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我的童年的過年記憶

銅鐘常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 要過年了,突然回想起童年時代的過年情景,于是產(chǎn)生出一種想將其寫出來的沖動,告訴人們特別是八零年以后出生的晚輩:過去還有這樣一種年!使之與今之年作一比較,或許能從中悟出些什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寒酸的節(jié)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童年是在農(nóng)村度過的。正值我國五、六十年代。那時的農(nóng)村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 苦! 那時的過年也是可想而知的,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 酸!寒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對農(nóng)村的過年記憶是從七歲開始的,那就是一九六零年。那時的農(nóng)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度。一個鄉(xiāng)是一個公社,村叫生產(chǎn)大隊,一個大隊又分若干個生產(chǎn)小隊。農(nóng)村的土地歸集體所有,由農(nóng)民集體耕種。農(nóng)民在隊上出工實行工分制。一個壯勞力在地里干一天活算一個工,掙十分。婦女和老弱病殘者算半勞力,掙五分左右。我家有父母、姐姐、哥哥、妹妹和我,共六口人。妹妹小,我和哥哥上學(xué),母親在家操持家務(wù),能下地干活的只有父親和姐姐,總共算有一個半勞動力。后來姐姐出嫁,哥哥輟學(xué)(六二年以后,農(nóng)村實行了一段包產(chǎn)到戶,父親貪多,租種的地忙不過來,只得讓正在上高小的哥哥輟學(xué)回家?guī)兔?頂替,還是一個半勞動力。當(dāng)時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低下,我所在的冀南西部山區(qū)土地貧瘠,小麥一畝地只能產(chǎn)一、二百斤,棒子產(chǎn)量高也不過三、四百斤,也沒什么副業(yè)(當(dāng)時也不鼓勵搞)。所以,當(dāng)時一個工(十分)只能有幾毛錢的收入。我清楚地記得,我們家到年終所能分得的現(xiàn)錢(扣除口糧錢)少者五、六十元,多者也不過八、九十元,從來沒超過一百元的。要知道,這可是我們?nèi)颐砻θヒ荒甑娜渴杖氚?!也將是我們一家新的一年全年的開銷?。∵@里除了償還欠賬吃穿住用外,還要包括婚喪嫁娶、天災(zāi)人禍、看病吃藥、迎親送友等等,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樣的年景決定了過年的光景。按道理,甭管多少,年終總算有錢了,過年總得寬綽一點吧。但是,不行!農(nóng)民兄弟多數(shù)是節(jié)儉的。他們清楚地知道一年有多長,況且還不是什么富日子; 知道一年當(dāng)中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坎坷坷風(fēng)風(fēng)雨雨; 知道手里的這點錢,對于維持一個家庭一年的開銷,是多么地微不足道而又十分金貴! 知道了這些,他們就知道這個年該怎么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家在農(nóng)村應(yīng)該算是具有節(jié)儉家風(fēng)的那種。世代的農(nóng)民世代的貧困加上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熏陶,造就了勤儉節(jié)約的本質(zhì)。他們知道只有把富(從來沒有富過)日子當(dāng)窮日子過,精打細(xì)算,細(xì)水長流,才有可能最小限度地使日子不產(chǎn)生波瀾而得以平順。過年了,總得吃頓肉吃上餃子吧。我記得,我們家過年買豬肉最多的也沒有超過十斤,一般都是六、七斤。而且還是帶骨肉。買來后,要把骨頭剔出來。肥的加點海帶燉出來,放在一個小鍋里,以備熬菜時隨時一點一點挖著吃。瘦的剁成餡用來包餃子。少量的豬油要煉出來,擱在一碗里,補(bǔ)貼油之短缺。剩下的骨頭會及時煮出來,好讓孩子們提前嘗嘗腥味兒。就連煮骨頭湯也不舍得丟掉,也要分幾次做成面條湯喝。此時,我們孩子們最高興的當(dāng)然是啃骨頭了。盡管少且骨上肉也不多,但那可是等了一年夢寐以求的豬肉?。∧欠N貪婪勁兒就別提了。恨不得把骨頭嚼碎咽進(jìn)肚里。每逢這時,父母的臉上都會露出苦澀的笑容。燉的肉起碼要吃到正月十五。因為整個正月都是年。至于二月二,那就管不了那么遠(yuǎn)了!剁成的肉餡保證正月初五還能吃上一頓。正月初五,我們家鄉(xiāng)稱作小年,也叫“破五",也是年里很重要的日子。肉餡不夠,就用素餡彌補(b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肉吃還不夠,過年了,總得做件新衣吧!在農(nóng)村,過年穿新衣是必須的,也是有講究的。他們把這兒叫做"換季"。農(nóng)村人相互攀比的勁頭非常大。大人無所謂,若是誰家的孩子過年沒換上"季”,也就是沒穿上新衣服,那是要被人笑話的。顯得這家人過得很差勁,大人的臉面很無光嘞!所以,虛榮心的驅(qū)使,過年了,大人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們穿上新衣,那怕一件也好。記得有一年過年,父親買了幾尺燈芯絨(那時非常時興)布,說是給哥哥和我每人做一條西褲,就是前開口褲腰上有袢的那種。這種褲當(dāng)時在農(nóng)村非常時髦。它是對農(nóng)村傳統(tǒng)土褲(腰腿成上下兩截,分別使用不同的布料,上面褲腰用土布,下面褲腿用好一點的洋布。束腰時把上截一掩,系上一條布帶兒即成)的一種革命,一種進(jìn)步。結(jié)果,不知是沒計算好尺寸還是錢帶少了的原因,布料買少了。只夠哥哥一個人做西褲,我只能做一條土褲。為此,父母好言相勸,多作解釋,生怕我不高興,并允諾下一次過年一定給我做一條好的西褲。我算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孩子。見父母一再給自己做工作,既使心里不高興,也沒在說什么。因此還受到父母的夸獎,說我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于過年要買的花生、瓜子、糖和鞭炮之類,我們家就堅持做到一個字:有。而無關(guān)乎其多少。用我爸的話說,就是: 買多少算多,各樣都有點就行,又不能當(dāng)飯吃。春聯(lián)、窗花、燈籠和吊掛(用彩紙做成的不同形狀的小旗,用一根繩子穿起來,元霄節(jié)時,橫掛在自家門口的大街上,以顯節(jié)日之喜慶。有點類似于藏族人瑪尼堆上的神幡)之類,從來都是自己動手做。春聯(lián),之前都是求別人來寫。我上初中之后,就由我主筆了。對此,我爸的要求是:能攢成個兒就行!意思是說,只要能把每個字的筆劃組合在一起就行,至于恰當(dāng)不恰當(dāng),美不美觀,他要求不高。買來的花生、瓜子和糖之類,年前是一顆也不能放的。必須等到大年初一早晨。因為那是要往桌子上擺的,也要給來拜年的晚輩們吃的。如果之前開了口子,到時沒了咋辦。那是要丟臉面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痛苦的回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國過去有句俗語,叫"年好過,日難熬"。是說過年就幾天時間,好過。而日子卻綿長無限,得一天一天挨。一般的情況下是如此,但要遇到特殊情況,那就不一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二年的春節(jié),是我家最不好過的一年。由于三年(六O、六一、六二)的自然災(zāi)害和國際政治氣候的影響,我國農(nóng)村陷入極度的貧困之中。人們已經(jīng)消耗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和能量,在生活面前變得無能為力了。就連樹葉和野草都害怕的不肯長出來。同時,人們的身體也陷入極度的透支,從而難以抵擋任何風(fēng)浪的襲擊。這里,大人們還好些,體大能量就大。換成兒童就不堪一擊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弟弟生不逢時,恰恰生在一九六O年。這一年,是三年自然災(zāi)害的第一年。當(dāng)時的情況是,地里還有一些收成。但由于中蘇關(guān)系的破裂,蘇聯(lián)要求我們賠償欠款,國家實行高度地集中,農(nóng)村收成的一大半都交了公糧,剩余的就很難維持基本的溫飽。我的弟弟跟我一樣,生在春天。春天在人們眼里,是春暖花開萬象更新無限美好的季節(jié)。但對于當(dāng)時生活在農(nóng)村的農(nóng)民來說,是最困難的時候。所謂“青黃不接",說的就是此時。意思是冬天儲備的黃黃的秋糧吃完了,而距夏糧的收獲還相差很遠(yuǎn),地里還是青青的麥苗。我的弟弟生下來奶水就不夠。不到半年就基本斷奶了??恐姑缀桶糇雍L到一歲。第二年(一九六一年)家里就更困難了。連米糊棒子糊都吃不到。大人們都吃樹葉野萊米糠充饑,可孩子們吃不下去。母親為給孩子們省糧,很少吃糧食。因此得了胃病,吃不下東西,身體一天天瘦弱下去。一直到六十八歲去世時,她身體也沒有復(fù)原。而弟弟因為得不到充足的營養(yǎng),面黃肌瘦,身體越來越差。到了下半年,全身就出現(xiàn)浮腫,眼睛也開始看不清東西。待到年關(guān)降臨,眼睛就全失明了。整天哭喊著: "娘,看不見","娘,看不見"。伴隨而來的,是長時間地昏迷不醒。沒辦法,盡管當(dāng)時家里很缺錢,但還是得想辦法往醫(yī)院送??墒?,到醫(yī)院沒多久,他就去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年(一九六二年)的春節(jié),我不知道是怎么度過的。不知道當(dāng)時吃沒吃上肉、吃沒吃上水餃、放沒放過鞭炮。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熬過來的。整個家庭籠罩在一片悲痛的氣氛當(dāng)中。也就在這一年,我聽說村里死了好幾個人,多數(shù)是老人和兒童。他們都是被餓死的!這一年,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寫到這里,我掉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激動除夕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說,過年味兒最濃的是在農(nóng)村。也有人說,過年主要是小孩們的事。還有人說,過去的年(一般指一九八O年以前)比現(xiàn)在的年過的帶勁兒。這些,我都相信。事情也的確是那樣。我的童年(前面已經(jīng)講到,發(fā)生在五、六十年代,是在農(nóng)村度過的),雖然當(dāng)時生活比較清苦,但對過年的渴望,要比現(xiàn)在強(qiáng)烈的多。因為,只有在過年才能吃上肉吃上水餃吃上糖。只有在過年才能穿上新衣(那怕有時只是一件)。只有在過年才能放鞭炮、看社戲、走村串戶看熱鬧、痛痛快快玩幾天。過年,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貧窮還是富裕,對小孩們來說,都是件歡樂的、高興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孩子們盼過年,應(yīng)該是從一個新年過后就開始的。不明事理的時候,新年剛過,就問父母: 什么時候再過年啊?日子推進(jìn)到臘月,這種愿望就十分迫切了。大人們也開始準(zhǔn)備過年的事了。臘月最后幾天,我們那兒有這樣幾句諺語,叫"二十三天,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蒸饅頭; 二十七,送閨女(把結(jié)了婚的閨女送到婆家去過年); 二十八,炸疙瘩; 二十九,家家門口花溜溜(指掛打籠扯吊掛貼春聯(lián)貼門神); 三十兒,拍餅兒(捏水餃); 初一,張嘴兒(吃水餃)"。這些諺語,我們小孩子都會背,也是按著這個來數(shù)天的。記的有一次,鄰居家在臘月里娶親,與我同齡的小孩子都穿上了新衣服,我的妹妹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問父母:人家都過年了,我們怎么還不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三十兒,是孩子最激動最難熬的一夜。他們恨不得一夜不睡,到早晨直接穿上新衣,吃上香噴噴的餃子,然后跑出去拜年。可是不行。一天的瘋跑使他們上炕沒堅持多久,就進(jìn)入了夢鄉(xiāng)。一覺醒來,已是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凌晨。這時,整個村子已烽煙四起雷聲大作了。在極度的慌恐興奮之中,我飛快地將父母早已(按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大年初一的早晨,是不能夠翻箱倒柜開抽屜的,所穿衣物和用品必須在年三十兒晚上準(zhǔn)備好)準(zhǔn)備好的新衣穿上。跑到院子里,伸手烤一烤已被父親點著的還冒著黑煙的歲火(即火盆。按家鄉(xiāng)的風(fēng)俗,除夕夜每家每戶都要在院子里準(zhǔn)備好一只大小不等的火盆,到初一凌晨點燃。用意有二,一是驅(qū)趕帶有邪惡與災(zāi)禍的飛鳥,據(jù)說過年的時候它在天上飛,但怕火。二是給守歲和初一凌晨來家拜年的人以溫暖)。然后就東找西找地踅摸著放鞭炮了。等把這些事情處理完畢,母親煮好的水餃就上了桌子??粗却丫玫臒釟怛v騰而又香氣襲人的水餃,我們兄妹幾個早己按捺不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恨不得馬上撲過去,一口氣將它吃個凈光。但是,這時還不能馬上吃。還要做三件事情:一是祭拜天地,二是祭拜祖宗,三是給父母拜年。祭拜天地,是感激天地神靈一年來的護(hù)佑,還要祈盼他們來年更加盡心盡責(zé)。祭拜祖宗,是不讓我們忘了先輩,忘了根本,忘了傳承,堅持勤儉持家,努力過好今后的日子。給父母拜年,是感謝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并祝愿他們健康長壽平安快樂。這時,父母會帶著我們在天地廟(每家都有)和祖宗牌位面前,獻(xiàn)上貢品,點著香火,然后拜上三拜。待拜年的時候,父母就端坐在正堂之上,面含微笑,一本正經(jīng)地接受我們的叩拜之禮。給父母拜年,是我們孩子們必須要做而又樂意做的事請。一是感恩,二是還能得到壓歲錢,盡管不多。因為平時生活拮據(jù),我們根本沒有零花錢。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我們才能得到少少的一點。這也是我們熱切盼望過年的一個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完了餃子,我們還是不能走出家門,還要有一道程序,那就是"吉利"。吉利,看似是個詞匯,實際是個行動。它是先用一只碗倒上適量的醋,再拿一只耕地用的犁鏵在歲火上燒紅。然后將燒紅的犁鏵放進(jìn)盛著醋的碗里,使其冒出一股刺鼻的青煙兒。這樣的動作,要在家里的疙疙癆癆里重復(fù)多次。這樣做的目的,是用醋的酸辛氣味兒,去驅(qū)除家中一年的穢氣、瘟疫和窮氣,給家里帶來富裕、安寧和吉祥。這一切事情辦完之后,我們就可以出門上街了。走出家門的主要任務(wù),是給親戚、本家族和鄰里拜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歡樂大拜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拜年,是農(nóng)村過年最熱鬧最快樂的事。它是小輩給老輩拜年。同輩之間一般不拜,只是見面寒喧。農(nóng)村拜年自然遵循一種先內(nèi)后外、由近及遠(yuǎn)的規(guī)則。即先拜父母,然后出去給親戚、本家族和鄰里們拜年。一般地講,先拜離自家近的,然后逐步擴(kuò)展開去。也有到三鄉(xiāng)五里的外村親戚家拜年的,不過要等到大年初一以后。初一只在本村拜年。拜年隊伍主要以家族為單位。也有以同齡為單位的,但是要同輩。拜年有一、兩個人一伙的,也有三、五個人七、八個人一伙的,還有十幾、幾十個人一伙的,這要看家族的大小和后代的多寡。農(nóng)村拜年主要是男爺們的事。婦女只給父母拜年,有的連父母也不拜。這與城里有區(qū)別。拜年從初一凌晨四、五點起,一直拜到中午吃飯的時候。下午一般不拜。通常是年齡小的打先鋒,出發(fā)最早。依次是青壯年。每到大年初一的時候,村里的每條街都是一條流動的河,每一支拜年隊伍都是一條倒海翻江的龍。你來我往,摩肩接鍾,此起彼伏,浩浩蕩蕩。他們面含興奮的微笑,彼此說著吉祥的拜語,東奔西跑,樂此不疲,把過年的熱烈氣氛演繹到極致,使整個村子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他們過了一夜好象變了一個人,以一種全新的風(fēng)貌和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他們瞬間忘卻了昔日煩憂,把心底蘊(yùn)藏著的快樂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增強(qiáng)了戰(zhàn)勝各種艱難困苦的勇氣,從而對未來的生活更加充滿信心。這,也許就是過年的魅力之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時,作為童年的我,自然會融入拜年的洪流之中。記得每到大年初一,我們家都起得很早。人勤春早。我們那兒有個說法。說是如果初一這天起得晚,整個一年都不會走好運。所以,我們家歷來堅持這個原則。一般在凌晨五點左右,就已經(jīng)處理好各項事宜。記得在給父母拜年的時候,還真有點不好意思。整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突然有一天,"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嘴里"俺爹”"俺娘”地喊著,總覺得有點不習(xí)慣,難為情。但迫于壓力,又不能不那樣做。再說不是還想得到些壓歲錢嗎?記得有一次,妹妹不知從哪兒聽說女孩子過年不拜年,讓我跟父母商量,是否也學(xué)他們。母親那兒好說,性格溫柔,怎么都行??筛赣H脾氣暴躁,家長制作風(fēng)嚴(yán)重,遇事獨斷專行,不容有二。抵不過妹妹的一再要求,我就壯著膽子,硬著頭皮,去跟父親說此事。然而剛一開口,就被父親一陣大吵頂了回來: "兒女們給父母拜個年,有什么不妥的?!"無奈,我們只得乖乖地跟著姐姐(我們家拜年都是姐姐領(lǐng)著,因為她年齡最大)跪在地上,給父母叩頭拜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等我們打開家門,走上街頭,出去拜年的時候,天還沒有亮。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街上不多的行人。因為起得早,有許多應(yīng)去之家的門都還關(guān)閉著。當(dāng)我們猛拍一陣無人反應(yīng)后,就只能轉(zhuǎn)向另一家。這樣無疑增加了我們的行程。因為回頭還得再去。好在,我們的心情是偷快的興奮的,腳步是輕盈的飛塊的。時間不長,就轉(zhuǎn)遍了村里的所有親戚、本家和鄰里的家。在每進(jìn)一家門拜年的時候,我的心情是緊張的矛盾的。因為拜年的時候,每一家都多多少少有點賞賜,即使不真心給也要讓一讓。出門時,父親一再叮嚀: 別人給東西不要接。可自己心里還是想要。所以,每次當(dāng)有人給東西(花生、糖、棗之類,很少有人給錢)的時候,嘴里說著"不要"“不要",腿腳就是不肯往前挪。等東西到手之后,"謝謝"二字還沒說出,人已經(jīng)跑出門外去了。拜年時,一般情況下,是遵循先近后遠(yuǎn)的原則,但有時也有所調(diào)整。就是要看有人給東西多寡而定。若是誰家慷慨,給賞多,就先去。反之則隔過去,或者回頭也不去。記得有次到姥爺家拜年。姥爺?shù)雇犊?,給了很多錢物。但其本家卻一毛不拔,轉(zhuǎn)了幾家只收獲到幾只鞭炮。氣得我們發(fā)誓,再也不給他們拜年了!可是到時還得去,父命難違!每次拜完年之后,我們幾個同齡的小伙伴,都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家門口大街某處的歲火(那時大街上也點歲火,通常由生產(chǎn)隊負(fù)責(zé),個頭比各家的要大得多)前,訴說著各自的過年經(jīng)歷,分享著得來的“戰(zhàn)利品",感到無比的幸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熱鬧元霄節(ji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說初一大拜年是農(nóng)村過年的第一個高潮,那么鬧元霄就成了過年最精彩完美的結(jié)束。有人說,過年拜年只是一個前奏,更熱鬧的正月十五。這話一點不假。盡管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jì)條件有限,但他們都會竭盡全力,盡可能地把過年這碗粥熬得更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元霄節(jié)的準(zhǔn)備一般是從正月初五開始的。初五也叫"破五",是指過年的一些禁忌和規(guī)矩,到這天就破掉了。人們可以痛痛快快毫無顧忌的玩了。準(zhǔn)備,首先從籌備資金開始。那時,采取的是"公私合作"的形式。由生產(chǎn)隊拿一點,再由百姓們湊一點,然后根據(jù)資金的多少,來安排各項事宜。那時雖然窮,但鄉(xiāng)親們對籌資非常踴躍。因為他們知道,這是自己掏錢,自己找樂。那時的活動主要有四項: 一是做煙火。就是用籌來的錢買成鞭炮火藥,然后根據(jù)這些鞭炮火藥的特性,做成各種花樣。有老桿。主要由鞭炮組成。是堅起一根十幾米高的木桿,把連結(jié)好的鞭炮掛上去,中間加一些"滋花""雷子“之類,使響起來的鞭炮帶有節(jié)奏感。這是放煙火的主要部分,時間相對較長,也最精彩,一般安排在施放的最后。有火牌坊。就是用大一點的起火(也有叫火箭的),并排掛在一個固定的架子上。點著時,每個起火接連起飛,帶著火花兒直沖到天,情景非常壯觀。有火銃陣。火銳是一種古代的鐵制兵器,拳頭粗細(xì),有一米多長,頂端有三個孔,很深,能裝許多火藥。點著時跟炸雷一樣,振耳欲聾,小孩子都不敢近前觀看。將許多火銃擱在一起放,其聲響就可想而知了。有鐵殼子。就是大的滋花。它是一個圓形的中間空著的鐵質(zhì)裝置。碗口粗,近一尺高。象一只大一點的啤酒罐。不過皮很厚。頂端有個孔。燃放時中間填滿火藥,下面用粘土砸實,上面小孔中放一根引捻兒。此物能噴射一丈多高,象鋼爐里火花,延續(xù)五、六分鐘,煞是好看。有火龍。是一個赤膊大漢,身上纏滿鞭炮。鞭炮隨著人的跑動不停地燃放。遠(yuǎn)遠(yuǎn)看去象一條火龍。記得放煙火是我們村的拿手好戲,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鮮玩意兒,如"猴擢馬蜂窩"(是點煙火的一種方法。它是用紙被做成一只猴的形狀,固定在一支起火上。再將起火穿在一根鐵絲上。點著時,起火“蹭"的一聲,竄到老桿上的鞭炮前。突然出現(xiàn)一個滋花,把鞭炮點著。這類似于奧運會點燃圣火的方式)、"三打月明”(是在起火頂端連上三只鞭炮,起火沖上高空時,隨之有三聲炮響。這在當(dāng)時都是新技術(shù))等等,引得三鄉(xiāng)五里的鄉(xiāng)親們都前去觀看,情景非常熱鬧。二是辦社戲。它主要包括: 演戲(有本村劇團(tuán)演的,也有請外地來演的)隊、鑼鼓隊、高蹺隊、秧歌隊和武朮隊。這是農(nóng)村中過年最熱鬧的。往往觀眾也最多。三是扎花燈。花燈表演,是群眾參與性最強(qiáng)的一個項目。它包括鄉(xiāng)民自制和集體制作兩個方面。燈籠有大有小,形式多樣。上講究的有宮燈、十二屬相燈、犁耬耙燈等。而且那時已經(jīng)有人會做轉(zhuǎn)燈(里面燈轉(zhuǎn)籠不轉(zhuǎn))了。一般來講,那時自制的燈都掛在自家門口,集體制作的掛在沿街的墻壁上,或掛在臨時搭建的牌樓上。每到元霄節(jié),全村華燈齊放,游人如織,好不熱鬧。這里還有一種娛樂方式,叫轉(zhuǎn)燈地。所謂燈地(也叫迷宮),就是找出一塊空地(通常是打谷場),按照諸葛亮八陣圖的路線,在每個拐角處插上一根木棍,每斤木棍下再放一盞油燈。人們沿著既定的路線在里面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這種形式,經(jīng)濟(jì)安全有意思,老少皆宜,所以參與的人也非常多。四是布街市。就是把村里的大街小巷,布置的花花綠綠紅紅火火,以增添節(jié)日的氣氛。這里有燈籠。前面已經(jīng)講到,要家家戶戶掛燈籠。有吊掛(前面已經(jīng)介紹過),要求各家門前必須有。有牌樓。前面也已提到。在村里的大街上,每隔一段搭一牌樓。上面布滿五顏六色的彩燈和松枝,再掛上自己制作的大紅燈籠,顯得喜慶紅火。是游人主要的注目點。有秋千。搭在街道旁大一點的空地上,供游人玩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月十五娛樂活動的安排是有層次的。一般來講,唱戲,踩高蹺,扭秧歌,練武術(shù)等活動,安排在白天,其它的都安排在夜晚?;顒訒r間一般是十五前后的三天,也有十七還安排活動的,這要視情況而定。每到活動日的傍晚,首先有鑼鼓隊開場。他們要沿著村里的主要街道走一圈。告訴人們: 活動開始了!這時,人們就會打著燈籠,三五成群地,陸續(xù)從各家各戶走出來。他們多數(shù)要沿街觀燈,邊走,邊信賞,邊評論。也有些有事耽擱晚了的,就直接奔到了燈地場。那兒也是鑼鼓隊行動路線的終點。他們要伴著人們歡樂愉快的腳步,一直敲到這項活動的結(jié)束。轉(zhuǎn)燈地大約需要一個時辰。有時還沒結(jié)束,煙火燃放就開始了。這時,人們就會一轟而散,飛快地奔向各個煙火燃放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籌辦元霄節(jié)的活動中,各個生產(chǎn)隊都暗地里較著勁,都力求辦得好一點,把人們的眼球吸引過去。到頭來的結(jié)果是,一個比一個辦得精彩。家鄉(xiāng)里的各個村莊也是如此。他們都在相互竟?fàn)幹?,辛勤努力著,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活動項目。較出名的有:王看(村莊名字)的火銃陣,和村的大秧歌,堯莊的煙火和杜莊的犁耬耙燈等等。從而為勞作了一年的貧苦農(nóng)民,提供了一個釋放快樂的良好機(jī)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過元宵節(jié),是我過年最開心的日子。白天,我們看演戲、看扭秧歌、看踩高蹺、看武術(shù)表演,晚上看花燈、轉(zhuǎn)燈地、看放煙火,挨個輪著來,無所不去。不光在本村看,還跑到三鄉(xiāng)五里的外村去看。有時忙的連飯都吃不好。用我媽的話說: 玩瘋了!記得,我最高興的是看煙火表演。聲音忽大忽小的節(jié)奏感,刺鼻的火藥氣味兒,以及時明時暗的煙火亮光,無不刺激著我的感官,撞擊著我的心靈深處,使我產(chǎn)生出一種難以名狀的興奮感、痛快感。記得在放老桿(前面講過,煙火中最重要的一種)的時候,我都站在最前面。老桿上的"雷子""滋花"燃放時,聲音大,噴射面廣,我就隨著人們自然地往后退。這些東西一響完,我就又沖到前面。這樣擁來擁去要反復(fù)幾次,有時幾乎要摔倒,但始終都不舍得后退半步。一直到老桿上的鞭炮放完為止。有時衣服燒著了也不知道。鞭炮放完之后,仍舍不得離開。還要打著手電,尋找著漏燃的鞭炮。將其集中起來,供日后自己一個一個地燃放。放鞭炮已經(jīng)成了我過年的一個嗜好,這種嗜好一直延續(xù)到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過元霄節(jié)的時候,還有一種話動,就是放電影(這也是我的最愛)。不過那時鄉(xiāng)(當(dāng)時叫公社)里只有一個放映隊。而我們鄉(xiāng)是個大鄉(xiāng),轄屬二十三個自然村(那時叫生產(chǎn)大隊),有時幾個月也來不了一次,所以看得很少。若是輪到正月十五前后來放,那機(jī)率就更小了。距我們村三公里之外,有一個煤礦(我們家鄉(xiāng)是礦區(qū),盛產(chǎn)煤碳)職工社區(qū),他們那兒不斷地放電影,所以,平時我們經(jīng)常到那兒去觀看。不過要經(jīng)過一條小河。河上沒有橋,只有幾塊稀稀落落而且還不穩(wěn)當(dāng)?shù)奶つ_石。一次元霄節(jié)的夜晚,我跟哥哥(哥哥比我大五歲)和幾個大一點的伙伴前去觀看。過河時腳沒踩穩(wěn),一下子掉了下去。雖然河水不深,但把棉褲腿弄濕大半截。這時,哥哥他們勸我回去,可我死話不肯。硬是走到目的地,看完電影才回來。此時,我的兩條棉褲腿早已結(jié)冰,走起路來"嚓啦”"嚓啦"地,跟電影里日本鬼子進(jìn)莊的聲響一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月十五元霄節(jié),我時常想念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結(jié)束語 : 寫到這里,我對童年時代在農(nóng)村過年的整個回憶就結(jié)束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不可能達(dá)到大家的預(yù)期。也還有許多東西沒有寫出來。但不管怎樣,我是盡力把當(dāng)時的切身經(jīng)歷和所能體會都敘述出來了。對此,如能得到大家的認(rèn)可,我將十分欣慰。如果大家能從中悟到些什么,或?qū)ψ约旱纳钣兴砸妫覍⒎浅8吲d。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之初衷。最后,希望大家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來,供我們共賞、共勉和共享,以豐富今天的美好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nèi)椅ㄒ坏囊粡埲腋?。中間是姥爺。姥爺?shù)淖笥沂歉改?。父親左邊是哥哥和我。母親右邊是姐姐。母親抱著的是妹妹。照片拍攝日期是一九六三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照片。2018年3月攝于海南三亞大東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圖片/多數(shù)來自網(wǎng)絡(lu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章/銅山常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8.02.0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