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全家福</h3> <h3>兄弟姐妹一家親</h3> <h3>我的父親</h3> <h3>父親年輕時候的照片</h3> <h3>右邊是我的父親</h3> <h3>父親的相冊</h3> <h3>父親的獎狀和榮譽(yù)證書</h3> <p class="ql-block">《索倫牧場志》這本書是很珍貴很值得珍藏的一本書,書里的"人物"欄里記載著父親的光輝歷程和簡歷。父親的獎狀和榮譽(yù)證書我現(xiàn)在珍藏著,父親為官一生,廉潔奉公,兩袖清風(fēng),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物質(zhì)財富,卻給我們留下了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等以后我要把這些"證書"和《索倫牧場志》一起全部傳下去,一代一代永相傳。</p> <p class="ql-block">這是《興安盟農(nóng)墾志》上、下集。</p> <p class="ql-block">《興安盟農(nóng)墾志》人物欄里面的人物,最上面的就是我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興安盟農(nóng)墾志》里,同樣記載著爸的光輝歷程和簡歷,這些都是盟檔案管理資料永存的相關(guān)資料。</p> <p class="ql-block">《興安盟農(nóng)墾志》里登載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這張老照片是我父母在自家園子里的合影</p> <h3>我大侄女珍珍和她的奶奶在一起</h3> <h3>在2018年2月1日查出母親患有重病后,我就決定退學(xué)了,就是老年大學(xué)攝影班(2017年12月1日報名,2018年3月3日開學(xué)),我的打算是我要全身心的伺候我母親,直至母親走完人生最后一程……</h3> <h3>2018年2月6日,我告訴母親姐姐今天要從北京回來了,母親聽后很高興。</h3> <h3>依偎在母親的肩頭是多么的溫暖和幸?!?lt;/h3> <h3>媽媽談起自己的病情臉上頓時布滿陰云……</h3> <h3>聽著媽媽說話真的很幸?!?lt;/h3> <h3>媽媽和病友們聊著天</h3> <h3>握著媽媽的手真的很幸福!</h3> <h3>媽媽靜靜的躺著,我靜靜的握著媽媽的手。</h3> <h3>媽媽出院回家過年</h3> <h3>我們姐倆和媽媽合影</h3> <h3>最后一次媽媽住的單人病房1312號</h3> <p class="ql-block">住院期間,媽媽曾兩次跟我說:這單人病房真好,就咱們一家人在一起…………</p> <h3>第一次老家來人看望病重的母親,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舅母等人。</h3> <h3>姐姐親手為媽縫制的"護(hù)耳枕"。</h3> <h3>媽家住址:內(nèi)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普惠西街6號副26號一單元202室(興安一小區(qū),媽媽在這里生活了13年)</h3> <h3>弟弟小文在衛(wèi)生間為媽安裝的把手,方便媽媽上廁所……</h3> <h3>媽家</h3> <h3>媽家的小臥室</h3> <h3>媽家廚房</h3> <h3>媽家陽臺</h3> <h3>媽家放在陽臺上的工具箱</h3> <h3>歡樂開懷,盡享天倫之樂!我大侄女家的孩子項項和她的太姥在一起。</h3> <h3>滿心歡喜,滿心快樂!我侄子家的孩子礎(chǔ)路(石頭)和他的太奶在一起。拍攝于2017年1月30日。</h3> <h3>2017年9月2日,弟弟小文開著車?yán)鴭寢屓ピ_克圖公園看荷花,我也跟著去了。賞完荷花還在市周邊轉(zhuǎn)了轉(zhuǎn),觀看美景,媽媽真是高興極了。</h3> <h3>媽媽和我們在一起非常開心,真的是幸福的回憶。</h3> <p class="ql-block">這是我的小侄女娜仁圖雅(白瑩瑩)為她奶奶拍下的照片,那次是弟弟一家人領(lǐng)著媽媽去義勒力特開心農(nóng)場去游玩。</p> <h3>2018年1月8日我去媽媽家,媽一見到我就興高采烈地跟我說她喜歡的花開了,讓我給花拍照,當(dāng)我拍完第一張給媽媽看時,媽媽說:把我也拍進(jìn)去了,真好看!……</h3> <h3>媽媽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h3> <h3>媽媽非常喜歡花,我每次去媽家,媽媽總是津津有味兒的給我講關(guān)于花的事,還要領(lǐng)著我一邊看一邊講,臉上總是流露著幸福的微笑……</h3> <h3>媽出院回家過年,到家后媽就把這個羹匙給了我,跟我說這是我小時候用的,是父親去外地開會時買回來兩個,一個分給了弟弟,一個分給了我,說要我留個紀(jì)念,然后就講起了我和弟弟小時候的一些故事……</h3><h3><br /></h3><h3><br /></h3> <h3>媽家的擺臺,這張照片我會一直珍藏著,留個念想。這是媽媽跟著父親去承德旅游時拍下的照片,那次是盟農(nóng)牧場管理局組織的一次活動,領(lǐng)著離休老干部去旅行……</h3> <h3>媽家擺臺里的相片:郊游登山,老少同樂!上圖為我的外甥女楠楠和她的姥姥在一起,下圖為我們姐倆。</h3> <h3>媽家的擺臺</h3> <h3>媽家的擺臺</h3> <h3>四世同堂(拍攝于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h3> <h3>父親布日格德:生于1937年5月7日,故于2005年2月28日(正月二十),享年69歲。</h3> <h3>母親吳檀香:生于1940年3月5日,故于2018年3月7日(正月二十),享年79歲。</h3> <h3>我侄子寶寶拍的小視頻</h3> <h3>2018年2月,媽媽回家過年時我拍下的小視頻。</h3> <h3>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月同日死,我的父親母親均去世于同月同日,即正月二十。(女兒:白玉榮謹(jǐn)記)</h3> <p class="ql-block">后續(xù)部分———</p> <p class="ql-block"> 濃蔭蔽日時,記取種樹人。——感恩多年后還能講訴和整理的人。</p><p class="ql-block"> 人們的記憶并不遙遠(yuǎn),更不會忘記。時間不會忘記對黨的事業(yè)忠誠的人。</p><p class="ql-block"> 有人還記著爸爸的功德,就是因為爸爸的大公無私,品德高尚的人。</p><p class="ql-block"> 像父親這樣正能量的人,是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人。</p><p class="ql-block"> 時隔快20年了,歷史還傳倡爸的事跡,感動,也為之驕傲!</p> <p class="ql-block">這是父親在1966年29歲那年,去武漢參加干部培訓(xùn)班學(xué)習(xí),為期半年多。圖為1966年6月,父親在武漢長江大橋留念,距今(2024年)有58年了。</p> <p class="ql-block">2024年清明節(jié)前幾天,大姐從北京來到了58年前爸爸曾來過的武漢長江大橋,以此方式來表達(dá)對父親深深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姐發(fā)的朋友圈,我看見后截屏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大姐和女兒(我的外甥女)李玥,姑爺李小滿和外孫女木喜樂,在武漢長江大橋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4日清明節(jié)這天,我們一行七人,去老家圖牧吉白家祖墳上墳掃墓回來的路上,在哈達(dá)泡子邊上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父母生前曾無數(shù)次說起過老家的哈達(dá)泡子,所以在我們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們只要來到這里,總會駐足凝望,想起父母生前說過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圖片左數(shù):1、大哥的兒媳婦張雪,2、大哥的兒子白明寶,3、大哥白金,4、白玉榮,5、弟弟白小文,6、弟媳婦劉秋艷,7、弟弟的女兒娜仁圖雅(白瑩瑩)。</p> <p class="ql-block">扎旗圖牧吉哈達(dá)泡子養(yǎng)育了我的祖父輩,是一塊極好的風(fēng)水寶地。清明時節(jié),我們家人在一起共赴老家祭祖。</p> <p class="ql-block">自從父母親去逝后,我的大哥每年清明的時候都要帶頭去祭祖掃墓,這讓我十分敬佩。</p><p class="ql-block">圖片中間的,就是我的大哥白金,右邊的是我的弟弟白小文(溫得瑟),左邊的是我大哥的兒子白明寶。</p><p class="ql-block">截止到今年(2024年),我的父親去逝19年了,我的母親去逝6年了。</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今年(2024年4月4日)清明掃墓回來,家人在一起小聚。用餐的時候,大家說的話都很讓我感動,話語間流淌的都是濃濃的親情。其中我的小侄女娜仁圖雅(白瑩瑩)說,她在這次掃墓過程中,最讓她感動的一幕,就是我在父母的墳前用語音播放了《農(nóng)墾故事|“老布”的執(zhí)著(上)和(下)》我想,如果父母在天有靈,一定會聽到的,也一定會很高興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