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以相機為紙筆 以光影為語言</h3><div> 介子平</div><div><br></div><div> 崔富春先生的攝影闡述,具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審美意趣,形成傳統(tǒng)水墨效果的圖像作品。雖實景實意元素,卻能虛實相生,幽遠淡泊,為典型的文人畫表現。</div><div> 文人畫一大特點,在于表現荒寒。凄凄歲暮,翳翳日短,朔風摧木,霜霰結庭。亂云低薄,水聲冰下咽;風雪夜歸,沙路雪中平。刪繁就簡,無邊落木,窠巢點點愁;敗鱗殘甲,萬里奔走,沙草瑟瑟哭。颯意蕭蕭,吟寒者,定是悲壯填膺士;故壘蕭蕭,高臺處,偶有喟嘆懷古人。野山空寂,寒水孤冷,枯樹叢生,草庵孤立,鏡頭里罕有人跡,卻存在一位蹣跚信游的獨行者。</div><div> 孤獨是文化的狀態(tài)。鐘聲悠揚,夜半到客船,為船中羈旅客接聽,頓生惆悵;雁字南飛,以為舊相識,三杯兩盞淡酒下肚,捕捉傷心。聲似花粉,只對敏感者反應,雁字高過,只勾有心思者的苦悶。孤獨是種狀態(tài),與人無法分享。人散后,一鉤淡月天如水,大概是中年后才有的狀態(tài),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萬事皆足,只欠煩惱,乃少年做作。崔先生作品予人的靜謐之感,每每讓人隨之回到其內心。</div><div> 寂寞是感覺,孤獨是狀態(tài)。孤獨在一個人的內心里,必定越走越遠,如此孤獨,較之伶仃于寒江的獨釣者、孑然于窗前的枯坐人,更主見,更持衡,也必定更孤獨。月榭憑欄,坐看氤氳,不知聯想,畫面由此具有了單純而強大的視覺表現力者何?抒懷者何?聯想抒懷的境域里,何來離索?何來孤獨?處明若晦,澹泊之守,處動若靜,鎮(zhèn)定之操,豈止是孤獨者的狀態(tài)。</div><div> 與郎靜山、陳復禮等人的集錦之法不同,崔先生作品成像一次完成,后期經過高調處理,形成墨線剪影效果。色調運用、空白布局方面,皆民族風,有時全然黑白,有時略留赭褐,簡約至極,也空靈至極。云霧幾斷重山,煙靄數繞層巒,于是便有了“咫尺之內,便覺萬里之遙”的藝術效果。云霧處不著墨,煙靄里無色彩,此般空白正是國畫中的神來之筆。</div><div> 畫面完備后,應用現代技術,噴繪于宣紙之上,或盈尺小品,如文人信筆;或丈二巨幅,氣勢恢宏,于虛白處隨意境題以相應詩句,鈐以印章,詩書影印合璧,皆國畫樣式。崔先生也善書,在二王一路,字勢雄逸,羈而不縱,筆跡流利,宛轉妍媚,裁成之妙,煙霏露結,靈變無常,務于飛動,自與畫面相得益彰。</div><div> 畫之空白,一目了然,心之空白,無跡可尋。崔先生以相機為紙筆,以光影為語言,借由鏡頭景象,印證胸中丘壑,訴說對世界看法,此即觀念攝影,且富有東方韻味的畫意攝影。</div><div> 攝影自西方傳入中國之日,其民族化進程便已開始。多自古典詩詞及傳統(tǒng)水墨畫中,覓得攝影靈感,模仿結構章法。然攝影作為獨立藝術門類,在藝術語言與技巧運用方面,皆有其獨特性,照搬繪畫法則與技巧,作品的繪畫感若超過攝影感,便會喪失自我。崔先生的攝影之作,傳統(tǒng)旨趣也濃,卻能遵循規(guī)律,進退有度。其為人平和,內質恢廓,一如其作品,駐足其間,若有所思。</div> <h3>崔富春 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h3><h3> 山西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