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下輩子我們還要做母子,做快樂幸福一家人

羅璘

<h3>  2016年7月25日凌晨5.18分,母親去了天堂,享年80歲,這一天,我的太陽都是黑的。母親是小學教師,生于小商家庭,是外公外婆的獨苗?!拔母铩逼陂g,同為老師的父母下放農村。父母一生非黨非團,一直用孔孟之道教育孩子,一直靠低薪養(yǎng)活五個子女并培養(yǎng)每個孩子上大學成才成業(yè)。父母一生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子女是他們最大財富。母親善良、美麗 、寬容,盡管在“文革”與父親遭受委屈與困苦,但她忠于教師職業(yè),雖出身“千金小姐”,但任勞任怨,桃李無數(shù)。她走的時候非常安祥,抿嘴微笑,如同睡著。媽媽,永別了,我愛您,下輩子我們還要做母子,做快樂幸福的一家人!今天把春節(jié)期間寫的《陳舊美好的記憶》標題改一下重發(fā),以示對母親的哀悼。</h3> <h3>(1)</h3><div>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jié)更替,不因名利浮沉。</div><div> 有一個地方,父母在,就叫做家;父母不在,就叫做家鄉(xiāng)。</div><div>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禁不住熱淚盈眶。遠去的父親,已在天國27年,天國沒有惡人,您過的安好?躺在病床上的母親,雖然癡呆、癱瘓、腦溢血、糖尿病纏繞著您多年,但是我們愛著您、呵護著您,希望您來年更健康!</div><div> 我不知道人應該從幾歲開始有了記憶,但我對父親的記憶,應該是從三歲開始,因為有兩件事情我記憶深刻。一是我在一個黑暗的祠堂半夜醒來嚎啕大哭,周圍沒有一人,長大以后才知道這里是瑞金縣城解放小學,這個晚上大妹妹出生,爸爸媽媽去醫(yī)院了。二是同樣在夢中醒來,我坐在籮筐里面?zhèn)确谝粋€有天井的農舍,后來知道這一天是父母下放,我們剛剛住進村舍,這里是瑞金縣崗面公社黃沙大隊店背生產隊。這一年,是1968年。</div><div> 對幼年時期的記憶,是下放農村十年、頻繁在鄉(xiāng)村學校調動的記憶,雖然是斷斷續(xù)續(xù)的,但也是刻骨銘心的記憶。</div><div> </div> <h3>  父親是土生土長的瑞金九堡富村人,是個富農的兒子;母親是福建龍巖小商的獨生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是掌上千金。父親母親都是上個世紀50年代初畢業(yè)的大學生和師范生,因為“成分”的原因,父親從贛州市調到南康縣中學,而母親則先后調南康東山小學、唐江小學、南康實驗小學工作!1961年,大哥從在南康出生,那時候,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父母雖然有薪水,但是吃不飽,加上南康還風傳有人餓死了,所以在1962年,父親母親調回老家瑞金工作?;氐饺鸾鹨院螅赣H安排在瑞金中學教俄語,母親在解放小學任教。1963年,姐姐出生,1965年,我出生?!拔母铩北l(fā),我們一家在膽戰(zhàn)心驚中迎來了1968年,這一年,大妹妹出生,同時我們一家下放岡面公社,父親到岡面中學,母親在黃沙小學,其實就是一個村小。所以,我的人生記憶就是從這里開始了。</h3><div> 1968年到1973年,我們就在崗面公社安家了,雖然在店背、黃沙小學、黃沙中學、渡頭小學分別住了一段時間,但是,崗面成為我的第一個故鄉(xiāng)。</div><div> 店背村那家農舍,給了我們溫馨的家的美好回憶。那是一間黑暗、潮濕、狹小的小套間,外面是廚房,有一建議活動木梯可以上樓,里面是臥室,因為太潮濕,所以加墊了木頭、木板。小小的房間就兩張床,我們一家6個人就生活在這里。在這個小窩里,兩張床一擺,只有剩下幾十公分的過道,所以,我們在家的活動空間只有在床上。對父親的回憶,是在小床上,聽他講很多很多寓言故事、傳說,比如烏鴉喝水啦、牛郎織女啦、孫悟空、薛仁貴、林黛玉啦……當然,也會學學“鋤禾日當午”什么的。因為是泥土墻,房間里面糊滿了報紙,這些報紙,全部都是外文的,這些都是讀大學時候留下了的。為了房間干凈,又為了規(guī)避政治風險,爸爸不敢把印有大量領袖像和語錄的報紙去糊墻,只好忍疼把珍藏的外文報紙發(fā)揮作用了。在這個小村莊里,我最記得就是爸爸媽媽去學校了,我就經常靜靜地坐在祠堂門檻上,傻傻地遙望遠處的大山和天上變幻的云彩,想象著神仙、孫悟空……</div><div> </div> <h3> 父親寫的一手好字,又很會畫畫,什么水彩、素描、油畫,都畫得很好,后來,除了學校的宣傳畫、宣傳欄叫他負責外,連公社的什么“打倒孔老二”宣傳畫都是由他負責。我記得父親學校住房窗戶沒有玻璃,父親便畫了只栩栩如生的老虎貼在那里。由于“身份”的因素,父親母親在“干部”們面前顯得非常卑微,盡管他們兩個在大學時候有“才子”“校花”的美譽。只有在善良的家長和村民們面前,他們才能夠找到自己,才能露出燦爛的笑容。好像是生產大隊給了我媽媽一個任務吧,每天早上,媽媽要很早起來,到對面村子一個高樓上,用一個簡易的卷筒喇叭念“最高指示”,村民們都說媽媽的聲音特別好聽。而爸爸會用小木條做機身、小竹條糊紙做翅膀,削一個螺旋槳加上橡皮筋,一個簡易的飛機就飛上天,吸引了很多村民圍觀和歡呼。他們,從來都沒有歧視過作為臭老九的外來老師,這也是爸爸媽媽最為開心的事情。逢年過節(jié),村民們端來的油炸果子、米糖、米果,以及淳樸的笑容、濃濃的客情,至今讓我們難以忘記。</h3> <h3>(2)</h3><div> 不是所有的記憶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記憶,歲月的河流太漫長,但是,與童年有關的一切總會沉淀在河底,成為不可磨滅的美好回憶。</div><div> 下放瑞金農村的十年,分別是在岡面公社的黃沙、渡頭,九堡公社的“壩小(現(xiàn)九堡中心小學)”和葉坪公社的葉坪小學度過的。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黃沙的小村莊、渡頭的孤獨寂寞、九堡的古典、葉坪的一場大雪和一望無際的甘蔗林,就像電影膠片一樣,總是一幕一幕在腦海浮現(xiàn)。</div><div> 黃沙,是瑞金一個遙遠的美麗的小山村(現(xiàn)在是岡面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這里還是一個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寂靜、安詳。我們所住的店背小組,與黃沙小學隔河、隔路相望。兩邊村莊的后面,就是綿綿的群山。山村之美,就在那清澈的河水、美麗的山花、裊裊的炊煙、淳樸的民風。春天來了,我們在那綠油油的紅花草地里打滾嬉鬧做游戲;夏天來了,我們在小河游泳抓魚爬樹摘野果;秋天來了,我們在稻田拾谷穗挖泥鰍,在屋后紅薯地偷紅薯;冬天來了,我們在祠堂圍在火盆前聽大人講故事,和小伙伴去打雪仗挖冰凌……</div><div> </div> <h3>  好像“文革”與這個小山村無關似的,山村一片寂靜、安詳。這里的村民非常敬重我那屬于“臭老九”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就像在驚濤駭浪中,有了一個安全的小島。雖然我們一家吃“商品糧”,屬于非農戶口,但是,村子里分瓜果,我們家有一份;過年了,集體的水塘打魚了,我們家有幾斤;分自留地種菜,我們家有一塊;就連過年,家家戶戶炸果子,都會送來一份。</h3> <h3>  那時候雖然貧窮,但是年味卻是很濃很濃。過年了,要打黃元米果,女人們把蒸熟的糯米倒進石臼,男人們一人一根木棍圍著石臼轉,一遍喊號子一邊用力捅,那熱氣騰騰噴香噴香的米果剎那間被木棍挑出放上案板加工的時候,我們的口水早已流的老長老長,當然,大人們總是把第一塊米果撕下一點,塞進我們的嘴里……年夜飯開始了,家家戶戶把自己的好菜端到了祠堂,大家把桌子并在一起就開始吃了,而這時,大家最喜歡的就是聽我爸爸講城市的生活、大學的經歷和精彩的神話故事。</h3> <h3>(3)</h3><div> 有人說,家是游子的車票,家是歸宿的港灣,家是心的棲所。也有人說,家是生命的驛站,漂泊的歸所;家是親情的紐帶,溫暖的所在;家是心靈的港灣,力量的源泉。</div><div> 我的家,是古老的祠堂、簡陋的鄉(xiāng)村學校,還有那曠野上的歡聲笑語。在那個年代,瑞金農村幾乎都是依托村邊或者村外的舊祠堂為主體,在旁邊蓋一兩棟干打壘的土坯房做教室辦學校,不管是在農村時候的岡面黃沙、渡頭、九堡、葉坪,還是1978年回城以后的八一小學,我們五兄妹和爸爸媽媽就擠在祠堂廂房或者教室隔成的小房間里面。在艱苦、孤寂、恐懼的歲月,家?guī)淼哪欠N濃濃的愛和親情,沒有經歷,難以體味。</div><div> </div> <h3>  祠堂是客家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辦理婚、喪、壽等喜事的地方。在戰(zhàn)爭年代,偏僻的祠堂更是會各類部隊、武裝組織所用。小時候,我們總是能聽見祠堂里面見到神鬼的傳說,也碰見過、經歷過恐懼的時刻。在黃沙小學,寂靜的假期,我和姐姐在黃沙小學祠堂玩耍的時候,就聽見了閣樓上有奇怪的腳步聲,當我們喊叫并且從木樓梯上去以后,確發(fā)現(xiàn)閣樓上根本沒有人,空空的閣樓只有厚厚的灰塵以及凌亂的舊課桌。在渡頭小學祠堂,村民們告訴我們說,這里曾經殺過人。 </h3><div> 1973年小妹妹出生以后,母親和父親從渡頭小學、渡頭初中調到九堡小學、九堡中學。在九堡小學祠堂,我們一家就住在祠堂左廂房,這里的傳說更是讓人恐懼,什么半夜看見天花板上伸出小腳繡花鞋啦,什么國民黨軍隊在這里活剝過紅軍啊,什么半夜看見過一身白衣的人飄過啊……等等。成年以后,我們去研究相關歷史,才知道這里曾經是工農紅軍彭楊步兵學校舊址。戰(zhàn)爭年代祠堂里面發(fā)生過什么可能無從查考,但是戰(zhàn)爭充滿血腥,卻是不爭的事實。難怪那時候晚上媽媽去校外上廁所,總要拉著我去作伴。下放的十年,剛好是“文革”的十年,在老家“富村大隊鐵牛軛小組”的奶奶因為是富農,經常被人帶去大隊跪瓦片、帶紙帽子批斗,爸爸媽媽為了保護孩子不受牽連也不敢回去,我想,父母親面對“文革”政治的恐懼、單位上的排擠、親情的割舍、居住環(huán)境的惡劣,該是多么的艱難、痛苦??!記得有一次,爸爸興高采烈回到九堡小學家里告訴媽媽:“政工組讓我去畫畫”,那臉上的喜悅和春光,我至今刻骨銘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爸爸媽媽用愛,撫養(yǎng)著我們五兄妹漸漸成長。</div><div> </div> <h3>  在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環(huán)境雖然艱苦,但是我們的童年卻是非常的快樂。父母親給我們買了很多的連環(huán)畫,也從學校圖書館借到了不少雜志、書籍,比如《連環(huán)畫報》、《高爾基》、《人民文學》、《平原游擊戰(zhàn)》、《草原英雄兩姐妹》等等。閱讀,給我們帶來了樂趣。父親還會用木板做成寫生板,用木杍樹樹枝放進試管干燒成炭筆,教我們素描、寫生,也會叫我們調色,學習水彩畫;多才多藝的爸爸,還會教我們吹口琴、笛子?;貞浧鹉菚r候我們兄弟姐妹坐在水塘邊,跟著爸爸畫村舍、楊柳、陽光、水牛和炊煙,是多么幸福的時光??!遺憾的是,父親因為長期住在潮濕的房間得到了風濕性關節(jié)炎,并影響到心臟,最后因風濕性心臟病在1989年離開了我們,成為我們子女們心里永遠的痛。</h3><div> 父親母親從教一輩子,桃李無數(shù),但是貧窮一生。他們沒有住過公產房,更沒有自己的房產,我們兄弟姐妹,就是他們最為珍貴的財富!</div><div> 家,對我們來說,現(xiàn)在就是母親,就是親情。</div> <h3>(4)</h3><div> 貧窮,困苦,可以讓人堅強、成長。艱苦的歲月,也正是我們成長的時光,父母言傳身教的不僅有文化知識,還有面對困苦的樂觀,有團結、善良、禮貌、刻苦和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的家風。</div><div> 在農村的十年,生活一直很艱苦,這種艱苦,只有作為知識分子的父母才能體味,也需要、也只有他們去應對。而我們,卻在快樂的成長,無憂無慮盡情地享受童年時光和青蔥歲月。</div><div> </div> <h3>  父母非常鼓勵我們與農村的孩子交往,并教育我們要禮貌待人。農村的小伙伴。是我童年快樂的源泉。在黃沙、九堡、葉坪,我有很多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嘻戲。我們在樹林游戲,我們在河里游泳抓魚,我們在村里捉迷藏,我們在黃瓜地里偷黃瓜,我們一起放牛,我們一起上山拔芒草,我們一起在做家家…….那滿水溝的小魚、那清澈的河底、那滿山遍野的山花、那被大人追的滿山跑的慌忙,至今仍然歷歷在目。</h3><div> </div> <h3>  1975年夏,媽媽從九堡小學調到了縣城東邊的葉坪公社葉坪小學,而爸爸卻調到另外一個公社的中學。這是一所由四棟平房圍成口字型的小學校,周圍沒有村莊,只有大片的甘蔗林。秋天甘蔗成林的季節(jié),這里就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而學校,就成了海洋中飄搖的小舟。在這座小舟里面,我們生活了兩年多。我記得有一個晚上,突然狂風大雨,雷鳴電閃,我們住的房間瓦片直飛,土墻上的泥沙一個勁地下掉。媽媽很恐懼,生怕房子倒塌,把我和姐妹們拉起來,迎著狂風,冒雨躲到另外一棟教室,媽媽溫暖的手一直緊緊拽著我,在閃電的瞬間光亮中,我也看到了媽媽緊張、恐懼的臉龐。這兩年,發(fā)生了很多大事:1975年冬,一場大雪突降,學校和公路上的大樹被冰凌壓斷很多;1976年,一代偉人去世,我們在葉坪舊居參加追悼會眼淚直飛,秋天,街上的宣傳畫從打倒孔老二變成了打倒“四人幫”;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1978年,哥哥考上大學,成為葉坪中學唯一考取的“狀元”。</h3><div> 人在貧困的時候,是沒有尊嚴的。作為人師的父母親,雖然帶著與生俱來的的清高、愛面子,但面對與貧困的生活囧境、五個子女的撫育,經常低聲下氣去求人。我們開始成長,開支日漸增大,加上父親因為心臟病做手術借了很多錢,生活變得非常艱難。1978年秋,媽媽又從葉坪小學調到縣城八一小學,而爸爸卻還留在農村中學。由于沒有錢買菜,有一次媽媽曾經吞吞吐吐地跟我借兩塊錢,因為他知道我是班里的團支部書記,手里收到了好幾元團費,但是我拒絕了。每當想到這些,我心里總是一陣陣痛楚。因為我知道,她還得向別人借錢,還要去求人。我還記得,家里實在是沒有錢了,媽媽叫我把爸爸收集的一些古錢幣當廢銅去賣,為此爸爸媽媽還吵口……盡管用現(xiàn)在的眼光去看媽媽有點傻,但誰又能理解當時一個貧困教師、母親的困苦呢?</div><div> 越是困難,爸爸媽媽教育我們越是要努力學習。我們發(fā)自內心感謝十一屆三中全會,因為,我們開始有了明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