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孫文(中山)在孟津有兩處祖塋</h3><div> </div><div> 孫穗芳是孫中山先生之子孫科的女兒,1936年生于上海,1967年移居美國夏威夷,現(xiàn)任孫中山和平教育基金會主席、夏威夷中國婦女慈善會會長等。近年來,她致力于各種教育和慈善活動,她曾向媒體表示,希望在中國建立3000個祖父孫中山的銅像,宣傳他“天下為公”的思想。目前,孫穗芳已經(jīng)向民革上海市委、燕山大學、孫武故里廣饒等捐建銅像。</div><div> 2015年4月22日,孫穗芳從國外回來,到洛陽高新區(qū)孫旗屯孫氏宗祠,為洛陽捐贈了一尊孫中山先生2.3米高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孫穗芳告訴在場的人們,孫中山先生的家族唐代時候有幾代祖塋都在孟津。</div><div> 《新唐書》《舊唐書》《中華姓氏通史·孫姓》和《孫中山與河南》四本書,整理出了孫中山先生自唐孫嘉之以來的家族世系表。</div><div> 孫中山先生家族世系表:</div><div> 嘉之——逖、遹、遘、造——(上接遹)——會——公乂——瑝——拙——俐(自河南遷入江西寧都)——實——士元——有敬——承事(遷福建長?。t——禮湮——受——玄——締宗——伯瑺——浩(字友松,遷紫金忠壩,為粵人始祖)——敬宗、惠宗、勸宗、榮宗——(上接敬宗)永良、永久(移英德縣)——(上接永良)懷文——鳳宗——明享——仕伯——紹宗——乃和——宗榮——鼎茂、鼎標——(上接鼎標)連昌(1669——1728,康熙中葉,由紫金遷至增城,后又遷居番禺縣涌門口村,開基立業(yè))——迥千——殿朝(1745——1793,乾隆中葉,遷居翠亨村)——恒輝——敬賢——達成——中山。</div><div> 從表中可以看出孫中山先祖自孫嘉之至孫殿朝之間這段時間里,孫中山家族就有多次遷移:</div><div> 孫嘉之(公元657—739年)原為魏郡武水人,“故屬樂安”,乃韓王府典簽孫希莊之子。孫嘉之4歲的時候,不幸父母逝世而淪為孤兒,生活無著,只好依靠在潞州涉縣為官的外祖父劉士杰生活十多年。嘉之自幼聰穎,刻苦讀書,后進士及第。曾任過新津縣、緱氏縣、曲州、宋州襄邑四縣的主簙、縣令。其長子逖官至刑部侍郎、右庶子;三子遘官至左羽林兵曹參軍;四子造官至詹事司直。后父因子貴,皇上因孫嘉之“有義方之訓,特授朝散大夫、宋州司馬,仍聽致仕,手詔《褒美親族》榮之?!保ㄒ姟端沃菟抉R先府君(嘉之)墓志銘》)孫嘉之居住于東都洛陽陶化里私第(大約在今偃師市高龍鎮(zhèn)獅子橋附近)。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39年)四月二十四日,孫嘉之病逝于陶化里私第中,享年八十三歲。同年八月十二日,葬于洛陽北邙山陶村之西原。</div><div> 孫嘉之生四個孩子:孫逖、孫遹、孫遘、孫造,孫遹生孫會,孫會生孫公乂,孫公乂生孫瑝,孫瑝生孫拙,孫拙生孫俐。</div><div> 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黃巢起義時,孫嘉之的六世孫孫俐為承宣史,朝廷派其帶兵去平息義軍,后征戰(zhàn)于福建與江西,因英勇善戰(zhàn)立了軍功,被封為平東侯。時孫俐駐軍于虔州虔化縣(即今天的江西寧都縣),由于其治理地方成績顯著,老百姓安居樂業(yè),當?shù)厝硕纪炝羲?。于是,他在離職后就將家從河南洛陽遷至江西寧都,孫俐便成為該支孫氏族人由河南入江西的南遷始祖(摘自《中華始祖通史·孫姓》);后孫承事由江西寧都遷福建長汀;再后,孫浩(字友松),由江西寧都遷廣東紫金忠壩,為粵人始祖;而后,移英德縣,孫連昌(1669—1728)于康熙中葉,由紫金遷至增城,后又遷居番禺縣涌門口村,開基立業(yè));孫殿朝(1745—1793)在乾隆中葉,孫殿朝由番禹縣涌門口遷居今廣東省中山縣的翠亨村(孫中山的故居)。</div><div> 趙金彥先生在《孫武故里史料匯編》里,收集了13篇孫嘉之的長子孫逖家族的墓志銘。這些墓志銘埋藏的時間上自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下至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前后長達一百多年,這自身就構成了一組連續(xù)、系統(tǒng)的家族史。這13篇墓志銘中,有8篇是出自孫逖家人之手,其它5篇出自其親友之手。這些墓主人皆為孫逖之血親。這里面除了一個女兒以外,其余墓志銘皆出自洛陽北邙山孫氏祖塋之中。</div><div> 目前洛陽新安縣千唐志齋中,藏有洛陽北邙山孫氏祖塋中出土的墓志銘有35方,其中有14方為夫人和女子墓志,男子墓志有21方。從墓志中可以看出,洛陽北邙山孫氏祖塋主要集中在孟津縣朝陽鎮(zhèn)南石山墓區(qū)和孟津縣朝陽鎮(zhèn)小梁村墓區(qū)。從這些墓志銘記載的時間上看,南石山孫氏祖塋是自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至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期間歷經(jīng)了230多年的歷史。這說明了洛陽北邙山南石山孫氏墓區(qū)孫中山的先祖使用時間有230多年。從發(fā)現(xiàn)的孫氏祖塋墓志上看,這些墓地多在平樂鄉(xiāng)的杜郭村、杜翟村一帶(即今朝陽鎮(zhèn)南石山一帶)。孫嘉之的曾孫孫公乂葬于杜翟村和鄭凹村北,孫景商葬于南石山和杜郭村附近,孫嘉之的五世孫孫拙葬于張陽村,孫士杰葬于坡陡冢,孫幼實葬于南石山西,孫景裕葬于南陳莊南,鄭凹村北,孫視葬于南石山村,孫讜葬于杜翟村,孫澥女葬于南石山村南,孫瑝夫人葬于鄭凹村,女兒孫泳葬于南石山村,洛陽縣尉孫備葬于杜翟村,孫夫人張氏葬于杜翟村,鄉(xiāng)貢進士孫備夫人葬于杜翟村等。</div><div> 朝陽鎮(zhèn)小梁村孫氏墓地位于孟津縣朝陽鎮(zhèn)東部,是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220多年的孫氏孫氏墓區(qū)。這里有孫嘉之葬于陶村西原,孫荊葬于陶村西原,孫起夫人裴氏葬于陶村西小梁村西南,孫起女兒葬于陶村,孫審象葬于北陳莊南,小梁村,孫造女兒葬于北陳莊,孫嬰葬于北陳莊,孫成、孫簡、孫處約等都葬于這一帶。</div><div> 唐代時候,這個墓區(qū)的行政歸屬應該是河南縣(即洛陽縣)平樂鄉(xiāng)的杜郭村、杜翟村。唐杜翟村原是平樂鄉(xiāng)下轄的一個較大的村落。周邊有楊凹、鄭凹、北陳莊、南陳莊、張陽等村。據(jù)當?shù)氐睦习傩罩v這里曾經(jīng)有個孫家老墳。</div><div> 唐代時孫中山的先祖孫嘉之、孫公乂、孫拙等不僅居住在東都(洛陽)的集賢里、陶化里。而且將其祖塋也建在這一帶。孫逖在給其父親孫嘉之寫的墓志銘中,把孫氏祖塋建在這里的原因說得非常清楚:父親的墓地“北據(jù)岡阜,南瞻城闕,一以托州原之勝勢,一以近庭闈之故居,諸孤等亦愿朝奠幾筵,暮掃松柏,往來密遐,以寄哀懷?!?lt;/div><div> 如今孟津境內(nèi)朝陽鎮(zhèn)的南石山孫氏祖塋和小梁村的孫氏墓地,便是孫中山先生先祖唐代時期在孟津的兩處祖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