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淅川移民古樹的守護人

曦霖

<h3>  3月10日,幾位好友在鄭州聚會,言談間趙川又說起了淅川南水北調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說起了那里的一棵棵古樹,說起了目前遇到困境的李愛武。這個故事她講了很多次了,只要有場合,她就會介紹古樹苑,說起李愛武。好友趙川和這些古樹有著一段不解之緣,她是河南日報社的記者,當時被報社派往淅川采訪南水北調移民,幾年間她踏遍了一百多個移民村,用自己一腔的熱情記下了無數個南水北調移民中感人的故事,與移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她被淅川移民親切地稱作趙淅川。這個古樹苑跟她有著很深的淵源。當時她和縣領導來到移民村走訪查看,突然看到這么多古樹,就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話,這些古樹不能賣,這是淅川移民的根啊。她當時有感而發(fā)的一句話,卻被有心人李愛武聽了進去,也許他的內心也有這樣的愿望,趙川記者的一句話,讓他突然找到了古樹更高的價值,無論如何要給古樹造一個永久的家,讓移民他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回來能找到家鄉(xiāng)的根。</h3><h3> 聽了她的講述故事,幾個朋友突然按耐不住好奇的心,下午3點多,決定去淅川看看這古樹的苑子,見見有傳奇色彩的李愛武。一行6人驅車行程大約3個多小時,我們終于到了李愛武的老家南陽淅川縣,他就在老家的豪宅里接待了我們,后面才有了一串串的驚喜和震驚。</h3> <h3>  看到這樣一座氣派的門牌坊,你一定會驚嘆她的雄偉壯觀,贊美她的精美浮雕,——南水北調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這是一個歷史的見證豐碑,在這里人們可以找到淅川40萬南水北調移民的蹤跡;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昔日100余個淹沒水底村莊的縮影;在這里人們可以聽到1000余棵古樹的訴說;在這里人們可以夢到曾經的故土家園。南水北調所有的今夕往事都有了這個歸宿地。也許有人會說,這么一座宏偉的工程一定是國家投巨資建設的,為的是記錄數十萬移民的功績。如果我說,這是一個淅川移民自籌數億元資金為南水北調的父老鄉(xiāng)親修建的一個特色莊園,你信嗎?信不信由你,這座莊園就是李愛武的杰作。</h3> <h3>  這就是南水北調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的主人李愛武。他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更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搞文化做生態(tài)苑和他原來的生活完全不搭邊,他曾經是一介草根,靠著他的聰明和吃苦耐勞的品性在淅川房地產業(yè)撈到了一桶金。有了錢后的李老板并沒有忘記鄉(xiāng)親們,自己出資為村里修路架橋,回報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正當他的事業(yè)紅火的時候,南水北調搬遷開始了,他的老家兄弟姐妹父母親都在搬遷范圍,面對這骨肉分離的撕裂,他也是寢食難安,難以接受。可國家的事兒是大事兒,家里的事兒是小事兒,一切都以國家的事兒為重,這是當時搬遷工作最響亮的口號。他能理解,也只能服從。當翻天覆地的移民工作開始時,他無意中看到一輛輛外地的卡車拉著移民村的一棵棵大樹飛馳而去,他懷著好奇的心打聽這樹都拉到哪兒了?別人告訴他,這樹被外地人買走了。這些樹大多是上百年的古樹,一轉手就能掙很多錢。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李愛武當機決定,與其讓外地人買走這些樹,不如他把這些樹先買下來,至于買這些樹干啥用,他當時也沒想清楚,就是憑著直覺,要把這些古樹留下。有錢就可以任性,他迅速辦理了相關手續(xù),開始了收購古樹的工作。地產不做了,他把大量的資金都投到了古樹上。走街串村地找古樹,買古樹,挖古樹,移古樹。然后又載古樹,救古樹,護理古樹。這一干就干出了一份大事業(yè)。</h3> <h3>  文化苑左邊的這座房子,是整個文化苑的一個展廳,這里有苑子的發(fā)展規(guī)劃沙盤,從這里人們就能看到文化苑的現在和未來的規(guī)劃布局。這是一個規(guī)模很大的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真稱得上宏偉工程了,方圓有山有水,古樹植于錯落有致的村落民房建筑群之間,還有一條精美的仿古建筑街,這個苑子的最后面有一座壯觀的南水北調移民博物館。在文化苑的外圍的山上,還修建一座天安禪寺??粗@個建筑沙盤,很難想象一個草根移民會有這么大的能量。按說這應該是由國家投資來建的啊,因為這更像是一個公益性的建筑園,她為淅川幾十萬移民和子孫后代豎起了一座永遠的豐碑。</h3> <h3>  這就是南水北調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的模擬建筑群沙盤。</h3><h3> 這個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位于淅川縣城金河鎮(zhèn),占地面積4.47平方公里,該項目以保護和展示南水北調中線庫區(qū)淹沒區(qū)古樹名木為載體,以紀念和弘揚淅川縣移民精神為文化靈魂,以淅川歷史文化和生態(tài)文明為線索,以旅游項目文化項目節(jié)慶活動生態(tài)經濟為產業(yè)紐帶。該項目由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按4A級景區(qū)標準設計。目標是通過3—5年努力,建成國內以獨特的以移民文化為主題的全方位多功能旅游景區(qū)。</h3> <h3>  這是文化苑兩邊的仿古商業(yè)街。</h3> <h3>  這是往苑子的深處走去,一棵棵古樹就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是3月初,古樹大多還沒吐出新芽,但一棵棵蒼勁的樹干矗立在那兒,就令人生出一種由然的敬意。由于時間太短,我們只能匆匆走過,沒有時間細看這些古樹的品種,李總說,這些古樹都有詳細的檔案記錄,后期要為每棵樹掛牌說明,讓游人能一目了然。說到每一棵樹,李總都有一肚子的故事,在他眼里,這些樹已經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樹了,都帶有神的威嚴。他說在移栽這些古樹前,都要舉行一個儀式,燒香放炮祭叩拜,說:古樹呀,這里要給京津等地調水,馬上要被淹了,移民們都走了,現在我把你移到城里去住,那里淹不著……然后才動手移植。</h3><div>  這里有一棵500年的烏龍木,也叫鐵樹,是河南、陜西、湖北三省僅有的一棵,移植來實屬不易,這種比重比水重的木質,丟進水里就往下沉。鋼鋸切割根部時“啪啪”地冒出了火花,生生打斷了兩把鋼鋸。</div><div> 還有一棵1200年的黃連樹,移植時發(fā)現附近有小廟、石碑。廟里供奉著釋迦牟尼石像,石碑上有五代時期的記事。在鋼鋸切割靠近樹干底部時,出現了一地銅質粉末,原來在千年的時光中,黃連樹已將先民們祭祀的銅香爐包裹進了樹身,長成了一體。</div><div> 今天看著滿園的古樹,令人由然升起敬意。當時移一棵古樹往往要百人移好幾個月,這么大的樹不用機械不用車根本移不動拉不出,古樹生長的地方又往往沒有路,車進不去。僅修路就得花一大筆錢,其艱辛可想而。如果沒有一顆執(zhí)著的心,沒有一份大愛的情,是很難做成這件事的。</div><div><br></div> <h3>  這一顆800多年的楓楊樹,樹心已經空了,但生命力依然很旺。<br></h3> <h3>  古樹移來后在林業(yè)專家的精心呵護下,千年古樹煥發(fā)了青春,幾乎全部成活,堪稱一絕。林業(yè)專家和園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縣領導對這些古樹像對移民一樣盡心盡力、日夜牽掛,經??赐艠?,期盼每一棵古樹在新家園重生。</h3><div> 移栽期間,李愛武看到一棵古銀杏樹恢復得不太好時,心急如焚。他覺得如果古樹在他手中死了,對不起蒼天,對不起古樹,更對不起幾十萬移民。他的愛心感動了老天,最后古銀杏在他院子里成活了。</div> <h3>  就這樣,在搬遷的100多個村里,李總先后共移栽了1002棵古樹。</h3><h3> 有100年的紅木棉、200年的皂角、300年的紅桂、400年的青岡、500年的紅楓、600年的菩提、700年的鐵匠、800年的紫荊、900年的榔榆、1000年的銀杏、1100年的櫻桃、1200年的黃連……</h3><h3> 看著這滿園的古樹,李愛武又欣慰又茫然。當初就是憑著一種情感把這些古樹留住了,接下來要怎么辦呢?他花了大半個家當買回來這些樹,如果是為了錢,他賣出古樹很快就會有幾倍十幾倍的回報,可他拿著這些賣移民老根的錢會一輩子不安生。他和這些古樹已經融合在一起了,不可分割。他想起了河南日報的女記者趙川,記得她說過一句話,這些樹不能賣,這都是淅川移民的根,賣了就是犯罪。他特別認同這句話,無論如何,他都要把這些根留住,哪怕傾家蕩產。他到鄭州找到了趙記者的家里,兩人就古樹的話談了好久,一幅安置古樹的藍圖就有譜了。</h3> <h3>  李愛武決定在古樹扎根的地方打造一個南水北調移民生態(tài)文化苑,他不但要讓古樹生長,還要把淹在水底的村莊復制在古樹苑,為淅川40萬移民建起一座精神寄托的家園,回家能尋到根,在根邊能找到房。他做的是一件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宏偉工程。</h3> <h3>  于是,在古樹的周圍,一座座模擬淹至水底的村落房屋建起來了,有土坯房,有石頭房,有磚瓦房,曾經的過去,似乎在這里都復活了。房子的瓦是老房的瓦,院子里放的有是過去的石磨,這些東西,都被細心的李愛武收購并用在了這些建筑上,一屋一瓦皆是情,一樹一草都有意。</h3><h3> 該區(qū)復建了古樹村落建筑群由42套四合院組成建筑面積9280平方米,投資4200萬元,恢復了被丹江淹沒的十個最具代表的古村落。有著名"秦楚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所地馬蹬村,最具地域特色的白亭村、蠻子營村等。</h3> <h3>  面對古樹,趙川似乎有話說,這里有她太多的牽掛,太多的情感,她說,她和這些古樹已經有了心靈的感應,每當古樹苑有事情發(fā)生的時候,她在家里都會做夢,好像有神靈傳遞信息。她甚至很認真地說,如果百年之后,她想守在古樹邊。</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到了嗎,古樹邊那座土坯的房子已經蓋好了。</font></h3> <h3>  古樹村落里,還有不少奇石堆成景觀,李愛武說,這些石頭也是從移民村里收集過來的,曾經有人要出高價收買,他都不賣。移民村的一草一木他都不舍。</h3> <h3><font color="#010101">  近距離看看,每塊石頭都是神奇百態(tài)。</font></h3> <h3>  放眼望去,一片成林的古樹守固著40萬淅川移民的根。</h3> <h3>這個掛牌的古樹什么意思?</h3> <h3>  農工黨南陽市委被草根李愛武的大愛之舉感動了,2016年6月,自發(fā)認養(yǎng)了一棵古樹,他們?yōu)楣艠鋻焐吓谱?,并拿出一些費用,作為古樹的護養(yǎng)經費。說實話,憑借李愛武一個人的力量護理這些古樹,實在是太單薄了,應該得到社會的公益支持。我打心里為農工黨南陽市委這一舉動點贊,如果他們的行動能給古樹苑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有更多的團體和個人來認養(yǎng)古樹,那就太好了。</h3> <h3>  這一棵棵古樹挺立在這里,記錄著淅川移民的犧牲精神,見證著南水北調的宏偉工程,召喚著遠走他鄉(xiāng)移民的魂,凝聚著歷史的不朽華章。無論你離家遷走有多遠,她都扎根在故土守候在這里,不離不棄。</h3> <h3>古樹,我想對您說……</h3> 穿梭在古樹之間,我們看到了由石片一層層壘成的房屋,我們驚嘆還有這樣的房子,不用任何別的建筑材料,就把一片片石頭堆積起來,壘成房子的墻面,石頭縫隙之間沒有任何石灰水泥黏固,然而房子卻堅固無比,據說掌握這項建筑技術的人已經不多了,這項技術已被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div>  我們驚嘆李愛武的這一舉動,他不僅留住了一棵棵珍貴的古樹,他同時也留住了淅川移民村獨特的建筑群體技術,留住了移民村的文化遺風。</div> <h3>  門前有一棵古樹,一座石頭片蓋成的獨家小院有一種獨到的韻味。</h3> <h3>  遠處的建筑又是一個不同的風格,泥巴屋子泥巴墻,讓人想起老家的模樣。</h3> <h3>  南陽是一個歷史厚重的地方,文化底蘊非常濃郁。李愛武也是有著一肚子故事的人,他帶著我們走到一處村落建筑群說,這是馬蹬村,著名的“秦楚之戰(zhàn)”古戰(zhàn)場,成語"朝楚暮秦"說得就是這個地方的事。</h3><h3> 淅川是楚始都丹陽所在地,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楚國900多年歷史有450年建都都在淅川,這里歷史的積淀非常厚重。</h3> <h3>  山,村,古樹,遠近相映出一幅美麗的圖畫。</h3> <h3>  這是一座磚瓦結構的獨家小院,每一處都散發(fā)出家鄉(xiāng)的味道。</h3> <h3>  墻上書寫的標語,似乎把人拉進了那曾經的村莊記憶里,一切都是那么熟悉。</h3> <h3>  下面這座大的建筑群,是李愛武投資560萬元建設的一個多功能會展中心,占地約5畝,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擁有可以容納300—500人的會餐中心、配備專業(yè)視聽設備的各類會議室。</h3> <h3>  很有鄉(xiāng)村大食堂的風格。</h3> <h3>這是收集來的移民村石磨。</h3> <h3>  這是移民村房子上的瓦,建筑民房時,這些瓦都有用場。</h3> <h3>  穿過這個古樹村落園來的后面,這里有個很大的移民文化廣場,面積12000平方米,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移民紀念碑 ,在廣場兩邊有大型的移民塑雕,移民文化墻,和紀念碑相對應的是一座三層仿古南水北調移民博物館。</h3> <h3>  這是南水北調移民博物館。建筑面積為3600平方米,展館將用多種形式和物品把淅川縣半個世紀以來40萬移民的搬遷情景全部展示。</h3> <div>  南水北調移民紀念碑高17.2米,寓意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動遷的172米水位線。移民紀念碑底座長、寬均為4米,象征著水源地40萬移民鄉(xiāng)親。這座紀念碑上刻著四十萬移民的心聲:“身在他鄉(xiāng),根在淅川"。</div><div> 碑的底座鐫刻著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元旦賀詞中的一段話:“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線40多萬人移民搬遷,為這個工程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要向他們表示敬意,希望他們在新的家園生活幸福。"</div><div><br></div><div><br></div><div>&nbsp;&nbsp;</div><div>&nbsp;</div> <h3> 在博物館廣場的移民墻長60米,寬4.6米,上面刻著半個世紀40萬移民戶主的名字。這該是怎樣一個工程,沒有大愛和擔當,誰能這樣忠實地記錄每一戶移民的名字。</h3> <h3>這一塊塊紀念碑都記錄著南水北調移民的足跡。</h3> <h3>  看到山上那條正在修的路嗎?那是李愛武的另外一個工程項目,天安禪寺。那條登山的臺階在趙川記者的提議下,臺階為999層,寬9.9米,寓意九九登高,地久天長。除了徒步登山,繞著山還開辟了一條開車上山的路,我們驅車登上山頂,山下風光盡收眼底。</h3> <h3>  站在山頂面積達300畝的“福壽湖”江溝水庫一覽無余。</h3> <h3>  一進山迎面就看到了這幅氣勢壯觀的天安禪寺效果圖,山上的工程已經破土動工了。</h3><h3> 這個禪寺總占地面積68畝。寺院整體格局為三進式院落,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寮房居士樓組成。主殿大雄寶殿將供奉一尊釋迦牟尼佛雕。</h3> <h3>  這是已經動工的天安禪寺的工地現場。</h3><h3> 李愛武說,這里準備供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和文殊菩薩。對此,他是有說法的。他告訴我們,淅川是觀音出家前的老家,因為這里有觀音菩薩弟弟的墓。相傳觀音出家前是興林國妙莊王的三公主,叫妙善。妙莊王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妙善有兩個姐姐,都出嫁了,她一心向佛,不愿嫁人,父親反對她這樣做,把她關在后院。后來妙莊王生病了,病入膏肓,需要女兒的一只手、眼才能治好,大女兒和二女兒都不愿意獻出自己的手眼,妙善為救父親,獻出了自己的一只手、眼,救了父親的命。這件事被佛祖知道了,派一個佛徒過來要幫妙善,問妙善需要什么,妙善說要一只手一只眼。佛徒跟佛祖回報時誤說成妙善要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佛祖感動于妙善的一片孝心,就準許給妙善千手千眼,這才有了后來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原來淅川千手千眼觀音的傳說是這個版本的。這里真是一個厚重的文化故園,民間有這么多傳說和故事。</h3><h3> 生長在這一方故土的人都很重視文化教育,所以對文殊菩薩都很崇拜,孩子入學升學考試,家人們都要拜拜文殊菩薩。</h3><h3> 李愛武不僅是個實干家,他的談吐更是不凡,常常是妙語連珠,顯示出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曾有幾個北京的專家來這里參觀考察,很敬佩李愛武的學識。問他是什么大學畢業(yè)的。他詼諧地用淅川方言說,他是西山大學背簍專業(yè)畢業(yè)的,幾個專家一下懵了,盡管都不知道這個大學,但誰也不敢向他求證,怕自己孤陋寡聞讓別人笑話,都想一定是國外的什么大學。這個笑話從此被大家傳開了,李愛武的大學學歷就這么定了。</h3><h3><br></h3><h3><br></h3><h3><br></h3> <h3>  隨著李愛武老總的腳步,我們來到了仿宋朝李官橋古街,這個古街建筑面積43800平方米,占地約280畝,投資約142000萬元。</h3> <h3>  這個李官橋仿古街,兩邊建筑房屋已經建好了,李愛武說,他還要把街道挖成河,然后再建一座座橋。據說,歷史上李官橋這個名字的來歷,是當時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李大官人,他發(fā)達后不忘回報父老鄉(xiāng)親,為了方便鄉(xiāng)親們出行,自己出資在河上建了一座橋,老鄉(xiāng)們就把這座橋叫李官橋。此后,這個民風樹起來了,以后誰在外面發(fā)達了,都會回來在家鄉(xiāng)的河上修一座橋表達對鄉(xiāng)親們的回報,據說當時李官橋曾經有很多座橋。如此說來,李愛武比起當年的李大官人更有氣魄,他回報父老鄉(xiāng)親的是一個永遠不敗的家園,很難說他不是李大官人的后代。愛故土,愛鄉(xiāng)親,是他骨子里的情懷。</h3> <h3>  就是憑著這個情懷,他把大半輩子掙的家產都投到了這個移民的文化家園,如今卻被困得寸步難行,去年年底,本來已經有一筆銀行貸款辦理了相關手續(xù),李愛武正高興得準備把最緊要的工程完工呢,突然又因故泡湯了。都說好事兒難磨,可李愛武這事兒也太難磨了。李愛武這兩年為了籌錢真是想盡了辦法,遭多了磨難,他甚至有時都懷疑自己,這個項目是不是有什么不對了?為了證實自己的想法,他邀請了有關專家專門開了一個論證會。開會請專家就得花錢,可李愛武手里真的是沒有一點錢,區(qū)區(qū)5萬元,對他就是一個難題。無奈之下,他把自己十幾萬的車庫五萬賤賣了,湊了錢開了一個專家論證會,會上專家對他這個移民文化苑給予了積極的肯定,這對他是一個極大的精神安慰。他曾經有上億元的資產,如今為了這些古樹,為了留住移民精神的寄托,卻落得捉襟見肘,寸步難行的地步。這真的需要有一個博大的情懷才能承載。</h3> <h3>  2013年和2015年4月5日,移民文化苑景區(qū)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南水北調移民尋根文化節(jié)”。</h3><h3> 李愛武把上世紀因修建丹江水庫搬遷至青海、湖北大柴湖的數千名老移民和2012年以來先后搬至新鄉(xiāng)、鄭州、等地的新移民累計數千人次歡聚一堂,在這里緬懷失去的親人和先祖,尋找故園難忘的記憶。</h3><div>  清明節(jié),他們中有的人回來了,回到了古樹園。他們一進園就轉個不停,急切地尋找兒時村莊的那棵大樹。每每找到自己村莊的樹,就即刻喊來同村的人,或給古樹培土,或全家、全村人站在樹前留影。他們給古樹鞠躬、磕頭,他們在古樹前長跪不起……</div><div>  “看,這棵樹就長在興化寺村邊,從我記事起它就恁大,快60年沒見過它了,現在看見它仿佛看見了自己的老家,看見了當年的村莊?!睋崦艠鋱@里那棵千年黃連樹,從青海省貴南縣回來的75歲移民田貴申老人激動不已,“房子、村子和父母都在水下了,我們探家回來只能看看這棵樹了。”老人說。</div><div>  李愛武看著移民對故土的依戀不舍,表示以后每年清明節(jié)這個日子,都要在古樹園里舉辦這樣的尋根活動。</div> 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的首個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qū)、也是移民大市,為南水北調工程做出了巨大貢獻。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南陽市淅川縣先后搬遷移民近40萬人,實現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創(chuàng)造了移民工作的“南陽經驗”、“南陽奇跡”。2014年年底,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從渠首陶岔一路北上,給缺水的華北大地帶來澤潤。<div>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浩瀚的丹江水淹沒了移民祖輩的墓碑、夢里的家園。移民們清明節(jié)回鄉(xiāng),只能在岸邊望穿江水,涕淚長流。那些被淹沒的家園是幾十萬移民永遠的鄉(xiāng)愁。</div><div> 在淅川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愛武先后投資了數億元資金打造的這個移民家園,如今卻因資金緊張擱淺了,現在他正積極尋找合作者,共同打造后續(xù)工程,讓文化苑盡早投入使用。</div><div> 我們期待著李愛武的文化苑早日開園營業(yè),成為淅川縣一張靚麗的名片。<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