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 家鄉(xiāng)的花饃</b></h3><h3><b></b></h3><h3><b></b></h3><h3><b></b></h3><h3><b> 我一直把家鄉(xiāng)這種美麗的面食叫“花饃”,因為小時候就把饅頭叫“饃”,它帶了漂亮的花,當(dāng)然就叫“花饃”了?!盎x”的美稱太多了,“面花”、“面塑”、“窩窩花”、“糕花”等等,也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沒有,也許它不夠美味,但是它曾經(jīng),曾經(jīng)是我們美美的美食,并且美美得愉悅過我們的身心呢!</b></h3><h3><b></b></h3><h3><b> 在我的印象里,小時候的鄰居是地道的陜西人,他們家年年蒸“花饃”,那種花饃上最誘人的東西是大紅棗,其他的花色好像挺瑣碎細密,可惜花樣記不太清了,只記得有云圖,每個云朵上都有一顆棗,不知什么寓意。只知道這些花饃應(yīng)該是在春節(jié)的時候,擺在桌子上用來做祭品的。擺幾天,全家就分食了,我也曾經(jīng)湊過去吃過幾次。它不但好看,更因為是用“白面”做的,感覺口感極好,因為那時雜糧多一些,這種純粹用小麥面做的“饃”,吃在嘴里,那種細細的、純純的、帶著一點甜味的麥香,在你的舌尖下妙不可言,真真的也是一種享受呢!</b></h3><h3><b></b></h3><h3><b> 遺憾的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沒有這種感受和體會的,各種蛋糕、各色美食,早就破壞了他們的味蕾,麥香早就體會不到了。</b></h3><h3><b></b></h3><h3><b> 網(wǎng)絡(luò)的發(fā)達,讓我看到了其他地方做的“花饃”,并也親眼目睹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小貓小狗和各種走獸,還有色彩斑斕的各種花卉,它們比我小時候看到的,要漂亮得多,巧手的女子(亦或有少許男人吧),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追求和向往都寄托在了手中的“面花”上。但是現(xiàn)在我竟然體會不到我小時候那種沁入心底的麥香了,也沒有了那種想掰下來一塊,塞在嘴里去細細品味、感受的沖動了。</b><b> 我想,這不應(yīng)該是我忘記了過去吧,怎么會呢?</b></h3><h3><b> 事實上“花饃”在現(xiàn)代文化的浸潤下,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一種讓人觀賞的藝術(shù),我們叫它“民間藝術(shù)”——不,它在問世那天,就是一種藝術(shù),來自普通百姓生活的民間的藝術(shù),只不過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隆而重之、熱熱鬧鬧、歡天喜地的儀式罷了,它早已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一道美麗的風(fēng)景,是“民以食為天”的圖騰!</b></h3><h3><b></b></h3><h3><b> 感謝這個時代!感謝這個時代讓我們的生活提升了N個臺階,也感謝這個時代讓這種“花饃”以“民間藝術(shù)”的形式發(fā)揚廣大,來慰藉我們的祖輩、父輩,慰藉我們的心靈對往事流年的懷念!</b></h3><h3><b></b></h3><h3><b> 感謝這些民間活動的組織者!更要感謝一代代心靈手巧的賢淑女子對這一民間藝術(shù)的發(fā)揚和傳承!</b></h3> <h1></h1><h1></h1><h1></h1><h1></h1><h1></h1><h1> <font color="#010101"> </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