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炳靈寺(炳靈寺石窟)?是中國重要的佛教石窟藝術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始鑿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現(xiàn)存窟龕216個、造像800余尊,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于甘肅省永靖縣西南約35公里處的小積石山大寺溝西側(cè)崖壁上,地處黃河上游峽谷地帶。其名稱源自藏語“十萬佛洲”之意,初名“唐述窟”(羌語“鬼窟”),歷經(jīng)西秦、北魏、隋唐至明清持續(xù)營建,現(xiàn)存最早的題記可追溯至西秦建弘元年(420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有明確紀年題記最早的石窟。?? 炳靈寺石窟是第一批(196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2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炳靈寺石窟第4窟為唐代開鑿的代表性洞窟,主尊佛像高1.56米,為磨光高肉髻,面相豐圓,頸有三道紋飾,身著僧祇支與雙領下垂袈裟,右手撫膝,左手捧缽于腹前,結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上,雙足踩于半圓形臺基。 炳靈寺石窟第6龕窟創(chuàng)建于北周 時期(公元557-581年),是石窟中重要的早期造像代表??邇?nèi)原計劃雕刻7尊造像,現(xiàn)存1佛2菩薩石雕像。主尊佛像高1.47米,呈豐圓飽滿的面部特征,身著通肩大衣,雙手合十結跏趺坐于臺基上,衣紋稠密貼體,展現(xiàn)了北周時期典型的造像風格。 ? 炳靈寺石窟第8窟是隋代洞窟的代表,以 《維摩詰經(jīng)》為主題創(chuàng)作,采用繪塑結合的形式展現(xiàn)佛國品、弟子品、問疾品三個故事情節(jié)??邇?nèi)壇基上原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現(xiàn)存一弟子、一菩薩像已毀),四壁及窟頂布滿彩繪壁畫,共116身人物形象,包括菩薩、弟子、飛天等。<div> </div><div> 隋代飛天是炳靈寺唯一存世的隋代飛天形象,六身飛天圍繞平棋中心的蓮花飛舞,形態(tài)各異(如雙臂展開如飛鳥、散花、凌空舞蹈等)。</div> 炳靈寺石窟第11窟是唐代開鑿的馬蹄形穹窿頂窟 ,以精美的壁畫和造像著稱。該窟現(xiàn)存唐代壁畫中包含菩薩頭戴寶冠、身著薄紗長裙的形象,以及 飛天彩繪 ,其飄帶飄揚的動態(tài)感體現(xiàn)了唐代“ 吳帶當風 ”的藝術風格。 第70窟炳靈寺石窟群中部,是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且保存較完整的洞窟之一。該窟初鑿于唐代 ,明代重繪重塑,融合了 藏傳佛教 藝術特點。窟內(nèi)壁畫和造像展現(xiàn)了藏傳佛教風格,包括十一面八臂觀音造像及宗喀巴師徒三尊畫像。壁畫內(nèi)容涵蓋釋迦牟尼 、 西方凈土變 等佛教主題,采用瀝粉堆金技法繪制。 第82窟為北周時期開鑿的代表性洞窟,以石雕造像著稱。其造像風格延續(xù)北魏 “秀骨清像”的傳統(tǒng),又融入新元素,展現(xiàn)出由古印度笈多式藝術向中國本土化轉(zhuǎn)變的特征。 134窟,半圓形穹窿頂窟,北周作品。正中高壇基上木胎泥塑一佛兩脅侍菩薩,兩側(cè)各一跏趺坐佛一立佛??邇?nèi)壁畫為唐代重繪。 <br> 炳靈寺石窟171窟(又稱“自然大佛”)是該石窟的標志性景觀,位于積石山大寺溝西側(cè)崖壁上,高27米,為唐代泥塑與石胎結合的露天彌勒大佛。 該窟開鑿于唐開元十九年 (731年),上半身為依山石雕,腹部以下為泥塑,融合了 涼州藝術風格與西域文化元素,是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唐代露天石胎泥塑作品之一。 作為中國第五大佛,其造型融合了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藝術特征,反映了唐代雕塑技藝與絲路文化交融的成果。2014年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成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重要遺產(chǎn)點。 炳靈寺石窟第16窟是北魏時期的代表性泥塑作品,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該窟原為不規(guī)則天然洞穴,經(jīng)北魏、 唐代 、 明代三次重塑,現(xiàn)存佛像為北魏原作,屬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涅槃佛像之一。 第16窟始建于北魏時期,原為天然洞穴,后經(jīng)人工修繕并安置泥塑釋迦牟尼涅槃像 。唐代和明代曾兩次重修,其中唐代重塑層保留了北魏風格,明代層則呈現(xiàn)盛唐豐腴特征。1967年因劉家峽水庫建設,該窟面臨淹沒風險,文物被整體搬遷至高處洞窟保存。2001年修復后,佛像在新建臥佛殿展出。 佛像高8.6米,坐西朝東,右脅而臥,左手平伸扶腿,頭枕二層臺。造型保留了北魏“秀骨清像”特征:面部長圓帶毫光、高肉髻、頸細、身軀修長,身著紅色通肩袈裟,衣紋呈階梯式上旋。雙足并攏穿帛帶木屐,整體呈現(xiàn)出佛教涅槃思想的莊重與平和。 姊妹峰是進入石窟的標志性景觀。因形似相依的姊妹而得名,傳說與鯀的姐姐亭亭、妹妹玉立(大禹的姑姑)化為山峰的悲壯故事相關?。 傳說一:堯舜時期治水英雄鯀的姊妹因悲痛化為山峰,見證大禹治水成功?。傳說二:釋迦牟尼的母親與姨母思念兒子,返鄉(xiāng)途中化為山峰?。 炳靈寺石窟第184號窟(老君洞)是該石窟中具有特殊歷史變遷的代表性洞窟。 184號窟原為佛教禪窟,中心柱上原有一尊高5米的石胎泥塑立佛。北宋時期因兵亂導致佛教勢力衰弱,道教逐漸占據(jù)該窟,并改建為道觀。清代光緒年間,道士劉某在洞內(nèi)塑造太上老君像,自此該窟更名為“老君洞”。 現(xiàn)存太上老君像(高1.77米)及近代泥塑道教像、騎獅菩薩等,反映了道教在此的延續(xù)。 洞內(nèi)現(xiàn)存太上老君高浮雕像保留了佛教造像特征(如面部寬平、胡須等),但服飾、發(fā)式完全道教化。兩側(cè)佛臺上的近代泥塑道教像與早期佛教壁畫形成時空跨度的藝術對比。 炳靈石林屬新生代早期丹霞地貌,面積26.64平方公里,以奇峰林立、形態(tài)多樣著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內(nèi)峰巒高度達百米,兼具北方雄渾與南方柔美,兼具地質(zhì)奇觀與生態(tài)價值,2007年獲批省級地質(zhì)公園,2011年晉升為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 炳靈石林“萬笏朝天”是石林中的標志性景象,由數(shù)百根褐灰色丹霞巨峰組成,峰體直指蒼穹,形似萬根朝天的笏板,故得名。這些丹霞峰叢在黃河與丹霞地貌的映襯下,形成“山如林立、水如碧帶”的壯美畫卷。 <div><br></div><div><br></div> 來到炳靈寺石窟,你不僅能感受到佛教藝術的瑰麗多彩,還能領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這里的美景與文化寶藏等待著你的探索與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