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華秋沙鴨有著“鳥類中的大熊貓”之稱,與華南虎、滇金絲猴、大熊貓齊名,屬于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每年的三月初,秋沙鴨就來到了長白山下。</h3> <h3> 中華秋沙鴨作為鴨科動物,卻一反常態(tài)的喜歡上樹,筑巢的樹洞距離地面一般超過10米,奇特的習性讓它顯得尤為神秘。</h3> <h3> 英國人于1864年在我國采到一個雄性幼鴨標本,并將其定名為“中華秋沙鴨”,這種鳥類一般主要在中國東北以及西伯利亞等地方繁殖,冬季到長江以南越冬。</h3> <h3> 中華秋沙鴨屬于比揚子鱷還稀少的國際瀕危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聯合會早已將中華秋沙鴨,列入瀕危物種和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 </h3> <h3> 中華秋沙鴨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他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體形稍小于綠頭鴨。</h3> <h3> 中華秋沙鴨繁殖在中國東北;遷徙經于東北的沿海,偶在華中、西南、華東、華南和臺灣越冬。 </h3> <h3> 秋沙鴨出沒于林區(qū)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性機警,稍有驚動就昂首縮頸不動,隨即起飛或急劇游至隱蔽處。</h3> <h3> 常成3—5只小群活動,有時和鴛鴦混在一起。覓食多在緩流深水處,捕到魚后先銜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魚類,此外還食石蠶科的蛾及甲蟲等。</h3> <h3> 通常,中華秋沙鴨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動,只在遷徙前才集成大的群體。</h3> <h3> 春季遷徙到長白山后,它們很快就由集群狀態(tài)分散開,以家族和雌雄配對的方式活動,家族和家族之間通常會保持一定的距離。</h3> <h3> 中華秋沙鴨在溪流中交配。交配前雄鴨圍繞雌鴨游動嬉戲,當雌鴨靠近時雄鴨猛撲到雌鴨背上進行交尾。</h3> <h3> 該鳥人工繁殖較困難,應嚴禁捕捉,以保護野生繁殖種群。</h3> <h3>攝影 虎子</h3><div>制作 海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