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北京中軸線 萬寧橋 鐘鼓樓

老付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縱貫老城南北,是統(tǒng)領(lǐng)整個老城規(guī)劃格局的建筑與遺址組合體,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傳統(tǒng)都城中軸線建筑群。萬寧橋位于地安門外大街中部、什剎海東岸,南北跨越玉河水道之上。橋體為單拱石橋,由橋體、燕翅、鎮(zhèn)水獸、澄清上閘遺存構(gòu)成。始建于元代,萬寧橋是北京中軸線上最為古老的橋梁,其位置及承擔的交通功能歷經(jīng)7個多世紀始終未變,為元代以來北京中軸線的疊壓關(guān)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質(zhì)實證。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建筑群,地安門外大街中部,始建于元代的萬寧橋建筑。</p> <p class="ql-block">據(jù)史料記載,萬寧橋在地安門北鼓樓前的金水河上,西毗連什剎海。始建于元至元年間,初名瀓清閘。至元后以石重修更名萬寧橋,俗稱海子橋。清代又稱后門橋,并以橋為界,橋北為北城,橋南屬中城。為單孔石橋,橋的兩側(cè)為石欄望柱。萬寧橋畔均為都城內(nèi)的商業(yè)區(qū)。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上,最為古老的橋梁萬寧橋。</p> <p class="ql-block">據(jù)《天咫偶文》記載:“地安門外大街為駢闐。北至鼓樓,凡二里余,每日中為市,攘往熙來,無物不有。”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夜晚,各鋪戶皆爭奇懸掛全部繪圖燈,燈火輝煌,熱鬧非凡。而今,大街兩側(cè)商店林立,有的商店門店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木雕彩繪,風格古樸,引人注目。下圖為 歷經(jīng)7個多世紀的古老橋梁萬寧橋,交通功能始終未變。高大的鼓樓建筑近在咫尺。(圖右側(cè))</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萬寧橋畔,北京中軸線、萬寧橋標志牌。</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上,車水馬龍,游客熙熙攘攘,參觀、游覽萬寧橋。橋兩側(cè)的古老望柱、石欄桿,歷經(jīng)風雨,飽經(jīng)滄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古老的萬寧橋望柱、石欄桿特寫。</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鎮(zhèn)水獸 萬寧橋鎮(zhèn)水獸位于萬寧橋兩側(cè)燕翅之上,由完整的青石雕鑿而成。它身披麟甲,長尾回蜷,整體造型古樸優(yōu)美。鎮(zhèn)水獸名為蟲八蟲夏(ba xia),傳說為龍的九子之一,生性喜水,能鎮(zhèn)消水患,是保佑一方風調(diào)雨順的吉祥之物,在古代常隨橋而建。下圖為 萬寧橋堤岸燕翅上的鎮(zhèn)水獸,為珍貴的石刻藝術(shù)品。</p> <p class="ql-block">據(jù)了解,萬寧橋鎮(zhèn)水獸一共有8只。橋梁兩側(cè)的燕翅上,水上、水下各有4只。鎮(zhèn)水獸造型古樸優(yōu)美,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 遺產(chǎn)區(qū)界樁 北京市人民政府。A-019</p> <p class="ql-block">澄清上閘 水閘是對水流實施控制的水工建筑。為解決惠河北京城至通州高麗莊之間的落差,設(shè)置24座石閘,控制水流以濟漕運。其中萬寧橋橋西為澄清上閘,是積水潭的東出口控制閘,是京杭大運河進入積水潭碼頭最后一座,歷史悠久。運河上的船閘多為一孔閘,分閘基、閘墻和閘門三部分。下圖為 萬寧橋澄清上閘介紹,以及建筑圖。</p> <p class="ql-block">澄清上閘遺址 澄清上閘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為調(diào)節(jié)積水潭水位、滿足漕運航運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水閘初名海子閘,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元始祖忽必烈賜名“澄清閘”。下圖為 澄清上閘遺址石刻。</p> <p class="ql-block">閘原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改用石材重建,并與東側(cè)萬寧橋連為一體,成為積水潭東岸、通惠河起點處重要水上交通樞紐。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目前仍保存有閘槽、絞關(guān)石等原有建筑件舊物。下圖為 大運河遺產(chǎn)見證之一 北京中軸線上的萬寧橋。</p> <p class="ql-block">萬寧橋為單孔石橋,橋兩側(cè)堤岸雕鑿的鎮(zhèn)水獸,是珍貴的石刻藝術(shù)品?,F(xiàn)在澄清上閘與萬寧橋,是大運河遺產(chǎn)的見證之一,北京中軸線遺產(chǎn)點之一,成為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下圖為 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北京中軸線上,古老的萬寧橋建筑。</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 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北端,高聳于傳統(tǒng)街區(qū)之中。鼓樓、鐘樓南北縱貫,兩座建筑之間由一長方形廣場連接。鐘鼓樓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shè)施,見證了中國古代鐘、鼓報時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鐘鼓樓建筑氣勢恢宏,以高大的體量成為老城內(nèi)城中的制高點,是北京中軸線的重要景觀視點。下圖為 氣勢恢宏的鼓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鐘鼓樓廣場、雄偉壯觀的鐘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鼓樓在北京東城區(qū)地安門外大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重建,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是城市報時臺。元至元年間,它與鐘樓始建于大都中心地區(qū)。這里商業(yè)繁華,又是交通要道,因向臣民百姓擊鼓報時,名叫“齊政樓”,取齊七政(日、月、五星)之意。傳說當時在樓上放置有宋代的銅壺滴漏。元代鼓樓失存后,明、清于齊政樓遺址偏東處重建。清代改用時辰香定更次。樓上原有鼓二十四面(代二十四節(jié)氣)。由鑾儀衛(wèi)派鼓手專司擊鼓,由欽天監(jiān)掌管焚香。下圖為 參觀、游覽鼓樓建筑,從鼓樓北側(cè)出入口進入。</p> <p class="ql-block">鼓樓通高46.7米,建筑總面積5500平方米,下層是高約4米的城臺,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城臺前后各有三座卷門,左右各開券門一道。券門呈十字相交,均系無梁式磚石結(jié)構(gòu)。第二層樓為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nèi)有三十六根大柱,通過制作精巧斗拱結(jié)構(gòu)承托上層屋頂重量。室內(nèi)方磚墁地、墻外有走廊,可供游人俯瞰全城景色。此層清代彩畫尚存,建筑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鼓樓文物遭破壞。民國時期,曾改名明恥樓,并先后開辦過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鼓樓第二層建筑,登高望遠,欣賞美不勝收的北京市老城、城市建筑風光,需上行攀爬69級陡峭樓梯。這對體力、體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下圖為 攀爬鼓樓樓梯場景。</p> <p class="ql-block">鼓樓第二層樓為木結(jié)構(gòu),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nèi)有三十六根大柱,通過制作精巧的斗拱結(jié)構(gòu)承托上層屋頂重量。室內(nèi)方磚墁地,墻外有走廊,可供游人俯瞰全城景色。下圖為 努力攀爬,登上鼓樓建筑第二層。</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遠,放飛心情,俯瞰、欣賞北京中軸線以及周圍古老建筑。老北京老城風貌、景山萬春亭建筑一覽無余,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北京南北中軸線風光。</p> <p class="ql-block">在鼓樓建筑東側(cè)圍欄內(nèi),觀望遠處,北京現(xiàn)代化CBD商圈建筑群、中國尊大廈。近處,北京老城特色建筑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北京老城特色胡同建筑,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在鼓樓建筑南側(cè)圍欄內(nèi),北京老城特色胡同建筑、北海公園白塔、什剎海風光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鼓樓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頂,上覆灰瓦綠剪邊,是一座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古代建筑。下圖為 鼓樓建筑第二層,墻外走廊場景。</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正北面,北京中軸線延長線上,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高度為244.35米的北京奧林匹克塔(俗稱“釘子塔”)、玲瓏塔,以及北京北部燕山山脈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鼓樓建筑西側(cè)圍欄內(nèi),中央電視塔、西山風光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作為北京中軸線北端的地標建筑,地處北京老城商貿(mào)街區(qū)之中,以天安門、端門、故宮構(gòu)成的朝堂區(qū)域共同組成《考工記》所載“面朝后市”的都市規(guī)劃范式。下圖為 欣賞、拍攝北京中軸線,以及北京老城建筑、城市市容市貌。</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始建于13世紀,成型于16世紀時,此后不斷完善,歷經(jīng)逾7個世紀,形成了秩序井然、氣勢恢宏的城市建筑群。下圖為 拍攝北京南北中軸線風光。</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軸線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均衡的格局和組織有序的城市景觀,成為中國傳統(tǒng)都城中軸線發(fā)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下圖為 拍攝北京南北中軸線風光。</p> <p class="ql-block">鼓樓在元、明、清三代專司更籌,銅漏壺、時辰香計時,鼓樓更鼓定更。鼓樓用于定更之鼓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如此壯觀的定更鼓是非常罕見,鼓腔大,數(shù)量多,匯集在一起敲擊時,聲音雄渾,產(chǎn)生極強的共振,滿足了定時功能及揚威需求。下圖為 鼓樓第二層大廳內(nèi),主鼓以及群鼓場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鼓樓建筑第二層,主鼓場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仿制文物更鼓(主鼓) 依據(jù)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清朝嘉慶年間文獻尺寸,仿制更鼓主鼓。</p> <p class="ql-block">更鼓(主鼓) 古代報時器具。鼓樓原有主鼓25面,1面主鼓、24面群鼓(因中國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令而設(shè)置)現(xiàn)僅殘存主鼓1面。鼓面直徑1.4米,鼓高2.22米,系整張牛皮蒙制。下圖為 鼓樓殘存的主鼓。</p> <p class="ql-block">換個角度拍攝殘存主鼓。</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鼓樓建筑,如此壯觀的場面,讓人感到大開眼界,增長見識,驚嘆不已。規(guī)劃創(chuàng)舉 北京鼓樓、鐘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曾為元、明、清三代的司時中心。在城市中心修建為全城報時的鐘鼓樓,是元大都的創(chuàng)舉,也是區(qū)別前代都城規(guī)劃的點睛之筆,并為大量城市沿用。鐘鼓樓在元大都核心地位的確立,與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社會管理和歷法科學(xué)的發(fā)展密不可分。下圖為 鼓樓第二層大廳場景。</p> <p class="ql-block">中國智慧 北京鼓樓、鐘樓兩座高大的城樓式建筑,南北相望,互為呼應(yīng)。鐘鼓樓集計時儀器、定更之鼓、報時之種于一體,憑借高大的建筑形體和特殊的擴音構(gòu)造,用中國智慧計量和報送了六百多年的標準的“北京時間“,“暮鼓晨鐘”號令全城,傳達著晝夜將盡,夜禁將啟的信號,與城市守備、值更夜巡密切相關(guān)。下圖為 鼓樓第二層大廳場景。</p> <p class="ql-block">民眾生活 北京鼓樓、鐘樓是顯著的城市地標,又臨近當時最重要的漕運碼頭積水潭,人流、貨物的集聚帶動了商業(yè)的繁榮,“鼓樓前”成為老北京三大著名商業(yè)區(qū)之一,大量的民俗活動豐富了老北京市井生活。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北京鼓樓、鐘樓的報時功能廢止。1925年“京兆通俗教育館”在鼓樓成立,鐘樓成為其附屬的電影院,“以啟國人愛國之心,以練國人自強之身”,開啟了古都民眾教育的先河。下圖為 鼓樓第二層大廳場景。</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鎮(zhèn)物 在鼓樓八十年代的大修中,分別從各自中央脊筒取出了“鎮(zhèn)物”。鼓樓“鎮(zhèn)物”:五谷雜糧、五色絲線和《金剛經(jīng)》一卷。在鼓樓正脊復(fù)位時,將鼓樓修繕日期、修繕方案和大木加固計算書一份放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鐘樓“鎮(zhèn)物”:5塊寶石,24枚外圓內(nèi)方的金錢(上有“天下太平”字樣,背面刻有滿文)。另有金、銀、銅、鐵、錫小元寶5個,以及五色絲線、絹和五谷雜糧,五條綢帶上有“九天影元雷聲普化天尊五樞寶經(jīng)”字樣。鐘樓正脊復(fù)位時,另制一銅皮盒,內(nèi)裝有鐘樓的修繕日期、修繕方案、修繕記略一文,置于鐘樓正脊中央脊筒中,以備后人修繕時查閱。下圖為 鼓樓建筑第二層,屋頂裝飾、裝潢的精美宮燈。</p> <p class="ql-block">另外,由鼓樓文物保管所安排的,每天定時、定點的擊鼓表演,讓現(xiàn)場游客深受鼓舞,激情澎湃。定更鼓的鼓聲雄渾有力,共振極強,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鼓聲陣陣,震耳欲聾,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世世代代發(fā)揚光大。</p> <p class="ql-block">鐘、鼓報時均敲108聲,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間敲兩遍,剛好108聲。我國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一年12個月,24個節(jié)氣,72候,三者相加剛好108。</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鼓樓第二層大廳主鼓與群鼓場景。(換個角度拍攝)</p> <p class="ql-block">鼓樓原有更鼓二十五面,其中一面主鼓,代表一年,二十四面群鼓,代表二十四節(jié)氣?,F(xiàn)僅殘存一面清末更鼓?,F(xiàn)有更鼓依據(jù)清嘉慶年間史料記載仿制。主鼓面徑1.6米,鼓高2.4米;群鼓面徑1.12米,鼓高1.6米。為深入挖掘鐘鼓樓歷史文化內(nèi)涵,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依據(jù)24節(jié)氣變化,組織編寫了春、夏、秋、冬四個樂章的鼓譜。通過鼓點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反映春雷、夏雨、秋風、冬雪等節(jié)氣的自然現(xiàn)象。下圖為 鼓樓第二層主鼓與群鼓全景圖。</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日晷與碑漏(計時儀器)左 日晷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通過日影移動計時。仿制的日晷形制為赤道式日晷,晷面與地平線夾角為使用地緯度的余角。右 碑漏記 碑漏是我國古代計時器之一,現(xiàn)已是失傳。此碑漏系依據(jù)文獻記載仿制,高2.2米,寬1.4米,設(shè)若干個金屬球,每個金屬球沿碑漏內(nèi)銅管下行至擊鐃用是為24秒,36個金屬球需用14.4分鐘(一古刻)。依此類推,3600個金屬球滾動完畢正好為24小時。</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中國古代計時儀器 銅刻漏 鼓樓上曾設(shè)銅刻漏計時,現(xiàn)已無存。依據(jù)相關(guān)史料,鐘鼓樓文物保管所與蘇州古代天文計時儀器研究所成功仿制了銅刻漏。</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左 香篆 中國古代一種特制的用于計時的香。中 盤香 中國古代計時用香。右 油燈計時器 中國古代一種根據(jù)油燈燃燒多少來計時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參觀、游覽完畢,告別鼓樓建筑。走下陡峭的樓梯,前往鐘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鼓樓一層建筑內(nèi),舉辦的《鐘鼓樓歷史文化展》 精彩紛呈,不容錯過。</p> <p class="ql-block">2019年,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東城區(qū)政府共同啟動北京鼓樓、鐘樓修繕及展示提升工作,并將該工作納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鼓樓一層經(jīng)過騰退修繕后恢復(fù)了券洞原貌,并通過全裝配式可逆型數(shù)字展示方式,融知識性、科技性、互動性為一體,在有限的文物建筑空間中,更全面地闡釋鐘鼓樓和中軸線的無限魅力,探索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全新模式。下圖為 鼓樓建筑一層,券洞場景。</p> <p class="ql-block">元朝都城遵循“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規(guī)劃原則,商業(yè)區(qū)設(shè)在宮殿北面,鐘鼓樓的周邊地區(qū)逐漸成為元大都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明代初期,因戰(zhàn)亂鐘鼓樓地區(qū)的商業(yè)一度受到影響。明代正式遷都北京后,鐘鼓樓周邊商貿(mào)逐漸恢復(fù),來自各地的商人云集此地,一些老商號又重新開業(yè),鐘鼓樓地區(qū)仍為內(nèi)城重要的商業(yè)區(qū)之一。清代,什剎海地區(qū)形成了風景區(qū),由此引來達官貴人在此修建府邸,促使鼓樓地區(qū)的商業(yè)發(fā)展迅速。民國,鐘鼓樓之間空地辟為“平民市場”招集攤商和一些藝人來此營業(yè),被譽為“小天橋兒”。其中有:唱小戲兒、大鼓書、拉洋片兒、變戲法、練把式、摔跤、說評書等……下圖為 走出鼓樓建筑,前往鐘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元朝,鐘鼓樓區(qū)域分布著緞子市、皮貨市、帽子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刺市(賣金、銀、珍珠寶貝)、柴炭市、鐵器市、米市、面市及出售便宜貨的窮漢市。鐘鼓樓之間的胡同分布著民營手工業(yè)作坊。明清,鼓樓前大街,煙袋斜街出現(xiàn)了酒樓、飯莊、茶館、日用百貨、布匹絲綢、食品煙酒、油鹽店、珠寶店、錢莊古玩鋪等。清末民初,鼓樓前東南角有個停車口,(相當于當年的出租車站)。鼓樓西側(cè)和北側(cè)有一處出賣勞動力場所的“人力市場”。圖為 在鐘鼓樓廣場上,回看、逆光拍攝氣勢恢宏的鼓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數(shù)百年來,鐘鼓樓始終與人們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鐘鼓之聲響起,整座城市的人們都按此規(guī)范、展開各自的生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北京鐘鼓樓歷久彌堅。在整座北京城的規(guī)劃宏圖之中,為北京中軸線壓住陣腳,是北京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北端,鼓樓建筑、鐘鼓樓廣場、鐘樓建筑風光。(360度拍攝)</p> <p class="ql-block">鐘樓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地安門大街,南距鼓樓約百米。為北京城南北中軸線的北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是城市的報時臺,舊址是元代萬寧寺的中心閣。據(jù)元代《析津志》記載:此樓“至元中建,閣四阿,檐三重,懸鐘于上,聲遠愈聞之”。元明兩度毀于火。清代重建時全部用磚石建成。通過47.95米,樓高33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剪邊,底部是高大的磚石平臺,四面開券門,平面呈十字相交,樓前筑石臺階,順階而上,可達鐘樓二層。樓頂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每座券門兩旁,有石雕窗戶和窗欞。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鐘鼓樓廣場,以及鐘樓建筑場景。</p> <p class="ql-block">有資料顯示,樓內(nèi)正中有八角形木框架一座,下懸高大銅鐘一口,兩邊吊有2米長圓木一根,用于撞鐘。清代每日黃昏,鐘樓鳴鐘108響,即民間諺語所說:“緊十八,緩十八,六遍湊成一百零八。”隨后起更,翌日清晨五更,又鳴鐘一次。明代所鑄鐵鐘現(xiàn)置鼓樓后,高約3.5米,外徑1.5米。鐘樓門前,有乾隆御制重建鐘樓碑記一通,鐘樓北面不遠,原有金爐娘娘廟,相傳為崇祀鑄鐘匠的孝女而建,現(xiàn)尚存遺址。下圖為 走過鐘鼓樓廣場,來到雄偉壯觀的鐘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御制碑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鐘樓竣工時立。此碑為青石所制,由碑首、碑身、碑座組成,總高4.45米。碑額題為“御制碑文”,碑的正面刻有滿漢兩種文字記錄的“御制重建鐘樓碑記”, 碑文為乾隆皇帝所撰,戶部尚書梁詩正書寫。碑陰《京兆通俗教育館記》由京兆尹薛篤弼撰文,常德陳方枏篆額,杭縣許以栗書石,刻于1925年。下圖為 鐘樓門前御制碑。</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鐘樓第二層,和登上鼓樓建筑一樣,需上行攀爬陡峭的75級臺階,這對體力、體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下圖為 攀爬鐘樓樓梯場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登上高大的鐘樓建筑,北京中軸線,老北京特色建筑、鐘鼓樓廣場、以及鼓樓建筑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站著高高的鐘樓建筑上,俯瞰、欣賞北京市城市建設(shè)、老北京特色胡同風光。</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鐘之最 北京鐘樓二層懸掛著一口古代報時銅鐘,鑄于明永樂年間。鐘通高7.02米,鐘體高5.55米,下沿直徑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量約63噸。該鐘以其帝都定鼎之地位、精湛之鑄技、懸掛之非凡、報時之功能著稱于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鑄造、重量最重的報時銅鐘,堪稱“古鐘之王”。大鐘鐘體材質(zhì)為銅錫合金,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 “都城內(nèi)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下圖為 中國古鐘之最,北京中軸線上鐘樓“古鐘之王”,重達63噸的明代永樂古鐘。</p> <p class="ql-block">鑄鐘(一)搭棚 鐘樓永樂報時銅鐘用傳統(tǒng)泥范法工藝,采用地坑造型、群爐熔鑄的方法鑄造而成。其做法是,先挖出一個深為一丈多的地坑,之后在坑內(nèi)完成大鐘模、范的制作。為防止日曬雨淋,坑上要蓋筑高棚。下圖為 鐘樓第二層,鑄于明代永樂年間的大鐘。</p> <p class="ql-block">鑄鐘(二)群爐熔鑄 據(jù)《天工開物》記載,造大型鐘需“挖坑深丈幾尺,燥筑其中如房舍……”“火銅至萬鈞,非手足能驅(qū)使,四面筑爐,四面泥作槽道……從槽道中視注而下,鐘鼎成矣?!边@種方法稱為地坑造型,群爐熔鑄,造大型器物,多采用此種做法。</p> <p class="ql-block">鑄鐘(三)制鐘模 鑄鐘從制作鐘模開始。將石灰、泥和細沙互相調(diào)和制出鐘模,鐘模干燥后,用由牛油和蜂臘制成的油臘在上面涂抹達幾寸厚。油臘的配方比例是:牛油十分之八、蜂蠟十分之二。鑄鐘的工作在夏天不能進行,因為牛油在這個季節(jié)里不會凝結(jié)。</p> <p class="ql-block">鐘樓古代報時 古代人們把每夜劃為五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每更次為一個時辰,相當于現(xiàn)代的兩個小時),即黃昏戍時(19時至21時)曰定更;人定亥時(21時至23時)曰二更;夜半子時(23時至晨1時)曰三更;雞鳴丑時(晨1時至3時)曰四更;平旦寅時(晨3時至5時)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和亮更報時皆先擊鼓,后撞鐘;二至四更報時則只撞鐘。每晚戍時定更,鐘聲響,城門關(guān),交通斷,稱“凈街”。這時,皇宮乃至京城大小街道的更夫,手拿銅鑼、梆子和護身用的器具開始值夜,以報時和守衛(wèi)都城的安全。下圖為 鐘樓內(nèi),懸掛大鐘的八角形木框架與懸掛著的63噸大鐘場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眺望鐘樓北面,遠處,北京中軸線延長線上,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仰山、北京奧林匹克塔(俗稱“釘子塔。由五個高低不等、錯落有致的獨立塔構(gòu)成,其中一號塔最高為244.35米,其余四個塔高度依次降低,五號塔最低為186米。)、玲瓏塔、北京北部燕山山脈清晰可見。近處,北京城城市建筑風貌、老北京特色胡同建筑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眺望鐘樓東面,北京現(xiàn)代化CBD商圈、中國尊大廈建筑,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四九城里聽鐘聲 “四九城”,即皇城的四個城門、內(nèi)城的九個城門的總稱,也是北京城的代稱。舊時,鐘鼓樓、萬寧橋、地安門、神武門、午門、崇文門、西直門、正陽門、德勝門、永定門、朝陽門、阜成門等處,鐘樓鐘聲在撞擊后,聲音渾厚綿長,低回縈繞,響徹四方。正如御制碑中所記述:“都城內(nèi)外,十有余里,莫不聳聽”。下圖為 鐘樓內(nèi)外場景。</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完畢,走下鐘樓樓梯。在高大的鐘樓下,欣賞、拍攝北京中軸線鼓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據(jù)了解,在這口永樂銅鐘之前,曾有一口鐵鐘懸掛于鐘樓二層。該鐘鐘體高4.4米,鐘下口直徑2.40米,重約25噸,因鐘聲不夠洪亮,明永樂年間重新鑄造一口永樂報時銅鐘,將鐵鐘置換下來。1983年,北京市文物局批準將鐵鐘移至北京市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收藏。下圖為 鐘樓建筑前出入口處,以及御制碑場景。</p> <p class="ql-block">在高大的鐘樓建筑下,欣賞、拍攝雄偉壯觀的鐘樓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北京中軸線上,溫馨和諧的鐘鼓樓廣場場景。</p> <p class="ql-block">清代宮廷服裝服飾花絮。</p> <p class="ql-block">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中國建筑史奠基人梁思成先生認為,北京中軸線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城市樂章,樂章的尾音就是屹立于中軸線北端的鼓樓和鐘樓?!澳汗某跨姟卑l(fā)布著標準的“北京時間”,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生息勞作均以此為準。鐘鼓樓之聲引發(fā)的不僅是歷史的記憶、聲音的回響,還有今人和古人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這里是中軸線、這里是鐘鼓樓,這里是老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