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在送別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都護府時,寫的詩中名句。安西都護府就在龜茲,也就是現(xiàn)在的庫車。從喀什乘綠皮火車經過七個多小時,終于到達這座聞名遐邇的古城。庫車古稱“龜茲”,位于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緣,阿克蘇地區(qū)轄縣級市。 龜茲是中國古代西域大國之一,漢朝時為西域36國之一,唐朝時這里作為安西都護府,管理經略西域。龜茲作為西域的中心,文化燦爛,歷史上曾是古印度、古希臘-羅馬、波斯、漢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的唯一交匯之處,同時還是地處絲綢之路上的中西交通要沖。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舉世聞名的龜茲文化,留下了古佛教文化、佛教石窟壁畫、石窟題記、樂舞、文物、詩詞等。 <p class="ql-block">來庫車探秘龜茲文化,庫車王府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是一個融合多元文化風格與歷史傳承的建筑群。庫車王府,全稱為庫車世襲回部親王府,是清朝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皇帝為表彰當?shù)鼐S吾爾族首領鄂,對協(xié)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功績,專門派遣內地漢族工匠建造而成。 </p> <p class="ql-block">庫車王府融合中原與伊斯蘭風格,王府主體建筑采用中原漢式風格 ,如飛檐斗拱 、紅柱雕梁等元素,體現(xiàn)了清代宮殿建筑的精髓。同時, 維吾爾族特色建筑元素如彩色玻璃穹頂 、 雕花長廊 、 地毯會客廳等融入其中,展現(xiàn)了西域文化特色。主要分為兩大部分:龜茲文化展覽區(qū)和王府展區(qū)。</p> 在龜茲文化展館的旁邊墻上,刻有易中天先生的《龜茲歌》,寫出以前這里的繁華:“世界文明通華夏,印度波斯與希臘”,形容這里是華夏與世界文明的接軌之地。 龜茲文化?是古代中國西域以庫車為中心形成的多元文明體系,作為絲綢之路核心樞紐,融合了印度、希臘、波斯與中原文明,尤以佛教藝術和龜茲樂舞成就著稱,深刻影響了東亞文化格局。??? 公元前60年,漢宣帝設立西域都護府,從此西域納入中國版圖,首任西域都護府——鄭吉。公元91年,班超將西域都護府設在龜茲。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不僅僅是漢朝版圖的擴張,更是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立于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龜茲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了安西都護府的首選駐地。它見證了中原文化與西域文明的交融,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 “安西都護府之印”印文 龜茲是佛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qū)之一,其石窟藝術與敦煌共同構成了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遺產。龜茲石窟開創(chuàng)了東亞石窟藝術的先河,其壁畫融合印度犍陀羅(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藝術 、波斯藝術及中原文化,形成了獨特的技藝染法 ,影響了敦煌等后續(xù)石窟藝術的發(fā)展 ?。 在龜茲的石窟中,壁畫、泥塑、泥雕的主題是佛經故事,眾多飛天伎樂在主體藝術形象周邊起舞、吹奏,起到點綴與襯托的作用。但從中可以看到,那時的龜茲樂舞水平非常高。 犍陀羅佛教藝術,其核心特征為融合古希臘、羅馬雕刻技法與印度佛教主題。 在龜茲文化展館,有蘇巴什佛寺遺址的介紹。它位于庫車城外20多公里,與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克孜爾尕烽火臺等景觀并列,久負盛名,是鳩摩羅什和唐僧講經之地。這座建于魏晉時期的佛寺,雖然如今只是一片廢墟,但它曾經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我曾看過央視探索頻道紀錄片《龜茲,龜茲》,主要就是以蘇巴什佛寺遺址和克孜爾千佛洞為主,講述龜茲的歷史。由于天色已晚,沒有實地去蘇巴什佛寺遺址。一天以后,將參觀游覽龜茲文化的重要之地——克孜爾千佛洞。<br> 庫車王府大殿是庫車王府的核心建筑之一,采用清代木構磚墻結構,建筑風格融合了中原漢族建筑特色與維吾爾族傳統(tǒng)元素。其屋頂為內地常見的坡頂、青瓦設計,與維吾爾傳統(tǒng)建筑中的平坡或穹頂形式有明顯區(qū)別。 大殿始建于1759年,由乾隆皇帝為表彰維吾爾族首領鄂對平定 大小和卓叛亂的功績而建。2004年重建時,保留了清式建筑特征,成為王府展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展示庫車王室家族史及文物。 ? 在乾隆年間,回部親王的第一代王爺名叫米爾扎·鄂對,他不僅是南疆重鎮(zhèn)庫車、阿克蘇、拜城三城的地方官員,還在清朝政府平定準噶爾及大小和卓叛亂時,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此,乾隆皇帝冊封他為“一品扎薩克達爾汗”。 ? 庫車王府共住了十二位王爺,其中最后一位王爺是達吾提·買合蘇提 。 ?是 中國最后一位世襲王爺 ,于2014年7月30日去世,享年88歲。他是第十二代庫車王 ,自1984年起擔任庫車縣政協(xié)副主席,直至逝世。 <br> 庫車王府的王爺官邸是第十二代庫車王達吾提·買合蘇提 (末代庫車王)的居所,官邸入口處的對聯(lián)寫有“平叛和卓建奇功,世襲罔替授御封”。反映了王府主人對清朝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的歷史功績的認可,以及其爵位世襲的合法性。官邸融合了中原建筑風格與維吾爾族傳統(tǒng)建筑元素 ?,現(xiàn)為景區(qū)核心游覽區(qū)域之一。<br> 維族雕花長廊 庫車王府的涼亭是景區(qū)建筑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中原宮殿與伊斯蘭建筑風格融合的設計,既有傳統(tǒng)中式涼亭的飛檐翹角,又融入維吾爾族文化元素。位于王府核心游覽區(qū),與樓閣、城樓等建筑共同構成王府生活區(qū),是展示王府日常生活場景的重要節(jié)點。 ?<br> 庫車王府藝苑是庫車王府景區(qū)內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豐富的植物景觀和民族風情建筑為特色,藝苑內種植多種花草樹木,形成錯落有致的后花園景觀。 庫車大寺 (又名加滿清真寺 )位于庫車縣老城,是新疆第二大清真寺(僅次于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 ),始建于16世紀,現(xiàn)存建筑主體為1931年修復后的風貌。 庫車大寺,主體采用磚木建筑,大寺外觀高大、氣勢宏偉、古樸典雅,融合了中原建筑風格與伊斯蘭建筑特色。 室內外類似于祥云造型的裝飾,在中國中原的古建筑中時常見到,使梁與柱之間的空白得到較好的美化,更有著吉祥的寓意,充分證明了中原建筑文化的流入。 庫車大寺全寺以88根木柱支撐,無論是結構體系,還是建筑細部的設計都是較罕見的建筑藝術實物,尤其是表現(xiàn)建筑細部的磚雕木雕、彩繪對研究西域建筑裝飾藝術具有深刻意義。 象征著中原窗欞文化的萬字紋、套方、工字紋、冰裂紋、菱格紋等在庫車大寺的門窗藝術中有豐富的體現(xiàn),是中原文化在龜茲大地上早已盛行的見證。 站在庫車大寺露臺,俯瞰庫車老城。 庫車老城熱斯坦老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庫車的核心區(qū)域,歷史上是龜茲最繁華的商貿中心。 ?作為龜茲文化發(fā)祥地之一,熱斯坦街區(qū)完整保留了傳統(tǒng)民居肌理和多元文化。2015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名錄,2025年3月成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qū)。 <br> 街區(qū)全長約1公里,形成“一巷一主題”格局。 花帽巷 ?:展示艾德萊斯綢、小花帽等傳統(tǒng)服飾。 門巴扎 ?:集中展示木門、木窗等傳統(tǒng)工藝。這里的門窗,沒有一扇是一樣的。 擊鼓巷 ?:融入納格拉鼓、手鼓等樂器文化。 馕,新疆的特色美食,被當?shù)厝艘暈椴豢苫蛉钡撵`魂之食,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意義。在新疆民間,“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馕”,體現(xiàn)了馕的重要性。庫車大馕直徑約60厘米,薄如紙、脆如瓷,以“大、薄、脆”著稱,被稱為“馕中之王”。其制作技藝于2010年入選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獲評國家金牌旅游小吃 。<br> 庫車大馕采用本地小麥面粉,加入雞蛋、清油、牛奶、洋蔥末等輔料,用杏樹木材燃燒后烤制,賦予其獨特杏香味。面餅需經過九九八十一次摔打,發(fā)酵時覆蓋繡有十二木卡姆樂譜的棉布,最終形成金黃如車輪的外觀。 庫車大馕其歷史可追溯至絲綢之路貿易時期,作為維吾爾族重要的面食,曾是古代商隊充饑干糧。深有感觸,我們在穿越帕米爾昆侖山的過程中,車上隨時備有馕,長時間不會變質,餓時掰一塊充饑。 ?<br> 在新疆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馕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新疆各族人民餐桌上的???。庫車大馕,作為其中的佼佼者,其制作工藝精湛,口感絕佳,堪稱新疆美食的代表之一。 龜茲樂舞沒有看過,只在電視和書中了解,不知真正的龜茲樂舞是否流傳下來。不過我想:這新疆的民族樂舞一定融有它的基因吧。 <p class="ql-block">夜幕降臨,駕駛師傅如約而至和我們匯合。在新疆傳統(tǒng)美食“馕坑烤羊排”和美妙的樂舞中,結束一天行程。明天庫車大峽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