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楊建華先生和我是戰(zhàn)友。時光回潮。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部隊的基層連隊當文書,楊建華從軍校到我們部隊實習,因為他有扎實的文化功底和能書善畫的才能,不久就被選到營部當書記,成了我直接對口的上級,從此我們的往來就更多了。那個時候,他沒有過多地專注于書畫,而是把業(yè)余時間用到了對文學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上。他在全軍舉辦的詩歌、演講比賽中獲獎,因此,被我們基層的官兵贊為文學青年。</strong></h3></br><h3><strong>在部隊和楊建華相處的時間有一年多。后來,他上調(diào)軍區(qū)。從此,我們天各一方,互無音訊?!皯?zhàn)友、戰(zhàn)友親如兄弟……”我一直在思念和尋找著楊建華。</strong></h3></br><h3><strong>“眾里尋他干百度”。感謝現(xiàn)代通訊的發(fā)達。在和楊建華先生分別了十多年以后,在一個“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季節(jié),我們聯(lián)系上了。得知他回到地方工作期間,又考取了武漢大學哲學、法學研究生并獲碩士學位。在湖北省咸寧市政法機關(guān)工作。工作之余,通過翰墨丹青豐富生活。談及書畫之事,楊建華先生告訴我,他非常用功。特別是近十幾年,他的業(yè)余時間基本上都用到了寫字繪畫上。夜里十一點后睡覺,早上五點鐘前起床已成常態(tài),可謂“三更燈火五更雞”。為了不使自己懈怠,他用一首打油詩自勵:“上班之外兩樁事,唐詩晉帖一千字。鉤花點葉一兩幅,二三十年定有值!”由此足見一斑。</strong></h3></br><h3><strong>細讀楊建華先生之書畫作品,可以看出雅俗共賞是其審美取向。</strong></h3></br><h3><strong>楊建華先生之書法,涉獵廣泛,真、草、隸、篆諸體兼?zhèn)洹o論哪種書體,既能植根傳統(tǒng),又能緊隨時代。在取法上,上追秦漢魏晉,下承唐宋明清。他以行草書居多。他的行草書,以二王為根,米芾為基,用筆方圓兼具,扎實、自然。結(jié)字縱橫取勢,引帶若斷若續(xù),似連非連,章法排鋪有序,動靜相間,深得宋人之“韻”。借用范溫在《潛溪詩話》中“行于簡易閑談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之說品讀之,便是對其書“韻”最好的解釋。這種審美傳統(tǒng),深植于歷代文人的血液,楊建華先生沒有例外。他的楷書,既有魏碑風貌,又有唐人精神,偉岸中透出秀麗,端莊中不乏靈動,疏散懷抱,如意如愿。其篆書以大篆為主,乍一看,似不明來源,細端詳,卻儒雅別致,靈動秀美,有《秦詔版》的味道融入其中,自出機杼,且平添了幾分率意。其隸書融匯《張遷碑》、金冬心、小爨、簡書等元素,情趣盎然,天機自發(fā)。</strong></h3></br><h3><strong>楊建華先生之繪畫,主攻花鳥。在其筆下,花鳥蟲魚活靈活現(xiàn),取舍有方。或概括,或夸張,盡顯生命之本。兼工帶寫,勾花點葉,深得古人精髓。他的畫作氣韻生動,筆法精奇,應(yīng)物象形,色彩斑斕,具有濃厚的表現(xiàn)性,高度的概括性,耐久的欣賞性,給人以古拙樸厚、妙韻天成的感覺。他筆下的竹子,挺拔浩瀚,數(shù)竿成林,有凌寒之姿,浩然之氣,棟梁之儀。他畫的鳥兒,成雙成對,美麗溫馨,和諧吉祥,極具象征特色。如是等等,不一而舉。從中足以窺見純凈、自然、抒逸、和諧之境界。正所謂“涵之于心,練至于手”也。</strong></h3></br><h3><strong>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及五代詞人時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已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從楊建華先生此次精選結(jié)集的作品看,他扎扎實實地邁進在從“句秀”歷“骨秀”到“神秀”的行程中,希望楊建華先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strong></h3></br><h3> <h3><strong>筆墨含真趣 書畫見精神 —— 楊建華先生藝術(shù)評鑒</strong></h3></br><h3>在中國書畫藝術(shù)的長河中,能將傳統(tǒng)精髓與時代精神熔鑄一爐者,實為難得。楊建華先生便是這樣一位深耕筆墨、兼擅書畫的藝術(shù)家。他以書法為骨,以繪畫為魂,在真草隸篆的流轉(zhuǎn)中見古韻,在花鳥蟲魚的勾勒中顯生機,其作品如陳年佳釀,初觀見其形,再品悟其神,終覺意蘊悠長,盡顯 “涵之于心,練至于手” 的藝術(shù)真諦。</h3></br><h3> <h3>先生的繪畫里面有一種美好的或者說是朦朧的追求,前面的幾幅作品,那個瀑布有一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那種氣勢,這種明暗的對比,我想到的遠處就是這樣明亮的色彩,近處就是大山的氣勢磅礴和開闊。</h3></br><h3> <h3>優(yōu)秀的山水畫往往能營造出深遠的意境,讓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畫家所描繪的山水世界中的寧靜、壯美、神秘等氛圍。如張長君先生以其宏大的氣勢和逼真的描繪,展現(xiàn)出北方山水的雄渾壯美,讓觀者仿佛能聽到山間的風聲和瀑布的轟鳴聲,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h3></br><h3> <h3>好的山水畫構(gòu)圖注重開合疏密的變化,使畫面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先生采用高遠與深遠相結(jié)合的構(gòu)圖方法,將主峰置于畫面中央,左右兩側(cè)的山巒開合有致,前景的樹木和巨石疏密相間,營造出一種層次豐富、氣勢磅礴的畫面效果。</h3></br><h3> <h3>楊建華先生的花鳥畫,最令人稱道的是其活靈活現(xiàn)” 的生命感 。他深諳 “應(yīng)物象形” 之道,筆下的花鳥蟲魚既能準確把握物象特征,又能超越外形束縛,直抵生命本真?;?qū)ò赀M行概括,刪繁就簡中凸顯形態(tài)之美;或?qū)B羽進行夸張,濃墨重彩中張揚靈動之姿。這種 “取舍有方” 的藝術(shù)處理,使作品既不失自然本真,又充滿藝術(shù)張力,恰如石濤所言 “搜盡奇峰打草稿”,在對自然的觀察與提煉中,完成了從 “眼中之竹” 到 “胸中之竹” 再到 “手中之竹” 的升華。</h3></br><h3>其技法上“兼工帶寫,勾花點葉”,深得古人精髓。工筆處,線條細膩如絲,設(shè)色清麗雅致,哪怕是鳥羽的一根細絨、花瓣的一絲紋路,都刻畫得一絲不茍,盡顯 “窮理盡性” 的匠心;寫意處,筆墨縱逸灑脫,潑墨揮毫間氣脈貫通,葉片的翻轉(zhuǎn)、枝干的虬曲,皆在寥寥數(shù)筆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盡顯 “得意忘形” 的氣度。工與寫的巧妙結(jié)合,使作品既有工筆的精致之美,又有寫意的氣韻之勝,形成了 “工而不板,寫而不野” 的獨特風格。</h3></br><h3> <h3>在書法方面,楊建華先生涉獵之廣令人嘆服,真、草、隸、篆諸體皆能嫻熟駕馭。他的書法創(chuàng)作始終堅守“植根傳統(tǒng),緊隨時代”的理念,取法脈絡(luò)清晰——上溯秦漢魏晉的古樸神韻,下承唐宋明清的筆墨精髓,在融會貫通中形成獨特風格。其中,行草書尤為擅長,以二王的靈動灑脫為根,米芾的跌宕奇崛為基,用筆方圓兼濟,既見扎實功底,又顯自然天趣,一筆一劃間皆是匠心與性情的流露。</h3></br><h3> <h3>在精神內(nèi)核上,楊建華先生的作品始終傳遞著 “純凈、自然、抒逸、和諧” 的境界。無論是書法中流暢自然的筆勢,還是繪畫中生機盎然的物象,都彰顯著對純凈本真的追求;無論是行草書中的灑脫不羈,還是花鳥畫中的靈動鮮活,都洋溢著抒逸自在的情懷;無論是竹子的挺拔獨立,還是鳥兒的成雙成對,都寄托著對和諧之美的向往。這種境界的營造,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單純的技法展示,成為觀者與藝術(shù)家精神對話的橋梁。</h3></br><h3> <h3>縱觀楊建華先生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他以書法為舟,在傳統(tǒng)筆墨的長河中溯洄求索;以繪畫為鏡,映照自然生命的本真之美。其作品中,既有對秦漢魏晉風骨的傳承,又有對時代精神的詮釋;既有對技法精度的打磨,又有對精神高度的追求。正如古人所言 “文以載道,藝以弘德”,楊建華先生的書畫藝術(shù),不僅是視覺的盛宴,更是精神的啟迪,讓我們在筆墨流轉(zhuǎn)間,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永恒魅力,也看到了當代藝術(shù)家對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與發(fā)展。</h3></br><h3> <h3>(文/田野)</h3></br><h3>歡迎點贊留言,喜歡老師作品隨時留言聯(lián)系我們。</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