生在這里,這是我的根,任何地方都替代不了紅山口在我心里的位置。我不想失去這些老樓,因為變化大到只有看到老樓,才會回憶到兒時的家園。韓卉</h3> <h3><br></h3><div>青磚灰瓦木格窗,</div><div>兒時記憶總繞梁。</div><div>松柏國槐竄天楊。</div><div>父輩志愿在心房。</div><div>軍號響徹紅山口</div><div>將校英才習武忙。</div><div>高院容貌成舊事,</div><div>國防三軍已新裝。</div><div> 王立群(老兵)</div> <h3>我家住65、69樓。童年回憶滿滿!董雷雷</h3> <h3>文革前我家住過64樓,樓前就是三食堂,后來住過52、28樓。這些老樓是少時美好的回憶。</h3><h3>人生像風</h3> <h3>我出生在這里從沒離開過,31樓,53樓我住過,幼兒園,小學到中學,同學,朋友都在院里拆了心痛,老樓不見了像是自己孩子沒了一樣……</h3><h3>單獨想念</h3> <h3>我在這里出生,住過73、67、38,直到現(xiàn)在的451樓,已經50多年了,愛這里,永遠</h3><h3>Lotus</h3> <h3>茹古涵今 ~ 15541169558</h3><div>我們家是1958年,和父親。從南京高院來到北京。高等軍事學院的,那時我還沒滿月。小時候記意在南區(qū),文革中搬到北區(qū),住66號樓。1970年6月遷往大連。童年上到五年級。對蘇式建筑,的房子非常有感情。露天影院,小俱樂部,游泳池。都非常有感情。60年過去了,非常感慨。祝愿我們這一代人健康,保重身體。</div><div>全文</div> <h3>我是58年生在高院的,兒時的記憶永遠難忘,每次回京都要去看一下,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會讓人觸景生情-趣兒</h3> <h3> </h3><div>雪中游兔</div><div>我63年出生紅山口高院</div> <h3>65樓18單元是我童年的回憶,至今未忘,我懷念以前的日子,是那么美好,真想再過回哪時的日子。周武</h3> <h3>紅山口——我出生的地方,在那經歷了幼兒園、小學、中學。62樓,游泳池,六號樓,露天劇場……那里有我太多的回憶。老樓沒了,遺憾 ! 但堅信,我的根永遠在那里……徐佳</h3> <h3>萍蹤樂影</h3><div>我也是在高院長大的,上小學,上中學67中,從高院當兵,滿滿的回憶難忘的記憶?我想哭????</div> <h3>我出生在46樓,很早以前就拆掉了,我還保留了幾塊46樓的青磚呢,留做永遠的回憶吧!</h3><div>三寶</div> <h3> </h3><div>行者無疆</div><div>我家是70年從南京調到高院,大院歷史厚重,我們與大院一起成長。舊樓拆遷但歷史豐碑永在心里。</div> <h3>我是軍科的,軍科除了辦公大樓和葉帥小院,早就一樓不剩了。記的小時從山上翻過到八一隊、高院南區(qū)、服務社(比軍科的點心品種多很了)一直到北頭一個小鐵柵欄門到309醫(yī)院。</h3><div>四兒</div> <h3>我是1957年5月隨被處分降職的父親去高院的。父母一直小心謹慎的在大院里工作和生活著。哥哥們在八一寄宿我在家稍有不軌就很麻煩 ……鐵兵</h3> <h3>秦姐</h3><div>我住過23、56、59樓,看到老樓就這么拆了,感覺好遺憾!小樹林沒了,露天劇場沒了,老樓也拆了,哎!</div> <h3>@李江南?剛知道我們兒時的家早就沒了。很傷感[流淚][流淚]好像把我們童年的快樂硬生生的從心里挖走了。鐵娟</h3> <h3>L.C</h3><div>69年底從政院來到軍大,從小學三年級一直上到高中。南區(qū)十九號,二十七號樓的磚瓦見證了難忘的歲月...</div> <h3>我們深深地懷念北京西北角,那座高等軍</h3><div>事學院的誕生和演變,我們深深地懷念那些開國將帥們,在紅山口學習的軼事,對我們后代子女們是很好的再教育!理想和信念應該是我們的繼續(xù)!我們始終熱愛那所高等軍事學院,因為那里記載著父輩們的學習的歷程,紅山口那座豐碑般的大學永存在我們心間!霧季雨中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