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什么機緣聽說了這里,被那一份靜美的景致所吸引……于是,更多地去了解……再因為了解的更多而更加被吸引……讀上一段發(fā)生在這里的故事,與主人公一起任淚水流淌,如同怒江那奔流的江水……</h3><h3><br></h3><div>終于,在有了時間的時候也有了同伴</div><div>出發(fā)……</div><div>向著人神共居的丙中洛,向著風光無限的怒江峽谷,走走茶馬古道和丙察察的土路,看看老登姆的教堂,聽聽六庫的四聲部,尋尋獨龍族的紋面女……</div><div><br></div> <h3>2018-1-28 早8:00從大理出發(fā),目的地---六庫</h3><h3>一路陽光,一路風景……有山是青色的,有房舍是白色的,被陽光照射著有炊煙偶爾升起,有云在山腰山間山頂……</h3><div><br></div> <h3>9:40車停在高速路上,聽說前方事故正在處理中??好在四十分鐘后車子就啟動了……</h3><h3>而我們在等候的時候,看到了路邊那遠處的高黎貢山</h3><h3>美麗如水墨丹青般的風景</h3> <h3>在進入怒江區(qū)域之前我們路過金沙江 </h3><h3>此次的行程主要以怒江為伴,但這片區(qū)域的奇觀是“三江并流”,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fā)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內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云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并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h3> <h3>在藍天下,通過邊防哨卡</h3><div>我們進入怒江</div><div><br></div> <h3>一路依山而行,峽谷里是綠色的怒江水</h3><div><br></div><div>這些天陪伴我們的是一個96年的傈僳族小妹,她告訴我們怒江的天氣在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四月是最好的,水在這個時候也是最美的?</div><div><br></div><div>于是</div><div>懷著最美的期待</div><div>向著最美的風光</div><div>我們來了</div><div><br></div> <h3>我們初見的怒江水</h3><h3>是令人迷醉的顏色</h3> <h3>一上午的車程疲勞早被江水的美艷沖淡,在一個傈僳族的農莊吃了午飯,我們去領教聞名已久的頗具當?shù)靥厣脑杼脮?lt;/h3><div>澡堂會</div><div>每年當?shù)氐拈煏r節(jié)之后,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攜幼地匯集到瀘水十六湯天然溫泉,舉行一年一度的“春浴”即澡塘會,這是怒江峽谷最出名的民俗了,據(jù)說已有百多年的歷史了。洗浴的人們十分講究文明禮貌,男女之間彼此尊重,他們用圣潔的溫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穢,迎來吉祥……</div> <h3>記得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有描繪美人洗浴之詞,曰:“鬢云松,紅玉瑩。早月多情,送過梨花影。半餉斜釵慵未整,暈入輕潮,剛愛微風醒”。</h3><h3>如今的怒江碧水之畔,雖沒有“早月送過梨花影”,但參差的木棉花影綽綽,溫泉水升騰的霧氣騰騰,沐浴的人們在其間若隱若現(xiàn)……那一份天然無雕琢的美,無以言表</h3> <h3>碧水江畔盛開的木棉花,紅似火 </h3><h3>此處雖不是江南,但那一句“江花紅盛火,江水碧如藍”的描寫倒是十分的貼切呢</h3> <h3>江風下,搖曳的三角梅和一品紅</h3><h3>雖沒有木棉樹開得熱鬧</h3><h3>但也是點綴碧水藍天不可或缺的元素</h3> <h3>江水邊,黃褐色的蘆葦花,在江風中舞動……</h3><h3>與艷麗的紅粉色相比</h3><h3>它帶給我的是一份清冷的平靜</h3> <h3>溜索</h3><h3>怒江峽谷壁陡崖懸,壑深萬丈,滔滔江水如野馬奔騰于峽谷之中。傳說中,一對分別居住于怒江兩岸的僳僳族戀人,在無法相會的苦惱之中,受到彩虹的啟發(fā),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條溜索。從此,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兩岸的人們廣泛運用。</h3><h3>如今公路與橋梁為人們提供了出行的方便,這江面上的溜索,只是為旅游的人們體驗江面滑行的一個項目了</h3> 當天色見晚的時候,我們慕名去百花嶺教堂聽無伴奏的傈僳族四重唱,主人們用當?shù)刈盥≈氐姆绞綒g迎我們,還為我們演唱了《友誼地久天長》、《歡樂頌》、《阿里路亞》……<div>百花嶺村位于怒江之畔、高黎貢山之麓,距怒江州府六庫鎮(zhèn)北行17公里的地方。 據(jù)說,上世紀初就有洋牧師到百花嶺傳教。從那時候起,村民們開始信教,并建蓋了教堂。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傈僳族村民跟著牧師學唱歌,久而久之,便產(chǎn)生了悠揚動聽的無伴奏四聲部合唱。如今他們不僅會用多聲部演唱本民族原汁原味的頌歌、古歌、山歌,還能將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貝多芬的《歡樂頌》等世界名曲唱得意境悠遠、蕩氣回腸。<div><br></div></div> <h3>2018-1-29 七點半從六庫出發(fā)往丙中洛去,天還黑著……八點鐘的時候,依舊有些朦朧,但可以看到山谷之中陪伴我們的怒江水了……一路走走停停,風景隨處可見…</h3><h3><br></h3><h3>途中的飛來石</h3><div>從六庫出發(fā),沿江北上九十多公里,在怒江東岸的公路邊就是因飛來石而聞名的福貢縣民族中學,校園里矗立著一塊高達六米、近千噸重,酷似金字塔型的不知從何處飛來的巨石……</div><h3>據(jù)說在1983年3月19日凌晨2時多,一塊巨石悄然飛至,傲然屹立于一塊近80平方米的扁型磐石上,當時,磐石上方旁側是民族中學三合小院校舍,巨石飛落立于院中,除北邊小平房屋檐與飛石緊靠稍有損壞外,周圍建筑毫發(fā)無損……當晚在宿舍休息的教師皆被驚醒,起身觀看,“飛來之石”已安穩(wěn)矗立于院內,驚駭之余慶幸安然。</h3> <h3>飛來石組圖</h3><h3>當?shù)嘏遒x予了飛來石一個美麗的傳說:一對逃婚的怒族青年不幸失散,男青年化為磐石在怒江邊盼望戀人歸來,被困在碧羅雪山上的女青年化為巨石沖破種種束縛投入到“情人”的懷里,結束了苦戀之情,成就了“鐵石情緣”。因此,當?shù)卮迕裼职选帮w來石”稱為“夫妻石”。</h3> <h3>途中的石月亮</h3><h3>在高黎貢山山脈中段3300米的峰巔,有一巨大的大理巖溶蝕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寬約40余米,高約60米,沿著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這個透著白云藍天的石洞,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石月亮,傈僳語稱它為“亞哈巴”……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它仿佛是留給勇敢者的去處,這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嶇,氣候變幻無常,沒有勇氣和毅力是無法到達峰頂?shù)摹?lt;/h3><h3><br></h3><h3>關于石月亮有很多美麗的傳說,感興趣的你自己去搜尋吧</h3> <h3>站在安靜的怒江邊,感受腳下江水在流淌,抬眼望遠處貢山之巔,云卷云舒映襯下的石月亮……心思不知是交給了無言寧靜的江水,還是歸降了風卷云飛的澎湃</h3> <h3>途中的老虎跳</h3><h3>在傈僳語中稱為“臘跨洛”,意為老虎跳峽谷。此處江面收窄,兩岸峰巒重疊,刀削斧劈般,江中怪石林立,江心一塊2米見方的巨石橫臥江心,將洶涌的江水割成兩股,湍流奔涌而下。</h3><h3>據(jù)說,當年這里是虎氏民族祖先居住的地區(qū),他們左挎長刀,背有弩弓,個個是打獵的好手。往往有被追趕的野獸走投無路,拼死從這里跳過怒江,虎氏族獵手面對滔滔江水毫不畏懼,也運足力氣,一步從江東高高躍起,就跨到了江西,將獵物捕獲,從此,這個地方也就有了老虎跳的名字。</h3> <h3>老虎跳,因江面收緊變得有些湍急的江水,依然不曾失去悠然的春之青綠顏色</h3> <h3>同行的高手拍照的</h3><div>色彩,動感,光線……俱佳的老虎跳的江水</div><div>我是望塵莫及的??</div> 一路走走停停<div><br><div>看怒江水</div><div><br></div></div> 每一處<div>因地勢不同,光線不同</div><div>展現(xiàn)著不同的魅力</div> 怒江,原本一條洶涌澎湃的大江,從遠古洪荒中流來,把高山流成峽谷,把歲月流成滄桑,把石頭流成精靈……<div>在冬去春來的今天波平浪靜,靜如處子,藍天山色,映入其間……</div><div>擇江邊一處被斜陽曬暖的石頭坐下</div><div>享受這一份安寧的澎湃,洗滌那世間喧囂的塵埃<div><br></div><div><br></div></div> <h3>到達丙中洛縣城,已經(jīng)是天黑時分了</h3><div>燈火并不通明,那安逸的氛圍在山坳里彌漫</div><div>期待,云開霧散</div><div>看銀河閃爍,滿天繁星</div><div><br></div> 2018-1-30 昨晚在丙中洛的縣城住下,清晨被街上公雞的啼鳴聲吵醒,沒有絲毫的煩躁,倒是感到一份世外的寧靜……七點半下樓吃早飯街上一片漆黑,只有一家早起的人家,吃了熱乎乎的湯面,期待一天的美景……<div>今天的行程是這一次的精華,丙中洛,霧里村,秋那桶,茶馬古道,丙察察路線的大流沙,獨龍村的紋面阿婆……都在今天??????是的,在今天??</div><div><br></div><div>八點半的時候,太陽尚未完全升起……驅車行駛在盤旋的山路上,丙中洛縣城在朦朧的山谷中,驚艷了我們的感世界……不知是霧還是云,不是人間還是仙境……才深切的明白,丙中洛被譽為“人神共居”的來由</div> <h3>石門關</h3><h3>一側是高黎貢山,一側為碧羅雪山,一路夾江而行的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兩座絕壁從江邊垂直而起,直沖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寬的巨大石門,人們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石門關。</h3><h3>石門關雄偉壯麗,粗獷凝重,是進出滇藏的必經(jīng)之路</h3><h3>當?shù)厝朔Q之為“納依強”,意為神仙也難通過的關口,怒江是在這里拐了一個小彎后再流往丙中洛的。</h3><h3>石門關的摩巖壁上刻有5幅藏文,側面有兩個石墜,形狀似傘,稱為石傘。 崖頂?shù)钠降厣仙L著一種絕世棕櫚樹,為世界僅有的表稀植物,目前僅有數(shù)百株。聽說 2001-2004年這里連續(xù)在端午節(jié)前后,有數(shù)條顏色各異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曬太陽,最長的約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現(xiàn)使丙中洛變得更加神秘。其實石門關出現(xiàn)巨莽的歷史最早在300年前的佛經(jīng)里有記載,傳說石門關巖壁上的藏文,就是為了鎮(zhèn)住被當?shù)赝林褡宸Q為“龍”的巨莽的鎮(zhèn)邪禪語。</h3> <h3>終于見面了------霧里村</h3><h3>這個早有耳聞的地方,這個被稱作“東方小瑞士”的村落,這個因期望更多了解而去讀那部《丙中洛的眼淚》,繼而被我圈粉、又被我灌輸了情節(jié)的地方</h3> <h3>青碧的怒江水在靜靜的流淌,隔江而望的蒼綠小山谷中坐落了一個恬靜的小山村—霧里村。</h3><h3>只有親自的面對才能了解心里的撼動</h3><h3>任何華麗的語言來形容她的存在都顯得那么的蒼白</h3> <h3>靜靜的站著,</h3><h3>一片云彩將原本就不耀眼的太陽遮蔽得更加嚴實</h3><h3>于是江水和對岸的霧里村都變了顏色……</h3> <h3>茶馬古道</h3><h3>對面陡峭而垂直的巖壁上,那一條深深的裂痕,就是開鑿于怒江峽谷懸崖峭壁之中的茶馬古道,這條當年馬幫由滇入藏的必經(jīng)險路,如今是當?shù)仂F里村人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h3><div>今天晚些時候,我們就會踏著這條古道進入那個,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江,在云霧間若隱若現(xiàn),恬靜優(yōu)美、原始而神秘的小村莊了</div> <h3>體驗“丙察察”線,是今天的重頭戲之一。</h3><h3>所謂丙察察線,就是從云南的丙中洛開始,走察瓦龍-察隅-然烏-邦達-芒康-德欽-中甸的一條進藏路線。這條路線被稱作“最虐的進藏路線”,同時也被譽為“最美的進藏路線“,開一部越野車走丙察察路線入藏,素有"心在天堂,身在地獄”的說法</h3> <h3>丙察察路,據(jù)說是2009年修通的極簡易險路,屬等外公路--就是便道上走汽車,因此不在公路等級之列。如今這條路正在大規(guī)模修繕,預計在兩年后完工,適時這條路就只有最美沒有最險了 </h3><h3>今天, 我們一路顛簸感受這條路的險峻,同時欣賞峽谷的美景,車子行至滇藏界之后道路越發(fā)的難走了,在我們不足百米處,前方的隊友車掀起的灰塵足以遮蔽它的蹤影了…司機密師傅是怒江當?shù)氐睦圩迦耍瑢β窙r掌握很熟練,一路上還為我們講述在丙察察路上曾經(jīng)歷過的險情……</h3> <h3>行走在丙察察</h3><div>我們看到的怒江峽谷</div><div>看到的怒江水</div><div><br></div><div>圖片左下方是我們行車的路</div><div>幸好沒有雨,不然就不是一般二般的泥濘了</div> <h3>在怒江峽谷里行駛</h3><h3>江水的曲折,是必須經(jīng)歷才可以理解的 </h3><h3>水的柔弱,使得大江隨山勢地形而蜿蜒 </h3><h3>水的堅韌,又使得山腳河岸因它的沖刷和堆積而形變</h3> <h3>安穩(wěn)在山谷里的村莊,以水光山色為伴 </h3><h3>開墾較為平坦的土地,修籬種田 </h3><h3>雞犬相聞之處,有和諧的鄰里 </h3><h3>霧靄炊煙升騰,是神仙眷顧的人間</h3> <h3>大流沙壁 </h3><h3>丙察察的標志,曾有人喚之“死亡谷”。是丙察察線上非常著名的一個危險點</h3><h3>大流沙遠遠看去就是一個巨大光滑的水泥陡坡,實際上是個高山碎石形成的滑坡。它的可怕在于,堅硬的石頭,隨時可能從遙遠的高山頂上飛下來,滾落速度極快,大石頭在飛速的途中咚咚咚被撞成碎石。有的落在陡峭的石坡上,有的狠狠地砸入怒江……現(xiàn)在的大流沙雖然建起了厚厚的護坡,可以減少傷害,但就是這樣,車輛也一般都是早上通過此處,因為下午通常風大,大流沙的頂端風化的非常嚴重,一遇大風,便是流沙滾滾,有飛石落下,因山峰之高深入云端,飛石落下威力非同小可</h3> <h3>用長焦鏡頭在現(xiàn)場拍到的</h3><h3>被流沙砸毀的路邊設施和小心行駛的車輛</h3><h3><br></h3> <h3>大流沙壁下的怒江水</h3><h3>它的承載力,它的包容力,真是令人欽佩</h3> <h3>從大流沙壁返回,怒江邊的小村莊龍布村,昌西村,松塔村,察隅…一個個被留在身后</h3><h3>我們來到怒江大峽谷北端的最后一個村子---秋那桶</h3><div>秋那桶村是一個以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著稱的小小村落,在丙中洛的最北端,不多的幾戶人家散落于山谷中的平地上。從這里再往前走,經(jīng)過一段沒有人煙的地帶,就可以進入西藏了,這里是怒江的終點。</div> <h3>村中青綠的麥苗,原始的木屋,樸實的怒族主人……</h3><h3>隱匿于大山的背后,宛若一座世外桃源</h3> <h3>村中天主堂背后的一片油菜花,已經(jīng)盛開</h3> <h3>十歲姐姐背后的小弟,滿臉的得意和滿足</h3> <h3>一座已經(jīng)殘破的木橋,橫躺在怒江之上</h3><h3>想必村民們之前都是走這座橋過江,再通過茶馬古道進入霧里村的</h3> <h3>不知那個大雨的夜里,</h3><h3>小說中的女主褚遙,是不是從這座橋上失足落入了奔騰的怒江,而結束了年輕的生命的……</h3> <h3>茶馬古道組圖</h3><h3>這條開鑿于怒江峽谷懸崖峭壁之中的道路,依當年的設備,在如此險峻的地方開山造路,可想之危險與艱難……據(jù)說它長約1500米,1米寬,兩米高,而在江對岸看卻宛如一道石縫</h3><h3>這條當年馬幫由滇入藏的必經(jīng)險路,如今是當?shù)仂F里村人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h3><div><br></div><div><br></div> <h3>行走在古道,遙望霧里村……</h3><h3><br></h3><h3>這張照片,出自上副組圖中那位高手大哥??</h3> <h3>行走在古道,處處心動……</h3><h3><br></h3><h3>偶爾還會有,戴著鈴鐺的馬匹馱著重物兀自經(jīng)過……</h3><h3>讓我去腦補當年一隊隊的人馬,穿滇入藏的畫面……又于畫面中體會那份艱辛與繁華</h3> <h3>一路行程被怒江水陪伴著,已經(jīng)有幾天的時間了,但都只是遠觀</h3><div>這個時候的怒江,早已放棄了從唐古拉山帶來的澎湃洶涌,變成一位溫婉賢淑的女子,靜靜地流淌……</div><div>到了霧里村,從古道的斜坡下去,終于可以來到它的身邊,有了肌膚之親的接觸</div> <h3>這個時候</h3><h3>太陽已經(jīng)開始西沉,岸邊滿是被江水沖刷得沒了棱角的碎石,清風吹動著水面泛起漣漪,空靈的山谷之中只偶爾聽到飛鳥的啼鳴……</h3><h3>我們-----兩個人,輕輕地行走,低聲地交談,靜靜地欣賞……</h3><h3>正應了那一句“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h3> <h3>不同的人,有不一樣的感受</h3><div>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美</div> <h3>上圖的旅伴</h3><h3>鏡頭下的</h3><h3>江水</h3> <h3>不同的地勢,形成不同的水流</h3> <h3>遇到阻礙的江水</h3><h3>依舊不失暴躁的本質</h3> <h3>時間的約定,讓我們不能任性的依戀山水</h3><h3>擇路而上,離霧里村更近了些</h3> <h3>安靜的霧里村</h3> <h3>山水相依的霧里村</h3> <h3>色彩豐富的霧里村</h3> <h3>勤勞的人兒</h3><h3>居住勞作的霧里村</h3> <h3>走著走著,霧里村已在身后 </h3><h3>山谷坡地上 </h3><h3>有怒族的木屋 ,有綠油油的青麥,有熱鬧的油菜花,有雞鳴犬吠之聲</h3><h3>還有一份關于《丙中洛的眼淚》的情節(jié) ……</h3> <h3>思索著那一份情節(jié),頭腦中描繪著故事中的畫面,猶豫著要不要去看看村里的小學……</h3><h3>再回頭時,發(fā)現(xiàn)距離霧里村已經(jīng)更遠 </h3><h3>江水靜靜地如時光般流逝,</h3><h3>帶走了</h3><h3>故事里的事</h3> <h3>過了這座橋就要徹底的告別霧里村了 </h3><h3>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說來聽聽</h3><h3>在我們進村不久遇到一條小狗狗,在它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渴望,我告訴它,能給它吃的香腸在車上沒有帶在身邊;在村中行走、拍照、臆想的時候,我并沒有留意它……走上這吊橋時我在身后看到它,它真滴跟著走到車前,我按承諾喂他吃了香腸,看到它的快樂……當我們的車子開動,它站在路邊目送著,很遠了我通過后車窗還能看到它</h3><div><br></div> <h3>結束了茶馬古道的短徒步,告別了人神共居的霧里村,</h3><h3>我們在丙中洛的觀景臺停留</h3> <h3>怒江第一灣</h3><h3>此次行程的明信片</h3><h3>怒江第一灣位于丙中洛的日丹村附近。怒江流經(jīng)附近時遭遇王箐大懸?guī)r絕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從由北向南改為由東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擋住去路,再次調頭由西向東急轉,形成了一個繞行270o的半圓形大灣…</h3><h3><br></h3> <h3>桃花島</h3><h3>在當?shù)氐拿譃樵峭按?,聽說這里的村民們每年農歷二月初十桃花盛放時,都會過“桃花節(jié)”。這天村民們種植桃樹,用蕎面、稻草和竹子做成一個桃花神,念經(jīng)儀式后,和祭品一起投入江中,祈求來年不再被大水肆掠……</h3><h3>每年三四五月時到這里都可以看到滿山滿坡的桃花盛放,于是又稱桃花島</h3><h3><br></h3><div>不知在桃花盛開的時候,流經(jīng)的怒江水還能不能如此的平靜而青藍碧綠?若是,那輕盈的粉紅色花瓣在風中飄舞飛揚著,散落在綠瑩瑩的江水上,被小心地輸送著……該是一份怎樣的圖畫</div> <h3>接下來,趕在太陽落山之前,我們要去丙中洛地區(qū)唯一的獨龍村---小茶臘 </h3><h3> 這個村莊了居住的是鮮為人知的獨龍族,據(jù)說這個民族現(xiàn)在僅存5000人了,而且絕大多數(shù)生活在相當封閉的獨龍江峽谷地區(qū),一年中有大半年大雪封山與外界完全隔離。獨龍族人仍沿襲著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yè),采集和漁獵仍占較大比重,獨龍族的人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魂……</h3><h3>紋面的習俗是這個民族特有的,起源于一種古老的信念。獨龍族的紋面限于婦女,俗稱“畫臉”。但這個風俗50年前就不再延續(xù)了。關于紋面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為了好看,有的說是為了死后與靈魂相認,有的說是為了不被人搶去為奴,有的說是為分辨男女……獨龍江孔當?shù)貐^(qū)以北的中上游各地,婦女紋面樣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少女十二三歲時就要紋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須紋面。紋面時,少女先洗臉后直臥躺于地,一婦女用竹簽蘸鍋煙水在少女臉上畫出圖案,以小木棍不斷敲擊一根荊棘上的硬刺,從上至下地依圖案刺戳破臉龐,再用鍋煙或一種深色的草汁,反復揉擦刺紋,讓其滲入皮下。一周左右,紅腫消失,青藍色的紋樣便永留臉上?!∧壳皟H有64位紋面女在世。其中最大年齡108歲,最小的50歲,平均年齡72歲。</h3><h3>能見到紋面的阿婆,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呢??????</h3> <h3>幸虧了我們的“老司機”提前電話預約</h3><h3>我們才得以見到了這個村子里唯一的紋面阿婆?</h3><h3>阿婆已經(jīng)八十七歲年紀了,但身體硬朗,精神極佳~平時還會上山或下地去做一些農活</h3><h3>為了配合我們拍照,阿婆還特意清洗了面龐,梳理了頭發(fā),披上了漂亮的獨龍?zhí)骸?lt;br></h3><h3>美美地坐在木屋門口的夕陽下……</h3><div><br></div> <h3>害羞的阿婆 </h3><h3>我們的“老司機”密師傅是六庫的傈僳族,跟阿婆一家人都很熟 ,同游的伙伴們紛紛與阿婆合影之后</h3><h3>密師傅說“給我也來一張”,并用獨龍族的語言說給阿婆聽,我用手中的相機,拍到阿婆略帶幾分羞澀的笑顏</h3> 拍好了照片,阿婆和她的家里人非常熱地情為我們做了烤芋頭和爆米花,食材新鮮且綠色,嚼著滿口留香……<div>我們學著用獨龍族的語言,“雙莫”表示謝意,說一聲“花花”來道別;阿婆的家人用漢語對我們說“下次再來多住幾天啊”,表達得很是真切……短短的個把小時,他們已經(jīng)把我們當作了朋友……</div><div>如今回想起來,不禁有些小感動呢<div><br></div></div> <h3>2018-1-31 一早出發(fā),沿著丙中洛觀景臺斜刺里的山路向上,再向上……到更高的平臺去看更完全的怒江第一灣。車行至半山腰的時候,天光正好,陽光籠罩著山下的丙中洛小鎮(zhèn),藍天白云將怒江州境內的最高峰---噶哇嘎普峰映襯的唯美而巍峨……</h3><h3>噶哇嘎普,意為高大的雪山,屬高黎貢山山脈,海拔5100多米,是丙中洛最高山峰,也是怒江州境內的最高峰。一直以來,這里一直鮮少有人來往,人跡罕至,是中國最為偏遠、通行最困難的地區(qū)之一。</h3> <h3>到達更高處的平臺的時候,金色的陽光從東方的山口處投射進來,還未鋪滿山中每一個角落</h3> <h3>我們聊著天,吹著風,交流著拍照的技巧,欣賞著彼此的成果</h3><h3>不經(jīng)意間,陽光已經(jīng)占據(jù)了山谷中的大片領地……</h3><h3>我們就如此簡單的見證了色彩的變換</h3><h3>領悟了時光的流逝</h3><h3><br></h3><h3>行程的安排,限制了我們對光影的癡迷;對前景的期待,讓我們懂得適時的放棄</h3> <h3>今天的目的地是老姆登</h3><div>告別丙中洛、怒江第一灣和桃花島</div><div>一路行程仍然有怒江碧水青波的陪伴</div> <h3>江水對岸的村莊,以青山為依靠,東升的太陽把和暖的光灑滿了每一處房舍和農田,縷縷炊煙從亮黃色的房屋間升騰起來,在黛青的山色陪襯下格外的醒目……這安靜閑暇的生活,是不是你所向往的幸福</h3><div><br></div> <h3>怒江第一嘯</h3><h3>在這個季節(jié),注定是不能看到翻滾著發(fā)出虎嘯之聲的怒江的</h3><h3>但江水依舊會因為受到石塊的攔阻而浪花翻騰</h3> <h3>江水在沒有了阻擋之后,在寬闊的河道中靜靜流淌</h3><h3>呈現(xiàn)出碧玉顏色的江水與青山相輝映</h3><h3>踏著河岸漫步,江風輕柔地吹拂著衣角、發(fā)梢</h3><h3>旅人很少,這份安逸幾近獨享</h3><div><br></div> <h3>青山 綠水 藍天 白云 陽光 暖風</h3> <h3>背光的河道里</h3><h3>流淌著同一江的水</h3><h3>卻能</h3><h3>呈現(xiàn)不同的色彩</h3><h3><br></h3> <h3>吹罷了江風 曬暖了周身 暫別了江水</h3><h3>繼續(xù)前行 向著老姆登</h3><h3><br></h3><h3>那想行至洛獨村外,道路因為被昨晚炸山的石塊阻斷不能前行了?</h3><h3>于是,我們返回到福貢的馬吉縣,美美地吃了頓漆油土雞火鍋…尋了尋當晚要發(fā)生月全食的玉盤…早早安睡在臨時訂下的賓館……</h3><h3>祈禱明天順利到達老姆登,看看耳聞的知子羅……</h3> <h3>2018-2-1 結束了昨日的修整,今天趁早出發(fā)(7:30)向著昨天未到達的目的地---老姆登,一路還算順利,在12:30左右到達……</h3><h3><br></h3><h3><br></h3><div>老姆登村</div><div>老姆登村位于怒江州福貢縣匹河怒族鄉(xiāng)東邊?!袄夏返恰笔桥逭Z的音譯,意思是“人喜歡來的地方”。村里的標志性建筑是一座建在懸崖邊上,紅白相間的房子--老姆登教堂,這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走到教堂前,看著遠山近草,那種鄉(xiāng)村教堂的樸素和自然真的會讓人心靜如水。紅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愛世人”四個字鮮艷奪目。</div> <h3>入住在怒蘇哩一五0客棧</h3><h3>房間是位于三層的帶有陽臺的風景房,樓下的院落里就是著名的老姆登教堂……</h3><div>午飯后歇晌的時候,我們在暫時屬于自己的陽臺上,泡茶,看書,曬太陽……很是閑適</div> <h3>在能夠看到風景的房間</h3><div>看</div><div>紅墻白頂?shù)慕烫?lt;/div><div>將莊重的身影投射</div><div>在魚兒游弋的池塘</div><div>看</div><div>對面的皇冠峰</div><div>如同長城的烽火臺</div><div>守望山谷</div><div>看</div><div>輕風吹動下的云</div><div>時卷時舒</div> 之后,我們到知子羅去……<div>看看如今已經(jīng)廢棄的,曾經(jīng)是怒江州府的城鎮(zhèn)以往的繁華;看看依然精美的八角樓(這里曾是圖書館,現(xiàn)在掛牌為博物館,但沒有開放)腳下,滿園荒草叢生的凄美;看看兒時記憶中,白墻上鮮紅的標語和毛主席慈祥的畫像……</div><div><br></div><div><br></div><div>圖片是遠處眺望的知子羅全景</div> <h3>知子羅</h3><h3>傈僳語“知子羅”是“好地方”之意。新中國成立后,這里一度成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縣府都設在這里,成為怒江州最繁華的政治和經(jīng)濟中心。但由于它地處山腰,發(fā)展空間有限加之怒江江邊公路開通,知子羅的命運就此改寫。1974年,怒江州府下遷到六庫。1986年,碧江被撤銷縣制‘被拆分為兩部分,分別并入瀘水縣和福貢縣,昔日輝煌的碧江就這么從地圖上消失,只在原址上留下的所謂的“廢城”——知子羅。它還保留著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這里仿佛將小城的歷史定格,哪怕滄海桑田他仍好像活化石一般的存在……如今已經(jīng)步入中年的人們,來到這里都會找到逝去的童年記憶和歷史遺痕,因此很多經(jīng)歷過城市大變遷的都市人們都會不辭辛勞的來到這里追思懷舊,吊古尋幽……</h3><h3>于是知子羅也被稱為“記憶之城”</h3> <h3>八角樓</h3><h3>據(jù)說此樓建于1984年,是當時怒江州規(guī)模最大的圖書館,如今已經(jīng)廢棄,院落里的雜草叢生把一份凄美演繹的淋漓……</h3><h3><br></h3> <h3>我們拾階而上,去俯瞰知子羅的全景,去眺望山谷中的怒江,去換一個角度遙看山峰</h3> <h3>之后我們徒步到鎮(zhèn)子后山上的茶廠去品嘗當?shù)氐募t茶,綠茶和茶花茶……</h3><h3>再尋著棧道下山,一路看著風景,拍著照片……</h3><h3>夕陽下,對面山上的道路裸露著金色的黃,呈現(xiàn)著荒蕪的美</h3><div><br></div> <h3>云層遮著太陽本身,陽光穿過云的縫隙照射下來,形成完美的“上帝之光”;<br></h3><div><br></div> <h3>光束投射在山坳里的村莊,像被罩上金色的環(huán)</h3><div><br></div><div><br></div> <h3>山上的棧道雖然沒有完全修整好,但憑我們的腳力還可以接受的……</h3><h3>很快我們就可以越過低矮的樹木,看到老姆登村的全貌了</h3><div><br></div> <h3>老姆登村的對面是高黎貢山北段頗有名氣的皇冠山,背后則是這十分形象的筆架山。</h3><h3>老姆登人就生活在這樣,有山為屏障,有水為依托,有教法為信仰,被上帝之光籠罩的“人喜歡來的地方”</h3><div><br></div> <h3>我們入住的客棧老板,為我們擺上豐盛的晚餐……臘肉拌飯,漆油雞,自制的豆腐,肉絲蛋羹,甜甜的蒸南瓜,還有真正的無公害青菜??</h3><h3>天黑下來的時候,我們圍坐在熊熊的碳火旁……看火花迸發(fā),聽木柴噼啪</h3><div><br></div> <h3>我們的領隊小胡,一個樸實的傈僳族小姑娘,請來這位曾把民族歌舞帶到中華民族園的怒族表演者,為我們唱起來,跳起來……我們也跟著跳躍起來啦</h3><div><br></div> <h3>晨起的時候</h3><h3>推開門窗 </h3><h3>吸上幾口新鮮的空氣 舒展一下筋骨</h3><h3>看樓下</h3><h3>朝霞映照下的老姆登教堂</h3> <h3>放眼去</h3><h3>翻騰的云霧托起了</h3><h3>皇冠山</h3> <h3>怒江,一條洶涌澎湃變換無窮的大江,從遠古洪荒中流淌而來,把高山流成峽谷,把歲月流成滄桑,把石頭流成精靈……</h3><h3>江水,夏漲而冬退。憤怒時驚濤拍岸,掀起萬丈狂瀾,濁流翻滾,巨浪滔天;安靜時波平無痕,靜如處子,藍天山色,映入其間。怒江冬春之江水,失去了從唐古拉山帶來的野性,卷攜著從碧綠到深藍的色彩,在大峽谷中靜靜地流淌著。走在江邊卵石灘上,仿佛走進了一個遠離塵世的夢境,一切都顯得那么恬靜和諧,陽光無聲無息,空氣無聲無息,連呼吸也無聲無息,唯有江濤在輕輕拍打著堤岸,低吟如天籟。若正巧有傈僳姑娘的葉笛伴著江濤從對岸飄來,輕輕地,輕輕地,不知滑入了心靈的那一片處女地?于是,谷底心底皆溢滿醉意……已經(jīng)沖刷得光潔的卵石在陽光下仿佛回味著夏季泥沙拍打的余溫,每一個卵石都有一段往事,都藏著一個傳奇,都是一幅風景,更像一部童話,用心去讀,便有山情水意縈繞耳際。岸邊的木棉花已經(jīng)可以燃燒出一團團火焰,渲染著遠山的雪峰和頭頂?shù)脑撇省R黄t霞,一片片紅紅的花瓣,寫滿了紅色的情愫,滿谷的紅色,注進綠的希望。平靜的江水義無反顧向前流淌,平緩舒徐,碧波橫蕩,向著接納的大海。從冬天到春天,整個怒江都是平靜的、溫婉的,如詩如畫。</h3><div>在短短的幾天,我遇到了最美的怒江…在險峻的路上,我看到最美的陽光…在幽深的峽谷,我品味最寬廣的胸懷…借旅行的人生,我找到本真的自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