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同事付君在蒲城買房入新莊,老張和我們幾個利用間隙順便就近逛了幾個紀念館。</h3><h3>同事們對蒲城的歷史典故很感興趣,一路笑談。說起12年我和老薛老段等到黨睦鹵陽湖看航展,已經(jīng)五六年過去了。我妻家是孫鎮(zhèn)人,我老家也離蒲城近,也來過不少次蒲城,對這里有很深的感情,蒲城的典故也知道不少。</h3><h3>蒲城,其實還沒怎么逛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上大學時來自考,同學袁敏帶我們許多人去縣博物館也就是文廟去的那次,匆匆來去之間,已經(jīng)有20年了,時間過得是驚人的快。</h3><h3>槐院里是新近要建的民俗景區(qū),道路還在施工,看到一棵老槐樹,我們想當然地以為是古樹,大家看來看去,其實也無碑石記錄,不過就是普通的一個樹。</h3> <h3>楊虎城紀念館。這里是當年楊在蒲城的一處住宅,小小的規(guī)模。</h3><h3>這個影響世界的楊虎城將軍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俠肝義膽,熱血心腸,給陜西留下了許多學校,水利工程,可以說造福一方,提起他,百姓從來都是非常感念的。</h3> <h3>典型的陜西關中民居,有天井,青磚灰瓦。類似于四合院,但是沒有房子半邊該,肯定是后人翻修的無疑。</h3> <h3><font color="#010101">最讓人驚嘆的是這張照片,有正年輕的習近平總書記來過這里,了不起吧。</font></h3> <h3>有將軍的生平簡介。</h3> <h3>塑像。</h3> <h3>房間陳設簡單,一如將軍老母妻子在時。</h3> <h3>毛主席紅軍當年向他借過錢糧,有信為憑。</h3> <h3>墻上這壽字,不看簡介怕是沒人認識。</h3> <h3>考院,明清考童生的地方。為這個大家還爭論半天。</h3> <h3>門前石馬有點滄桑感,恰逢返修,沒進去詳看。</h3> <h3>提起王鼎,同事里只有我和老張老付知道。蒲城對外稱“將相故里”。將是楊虎城,相是王鼎。清道光帝師,軍機大臣,稱相不為過。他向道光尸諫林則徐的戲曲我93年就看過,那時為迎接香港回歸,有人就把這個典故翻出來,他那時重新被陜西乃至蒲城人熟知,于是翻修他和林則徐的紀念館,而林則徐流放伊犁途中來蒲城看望過王鼎的家人。要放現(xiàn)在他是就是二次網(wǎng)紅。</h3> <h3>紀念館同樣很小,和楊的差不多,都很簡陋。</h3> <h3>當年香港回歸過后,外地人再也記不起王鼎這個人,就像這里重歸冷清。</h3> <h3>這是道光御賜的匾額,意思大概是和他一起共享福壽平安。</h3> <h3>時間太緊張,這個也是路過,我們笑稱不做考證歷史之游,僅僅是走馬觀花,表示我們曾經(jīng)到此一游。</h3> <h3>達人巷的典故。究竟誰寫了那首詩,并且讓成六尺巷,全國有好多地方都爭,有不同的說法。那個老丞相都不爭,我們蒲城人民又何苦爭呢?讓其他地方又何妨?</h3> <h3>老陳向我感嘆過大家一起好多年,可是這幾年真正諞閑傳的機會都不多,想想也是,就喜歡大家在一起熱鬧的感覺。春光正好,借付君入新莊吉日,權做蒲城一日游,一路笑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