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的父親母親

陳憲章

<h3>2017年農歷三月初三,是父親大人誕辰100周年紀念日;農歷三月初六,是母親大人誕辰93周年紀念日。這一年的三月下旬,大哥和我先期到達老家,清明時節(jié),在莊浪縣,金昌市,大武口和天津的親人先后到老家陳家陽洼小聚,緬懷和追思了父母親平凡而勤勞的一生,感念二老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和對我們姊妹的養(yǎng)育之恩。整理了父母親的部分遺物、書籍、照片并制作了此相冊,謹此獻給天堂里的二老和親人,慎終追遠,感恩前行。<br></h3> <h3>敬愛的父母親大人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h3> <p>父親生于1917年農歷三月初三日,我奶奶的娘家位于我們陳家陽洼東北方向只有5里之遙的李家山村,我的父親是獨子,在他十三歲的時候,我奶奶因難產而去世,兩個幼小的孩子也相繼夭折,就這樣我的爺爺既當爹、又當娘終身沒有續(xù)弦,直到1951年病故,享年57歲。奶奶去世后,我的爺爺帶著我那沒有娘的父親遠走他鄉(xiāng),來到了隆德沙塘鋪,開了一間手工裁縫部,以手工剪裁縫制衣服維持生計,并歷盡千辛萬苦將我的父親送到私塾求學,期盼著知識改變自己孩子的命運。1940年我的父親在靜寧考取了民國中級學堂,但因無力繼續(xù)求學,只好回原籍創(chuàng)辦私塾,以教書為生直至全國解放。</p><p>解放初,土地改革時我的父親是鄉(xiāng)農會文書,1952年脫產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國家干部,1954年到甘肅省財貿干校學習一年,1955年任縣工商聯合會主席,1958年任水洛鎮(zhèn)副鎮(zhèn)長,1961年任韓店公社黨委副書記,1970年任縣畜牧獸醫(yī)站站長至1977年退休回到柳梁鄉(xiāng)陳家陽洼祖籍。</p><p><br></p><p><br></p> <h3>母親生于1924年農歷三月初六日,我舅舅家在縣城水洛鎮(zhèn)東關村,我母親姊妹共六人,她排行老三,十六歲時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了我的父親,她當時只是聽我姥爺說:“女婿是個念書人,”其它一無所知,因當時我的父親在水洛城紫荊山書院求學。</h3><h3>母親一生共生育九個孩子,最終只成活我們姊妹六個。我的母親自從嫁給我的父親進入陳家門以后,我的爺爺依舊常年在外做手工裁縫,我的父親在私塾教學,家里幾畝地全靠母親一個人耕耘。凡是在地里干活,她總是背著大的,抱著小的,到了田間地頭,把小的圍坐在糞斗(一種木制農具)中,大的在旁邊玩耍,她在地里干活。就這樣辛辛苦苦一年到頭,打下的糧食仍然不能維持全年的生計,如遇災荒年景更是苦不堪言。</h3><h3>解放后,我的父親常年工作在外,家里還是母親一人操持,撫育兒女,耕種田地,里里外外讓一個小腳婦女吃盡苦,受盡累。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我的二哥十三、四歲稍能扛起農活時,這時候母親才有了一個幫手,而且隨著二哥的年齡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能靠得住事了,用母親自己的話說:“才走到人一搭了?!?lt;/h3><h3><br></h3> <h3>這是父親1954年在蘭州甘肅省財貿干校學習時的照片,時年父親三十七歲。</h3><h3>父親一生吃素,葷腥不動,我們問他為什么?他說:“不愛吃,不想吃?!眱H此而已。父親從七十歲以后連雞蛋也不吃了。我們擔心他營養(yǎng)不良,對身體健康不利,勸他飲食不要過于清淡,但他說:“有清油米面,五谷雜糧,新鮮蔬菜,這已經很好了?!睂嵺`證明了父親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完全契合他的身體代謝之需。從退休后至去世的三十一年間,父親從來沒有進過醫(yī)院的門,也沒有從醫(yī)保和單位報銷過一分錢的醫(yī)藥費。平時頭痛感冒,偶遇風寒,就去村醫(yī)療室取點藥,最多服藥兩天,即可痊愈。</h3> <h3>1972年母親和我的二哥及我的小妹妹于縣城照相館留影</h3><h3>我的母親在幼年四、五歲時,由于受封建社會裹足陋習的影響,姥姥嚴格地按照裹足程序將母親的雙足進行了畸形處理,致使雙足人為的變成了“三寸金蓮?!?949年新中國成立,婦女解放,摒棄裹足陋習,對已經裹足的婦女提倡解放雙足運動,母親高興地解除裹足布,穿上襪子和鞋,結果下地后邁不開步,走不了路,堅持了半天,到夜晚雙足疼痛,一夜未眠,第二天只好又將雙足重新裹上,就這樣,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桎梏束縛與裹足苦楚伴隨了她老人家的一生。</h3> <h3><font color="#010101">1973年父親在蘭州開會時留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我的父親一輩子對公家的事情認得最真,盡管在本縣工作,但一年四季很少回家,從工作到退休近三十年,從來沒有在家過一次春節(jié),總是在單位看門,那時候也沒有值班這一說,只是單位要有一個看門的人。記得有一年春節(jié),我大哥從部隊回家探親,大年三十不見父親身影,初一我大哥步行二十里山路去父親單位,想著能把父親叫回家中過年。但是,到了父親的單位,看到偌大的院子就父親一人,也只能遵從父命,怏怏不樂,一個人趕天黑返回家中。</h3><h3>我的父親自1952年脫產正式成為國家干部時,工資標準每月61.5元,直到1977年退休之時,一直是這個工資標準。1963年組織上給他提了一級工資,通知讓他填表上報,他硬是沒有填,而是讓給了比他工資水平低,子女多,生活相對比較困難的同志,父親的行為在當時的公社干部中傳為佳話。</h3> <h3><font color="#010101">1976年母親和三子在蘭州五泉山公園留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時年我在蘭州大學醫(yī)學院醫(yī)療系上學,母親去寧夏大武口我大哥家看望兒孫,路過蘭州時,我陪母親游覽蘭州五泉山公園時的留影。</font></h3> <h3>父親在晚年,堅持每天用小楷毛筆抄寫《道德經》、《千字文》、《金剛經》、《黃庭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經文,凡有索求者全部友情贈送,他自己則完全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h3> <h3>母親在剝玉米</h3><h3>母親勤勞一生,為哺育我們姊妹六個所付出的艱辛超過常人。在解放前、后的二十多年中,僅推磨這一件工作足以讓裹著小腳的母親受盡千般辛苦,經常是推一次,磨一點,吃幾天,有時候幾乎是推一次吃一頓,一年四季,循環(huán)往復。走不盡的磨堂路成為母親年輕時人生路上的主要行程,直到七十年代村子里通上電有了磨面機,母親才放下了推磨棍,家鄉(xiāng)農村的生產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h3><h3>八十年代初期,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我家承包了十多畝地,1984年種了六畝小麥,收割到場后白天打碾,晚上揚場,由于天氣原因,晚上沒風,麥衣也就不能清除,但第二天我三奶奶家也說好了要碾場(兩家共用一個場),為了騰開場,情急之下的母親用簸萁一個人一夜將一場麥子簸了出來。天亮了,看著滿滿張口的十麻袋麥子,母親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前來幫三奶奶家碾場的人被眼前的情景所震驚,被一個年已花甲老人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動,都說不是親眼所見還真是難以置信。我母親指著地上的麥子說:“要不是遇上了好年景,我做夢也不敢想著有這么多的麥子,我是越簸越有勁?。 ?lt;/h3> <h3>父親在卷旱煙</h3><h3>父親抽的這種煙葉,是我母親每年在園子里栽種一片,深秋收割,掛在房頂,次年春天炮制成煙沫供父親抽,據說抽這種煙葉痰少,理氣和胃,還能驅逐蚊蠅。</h3> <h3>母親坐在門坎上擇菜</h3><h3>母親為了撫育我們姊妹含辛茹苦,起早貪黑,洗衣做飯,吊水劈柴,春耕夏鋤,秋收冬藏,養(yǎng)豬喂牛,鍘草簸糧,件件嫻熟,樣樣精通。記得小時候,生產隊有編竹席子的任務,我的母親一天一夜能編一張席,掙20個工分,這可是一個男勞力兩天的工分值,為了不影響白天給我們做飯,她主要靠晚上編織,我們半夜醒來總是看見地上的母親爬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不停地編織……</h3> <h3>用小楷毛筆抄寫經文是父親晚年生活中每天的必修課</h3><h3><br></h3> <h3>母親在填炕</h3><h3>母親養(yǎng)育了我們姊妹六個,還幫助大嫂、二嫂帶大了八個孫子、孫女;我的兒子三歲時也放在老家半年,由母親和我的小妹妹照看,半年后才接回城里開始上了幼兒園。</h3> <h3>父親在園子房抄寫經文</h3><h3>身后墻上的毛筆字是父親所書,我的父親在抄寫經文之余,也寫寫《朱子家訓》、《陋室銘》、《孝經》、《三字經》、《出師表》、《幼學瓊林》、《古文觀止》等經典古文。</h3> <h3>母親在場里背填炕柴(煨炕用的燃料)</h3><h3>我的母親一生勤勞和善,孝敬老人。我的爺爺在四十年代后期因身體有病從打工的隆德沙塘鋪回到家中,母親既要操持家務,扶養(yǎng)兒女,還要照顧老人,每頓飯做熟后先端到我爺爺面前,等我爺爺先吃好了放下碗,這時,她和孩子們才可以動筷子吃飯。不論任何時候,家中來了客人,吃飯時,孩子們不能同桌,待客人吃完后,她和孩子們才能在廚房慢慢再吃。我大哥、我大妹妹和我工作后回家探親,免不了要帶點水果和點心,每次回到家中,打開包取出食品,母親總是先拿上些,讓我們端給隔壁耄耋之年我的三奶奶,并說:“趕緊讓你三奶奶嘗嘗,人老了和娃娃一樣,饞著呢!”母親和親坊鄰里和睦相處,猶如親人,以至于她老人家去世后,我親坊幾家的妹妹們都來送母親最后一程,有的每到母親燒一年、二年、三年忌日紙時,準時前來祭奠,著實令我們做兒女的心生感動。</h3> <h3>1986年父親和三子在北京頤和園留影</h3> <h3><font color="#010101">母親從菜園里出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母親的菜園,應有盡有:蘿卜白菜、蔥蒜韭菜、茄子辣椒、黃花菠菜、豆角芹菜、番瓜香菜……應季蔬菜基本滿足了家庭的食用,還保證了每年冬天腌制酸菜、泡菜的需要。母親菜園的韭菜也為鄰里和村子里的一些人家提供了應急之需,有的家里想熗個漿水、調個味,找母親要點韭菜,老人家總是高高興興的滿足來人的需求,最后還不忘叮囑:“不管啥時候需要你就啥時候來,千萬不要客氣?。 ?lt;/font></h3><h3>這次母親九十三歲誕辰,大哥和我到老家先后住了四十多天,母親走了五年多,母親的菜園也無人悉心打理,但母親菜園的韭菜、香椿和母親活著時一樣,繼續(xù)按季節(jié)生長出來,低頭看著園子里的韭菜,想起母親韭菜炒雞蛋的味道,抬頭望見香椿嫩芽,母親香椿拌豆腐的味道觸動了我們的味蕾,但眼前的一切物是人非,母親不見,母親的味道也難以找回,母親啊您在哪里!母親啊兒子想您!心靈深處對母親的無盡思念愈加濃郁,大哥和我眼眶濕潤,相對無語,任憑著想念母親的淚水灑落衣襟……想見母親,也只能在夢里。</h3> <h3><font color="#010101">父母親在掐麥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掐麥編是我們老家農村非常普及的一種手工藝制作技術。每到麥收季節(jié),碾場之時,將麥竿單另提出,脫粒后折下麥竿稍子集中整理放置于通風干燥處,待掐時再經泡水軟化處理方可編織。一到農閑時節(jié),男女老少人手一編,只見每人腋下夾一把塑料裹著的麥竿,咀唇呡著兩支臨時替換,雙手嫻熟地扭掐編織,手法利索者一天能掐一盤,交給麥編廠才有幾角錢的收入,這也是當時我們老家農村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font></h3> <h3>小憩中的父親</h3> <h3>飯后的二老</h3> <h3>父親在菜園整地</h3> <h3>母親在菜園種菜</h3> <h3>母親在蔥地干活</h3> <h3>父母親在寧夏大武口留影<br></h3> <h3>父親和三子.三媳婦游沙湖</h3> <p>1995年春節(jié)合影</p> <h3>父母親和三個兒子合影</h3> <h3>父母親和長子、長孫、長孫女及曾孫女在老家合影</h3> <h3>父親和他的小孫子</h3> <h3>曾孫女看太爺爺抄寫經文</h3> <h3><font color="#010101">父親在老家的上房炕上抱著曾孫子貝貝,二孫子媳婦給孩子喂飯。</font></h3> <h3>2004年母親八十歲生日之際,二女兒、長孫及長孫媳婦專程從金昌市、寧夏大武口來到老家給母親祝壽。</h3> <h3>2005年春節(jié)合影</h3> <h3>父母親和長子、長媳,三子、三媳,二女兒及外孫女在老家前院合影</h3> <h3>父母親和二女婿一家合影</h3> <h3>父母親和長女及三子一家在老家合影</h3> <h3>母親和三媳婦及孫子.孫女在大隊部院子合影</h3> <h3>母親坐在孫子的車上,看她老人家笑地多么開心。</h3> <h3>母親和她的三媳婦在老家</h3> <h3>2007年6月25日父母親的小孫子陳誠考取了天津大學精儀學院測試計量技術與儀器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時隔二十天,2007年7月15日父母親的二孫子陳勝利考取了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有色金屬冶煉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h3><h3>7月下旬,我將兩個孩子的錄取通知書復印件專程奉送到父親面前,父親看后十分高興,笑著說:“我活了九十幾,只聽說過一家同年有兩個考上大學的,還沒聽說過一家同年有兩個考上博士研究生的,今天,在我的孫子身上得以實現,我死后見先人臉上也光彩?!?lt;/h3> <h3>二老和長子及三孫子在老家上房合影</h3> <h3>父親和長子在前院葡萄架下乘涼,菜園里干活的是我的母親。</h3> <h3>2007年秋天,二老在老家上房炕上留影,這張照片竟然是我敬愛的父母親最后一張合影,寫到這里,淚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h3><h3>2007年12月5日(農歷十月二十六日)敬愛的父親大人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91歲。<br></h3> <h3>2010年5月母親游覽蘭州植物園時留影</h3> <h3>2011年的早春,我陪同母親到蘭州興隆山踏青,這張照片是母親最后一張留影。</h3><h3>2011年7月25日(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我敬愛的母親大人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88歲。</h3> <h3>這是父母親的小孫子陳誠,參與研究的“高效高精度智能化系列測量裝備研發(fā)及應用”的科研項目,被天津市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證書以及他個人“復合正交與多傳感協(xié)同智能坐標測量技術及工程化應用”的研究項目,被中國計量測試學會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獲獎證書。</h3> <h3>這是父母親的二孫子媳婦李娟,在領軍人才聘期中,因德能表現和業(yè)績成果突出,被評為優(yōu)秀等次,受到甘肅省委、省政府獎勵的榮譽證書以及父母親的小孫子媳婦王雙,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參事室聘任為特約研究員的聘書。</h3> <h3>這是父母親的長曾孫女陳盈,在中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博士在讀期間,前往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公共衛(wèi)生與社會工作學院訪學,從事傳染病大數據分析與預測,這是她赴加拿大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的照片,后面題板上的內容介紹是她有關“H7N9”研究的學術小文。<br></h3> <p class="ql-block">2017年農歷三月初三,父親大人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正值清明時節(jié),親人們相聚老家陳家陽洼,緬懷和追思了父母親普通而平凡的一生和為撫育我們姊妹所付出的艱辛。</p><p class="ql-block">敬愛的父母親大人,您的家孫、外孫、和曾孫,大多數都已經長大成人,他們刻苦學習,認真做事,老實做人,您二老的品質意志、思想精神在您的后代兒孫身上得到了繼續(xù)傳承,感恩社會進步與時代文明,感恩二老的遺傳基因,唯愿二老在天之靈,超然安好,祈請放心。</p><p class="ql-block">敬愛的父母親大人您永遠活在我們心中!</p> <p class="ql-block">謝謝您的到訪閱讀!</p><p class="ql-block">文字:陳憲章</p><p class="ql-block">圖片:陳憲章</p><p class="ql-block">制作:陳憲章</p><p class="ql-block">初稿:2017年4月于莊浪縣柳梁鄉(xiāng)陳家陽洼</p><p class="ql-block">定稿:2019年4月于天津市南開區(qū)久華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