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是可以被思念的,只要感情在;城市也可以被思念的,只要魅力在。</h3><div> 國內眾多的大城市,我已經(jīng)走過一多半,感覺上幾乎大同小異,雖說各有不同,北京的大氣,上海的小資,西安的古老,廣州的熱鬧等,但總的感覺還是差不多,無非是高高的樓房,密密的商店,繁華喧囂的街道,排成長龍的大大小小汽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全國唯一的一個城市——南京卻不是這樣,她那別具一格的城市。</div><div> 南京,俗稱金陵,素有六朝古都的美譽。我很小時,從書本上支離破碎了解她的一點信息。我知道,每一個城市都有她自身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底蘊,南京也不例外。婉約的秦淮河,激起無數(shù)文人靈動的思緒;曾經(jīng)的文化中心——夫子廟,集聚了秦淮風光之精華;世人矚目的明孝陵,開創(chuàng)了明清皇陵制度;中西合壁的中山陵等,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激起我無限的遐思,更勾起我迢迢的向往。從風煙彌漫的瞭望到踏上這片土地,時間頗為久遠。</div> <h3> 九十年代初,我在南京的一所軍校讀書,在那里學習、生活了整整三年。</h3><div> 那時,南京城中的樓房都不很高,大多是兩、三層的,高的不過五、六層。商店除了新街口比較多外,其他地方的商店并不全是一個緊挨著一個地擁擠在那里,而且,店鋪的招牌也與眾不同,商店的門楣上沒有通欄的大字招牌,只有一塊僅兩尺見方,鐫刻著商店名稱的銅牌掛在墻上,很有些西方的風味,配上街邊一座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小巧建筑,顯出獨有的優(yōu)雅和寧靜。</div><div> 我們的學院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305號,一條充滿民國風情的街道,路邊是成片的法國梧桐,勾心斗角的東方樓閣和圓潤華麗的西式建筑,零星散落在道路兩旁。南京政治學院就被中山北路分割為東、西兩院,分別是民國國民政府交通部和行政院舊址。</div><div> 學院辦公區(qū)在行政院,那時我們在隊干部的領導經(jīng)常去打掃衛(wèi)生,該樓由兩個三層樓、三個兩層樓組成,建筑群落全部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宮殿樣式,綠色琉璃瓦的屋面上,正脊獸吻俱全,重檐廡殿頂堪稱經(jīng)典,斗拱、梁坊、門楣均濃墨彩繪,氣派宏大而華麗。走進門廳,精美的雕門鏤窗把室外光線分隔成奇妙的圖案,抬頭是石膏砌成的藻井,低頭是水磨石的拼花地面,墻裙、壓角線做工細致,吊燈、壁燈布局有序,不顯奢華,反覺威嚴和大氣。</div><div> 教學樓是國民政府交通部,據(jù)說是南京現(xiàn)代建筑史上的又一顆明珠。它面朝東北方向,是一座四層樓建筑。它東西長約一百多米,南北寬五十米,分為三部分,內部是一閉兩開的三個大天井,四周是規(guī)則的一百五十余間房間。庭院布置了園林綠化,院落占地近兩萬平方米。大門前則模仿北京故宮前金水河與金水橋的設計。宮廷式造型古樸而富于質感,四周伴有青松翠柏,從外觀上看,給人一種雄渾肅穆的莊嚴感。1937年日軍攻占南京時候的炮火將大樓上面兩三層引著了火,于是有的部分被燒掉了兩層,有的部分被燒掉了三層,就這么保存了下來。1953年,修復了這幢大樓,但從此改為鐵皮平屋頂。</div><div> 大樓內拱形通道縱橫交錯,曲徑通幽,極其深遠,許多同學,尤其是新同學經(jīng)常迷路,以至于下了課,除了上廁所,他們哪兒都不敢跑,乖乖地坐在教室里等上課。據(jù)說,更神奇的是大樓下面應該還有一個類似于地道的龐大地下室迷宮,大家都知道有,但是我們在這里生活三年誰也沒膽子進去走一遍,想想看,地面上的通道都繞不出來,還想玩地下嗎?</div> <h3> 南京的獨特,不僅在于南京政治學院洋溢著外國風情的多姿多彩的建筑,還有整座城市充滿的江南風味,也久久地留在我的記憶里。</h3><div> 金陵南京,六朝繁華,虎踞龍蟠。一抹秋水似六朝,至今畫里猶知處。秦淮河兩岸,空氣里都流轉著胭脂香粉氣,南京的街道小巷名字最是撩人,走在繁華如昔的石板街上,她們不經(jīng)意地就會與你裝個滿懷,烏衣巷、長樂路、殷高巷、玉塘村、石鼓路、羅廊巷、來燕路……她們都是老朋友了,驀地在某個街道拐角處打了個照面,當真是令人心醉神迷。</div><div> 走在街上,細聽南京人說話蠻有意思,把那些筆記體的小說散文如果用南京話來念念,又是何種韻味呢?不過張愛玲倒是寫過一筆話,在《半生緣》里頭。叔惠和翠芝在玄武湖劃船,寫到叔惠聽見南京話叫“大姑娘”音為“奪姑娘”,所以他也學著船家叫“奪姑娘”,南京話不像蘇北那樣溫軟甜糯,略沾染了北方方言的脆性。歷史上有幾百年時間,南京話都是所謂的“官話”,全國通行。</div><div> 南京人,可以說,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加珍惜生活。他們很懂得生活;受西方外來文化的影響,不僅學會了時髦,甚至還有些浪漫。假節(jié)日,常??梢钥吹竭@樣的畫面:一家子人由父母親帶領著,歡快地來到公園或秦淮河畔,鋪開布單(有時是幾張報紙),擺上面包、粉腸、飲料(沒有飲料白開水也行),休閑、玩耍、嬉戲、聊天,一家人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旁若無人地在那里樂陶陶。</div> <h3> 南京值得留戀的還真不少。似乎可寫的地方很多,明孝陵的神道上,種滿了銀杏樹,秋季的時候,一片金黃,背包的外國游客,一邊走一邊拍照。梅花山麓的居民,將這里當成公園,偶爾在水畔釣魚,偶爾去林間登山曾經(jīng)在孝陵的水井旁遇見一位老太太,獨自一大杯葉子茶登山,說山間空氣好。常來常往的理由,不過是山間空氣好,就好比北京老太太常去爬香山,幾百年的景點,相對于幾千年的城市文化,不過司空見慣。</h3><div> 南京有十八個帶“門”字的地名,不明就里的人覺得奇怪,其實這跟朱元璋有關。朱元璋死后,為混淆視聽,在出殯之日,十八道城門同時出殯,一樣的皇家儀仗,一樣的豪華陣容,讓老百姓一頭霧水,看不出哪一處是真?! ?lt;/div><div> 南京的吃食,亦是叫人想念。奇怪的是,我所懷念南京的風物,都是并不昂貴的。比如糖芋苗,比如桂花糖藕,還有一種并不精的點心,叫桂花糕。街頭巷尾,熱氣騰騰地烤出來,上頭撒著青紅絲,還有小小的糯米珍珠。我最喜歡的是豆沙,咬一口滾燙。梅花糕近年來有所改革,除了豆沙,還有水果餡甚至冰激凌餡,就像這個城市一樣,有傳統(tǒng),一走亦有新鮮。</div> <h3> 民間有諺語云,漢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民國看南京;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為有這樣一批采用各國典型建筑手法建筑的風格獨具的民國建筑群,為南京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都,增添了不少異國風韻。</h3><div> 南京,如夢似幻的景色,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美輪美奐;“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詠嘆,更有文人騷客的憑吊給秦淮河罩上了撲朔迷離的光環(huán)。</div><div> 在南京上學期間,我有幸領略一番秦淮河卓約的風姿,聽聞一些落魄文人的風流過往。白天的秦淮河很是寂寥,裸露的堤岸呈現(xiàn)泥土的本色,暗綠的河水毫無生氣,很難讓我想起她曾經(jīng)熱鬧非凡的盛況,于是,不禁有大跌眼鏡的失落。是晚時分,一片朦朧的桔紅進入視線,畫舫、游人、渺渺的歌聲,環(huán)顧四周,周邊的建筑也沉醉在這片朦朧的桔紅里。我開始產(chǎn)生一種錯覺,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久遠的年代。</div><div> 夫子廟前是秦淮河,南岸的石磚墻為照壁,據(jù)說是全國照壁之最。這里聚集了秦淮許多有名的建筑,北岸廟前的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的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jīng)閣;廟東的魁星閣;從這些建筑,可以窺見她昔日的繁華?! ?lt;/div><div> 坐落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歷時六百多年,雖經(jīng)歷了歷史的滄桑,一些建筑也無法恢復原貌,但它的空間布局仍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也未受損壞?! ?lt;/div><div> 南京還有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景觀,那就是氣勢宏偉的中山陵,它與明孝陵相比鄰。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墓道南端的三門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石坊前廣場南端孫中山的立像,陵門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祭堂有三個拱門,分書“民族”、“民權”、“民生”門額。中山陵的建筑布局很好地體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的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放眼望去,三百多個階梯通向陵園。博愛獻花臺擺滿了游人祭拜的鮮花,中山先生高大的塑像安然坐于堂內,讓人不由心生敬畏。</div> <h3> 南京城,半是舊事半是山水,半是明媚。也只有南京,能將其融進我記憶的呼吸里。</h3><div> 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每個身在美麗城市的人,其實也會惦記另一座美麗的城市,這就是家鄉(xiāng)和異鄉(xiāng)的區(qū)別。我們在家鄉(xiāng)生活,坦然從容,這座城市對我們而言,有些人間煙火氣息,是日常過日子的溫馨。而每次回憶走過的城市,眼前是不同的風景,那座城市對我們而言,是花與果的淡淡香氣,有未曾見過的景色,未曾見過的人,未曾見過的食物。</div><div> 就像南京,每一次回想她以及我的母校,都感到她江南的景致和不同,隔著六朝金陵的煙水氣,每一次,都是嶄新的。</div><div> 也許,南京,正是有了古代的輝煌,才使南京有了江南特有的婉約和柔美;也許,我有了在南京生活、學習的經(jīng)歷,便有了對真理的追求,是對夢想的執(zhí)著,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這些看似無法量化的東西卻在真真切切影響著我,使我更加懂得感恩和勤奮,更加懂得去生活。</div> <h3> 時光荏苒,往事如歌。多年都過去了,如今的南京怎么樣了,仍然風情依舊嗎?</h3><div> 我又開始思念南京!</div> <h3> 田文華,男,莊浪萬泉人,曾畢業(yè)于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業(yè)余時間筆耕不輟,自娛自樂,有百余篇小說、散文等在《人民文學》《十月》等報刊發(fā)表,部分作品被收編入《讀者》《神州魂》等書籍,先后發(fā)表新聞作品千余篇,出版書籍2部,多次獲各類新聞、文學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