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年10月河西走廊游之(8)</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10月16日下午,按照預約的時間,我們乘坐小孫的出租車來到莫高窟參觀。</h3><h3> </h3> <h3>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zhàn)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而河西成為相對穩(wěn)定的地區(qū)。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xiāng),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chǎn)技術(shù)。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腳下,企望解脫苦難,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qū)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jīng)說法。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習佛學。如有世居敦煌的譯經(jīng)大師竺法護;有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法顯、鳩摩羅什等佛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h3><h3><br></h3> <h3> 據(jù)武周圣歷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2年(公元366年),游方僧人樂僔餓暈在鳴沙山下,朦朧中看見東面的三危山金光萬道,仿佛有千萬尊佛像現(xiàn)身。頓時覺得這里是神佛顯靈的地方,一定適合修行。于是四處化緣,募得資金,然后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后法良禪師等又繼續(xù)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意思應該是“再沒有比它更高明的石窟”了。</h3><h3>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tǒng)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fā)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余個。安史之亂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后,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并逐漸湮沒于世人的視野中。</h3> <h3> 莫高窟 又名“千佛洞”,大約與樂僔和尚看見的“狀若千佛”有關,或者是由于石窟內(nèi)佛像眾多的緣故罷。它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河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四大石窟藝術(shù)寶庫之一。其它三個是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h3> <h3> 現(xiàn)在修了游客服務中心,游客不能直接到石窟,要坐通行車進到石窟,雖然沒有那么直觀,但為了保護文物,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h3><h3> 莫高窟石窟群規(guī)模很大,但是具體到每個洞窟空間不大,泥土木材制作的壁畫和塑像十分脆弱;壁畫塑像因年代久遠已程度不同地患有病害;過多的游客進入,會使洞窟中穩(wěn)定的小環(huán)境,因溫度、濕度、二氧化碳超標而變得不穩(wěn)定,上述諸多因素會對壁畫和塑像的保護構(gòu)成潛在的威脅。進入石窟的游客太多對文物保護很不利。伯希和1908年拍攝的敦煌文物照片,跟1940年代拍攝的相比,又跟我們現(xiàn)在敦煌文物實物相比,差別很大,顯然精美的敦煌壁畫正在逐漸退化,敦煌文物亟待保護!</h3><h3> 游客中心設置了主題電影演播廳、洞窟實景漫游廳、多媒體展示廳及相關配套設施。游客觀看主題電影,能欣賞敦煌莫高窟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敦煌藝術(shù)的珍貴價值,獲取豐富的敦煌歷史文化知識。洞窟實景漫游廳,建成為球幕影院,放映球幕電影,游客觀看球幕電影,能身臨其境地觀看洞窟的建筑、彩塑和壁畫。游客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觀看不同的敦煌專題,滿足游客多種參觀需求。</h3><h3><br></h3> <h3> 各個洞窟的壁畫復制品在這里陳列,各種電子設備復原著敦煌莫高窟藝術(shù)的面貌。這是通過不同階段拍攝照片的對比,比較莫高窟壁畫發(fā)生的不同變化,提醒大家注意保護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文物。</h3> <h3> 敦煌莫高窟第97窟 十六羅漢 Charles Nouette攝影 1908年</h3> <h3> 敦煌莫高窟第97窟 十六羅漢 孫志軍攝影 2011年</h3> <h3> 敦煌莫高窟第61窟 于闐公主等供養(yǎng)像 Charles Nouette攝影 1908年</h3> <h3> 敦煌莫高窟第61窟 于闐公主等供養(yǎng)像 孫志軍攝影 2011年</h3><h3> </h3><h3> 可以看得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的清晰度和線條、色彩都會發(fā)生蛻變,說明保護敦煌莫高窟文物刻不容緩。</h3> <h3> 游客服務中心外面看起來古拙樸質(zhì),里面卻是氣勢恢宏,現(xiàn)代氣息濃厚。</h3> <h3> 到了這里,總是要留下點紀念的。</h3> <h3> 很多人說莫高窟就是中國的羅浮宮,其實它距今已近1800年,遠比羅浮宮歷史悠久。 </h3><h3>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文化藝術(shù)寶庫,內(nèi)容涉及古代社會的藝術(shù)、歷史、經(jīng)濟、文化、宗教、教學等領域,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zhì)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gòu)崖檐5個,以及數(shù)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shù)寶庫”,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h3><h3> 外國的旅游者對莫高窟的評價是:</h3><h3>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h3><h3>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guī)模最大、內(nèi)容最豐富的畫廊。"</h3><h3> "它是世界現(xiàn)存佛教藝術(shù)最偉大的寶庫"。</h3><h3> 1961年莫高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h3> <p> 老李是第一次來,我卻是多次來敦煌,莫高窟也是幾次光臨了。</p><p> 印象最深刻的是 1984年冬,我們一行隨維成校長蔚海處長到敦煌檢查工作,來莫高窟參觀,面壁壁畫,永生難忘。 </p><p> 那是一個月明星稀的清晨,天剛破曉,我們即乘坐敦煌研究院的通勤車來到這里。甫一下車,漫天清風,半輪曉月,腳下大泉河水流潺潺,面前幾百個洞窟莊嚴肅穆,不由心中激動莫名,甚至有點魂不守舍。站在門外看著白楊樹梢的月亮,目光掃視著眼前山坡上的洞窟,終于要看到渴慕已久的藝術(shù)瑰寶了,不斷想象著各種各樣的場景,和自己心目中的知識比對,焦急地等待著進入洞窟的那一刻。</p><p> 在研究院吃完早餐,終于可以開始參觀了。我們跟隨著研究院派來的最好的也是我們的學生的講解員,進入一個個洞窟,馬上就被鋪天蓋地的壁畫和活靈活現(xiàn)的塑像驚得目瞪口呆。</p><p> 那天,我們從清晨到傍晚,在這里呆了整整一天,一共欣賞了80多個最精華的洞窟,充分領略了莫高窟石窟藝術(shù)的美妙和風采,深深地被它感染、打動,甚至俘虜。</p><p> 從此,那些壁畫、塑像常常在我眼前縈繞,敦煌這個名字,也就永遠留在了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p><p> 而今,我又來到了這里,回憶起當年初來的情景,仿佛仍在眼前。</p><p> 敦煌文物如今保護得更加好了,覺得很欣慰。只是石窟成為景區(qū),與人間的距離遠了,窮人沒有錢連佛也見不著,何談拯救?這是不是違背了佛祖度化世人和樂僔和尚開窟建寺的初衷呢?</p><p> 腳下的大泉河也已經(jīng)沒有潺潺流水,使人悵然。</p> <h3> 這是原來莫高窟的正門,它的山門也是這樣一座牌坊,只是遠在視線之外。</h3> <h3> 進了正門,眼前就是山壁上外觀修整一新的石窟。</h3><h3> 為了保護文物,現(xiàn)在提前預約的游客每天只能參觀8個洞窟,而臨時來到敦煌,時間又緊,不能預約又想欣賞莫高窟藝術(shù)的游客就只能參觀4個洞窟了。</h3><h3> </h3> <h3> 大家從講解員處領取了無線耳機,然后跟著講解員游覽。講解員對莫高窟非常了解,講起來如數(shù)家珍。她的語音很標準,語氣很柔和,講解得非常清晰,聽起來很舒服也很清楚??上?個洞窟太少了,看完出來總覺得意猶未盡。好在現(xiàn)在有陳列館的陳列品和電子復制品,雖不如洞窟內(nèi)的現(xiàn)場感,但還是可以通過它們了解到敦煌藝術(shù)的基本面貌。</h3><h3> (為了保護文物,莫高窟洞窟內(nèi)不讓照相,洞內(nèi)照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h3> <h3> 莫高窟藝術(shù)的特點表現(xiàn)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jié)合上。美妙的形式和豐富的內(nèi)容系統(tǒng)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h3><h3> 最顯眼的就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九層塔,編號96窟,是為保護莫高窟第一大佛北大佛建的。</h3> <h3> 以前只有4層,佛像的頭就露在外面。1928年才建了上面5層,把佛像完全保護了起來。</h3> <h3> 塔里面就是這尊彌勒佛像,是以武則天的形象雕塑的。佛像是倚坐的姿勢,兩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視,給人以高大威嚴的感覺。大佛的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意思是拔除眾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與愿印”,意思是滿足眾生的愿望。大佛通高34.5米,在世界原有十大佛教造像中排名第三。</h3><h3> </h3> <h3> 莫高窟130窟還有以唐玄宗的形象建的第二大佛,塑像也為倚坐彌勒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僅次于第96窟“北大像”的第二大佛像??上н@次沒看到。</h3> <h3> 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yè)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jīng)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筑畫、山水畫、供養(yǎng)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nèi)容,</h3> <h3> 禪窟是僧人用來打坐修行的小窟。</h3> <h3> 覆斗頂禪窟</h3> <h3> 覆斗頂?shù)钐每?lt;/h3> <h3> 塔廟窟</h3> <h3>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的主體。</h3> <h3> 因敦煌石窟是開鑿在礫巖上,因此多為木架結(jié)構(gòu)。在人工制作成的木架上束以葦草,草外敷粗泥,再敷細泥,壓緊抹光,再施白粉,最后彩繪。</h3> <h3> 敦煌彩塑始自十六國,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直到清代,目前尚存彩塑3000多身,其中圓雕2000多身,浮塑1000余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歷時之長,技藝之精,為世界所罕見。</h3> <h3> 第158窟的佛祖涅槃像。</h3> <h3>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shù)的主要組成部分,規(guī)模巨大,內(nèi)容豐富,技藝精湛。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h3><h3></h3><h3> 一、佛像畫。作為宗教藝術(shù)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h3><h3></h3><h3> 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h3><h3> 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h3><h3> 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h3><h3></h3><h3> 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tài)各異的佛像12208身。</h3> <h3> 敦煌石窟佛教壁畫中,菩薩的容貌姿態(tài)是最優(yōu)美、最豐富、最動人的,菩薩像展示了東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稱為“東方維納斯”,她的畫像被世人稱為“東方圣母”。</h3><h3>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jù)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jīng)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圣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圣士”。</h3> <h3> 普賢菩薩像</h3> <h3> 三、民族傳統(tǒng)神話題材。</h3><h3>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xiàn)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高懸,車后旌旗飄揚,前有持節(jié)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zhuǎn)連鼓,霹電以鐵鉆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h3> <h3> 四、供養(yǎng)人畫像。</h3><h3> 供養(yǎng)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yōu)榱吮硎掘\信佛,留名后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nèi)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yǎng)人畫像。</h3><h3> 下圖為段文杰臨摹唐代供養(yǎng)人壁畫。</h3> <h3> 五、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nèi)f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h3> <h3> 六、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jīng)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jīng)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內(nèi)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nèi)容豐富,情節(jié)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h3><h3> 下圖為第257窟南壁的《沙彌守戒自殺因緣故事畫》。</h3><h3> 從前,古印度有一位篤信佛教的長者,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一位德高望重的佛教高僧門下當?shù)茏?剃度為小沙彌(小和尚)。這位高僧和弟子的衣食,由當?shù)匾晃桓挥械木邮抗B(yǎng)。有一天,居士外出赴宴,留其女兒在家看守門戶,行前忘記了給寺院里的僧人送食物。高僧候食不到,就派小沙彌到居士家中去乞食。臨行前教導小沙彌道:“出入俗家,莫生貪愛,嚴守五戒,莫毀佛法?!毙∩硰泚淼骄邮考?家里只有居士的女兒一人。少女見小沙彌清俊貌美,心生愛慕之情,向小沙彌求歡。小沙彌守戒志堅,不舍佛法,哄騙居士女兒在門外等候,自己進屋,反扣門戶,持刀自殺,以身殉戒。居士女兒久等不出,便破門而入,只見小沙彌已自殺身亡。居士回到家中,女兒向父親訴說了真情。居士勸女兒道:“佛道諸法,人生無常,你能自責,已悟佛道。國有法規(guī):僧人俗人家中,交納金錢可以贖罪?!本邮渴峙跚Ы?向國王陳述了事實,表示愿納千金為自己女兒贖罪。國王深為感動,為了表彰小沙彌嚴守五戒、以身殉法的高尚行為,在城外廣場上堆積香木,以隆重的法會火化小沙彌。國王還為小沙彌修建了一座高大的舍利(骨灰)塔,塔中塑造了小沙彌的遺像。</h3> <h3> 1、佛傳故事 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jīng)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 作橫卷式六條并列,用順序式結(jié)構(gòu)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jié)。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huán)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h3><h3> 這是第329窟中的壁畫,說的是能仁菩薩乘六牙白象投胎凈飯王后摩耶夫人腹中,降生成為佛陀救化世人的故事。</h3><h3> 《因果經(jīng)》記載:時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際,見菩薩乘六牙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脅入;夫人頓覺體安欣樂,如服甘露,即懷娠。</h3><h3> 《本起經(jīng)》記載:能仁菩薩選定了降生之國,投生父母之后,從兜率天宮降下,化乘六牙白象,落入迦毗羅衛(wèi)國王宮,來投母胎。是時四月八日,凈飯王妃摩耶夫人沐浴之后,身上涂香,換上新衣,上床入睡,夢見空中有一菩薩乘坐白象,光芒普照,后有天人彈琴鼓樂,歡歌歡舞,散花燒香,進入宮室,忽然消失。</h3><h3></h3><h3><br></h3> <h3> 2、本生故事畫 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舍身飼虎”、“尸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舍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h3><h3> 這幅壁畫是第257窟北魏《九色鹿舍己救人》。傳說從前在印度的恒河岸邊,有一只美麗而善良的九色鹿王。一天,九色鹿王正在河邊悠閑散步,突然聽到河里傳來凄慘的呼救聲。九色鹿不顧自身的安危,跳入河中把落水人調(diào)達救上岸來。調(diào)達向九色鹿頻頻叩頭道謝。九色鹿王說:“不必謝了。親愛的調(diào)達,我只希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蹤?!闭{(diào)達發(fā)誓說:“恩人啊,你放心。如果我背信棄義,就叫我渾身長滿爛瘡,嘴里散發(fā)出惡臭?!闭f完就走了。在途中,調(diào)達見到了國王捕捉九色鹿的布告,說王后因夢見美麗的九色鹿而想得到它,用它的皮做衣服。誰能捉到九色鹿或報告九色鹿在那里,就可以領到賞錢。忘恩負義的調(diào)達立即前去告密,并帶領國王的大批兵馬去捕捉九色鹿。處于重重包圍中的九色鹿跳到國王面前,呈述了救調(diào)達及調(diào)達背叛誓言的經(jīng)過。深深地感動了國王及士兵。國王非常慚愧,憤怒地斥責調(diào)達,并下令全國,以后任何人都不準傷害九色鹿。調(diào)達無地自容,剎時間在他身上長滿了爛瘡,嘴里散發(fā)著惡臭,從此永遠受到人們的鄙棄和唾罵。王后貪婪的欲望落空了,她又羞又恨,最后也心碎而死。</h3><h3> 這個故事由中國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改編成動畫片《九色鹿》,1981年上映。</h3><h3><br></h3> <h3> 第254窟北魏《薩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圖》。薩埵那太子是摩訶羅陀國王的第三個兒子。一天,三個王子一同入山游獵,薩埵那太子看到一只母虎帶著四只饑餓的小虎,已奄奄待斃,他心生憐憫,決定舍身飼虎。于是,他脫去衣服,置身虎前。母虎見他是個活人,不吃他。他就用刀刺自己,讓血噴出來,讓母虎將他撕裂開來去喂小虎。</h3><h3> 母虎吮食其血后,慢慢有了力氣,便盡啖其肉,遂得續(xù)生命。偕行的兩個兄弟十分悲痛,馳還宮中,稟告父母。國王及王后急忙趕到現(xiàn)場,抱尸慟哭,悲痛欲絕,乃為之收拾遺骨,起塔供養(yǎng)。最后薩埵那太子升天成佛。</h3> <h3> 第275窟《尸毗王尸毗王割肉貿(mào)鴿》本生故事。故事講,過去有一位尸毗王,他為人善良,喜歡佛法,想普救眾生苦難。帝釋天和毗首羯摩要考驗他的志向,于是變成老鷹和鴿子。老鷹緊追鴿子,鴿子逃到尸毗王的面前請求保護。老鷹對尸毗王說,鴿子是它的食物,如果不把鴿子給它,它也會餓死。尸毗王為了保全兩條性命,只好割自己身上的肉給老鷹吃,以這種方法來解救鴿子。老鷹要求割下來的肉必須與鴿子的重量相等,并設天平稱量。可是,尸毗王快要割盡自己身上的肉仍不夠鴿子的重量,但他為了表示誠意,舉身坐上了秤盤。他的行為感動了天地,一時間天地震動,天人為其淚如雨下。帝釋天恢復了原形,問尸毗王為何這樣犧牲自己,尸毗王堅定地回答“為求佛道”!帝釋天又問尸毗王是否后悔損毀身體,尸毗王說自己從不后悔,并立誓稱如果所言不虛身體即當平復如故,話音未落尸毗王身體果然恢復了原狀。</h3> <h3> 3、因緣故事畫 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qū)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nèi)容離奇,情節(jié)曲折,頗有戲劇性。</h3><h3> 285窟西魏《五百強盜成佛圖》,據(jù)說也是五百羅漢的來歷。在古印度,喬薩羅國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兵鎮(zhèn)壓追剿。強盜戰(zhàn)敗被俘,受剜眼酷刑后,被放逐到深山老林,痛苦得徹夜嚎叫。后來佛以神通法力吹來香山妙藥,使五百人雙眼復明。眾人無不感激釋迦牟尼的恩德,紛紛跪拜。佛現(xiàn)身為他們說法,五百強盜悔罪后皈依佛法,剃度出家,多年后,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放逐他們的深山老林被稱作“得眼林”。</h3><h3> 《五百強盜成佛圖》壁畫完整地表現(xiàn)了故事的全過程,采用連環(huán)畫空間轉(zhuǎn)換的長卷方式,細致描繪了故事情節(jié),由左到右分別為:交戰(zhàn)、被俘、受審、剜眼、放逐、得救、聽法、入山修行等八個場面。</h3><h3><br></h3> <h3> 4、佛教史跡故事畫 是指根據(jù)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于洞窟龕內(nèi)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于正面墻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和尚因緣變相圖”等。</h3><h3><br></h3> <h3> 5、比喻故事畫 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qū)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jīng)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h3><h3> 上圖為第85窟《報恩經(jīng)變之金毛獅子》。故事說從前有一個博羅國,國王博達賢達正直,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h3><h3> 國家有一個仙圣山,山上有很多修道人在這里修道。山上還有一只漂亮威武的金毛獅子,經(jīng)常到修道人那里聽經(jīng)聞法。有一個獵人發(fā)現(xiàn)了這只金毛獅子,就想殺死它,把它的皮獻給國王領賞??墒仟{子聰明警覺,獵人打不到。獵人發(fā)現(xiàn)金毛獅子喜歡到修道人那里聽法。就偽裝成一個修道人,獅子到他那里,他就用毒箭射中了金毛獅子,獅子看到獵人穿著袈裟,覺得獵人是修道人,就沒有反抗。獵人把金毛獅子殺死,剝下獅子的皮,拿去獻給國王。國王開始很高興,問獵人殺死金毛獅子的過程,獵人說完后,國王對他過種卑鄙的伎倆很生氣,覺得這只獅子肯定是菩薩的化身,下令殺死這個獵人,又帶著獅子的皮來到它的尸身那里,把金毛獅子隆重埋葬了。這只金毛獅子是佛祖的化身,國王就是彌勒菩薩。</h3> <h3> 七、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jīng)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xiàn)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臺山圖”。</h3> <h3> 《五臺山圖》局部大清涼寺與河東道山門西南。</h3> <h3> 幾乎可以跟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媲美的山水畫。</h3> <h3> 壁畫內(nèi)容除以上七類外,還有建筑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shù)價值彌足珍貴,在結(jié)構(gòu)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tǒng)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shù)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h3><h3><br></h3> <h3> 敦煌壁畫中最具影響力的是飛天。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shù)的標志。只要看到優(yōu)美的飛天,人們就會想到敦煌莫高窟藝術(shù)。 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據(jù)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大型藝術(shù)畫冊序言中說,“總計4500余身”。其數(shù)量之多,可以說是全世界和中國佛教石窟寺廟中,保存飛天最多的石窟。</h3> <h3> 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發(fā)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乾闥婆和緊那羅原來是印度古神話和婆羅門教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后來被佛教吸收,化為天龍八部眾神中的兩位天神。</h3><h3> 乾闥婆和緊那羅最初在佛教天龍八部眾神中的職能中有區(qū)別的。乾闥婆——樂神的任務是在佛教凈土世界里散香氣,為佛獻花、供寶、作禮贊,棲身于花叢,飛翔于天宮,緊那羅——歌神的任務是在佛國凈土世界里,為佛陀、菩薩、眾神、天人奏樂歌舞,居住在天宮,不能飛翔于去霄,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沖出天宮,飛翔云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后世的敦煌飛天。</h3><h3><br></h3> <h3> 《山海經(jīng)》中的羽人 ,是有翅膀的。 </h3><h3> 敦煌飛天從藝術(shù)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shù)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xiāng)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h3><h3>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shù)的成就,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h3><h3> 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shù)家最天才的創(chuàng)作,是世界美術(shù)史上的一個奇跡。</h3> <h3> 十六國 莫高窟第275窟飛天。</h3><h3>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h3><h3> 在本生故事“尸毗王割肉貿(mào)鴿”中,飛天在尸毗王上方飛舞,上身袒裸,雙手合十,頌揚尸毗王的犧牲精神。粗線暈染,簡練粗獷。</h3> <h3> 十六國 莫高窟第272窟飛天。</h3><h3> 飛天的長裙白、赭、黑、綠色相間,巾帶飛舞,形成濃厚的裝飾趣味。飛天面相橢圓,大眼、高鼻、小嘴、額上點吉祥痣,有明顯的印度風格。</h3> <h3> 西魏至北周時期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是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佛教飛天的融合:中國的道教飛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體,頸飾項鏈,腰系長裙,肩披彩帶;印度的佛教飛天失去了頭上的圓光和印度寶冠,束起了發(fā)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式,身材修長,面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h3><h3> 上圖是第285窟的十二身伎樂飛天。</h3><h3><br></h3> <h3> 唐朝時,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shù)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了。</h3><h3> 上圖為320窟-盛唐《說法圖》中的飛天。</h3> <h3> 敦煌飛天最有名的還是 112窟的《反彈琵琶伎樂天》,為該窟《西方凈土變》的一部分。表現(xiàn)伎樂天神態(tài)悠閑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顧盼婉轉(zhuǎn),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當作響,別有韻致,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突然,她舉足旋身,一個出胯扭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四眾皆驚。</h3><h3> 甘肅省歌舞團于1979年演出的大型舞劇《絲路花雨》最核心的舞蹈造型就是以“反彈琵琶”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敦煌市中心的大型飛天塑像也是這個造型?!胺磸椗谩边@個造型已經(jīng)成為敦煌藝術(shù)的代表,成為人們心中永不磨滅的藝術(shù)形像。 </h3> <h3> 段文杰先生在《飛天在人間》一文中所說:"她們并未隨著時代的過去而滅亡,她們?nèi)匀换钪?,在新的歌舞中,壁畫中,工藝文中(商標、廣告),到處都有飛天的形象。應該說她們已從天國降落到人間,將永遠活在人們心中,不斷地給人們以啟迪和美的享受。"</h3> <h3> 《絲路花雨》中的反彈琵琶造型。</h3> <h3> 《大夢敦煌》中的飛天。</h3> <h3> 敦煌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shù)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托人們善良的愿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shù)。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征。</h3><h3> 此外還有很多表現(xiàn)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zhàn)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瑰麗華艷,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和特色。如果仔細品味這些壁畫,就仿佛進入一個時空的隧道,每個朝代的生活習俗、藝術(shù)造詣都歷歷在目。隨著朝代的更迭,工匠們不同的畫風都在這里留下了歷史的見證。</h3><h3> 這些都說明任何藝術(shù)都源于現(xiàn)實生活,任何藝術(shù)都有它的民族傳統(tǒng);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shù)語言和表現(xiàn)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h3><h3> 上圖為莫高窟第23窟(盛唐)《雨中耕作圖》。</h3> <h3> 第61窟-五代,舉鐘。</h3> <h3> 第61窟-五代,馬術(shù)。</h3> <h3> 第454窟-宋,弈棋。</h3> <h3> 這是一幅中唐時期《藥師經(jīng)變》壁畫的局部,這幅圖是講述老師處罰不專心聽講學生這樣一個場景。這位學生,由于害怕老師處罰,故雙手扶膝,身體前傾,呈恐慌狀。這是研究古代教育的珍貴資料。</h3> <h3> 好像夢露在《七年之癢》中的經(jīng)典造型還是從這里學來的。</h3> <h3> 從石窟出來,參觀"敦煌藏經(jīng)洞陳列館“,院內(nèi)石碑上赫然刻著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的名言”敦煌者,吾國學術(shù)之傷心史也“。</h3> <h3> 為什么?這就要從敦煌莫高窟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和它的發(fā)現(xiàn)者道士王圓箓說起。</h3> <h3> 王圓箓(約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縣,他本人出生在陜西,因家鄉(xiāng)連年災荒,為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于酒泉,于光緒初年入肅州巡防營當兵。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人們稱他為王道士。</h3><h3> 約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天,已入不惑之年的王圓箓云游至敦煌三危山時,發(fā)現(xiàn)了莫高圣境——在幾乎垂直的礫巖峭壁上,有許多昏暗的,其中布滿精美壁畫和雕塑的洞窟。王圓箓感慨萬千,急呼“極樂世界,乃在斯乎!”狂喜之下,他不顧自己的道士身份,決定長期居留于此,奉獻了他的后半生。</h3><h3> 王圓箓來到千佛洞時,這里是一個完全敞開的沒有任何設防的荒涼之地,如同現(xiàn)在看到的任何一個荒山、沙漠。斯坦因1907年到達敦煌時所看到的情景是:“除了王道士、他的兩個助手以及一個身份卑賤的西藏喇嘛以外,整個遺址別無他人,一片荒涼,完全是一個被人們忘卻了的地方?!?lt;/h3><h3> </h3><h3> </h3><h3><br></h3> <h3> 王圓箓以中國農(nóng)民對宗教極其單純的虔誠和勤勞負責的精神承擔對莫高窟的日常管理后,自覺踐行了三大任務:清理長期被落沙封堵的洞窟;率領僧眾四處奔走,苦口勸募,尋求布施;將募化得來的錢財盡其所能,搶救修復坍塌的洞窟和其中的塑像。敦煌地區(qū)人煙稀少,甚至數(shù)百里中無村戶,能夠獲得多少布施和化來多少善緣是可想而知的。而偌大的洞窟區(qū)需要投入巨額資材實施修繕,還要滿足和尚們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開支,也夠難為這個農(nóng)民出生的道士了。然而,以對佛的一片虔誠之意,王園箓苦苦支撐著這塊圣潔之地,數(shù)十年一貫之,直至老去。</h3><h3> 這是伯希和1908年拍攝的敦煌莫高窟外景。可以看出是有人管理整治的。</h3> <h3> 這是1914年的千佛洞。洞窟雖然殘破簡陋,但沒有流沙,洞窟前被掃得干干凈凈。</h3><h3> 斯坦因攝于1906年的照片記錄下的洞窟前也沒有史籍中記載的那樣黃沙堆積直至覆蓋了下層洞窟的情形。洞窟前纖塵不染,干凈得讓人感覺到剛剛經(jīng)環(huán)衛(wèi)工人清掃過一樣。</h3><h3> 王圓箓?cè)ナ篮笾敝了氖甏?,莫高窟又恢復了王圓箓來之前的衰敗景象。</h3><h3> 1940年,由王子云先生任團長的西北藝術(shù)考察團一行12人來到莫高窟,“當時的莫高窟,多數(shù)佛洞被黃沙掩埋,須匍匐進入窟門,洞內(nèi)也沙深數(shù)尺?!保ㄍ跗M《1941年王子云率團考察敦煌石窟》)</h3><h3> 當時的莫高窟,千瘡百孔,荒涼破敗?!?lt;/h3> <h3> 藏經(jīng)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稱,是16窟的附窟。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為當時河西都僧統(tǒng)洪辯的影窟。也是該高僧洪辮生前修行的禪窟。</h3> <h3>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圓箓請來寫經(jīng)書的窮讀書人楊某在往墻縫中插燈草時,發(fā)現(xiàn)墻里面是空的,因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密室,(現(xiàn)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jīng)洞),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jīng)、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六萬多件。其中大部分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h3><h3> 敦煌遺書的年代上起東漢,下至元代(即2~14世紀)。其間,三國、兩晉、梁、陳、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后周、北宋、沙州回鵑、西夏、元朝、明朝等10多個朝代的文獻都有所保存,成為研究各個朝代歷史、文化、宗教、社會、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的珍貴資料。其主要部分,更是傳統(tǒng)文獻寶庫中沒有的,價值極為珍貴。</h3><h3> 大量文物寶藏被劫掠到國外,這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巨大損失,眾多仁人志士扼腕嘆息、痛心疾首。</h3> <h3> 英國盜賊斯坦因從藏經(jīng)洞內(nèi)搬出的準備運走的經(jīng)卷。</h3><h3> 敦煌藏經(jīng)洞內(nèi)原有各類文化資料6萬余卷,大部分全被外國盜寶者弄走: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h3><h3>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jīng)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h3><h3> 1910年藏經(jīng)洞中的劫余寫經(jīng),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h3><h3>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掠走約600件經(jīng)卷。</h3><h3> 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jīng)卷寫本,并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h3><h3>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h3><h3> 國內(nèi)目前由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6000余件,只占一小部分,且多為殘卷。</h3> <h3> 華爾納竊取的莫高窟第328窟供養(yǎng)佛像</h3> <h3> 余秋雨先生在文章《道士塔》中對敦煌遺書遺失惋惜和遺憾的同時,對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道士王圓箓表現(xiàn)得極為憤慨,不但給予了嚴厲的指責,甚至進行了人身攻擊。</h3> <h3> 可是當我了解了王圓箓的人生、站在弟子們?yōu)橥鯃A箓立的石碑前,讀完碑文《太清宮大方丈道會司王師法真墓志》: </h3><h3> 民國廿年古七月卅日為吾師王法真仙游之百日,門弟子咸愿碑記行略,請命耆眾,皆曰可。何幸如之?夫吾師姓王氏,名圓箓,湖北麻城縣人也。風骨飄然,常有出世之想,嗣以麻城連年荒旱,逃之四方,歷盡魔劫,灰心名利。至酒泉,以盛道道行高潔,稽首受戒,孽孳修煉。迨后,云游敦煌,縱覽名勝,登三危之名山,見千佛之古洞,乃慨然曰,西方極樂世界,其在斯乎!于是修建太清宮,以為棲鶴伏龍之所。又復苦口勸募,急力經(jīng)營,以流水疏通三層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nèi)藏唐經(jīng)萬卷,古物多名。見者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此光緒廿五年五月廿五日事也。嗚呼!以石室之秘錄,千百年而出現(xiàn),宜乎價重連城,名馳中外也。觀其改建三層樓、古漢橋,以及補茸大小佛洞,積卅余年之功果,費廿多萬之募資,佛像於焉莊嚴,洞宇於焉燦爛。神靈有感,人民受福矣。惟五層佛樓規(guī)模粗具,尚未觀厥成功。陸前縣長嘉其功德,委為道會司以褒揚之。今者羽轎雖渺,道范常存。樹木墾田,成績卓著。道家之香火可繼,門徒之修持有資。實足垂不朽而登道岸矣。夫何必絕食煉形而后謂之飛升哉。我卻被這個被文人誤解、憎恨、唾罵的普通道士充滿敬意,并深深地鞠躬。</h3><h3> 在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內(nèi)遺書后,他先請當?shù)氐母患澊髴魜碛^看,然后徒步50里路到敦煌縣城向父母官稟報,又騎著小毛驢跋涉800里到酒泉找更大的父母官,甚至不顧自己身份卑微,寫密信給慈禧太后,做了一個他的身份所能夠做的所有的事,想了他這么一個小人物能想到的一切辦法,都沒有結(jié)果任何回應。結(jié)果被斯坦因們以愛護宗教以修繕洞窟的資金為名誘騙,才在確信能得到妥善保存的情況下把經(jīng)卷賣給了外國人。</h3><h3> 在得到了一些錢后,他既沒有用這些錢還俗享受、吃喝嫖賭享受人生,也沒有拿著這些錢買房買地、成立家庭作一個小地主,要知道1900年2兩銀子就可以買一畝地。更沒有捲走這些錢財,到原籍麻城或者故鄉(xiāng)陜西衣錦還鄉(xiāng)光宗耀祖。而是兢兢業(yè)業(yè)、小心翼翼地使用每一點錢,去清理流沙,修繕廟宇,打掃洞窟,還設立帳本,把所花費的每一點錢都記在帳上。自己不妄用一絲一毫。</h3><h3> 當然,王道士確實把經(jīng)卷賣給了外國人,我們當然要責怪他。但是,對一個目不識丁小道士,我們也實在不能過分苛求了。一個一盤散沙的晚清,國家貧弱、民心渙散,連國家都朝夕不保,更不要說國寶的流失了。就在王道士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一個月前,八國聯(lián)軍進了北京城,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那時的外國人在中國可以為所欲為。我們看《官場現(xiàn)形記》里,連道臺之類的高官聽見洋人都渾身哆嗦,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小小土道士又能如何?</h3> <h3> 不要說王道士了,就是名滿天下的張大千也是破壞敦煌文物的罪人。 張大千對敦煌藝術(shù)非常推崇,而且到處宣傳。他曾經(jīng)說:“在藝術(shù)方面的價值,敦煌壁畫是集東方中古美術(shù)之大成,敦煌壁畫代表了北魏至元一千年來我們中國美術(shù)的發(fā)達史。換言之也可以說是佛 教文明的最高峰。我們敦煌壁畫早于歐洲文藝復興約一千年,而現(xiàn)代發(fā)現(xiàn)尚屬相當完整,這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跡!”但他為了滿足自己的畫欲,也干了一些壞事。</h3><h3> 張大千在敦煌臨摹了很多壁畫,他的所有臨摹,就是把紙弄到墻上做拷貝,這樣會破壞壁畫。</h3><h3> 敦煌千佛洞現(xiàn)尚存北魏至清歷代壁畫,但是各朝代的壁畫是層層疊加畫上去的, 由于到宋元以后,可開窟的地方越來越少,后面的人只能在前代壁畫上再糊泥巴,重新繪畫,北魏在最下面。張大千為了自己臨摹所有朝代的壁畫,于是根本不管不顧保護文物,在畫完最上一層后,就把它剝掉繼續(xù)畫。如此一邊畫一邊剝,才得到了歷代壁畫。而他的這一舉動,就把上面的一層甚至兩三層都破壞了。</h3><h3> 張大千還順走了一些敦煌文物。據(jù)敦煌研究院資深學者賀世哲披露:“據(jù)我所知,張大千先生只是把張君義手交給前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現(xiàn)在還保存在敦煌研究院,其余文物張大千先生都帶走了,后來流散到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lt;/h3><h3> 張大千和他的團隊,對敦煌壁畫的破壞,至少自1941年底延續(xù)至1943年有一年多的時間。</h3><h3> 對這些,余秋雨毫未提及,是為尊者諱還是不知情?但看到報道說曾經(jīng)有記者問過余秋雨關于張大千的事,余曾回答說可能是缺乏文物保護意識。這就說明他是知道張大千破壞文物的事情的,那么,他在《道士塔》里,對王道士那么鄙視和抵毀,而對張大千卻只字不提,莫非真是因為張名滿天下,可能會有很多人為他辯護引起麻煩而王孤伶伶地躺在鳴沙山下的黃土里一任他評說嗎?<br></h3><h3> </h3> <h3 style=""> 其實我們最應該譴責那些打著考察的名義像蒼蠅一樣到處聞血而至的侵略者和搜刮者,正是他們才是盜劫我們國寶的盜賊。從1840年后,全世界的列強在中國打砸搶燒,偷盜劫掠,干了多少兇殘無比的無恥勾當。偷走我們無數(shù)珍寶,他們難道不應該受到譴責嗎?國內(nèi)那些漫罵義和團的那些人,不是腦子不清楚就是八國聯(lián)軍當年留下來的王八蛋。敵人侵略我們,燒殺奸淫,我們還要責怪自己人不該反抗,還要惡毒攻擊誣蔑,他們不是雜種是什么?</h3> <h3> 我們更應該譴責和批判的應該是這個人和他的同類——里通外國的漢奸蔣孝琬。</h3><h3> 根據(jù)斯坦因的記錄。蔣孝琬又稱"蔣資生",俗稱“蔣師爺”。清光緒年間去新疆,在縣、州任師爺。光緒十五年(1889)后,一直在新疆莎車衙門任職。是斯坦因在敦煌考察盜竊國寶最關鍵的人物和起主導性因素的人。據(jù)斯坦因的記錄,蔣氏身體狀況很好,思維敏捷,能言善辨,文化素質(zhì)較高,古文功底相當不錯,對古物與考古有興趣,也很見長于古物鑒賞。</h3><h3> 就是這個人,作為一個讀了一輩子四書五經(jīng)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加上又在官府作過事,因此應該知道藏經(jīng)洞內(nèi)這些文物古董的價值和意義??墒撬麉s利用他的中國人身份,利用他的考古知識,利用他的能言善辯,想方設法、不遺余力地協(xié)助斯坦因誘騙、欺哄不識字的王道士,協(xié)助斯坦因盜劫自己國家的寶藏,而且從安排人力到文物鑒別、識讀、材料整理。分類及運輸一一親手操辦。</h3><h3> 請看斯坦因?qū)λI取敦煌藏經(jīng)洞文物過程中蔣孝琬所起的作用的詳細記載::</h3><h3> 蔣孝琬在我探險過程中所作的最大貢獻,就是在敦煌的千佛洞和王道士的周旋,并最終說服王道士,使我成功的帶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寶物,甚至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蔣孝琬的努力周旋,我的探險考察就極有可能不能成功,而且就算是我能拿到那些藏經(jīng)洞文物,也非常有可能在半路上被那些劫匪搶去,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蔣孝琬對我有多么忠心。</h3><h3> 堡壘總是從內(nèi)部被攻破的!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中國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的危亡拋頭灑血,獻出富貴的生命;卻也有不少漢奸國賊,為了自己的私利,勾結(jié)外敵,為虎作倀。吃中國人的飯,操洋鬼子的心,里通外國的漢奸,今天照樣活動在中國大地上。善良的中國人們,要警惕啊!否則,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的重現(xiàn)并非沒有可能。</h3> <h3> 在文物陳列所里,看到敦煌遺書中的展品包羅萬象,精美絕倫,既為它的豐富、精絕而激動、而驕傲,也為它的流落、散失而惋惜、而扼腕嘆息</h3><h3> 《高僧像》</h3> <h3> 《引路菩薩》</h3> <h3> 精美的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金剛經(jīng)》</h3> <h3> 經(jīng)史</h3> <h3> 玄奘《大唐西域記》抄本。</h3> <h3> 名家碑帖。</h3> <h3> 各類文章。</h3><h3> 敦煌遺書中的詩詞情真意摯,富有生活氣息。</h3><h3> 《敦煌曲子詞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菩薩蠻</h3><h3> 枕前發(fā)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 </h3><h3>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xiàn),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 </h3><h3>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攤破浣溪沙 </h3><h3> 五兩竿頭風欲平,長風舉棹覺船行。柔櫓不施停卻棹,是 </h3><h3>船行?!饾M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 </h3><h3>不動,是船行。 </h3><h3>望江南</h3><h3>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為奴吹散月邊 </h3><h3>云。照見負心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定風波</h3><h3> 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場騁僂啰。手持綠沉槍似鐵,明 </h3><h3>月,龍泉三尺斬新磨?!鹂傲w昔時軍伍,謾夸儒士徳能多。 </h3><h3>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鵲踏枝</h3><h3> 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jù)?幾度飛來活捉取,鎖 </h3><h3>上金籠休共語?!鸨葦M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 </h3><h3>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歌子</h3><h3> 夫妻問答,此為夫問詞 </h3><h3> 斜影朱簾立,情事共誰親?分明臉上指痕新。羅帯同心誰 </h3><h3>綰?甚人踏破裙?○蟬鬢因何亂,金釵為甚分。紅妝泣淚 </h3><h3>憶何人,分明殿前直說,莫沉吟。</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歌子</h3><h3> 夫妻問答,此為妻答詞 </h3><h3>自從君去后,無心戀別人。夢中面上指痕新。羅帯同心自 </h3><h3>綰,被猻兒踏破裙。○蟬鬢朱簾亂,金釵舊股分。紅妝垂 </h3><h3>淚哭郎君,妾似南山松柏,無心戀別人。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鳳歸云</h3><h3> 征夫數(shù)載,萍寄他邦。去便無消息,累換星霜。月下愁聽 </h3><h3>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鸞帳里,枉勞魂夢,夜夜飛揚。 </h3><h3>○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誰為傳書與,表妾衷腸?綺牖無 </h3><h3>言垂血淚,暗祝三光。萬般無奈處,一爐香盡,又更添香。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拋球樂</h3><h3>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姊妹分明道,莫 </h3><h3>把真心過與他。子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么?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江南</h3><h3>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攀了那人攀。 </h3><h3>恩愛一時間。 </h3><h3><br></h3> <h3> 最令人動情的還是敦煌遺書中的一批唐代《放妻書》,也就是休書。</h3><h3> 其中有一篇《趙宗敏謹立休放妻書》:<br></h3><h3> 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之歡。</h3><h3> 凡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結(jié)緣,始配今生夫婦。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并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h3><h3> 三載結(jié)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仇隙。</h3><h3> 若結(jié)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來相對。妻則一言數(shù)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h3><h3> 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以求一別,物色書之,各還本道。</h3><h3> 愿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tài)。</h3><h3> 解怨釋結(jié),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h3><h3> 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愿娘子千秋萬歲。</h3><h3> 于時某年某月某日某鄉(xiāng)謹立此書。</h3><h3> </h3><h3> 作為文書,這篇放妻書結(jié)構(gòu)嚴謹,內(nèi)容周到,可見唐代文書寫作水平之高,與今日并沒有多大差別。</h3><h3> 文書先陳述夫妻之道的基本要求,夫妻走到一起,就是有緣,追求的就是“恩愛極重,二體一心”:</h3><h3> “ 蓋說夫妻之緣,伉儷情深,恩深義重。論談共被之因,幽懷合巹之歡。</h3><h3> 凡為夫妻之因,前世三生結(jié)緣,始配今生夫婦。夫妻相對,恰似鴛鴦,雙飛并膝,花顏共坐;兩德之美,恩愛極重,二體一心?!?lt;/h3><h3> 再交代放妻的原因,結(jié)婚三年了,結(jié)果結(jié)緣不合,兩個人在一起不但不像鴛鴦,反而就像貓鼠、羊狼,簡直就是前世的仇人報仇來了:</h3><h3> “三載結(jié)緣,則夫婦相和;三年有怨,則來仇隙。</h3><h3> 若結(jié)緣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反目生怨,故來相對。妻則一言數(shù)口,夫則反目生嫌。似貓鼠相憎,如狼羊一處?!?lt;/h3><h3> 接著提出解決辦法。既然過不到一起,那就只好放妻回家了:</h3><h3> “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快會及諸親,以求一別,物色書之,各還本道。”</h3><h3> 最后還對妻子表示美好的祝愿:“愿妻娘子相離之后,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tài)。</h3><h3> 解怨釋結(jié),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h3><h3> 三年衣糧,便獻柔儀。伏愿娘子千秋萬歲。”</h3><h3> 雖然是休妻,但這篇《休放妻書》語言平和、口氣婉轉(zhuǎn),沒有居高臨下地把過失歸于女方,反而眷念夫妻恩義,平攤責任:“妻則一言數(shù)口,夫則反目生嫌”,甚至浪漫地祝愿妻子離婚后打扮得漂漂亮亮,再找個高官好女婿過好日子。比起明清休書惡恨恨地指責女方顯得大度,就是和現(xiàn)在夫妻分手時視若仇人相比也顯得浪漫溫柔了。</h3> <h3> 那么,到底是在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是什么人,把這么多的經(jīng)卷藏到藏經(jīng)洞里的呢?</h3> <h3> 日本作家井上靖先生在小說《敦煌》里虛構(gòu)了藏經(jīng)洞由來:落第舉人趙行德與回鶻公主并夏王李元昊、夏國漢族將軍朱王禮四人之間愛恨情仇的故事,并為敦煌遺書的存在設想了一種可能:在敦煌被李元昊攻克之際由趙行德和僧人們藏起來的。</h3><h3> 有關這個趙行德的來歷,據(jù)說,出現(xiàn)在后來發(fā)現(xiàn)的敦煌遺書中一卷《般若心經(jīng)》后補記的短文上:<br></h3><h3> “維時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經(jīng)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發(fā)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一卷安置洞內(nèi)。伏愿龍?zhí)彀瞬?,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xiàn)世業(yè)障,并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yǎng)?!?lt;/h3><h3> 關于藏經(jīng)洞的全部信息,只有這一段文字記錄了,再無其他相關佐證。但就是這條不太起眼的記錄,給了井上靖寫作的靈感。最最重要的是,這條記錄還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因為有外賊來侵擾沙州,大云寺的比丘(僧人)將一批“圣經(jīng)”搬移到莫高窟,“罩藏壁中”,這是井上靖給藏經(jīng)洞的解釋。</h3><h3><br></h3> <h3> 美麗的甘州小娘子即回鶻公主刺殺李元昊不成,跳下城樓自殺。刺激了西夏軍隊中的漢族將軍朱元禮為她報仇而發(fā)動叛亂。叛亂的結(jié)果使得李元昊變和平接收敦煌城變成了武力攻打,屠城的危險使得當時的僧人們以保護經(jīng)卷為先,趙行德配合僧人們把經(jīng)卷藏到藏經(jīng)洞。</h3> <h3> 這就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建的敦煌古城,位于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cè)。距市中心25公里。是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筑面積達1萬平方米。</h3> <h3> 敦煌古城的建筑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nèi)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xiàn)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zhèn)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筑藝術(shù)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yōu)勢,現(xiàn)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里已先后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返榷嗖坑耙晞 ?lt;/h3> <h3> 另外一種說法是:約在11世紀,西夏統(tǒng)治敦煌時期,元代統(tǒng)治者占領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們,考慮到戰(zhàn)爭的災難,于是就把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經(jīng)卷、文書、檔案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補壁,并繪壁畫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戰(zhàn)爭之難未歸,洞窟頹廢,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風沙淤塞,竟因此幽閉近800年。</h3> <h3> 還有一種說法是:景德三年(100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黑汗王朝滅掉于闐佛教王國,這個消息很可能被從沙州寺院東逃的于闐人得知,在佛教像法滅盡思想的影響和穆斯林東進的威脅下,莫高窟的一些寺院將一些重要的經(jīng)卷和佛像、幡畫等集中起來,收藏在原來存放各寺剔除的經(jīng)卷、典籍、過時文書、舊幡畫、佛像的洞窟中(今編號為第17窟),并將該窟洞口封閉起來,做了必要的掩飾。以后,由于當事人和知情者逐漸離開人世,藏經(jīng)洞的情況也就不再為世人所知。</h3><h3> 我覺得這種說法似乎更合理一些。因為當時占領過敦煌的漢族政權(quán)也好,回鶻政權(quán)也好,吐蕃政權(quán)也好,西夏政權(quán)也好,都是篤信佛教的國家,無論誰占領敦煌,都不至于對佛教經(jīng)籍有太大威脅,而藏經(jīng)洞內(nèi)的經(jīng)卷除了一些表現(xiàn)社會生活的內(nèi)容,基本都是佛教的東西。不同宗教之間才存在焚毀或者破壞的現(xiàn)象。所以,敦煌的佛教僧人們防患于未然,把佛教經(jīng)卷埋藏在藏經(jīng)洞中,敦煌藏經(jīng)洞更可能是這樣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h3> <h3> 參觀莫高窟的人無不思考一個問題:這么豐富的壁畫,到底是什么人畫的?甘肅歌舞劇院的《絲路花雨》,蘭州歌舞劇院的《大夢敦煌》等,幾乎所有以敦煌莫高窟為題材的文藝作品都是圍繞著這個問題來創(chuàng)作的。</h3><h3> 據(jù)研究,創(chuàng)造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僧官,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為數(shù)不多。再就是畫僧,他們是僧侶也會作畫,人數(shù)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純粹的畫工了,他們游走四方居無定所,在洞窟里作畫,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上攵@個巨大的繪制工程,一定令許許多多的畫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進了這狀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沒有走出莫高窟。正是這樣一批優(yōu)秀而又偉大的無名者,為后世留下了人類輝煌的絲路文明的影像。</h3> <h3> 晚上,我們托小孫買了《敦煌盛典》舞劇的演出票,演出也是以敦煌畫工為基礎敷延而成的,比起《絲路花雨》來增加了愛情內(nèi)容和異域線索。講述一個普通畫工和異域公主相愛,但國王不愿意并且追殺這個小伙子,小兩口逃到敦煌,在石窟中畫出了敦煌壁畫。演出一般,但觀看席能夠旋轉(zhuǎn),可以360度的觀演還是很有特色的。</h3> <h3> 色光效果也非常出色。</h3> <h3> 從十六國時期一直到清代,將近1600年的歷史就在這里、就在我們眼前呈現(xiàn)??粗@些,我仿佛看見那時的人們在絲綢之路上跋涉,在鳴沙山上挖洞建窟,在洞里繪畫塑像、燒香、拜佛,誦經(jīng),在田地里耕作、收獲、打碾,在作坊里打鐵、烹調(diào)、在野外游泳、賽球……</h3><h3> 我們要感謝那些把這些保存下來的人,感謝樂僔、感謝法良、感謝所有人,不管他們是佛教徒還是供養(yǎng)人還是地位崇高的國王王后官吏或者普通老百姓普通工匠普通畫師,是他們,讓我們看到了這一切,了解到他們當年的信仰、當年的生活、當年的輝煌、當年的苦樂……</h3><h3> 我們還要感謝王圓箓,那個被人說成猥瑣的土道士。雖然他有錯,但如果沒有他,敦煌是要遜色很多的。</h3><h3> 我們更應該感謝常書鴻、感謝段文杰、感謝樊錦詩,感謝敦煌研究院建立以來所有的工作人員,是他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堅持下來,保護、修繕、美化莫高窟,才有了今天的一切。</h3><h3 style=""> 我們最應該感謝毛主席和共產(chǎn)黨,是他們領導中國人民翻身解放建立了新中國。從此,“西方殖民主義者在東方海岸架起幾門火炮就可以奴役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毖蠊碜釉谖覀儑辽嫌枞∮鑺Z,橫行無忌的時代也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h3><h3> 我們應該記住他們!我們應該紀念他們!永志不忘!</h3><h3> 莫高窟,是總該來一次的!</h3><h3><br></h3><h3> 朋友們還不習慣在文章后面點贊。如果喜歡,請直接在文后點贊!</h3><h3> ……</h3><h3> </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