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親八十多歲了,他用十年的時間寫出了五十多萬字村史《小榆林紀事》。</p><p class="ql-block"> 書面世了,是用深州方言書寫,寫了小榆林一百年的村史,為了史料祥實,還訪問了八十多位老人。我原以為老爹退休在家找個樂,也沒放在心上,久而久之,發(fā)現(xiàn)老爹不光是找樂,而是在做事。有一年春天我回家探望父母,雙親都感冒了,我就留下來陪同,晚上我睡的早,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父親房間還亮著燈,老爹還在電腦前聚精會神,我說爹快睡覺吧,都十二點了,別拿這個當回事。結(jié)果老爹很有力的給了我一句“我就是要弄好"。</p><p class="ql-block"> 2016年臘月的一天,弟弟打電話說老爹發(fā)燒住院了,我匆忙趕回去,老爹說上午把整個稿子都寫完了心里很松快,結(jié)果下午就發(fā)燒住院了,老爹不服老。經(jīng)過一年的修改,終于有個眉目了,感謝深州文化和旅游局支持,由衷的感謝家鄉(xiāng)父老。</p><p class="ql-block"> 謝永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 小 榆 林 走 訪</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前 言</span></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紀事》于今日正式編竣。不算中間的小修小改,大體說來,三易其稿,這是第三稿。第一稿是憶舊的,以反映故人的艱辛經(jīng)歷、烘托先輩的高尚情操為主。第二稿以前村支部書記為主,集中多史實組成的"故事"。史料包括歷史傳說,上輩囑咐、老人經(jīng)歷以及文物資料等等,特點是史跡真實、史料充實。這第三稿注目的是"軌跡",以時間為線索,以各個發(fā)展階段的真情實況為主軸,以反映本村發(fā)展變化為主旨,按"一條時間線索"組材的小榆林村百年發(fā)展路徑。全書稱為《小榆林紀事》。</p><p class="ql-block"> 本《紀事》敘述生產(chǎn)關(guān)系變革時,不單單對過程的交代,變革中的利益糾葛、矛盾斗爭和人情事理等也都有細述,因此可以說,她是小榆林村的百年脈象,活靈活現(xiàn)的風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紀事》聚焦于小榆林村一個村莊,用數(shù)十萬言的"大實話",記寫近百年的村史,這既是小榆林村的根,祖宗的魂,客觀上也可以說是深州市區(qū)鄉(xiāng)村的一個特寫鏡頭。</p><p class="ql-block"> 方言俚語是《紀事》的內(nèi)容之一,特點之一。為便利讀者,不僅開篇交代了"村民的語言特色"行文中有些人物對話,也加入了普通話音義。</p><p class="ql-block"> 《紀事》共15編,第一、二、三編,主要敘述1937年以前舊時期、舊社會的情況;第四至第九編,敘述小榆林村的社會變革,各個階段的社會狀況,村民表現(xiàn)、村民向背、經(jīng)驗教訓,都有真實的記述。第十至第十四編,記述1977年以后,小榆林村的改革步伐,改革進程,村民表現(xiàn)和貢獻以及改革中的故事。第十五編是附錄的資料,《紀事》正文中不便于過細交代的資料,都放在了該編,計有古文注釋、鼓譜、語言、地契、書中人名列表等不同項目。</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村實屬中國農(nóng)村社會之一角,村民從貧弱逐漸走向富裕的過程中,留下了堅守信念和獻身強國事業(yè)的足跡,驗證了"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傳統(tǒng)箴言。</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村村史是道地的土特產(chǎn),是多人心血智慧的結(jié)晶,是不摻假的民史,饋贈后世的奶酪。</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和我的同仁們深深感謝熱心提供資料的村民,感謝關(guān)照《小榆林紀事》的朋友、老師、同學,感謝南、北榆林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垂暮書生,筆耕桑梓;必有殘缺,賢才修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謝繼忠</p><p class="ql-block"> 記于2017年8月31日</p> <h3> </h3>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后 記</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興心寫本村事始于2006年,今日十年余。</p><p class="ql-block"> 2006年1月1日,國家取消了農(nóng)業(yè)稅,破天荒的喜訊激發(fā)了村民的懷舊熱情,街談巷議:"過去的人真不容易呀!”這是時代的心聲,歷史的呼喚,村民的良知,濃烈的留史意愿。</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村改革三十年,小榆林村徹里徹外改變。舊事物迅速消失著,世人距離"貧窮”越來越遠,若沒有史料存儲,將來誰還知道"幸福"的來歷呢?會寫字的老者,都該扛起筆桿寫過去,會說話的老者都該開口說歷史,弘揚正氣,代代傳承,助力小榆林村越來越健壯。</p><p class="ql-block"> 書寫村史的責任在老年,年輕人沒有往昔的經(jīng)歷,不會憑空生發(fā)出真實的歷史感受,認知社會變革的偉大意義。今之老者經(jīng)歷的農(nóng)村變革的全過程,知道什么叫艱辛,什么是幸福,恰是百年變革中承上啟下的"過渡人"這樣的人群若冷漠經(jīng)歷,聽憑滿腦袋的變革影像消逝,后人將無從了解本村的過去。泯滅史跡,淹沒祖德,豈不冷酷無情!</p><p class="ql-block"> 別小看自己,別小看自己的村,別小看村事。國有國史,縣有縣志。縣志反映數(shù)百個村,而村史矚目的是一村之事。一村之民風民情填充在"縣志”腳下,深州的歷史將更充實,影像更真切。關(guān)心自己的村,也是實實在在的愛家愛國之舉。編者不以拙筆為差,大膽為文,就是這個心態(tài)。</p><p class="ql-block"> 一批執(zhí)著于村事的老者,一批支持編寫《小榆林紀事》的老師、朋友,為書寫小榆林村的過去,耗費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睡床上想起一個事、一個詞,馬上操筆記下來,半夜或開電腦,凌晨也許打手機。小小一村之史,在參與者的心中,卻是沉甸甸的歷史文化,實實在在的情意。</p><p class="ql-block"> 村中無大事,但有大理?!缎∮芰旨o事》的一大特點是底氣充實。事來自日常生活,話用方言俚語,看似紛雜的細碎的事物中,存在著大量優(yōu)化人生的哲理。寫真事,說真話,表白真理,用習習生輝的史料,點亮小榆林村百年變革的一路征程,構(gòu)成了不蔓不枝的小榆林村村史。</p><p class="ql-block"> 歷史"天造地設(shè)"。自己老了,巧逢盛世,能在歷史的豐碑上,雕刻一絲"幸?!暗膩砺?,就無愧祖之后人。這就是編者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祖?zhèn)鞯募医掏{,親切響亮:"咯咯哏兒一一天亮了,小雞兒上了棚了,老牛撅了尾了,閨女小子都該起了,閨女起來紡個穗兒,小子起來拾泡糞兒。"在陽關(guān)大道,闊步前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謝繼忠</p><p class="ql-block"> 2018年元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榆林的大官坑(水塘),過去坑邊有很多樹姿優(yōu)美的老柳樹,可惜給刨掉了,沒有了老樹,風景也就消失了。</p> <h3> 小 榆 林 的 土 坯 墻 也 不 多 了</h3> <h3> 小 榆 林 八 十 年 代 的 房 子</h3> <p class="ql-block"> 小 榆 林 的 農(nóng) 舍</p> <h3> 小 榆 林 的 田 野</h3> <h3> 小 榆 林 九 十 年 代 的 農(nóng) 機</h3> <h3> 曾 經(jīng) 的 大 院 兒 四 分 五 裂</h3> <h3> 曾 經(jīng) 的 小 過 道, 面 目 全 非。</h3> <h3> 小 榆 林 的 除 夕</h3> <h3> 暮 色 中 的 小 榆 林 兒</h3> <h3> 小榆林村很大,分南北榆林。</h3> <h3> 京 開 與 石 黃 高 速 十 字 交</h3><h3> 叉 從 小 榆 林 土 地 上 穿 過</h3> <h3><font color="#010101"> 小 榆 林 的 田 野</font></h3> <p class="ql-block"> 謝 永 增 作 品《 小 榆 林 的 秋 天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謝永增,1961年生,土生土長的小榆林人?,F(xiàn)為北京畫院專業(yè)畫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燕山大學客座教授。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美術(shù)展覽,多次獲得國家美術(shù)獎項。代表作有《綠源》、《沃野》、《故鄉(xiāng)》等,作品被多個政府機構(gòu)、美術(shù)館、博物館等處收藏,出版多部個人畫集。</p><p class="ql-block"> 2019年,呂梁市臨縣人民政府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孫家溝建立了國內(nèi)首個鄉(xiāng)村藝術(shù)館《謝永增孫家溝藝術(shù)館》。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