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耶路撒冷舊城已有3000年歷史,它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圣地。</h1><h1> 耶路撒冷的魅力就在于它豐富而又復(fù)雜的歷史。來到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個處處有歷史和文化的城市。</h1><h1> 我們知道《圣經(jīng)》里面的許多故事都發(fā)生在耶路撒冷。</h1><h1> 耶穌在最后7天生活在耶路撒冷老城,被抓后審判、鞭打、走苦路、釘十字架、死亡、3天后復(fù)活都在老城,40天升天于橄欖山,50天顯靈于彼得教堂。</h1><h1> 耶穌傳教、遇難、復(fù)活等許多傳說,都能在耶路撒冷老城找到相應(yīng)的地點和遺跡,這更增添了《圣經(jīng)》和耶城的魅力。</h1><h1> 18世紀羅馬教皇把耶穌從被判死刑到背負十字架蹣跚走上加爾瓦略山,再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所走過的一公里苦路確認為十四站。信徒們把這條路上發(fā)生的事情,編上號用銅牌刻上羅馬數(shù)字掛在事發(fā)地點,以提醒后人緬懷!<br> 我們作為觀光客也走了這條苦路,用心去感受耶穌當年的苦難之路。盡管我們不是信徒,融入不了他們內(nèi)心世界,但能感受到他們的虔誠與執(zhí)著。<br> 第一站:耶穌當年在這里被統(tǒng)治這一地區(qū)的羅馬總督彼拉多下達了死刑判決</h1> <h1> 原來這里是羅馬人的總督府,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阿拉伯人的一個學(xué)校,不讓參觀。學(xué)校里的操場當年是判耶穌死刑的羅馬廣場。<br> 耶穌為何會被判死刑?這是因為隨著耶穌傳教名氣越來越大,引起猶太人上層的注意。認為他自稱神子是對神的褻瀆,所以要求判他死罪。</h1> <h1> 苦路的第二站</h1> <h1> 耶穌在這里被鞭打</h1> <h1> 耶穌被戴上了荊冠,頭破血流。</h1> <h1> 耶穌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開始游街。</h1> <h1> 教堂里面的陳設(shè)向我們講述著當年的情景……</h1><h1> 鞭刑后鮮血淋淋的耶穌背負十字架開始從耶路撒冷緩步走向加爾瓦略山,受十字架死刑。游街示眾,不快速殺死耶穌,是為了證明反抗羅馬權(quán)威是無用的。</h1> <h1> 第三站:耶穌背十字架第一次跌倒的地方</h1> <h1> 亞美尼亞天主教會門上的雕像</h1> <h1> 一路上坡的苦路,十分漫長......耶穌遭受凌辱、鞭打,頭和肩膀都被粗重的十字架緊壓著,感到精疲力盡,只好緩步爬行,沿途他遭到群眾的辱罵、士兵的拳打腳踢和揮鞭抽打,最后不堪跌倒在地上。</h1> <h1> 墻壁上的手印是耶穌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在極度疲憊時用手扶過的地方。</h1> <h1> 第四站:圣母瑪利亞教堂</h1><h1> 門口的浮雕再現(xiàn)了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與耶穌相見的情景。</h1><h1> 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這里看到了耶穌背負著十字架,步履蹣跚的走過來。只見耶穌頭戴荊冠,滿面都是血汗,面容憔悴不堪,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瑪利亞心如刀割,內(nèi)心充滿哀痛。</h1><h1><br></h1><h3><br></h3> <h1> 歷經(jīng)滄桑的老城和無言簇簇而行的信眾,在幽深迷離街巷的石板路上踏出一行悲涼凄楚的哀嘆……</h1> <h1> 老城內(nèi)的每一塊磚瓦都飽含著一段繁榮和心酸的往事。</h1> <h1> 第五站:西蒙幫耶穌背十字架</h1><h1> 耶穌走到這里時,實在背不動十字架了。這時一個叫西蒙的鄉(xiāng)下人從這里路過,圍觀的人就強迫他幫耶穌背了會兒十字架。</h1> <h1> 第六站:貝洛尼卡教堂</h1> <h1> 據(jù)說有一個叫貝洛尼卡的女孩在這里看見耶穌滿頭大汗,頭上還流著血,就拿出手絹幫耶穌擦臉,手絹上就永遠留下了耶穌受苦的面容。<br></h1><h1> 手絹現(xiàn)在保存在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h1> <h1> 第七站:基督教的審議門~耶穌在這里再次跌倒</h1> <h1> 由于距離刑場還有一段距離,沿途士兵們不斷鞭打耶穌,催促他快走,此時耶穌已心力交瘁,精疲力盡。他想起猶大出賣他,彼得不認他,所愛的子民奚落他,耶穌心靈和肉體再次被折磨,又一次摔倒在地。</h1><h1> 每天會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朝圣團來此"拜苦路",信徒們虔誠地感受著當年耶穌的苦難之路!雖然充滿了痛苦,但它永遠是所有基督徒心中的神圣之路、信心之路、心里慰藉之路!</h1> <h1> 第八站:圣哈拉蘭保斯希臘正教會修道院~耶穌勸告耶路撒冷的婦女們</h1> <h1> 群眾和婦女們跟隨著耶穌到了城外,婦女們呼天搶地,捶胸痛哭,淚流滿面。耶穌轉(zhuǎn)身回頭安慰勸告耶路撒冷的婦女們:"請不要為我的苦難而痛苦,應(yīng)當痛哭你們的罪過。因為這些罪過,實是我受苦難的緣由。"<br></h1> <h1> 第九站:這是耶穌第三次摔倒的地方</h1><h1> 耶穌背負沉重的十字架到加爾瓦略山下,沿途備受鞭打,又是一路上坡,耶穌已體力不支,寸步難行,沉重的十字架壓在已經(jīng)虛弱無力的耶穌身體上,令他再次跌倒在地。</h1> <h1> 圣墓教堂是基督教的圣地,耶穌受難并升天的地方。因此,這里基督教氛圍十分濃厚。 </h1><h1> 最后5站是在圣墓大教堂內(nèi)。</h1> <h1> 圣墓教堂由基督教的7個教派共同掌管的教堂,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最多的教堂。</h1><h1> 教堂的一部分為東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則歸天主教方濟各會所有,科普特教會、敘利亞教會和亞美尼亞教會也各占據(jù)教堂中一部分??嗦返牡?0站和11站是屬于羅馬天主教會。</h1> <h1> 縱橫交錯的格格窗戶里面就是第十站,耶穌在那里被脫去衣服。<br /> 耶穌遍體鱗傷,汗流浹背。他經(jīng)過許多艱苦,才抵達加爾瓦略山受刑。士兵剝?nèi)ヒd身上的衣服,讓他準備接受用大鐵釘穿透手足的十字架苦刑。</h1> <h1> 圣墓教堂里面的情景</h1> <h1> 第十一站:羅馬天主教小教堂的祭壇~耶穌在這里被釘上了十字架<br></h1><h1> 開始施行酷刑時,赤裸上身的耶穌平躺在十字架上,雙臂被拉開,士兵們用大鐵釘穿透耶穌的手足。耶穌被釘后,十字架緩緩提升,豎立在地上。</h1><h1><br></h1> <h1> 第十二站:希臘正教會小教堂的祭壇~耶穌被豎在十字架上斷氣的地方<br> 據(jù)記載,從上午9點釘上十字架到正午,天已完全黑了,直到下午15點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里。"然后才斷氣,整整6個小時。<br> 耶穌用自己的身體、生命,讓世人得到了救贖。<br> 希伯來語中"拯救者"的讀音為"基督",所以耶穌又叫"基督",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救世主"。</h1> <h1> 在耶穌遇難十字架雕塑下方有一個耶穌像,像前的一個大理石圓孔,說是當初豎十字架的孔。</h1> <h1> 無數(shù)虔誠的教徒排著長隊到跟前,依次跪拜、親吻、撫摸耶穌被釘?shù)氖旨芟碌幕?lt;/h1> <h1> 點燃蠟燭,用心靈和誠實敬拜。</h1> <h1> 第十三站:圣母瑪利亞為耶穌之死哭泣的小祭壇</h1><h1> 圣母瑪利亞就是在這里收斂了耶穌的遺骸。</h1> <h1> 耶穌氣絕后從十字架上取下來,然后放到這個有點凹凸不平的石頭板子上全身涂油準備安葬。</h1><h1> 石板上泛著暗紅色,好像浸透著耶穌的血一般,這塊石板1810年就擺放在這里了。<br> </h1> <h1> 許多教徒將帶來的各種信物放在石板上擦拭,然后帶回家供奉起來。</h1> <h1> 很多來自世界各地虔誠的基督徒跪在這里親吻、撫摸涂油臺。</h1> <h1> 我也將佩戴多年的南紅手串放在了涂膏石上 ……</h1> <h1> 墻上精美的馬賽克壁畫生動地描述了從十字架卸下耶穌、為耶穌尸體涂油、耶穌葬入墓穴的整個過程。</h1> <h1> 第十四站:天使禮拜堂里面的一個教堂是耶穌收斂入墓的地方</h1><h1> 這是一個充滿悲情的地方,一磚一瓦都令人黯然神傷。我們雖不是耶穌的信徒,但是當我們處于都熱愛耶穌的氣氛中,內(nèi)心也對耶穌肅然起敬。</h1> <h1> 當時耶穌被安葬在這里,傳說耶穌被安葬的第三天便在此地復(fù)活,40天后在橄欖山上升天。</h1> <h1> 現(xiàn)在里面還有當初墓上的大理石,虔誠的信徒們排著長長的隊伍依次進入墓內(nèi),撫摸親吻圣墓上的大理石原物。</h1><h1> </h1> <h1> 里面的空間很小,只能容納3、4個人。</h1> <h1> 耶穌墓上方的穹頂有一個開口的圓窗,據(jù)說耶穌在此復(fù)活從那里升天的。</h1><h1><br /></h1> <h1> 宗教是以色列不變的主題,游覽之余走進街區(qū)小巷,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宗教之外的市井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h1><h1> 對于這樣一座文化豐富的老城,必須親自探索、經(jīng)歷,才能說是來過。</h1> <h1> 以色列貨幣: 新謝客爾<br /> 以色列謝克爾跟人民幣匯率大約 1新謝客爾=1.88元</h1> <h1> 以色列貨幣簡稱謝克爾,紙幣最大面值200謝克爾,最小面值20謝克爾,硬幣最大面值10謝克爾,最小面值10分。<br> 以色列自動提款機比較普遍,且均有英文操作界面,可憑信用卡或有跨國提款服務(wù)銀行的儲蓄卡在自動提款機取款。<br> 以色列自動提款機一般只有4位密碼,可能不兼容國內(nèi)銀行卡,且提現(xiàn)手續(xù)費較高,建議短期旅游可攜帶美元現(xiàn)金,再兌換成謝克爾使用。</h1> <h1> 以色列物價基本與西歐國家持平,消費稅18%,可樂3美金一瓶。礦泉水500ml,2美金。</h1> <h1> 在迷宮般陳舊擁擠的耶路撒冷巷道中走一走,能更深刻地感受這座城市的清冷、神秘的氣質(zhì)。</h1> <h1> 老城分為四個區(qū):穆斯林區(qū)、基督區(qū)、猶太區(qū)和亞美尼亞區(qū),每個區(qū)都有著特別的分界線,各個區(qū)的人們互無交集,安靜平和地生活。</h1> <h1> 耶路撒冷以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吸引著全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人們。走在街上能夠聽到各種各樣的語言,看到各式各樣的服飾,餐館提供來自世界各國的美食。</h1> <h1> 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平民們,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水火不容,雖然是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信仰,但依舊可以享受安寧的生活。</h1><h1> 漫步在耶路撒冷,面對一脈相承的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滄桑古跡、動人傳說和古樸建筑,不由得感到一種深深的靈魂震撼,感嘆人類生命綿延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 </h1> <h1> 耶路撒冷老城共有7座開放的主要城門,分別是:新門、大馬士革門、希律門、獅子門、糞廠門、錫安門、雅法門。</h1><h1> 大馬士革門:耶路撒冷老城最重要的門,修建于蘇萊曼大帝時期,是現(xiàn)有城門中最氣派的一座。</h1><h1><br></h1> <h1> 由于從這里出去就能通往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所以被稱為大馬士革門。進入城門就是熱鬧的阿拉伯集市,糕點、果汁、工藝品等琳瑯滿目。每晚城門外都會有商販夜市。<br></h1> <h1> 這里由于是交通要沖,并且人員進出復(fù)雜,所以常年有固定的哨兵站崗。</h1> <h1> 他們的笑容告訴我們安定和平真好……</h1> <h1> 老城街道上我們也多次遇到有真槍實彈的士兵,但完全沒有不安全的感覺。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很正常。</h1> <h1> 以色列貫徹的是全民服兵役制度,所有年滿18歲的以色列公民都要服兵役。男性3年,女性2年。除此之外男性在服滿3年兵役后的每一年都需要再重新回到軍營中,參加為期10天的特別訓(xùn)練。</h1> <h1>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對婦女普遍實行義務(wù)兵役制的國家。兵役法規(guī)定,除了已婚懷孕、有犯罪記錄及受到所信仰的宗教禁止外,其他年滿18歲的女性都必須服役2年。</h1> <h1> 在沒有沖突的日子里,大馬士革門如往日一般熱鬧,販賣小商品的商人,買菜的巴勒斯坦婦女還在那里擺攤吆喝著,穿著禮服戴著寬沿禮貌的正統(tǒng)猶太教徒也從大馬士革門出入,也會去買巴勒斯坦人的東西。他們之間存在著看似尖銳的矛盾,但事實是正在這座小城里共生著,誰也不應(yīng)該離開。</h1> <h1> 在猶太經(jīng)典《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這里是耶穌最后走過的一段路,這里是猶太人千年禱告的所在,這里同樣有沖突有襲擊。然而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神秘的土地上,你可以看美景,可以追隨信徒們的腳步,也可以感受文明與沖突的交融。<br /> 耶路撒冷和整個猶太民族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腥風血雨,才換來現(xiàn)在的和平富足,真的很不容易,希望耶路撒冷永遠不要再發(fā)生戰(zhàn)亂,永遠和平。</h1><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