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大家好!當你打開這個美篇,用指尖輕輕撥動屏幕時,是否也撥動了你心中武威炮校這根琴弦?當你看到這些熟悉的面孔時,是否想起了大院里的叔叔阿姨、同年時的玩伴兒、讀書時的同學、一起參軍的戰(zhàn)友,還有在那里生活的點點滴滴?......</h3> <h3> 武威,古稱涼州,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這條走廊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通往新疆和中亞、西亞等地的交通要道,而武威就是走廊東口的咽喉之地。</h3> <h3> 武威炮兵學校,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海拔1525米,瀕臨騰格里沙漠。這里在解放前曾經是馬步青的兵營,地圖上稱"新城",校園占地面積1.1平方公里,高高的圍墻,城墻上可6人并行,3馬并騎。</h3> <h3>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威炮兵學校,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國為培養(yǎng)地地戰(zhàn)略導彈初級專業(yè)技術人才所建立的第一所導彈技術學院。全稱"炮兵特種技術學校",對外稱"武威炮兵學校"。</h3> <h3>千年易過,武威炮校歷史永存!</h3> <h3>我們這群大院的孩子們單純、善良,有理想,有追求,承傳了父輩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行。我為是大院的孩子而感到驕傲與自豪。</h3> <h3>學校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的武威地區(qū)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窯溝生產大隊境內,距縣城東北方向2公里,級別為正師級單位,代號總字159部隊。</h3> <h3>當兵的經歷是一種財富,一種豪邁,一種辛勞和汗水鑄就成的榮耀,是任何物質的東西換不來的。雖然這段經歷成了我人生的歷史,但我無時無刻不牽掛著培養(yǎng)我的這所大學校,回憶著在炮校生活的過往。</h3> <h3>滾滾紅塵,留不住青春歲月,留不住人世滄桑,唯一能留住的是我們那些年美好的記憶。</h3> <h3>從前的回憶永遠留在記憶里。</h3> <h3>武威炮校組建于上世紀1959年12月,前身是武威步兵學校。步校成立于1957年,原是培養(yǎng)步兵部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所學校。</h3> <h3>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大院子弟;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叫武威炮校。我驕傲,我是第一代火箭軍的子弟!</h3> <h3>武威炮校是我兒時生活、成長并當兵的地方,終生難忘。</h3> <h3>1958年我國地地戰(zhàn)略導彈部隊第一營在北京長辛店組建。因涉及保密等問題,中央軍委決定將該部移防至西北地區(qū)。一是遠離首都和沿海地區(qū),有足夠的戰(zhàn)略縱深,有利于部隊保密,二是靠近西北核試驗基地,便于部隊訓練發(fā)射。</h3> <h3>盡管人不能選擇出身,但我們有幸成為軍人的后代,不論從軍保衛(wèi)組國還是從警懲惡揚善,我們始終沿著父母走過的道路前進著,即使到了身命的盡頭,我們也將無悔的說:我們是軍人的后代!</h3> <h3>我們的家在部隊大院,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世,軍人的后代;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為,部隊大院的孩子。長大后我們也穿上了軍裝,我們是幸福的一代。</h3> <h3>1958年7月,時任國防部長的彭德懷親赴蘭州軍區(qū)勘察選點,經過各方面條件綜合比較,最終將部隊駐址選定在武威步校,步校隨即改為炮校,開始擔負培訓我軍導彈部隊初級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組建特種部隊,為建設特種部隊摸索積累經驗等任務。</h3> <h3>永遠的記憶-----武威炮校,父輩戰(zhàn)斗過的地方,我們少兒時成長的圣地!</h3> <h3>不忘初心,珍重友情!</h3> <h3>1959年8月,地地導彈第一營從北京長辛店移防至甘肅武威,正式由炮校代管。</h3> <h3>讓歷史告訴未來,永遠的炮小孩。</h3> <h3>我是火箭軍的后代,繼承和發(fā)揚父輩的光榮傳統(tǒng),捍衛(wèi)我們的祖國!</h3> <h3>學校改建后,由于從常規(guī)步兵專業(yè)變?yōu)樘胤N導彈技術專業(yè),學校的導彈及基礎專業(yè)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經炮兵和軍委協調,先后從全軍各院校抽掉了大批人員充實教學隊伍。學校自身又克服困難深挖潛力,自己解決一部分,使教學力量得以加強。</h3> <h3>1962年6月,北京(北苑)炮校與武威炮校撤并為武威炮校,學校又承擔了培訓導彈專業(yè)技師的職能。自學校成立到1966年文革始止,先后培訓了3批學員,學制2年。畢業(yè)后全部面向導彈作戰(zhàn)部隊分配,為我軍戰(zhàn)略導彈部隊初建輸送了急需的人才。</h3> <h3>軍人是崇高而伸圣的職業(yè),一輩子有了當兵的歷史,今生無悔!</h3> <h3>血液里流淌著老八路的頑強,骨子里更有共產黨員的堅強信仰。43年鐵警風風雨雨,始終無愧于心無愧于黨。</h3> <h3>第一導彈營歸建武威炮校后,主要擔任學校的教學保障,同時也兼有自身的訓練發(fā)射任務。1963年9月,該營從武威出發(fā)赴甘肅酒泉國防科工委某試驗基地進行實地發(fā)射,并于10月下旬成功發(fā)射一枚我國自行研制的"東風一號"近程地地戰(zhàn)略導彈。 1964年1月,該營由營擴編為團的建制,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支戰(zhàn)略導彈部隊。1969年9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撤銷武威炮校,以學校為基礎組建第二炮兵某作戰(zhàn)基地,代號總字126部隊。</h3> <h3>媽媽們的合影</h3> <h3>武威炮校承載著父輩們的理想和追求,編織著我輩們對未來世界的夢想和憧憬,她濃墨重彩地記錄了我們成長的軌跡,是今生永不磨滅的歷史烙印。</h3> <h3>劉清府、劉惠玲、張鳳榮、付燕霞、黃漢青、趙懷珠</h3> <h3>昔日育才聚"涼州",如今"東風"震全球;護國利劍誰鑄就,父輩偉業(yè)記心頭。</h3> <h3>至此,武威炮校完成了培訓導彈專業(yè)技術人才的歷史使命,成為中國戰(zhàn)略導彈部隊發(fā)展史中的一部分。2016年,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h3> <h3> 在大院住過的人,都對那里挺拔秀美的"竄天楊"記憶猶新。據傳,這些楊樹都是當年被俘的西路紅軍所栽,掰開樹枝就可見里面的"紅五星",因此,這些樹又被稱為"紅軍樹"。遺憾的是,現在大院里僅有這一顆樹了,而且還被圍墻圍在院子里,所以,不能給大家拍到一顆"全"樹。(下圖左邊就是這顆楊樹)</h3> <h3> 時光匆匆,歲月如梭。我們的父母親早已離我們而去,曾經青春年少的我如今已兩鬢斑白。但是,武威炮校一直在我心底幽居,不曾忘懷,因為那里是我們的父輩為祖國的導彈事業(yè)奮斗過的地方,是我參軍后新兵訓練的地方,是我的夢開始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在編輯這個片子的過程中,得到了黃肅、魏鐵軍、王連剛幾位哥哥的大力相助,在此謝謝你們!謝謝兄弟姐妹們的參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