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開展立功活動,節(jié)約獻納,為人民鐵路出力獻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9月,為更快修復通車,臨江鐵路局在通化成立了《梅集鐵路立功委員會》、號召全體工友拿出最大的勇氣,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修路任務。王銘倫同志到通化站修橋工地任立功委員會主任,他鼓勵大家,以暫新的姿態(tài)對待革命事業(yè),提高工作效率,為搶修鐵路恢復通車做貢獻。</p><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16日,通化站148公里鐵路橋梁搶修隊首先告捷,他們經歷三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終于質量良好的提前完成了搶修任務。經工務部門檢查合格后,梅集鐵路工程處長李津明、付處長徐彬發(fā)來電報,向工地全體工人進行嘉獎,并號召工人再接再勵,為鐵路通車再立新功。</p><p class="ql-block">10月18日,全體工友完成任務,返回通化站。隊長蘆樹仁被調到運輸科,負責各地催公糧等任務。這時,通化站陸續(xù)復職的已有54人,運輸工作已經開始,負責近距離材料運輸和修復128大橋線路的運輸任務。</p><p class="ql-block">據老干部顧恒顯同志回憶。他于1947年11月1日被派到通化站任站長。當時運輸物資主要是枕木,供應工務部門修線路和橋梁,當時有個口號叫“先通車,后加固”,當時大部分橋墩都是用枕木磊起來的。那年的12月份,通化站完成300車的運輸任務,受到上級領導的表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顧恒顯同志于1943年9月份參加鐵路工作,在通化站任過調車員、轉轍員、運轉助役等職務。1946年4月,被東滿鐵路局派到菰園車站任站長,在“四保臨江”戰(zhàn)役期間,被臨江鐵路局任命為渾江站站長。</p><p class="ql-block">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月里,他赤膽忠心。不懼艱難,堅守在保衛(wèi)臨江根據地的前沿陣地上。調回通化站以后,他工作認真,作風扎實。同工人群眾有著密切的聯系,從來不擺官架子,深受車站工人的好評。</p><p class="ql-block">1947年12月28日“立功報”報道:“12月27日雪后,站內的道岔又被雪埋設,如不緊掃,對機車作業(yè)和列車運行都有出事故的危險。站長顧恒顯便親自帶領著工友們動手除雪,過去的站長只動嘴,不動手?,F在的站長完全是一種新的作風”。</p><p class="ql-block">在那一切都沒有恢復正常的特殊時期,運輸事故非常多,干部只有他一個人,幾個月里,他經常幾天幾夜不回家,堅守在運輸第一線。餓了吃上幾口工人帶來的窩窩頭,困了就在扳道房的桌子上打個盹。為了修復通車,他敖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又能吃上幾頓熱湯和熱飯呢?一直到現在,老工友們一提到顧站長,仍然用很崇敬的心情贊揚他。</p><p class="ql-block">由于站長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廣大工友們也積極發(fā)揚主人翁責任感,認真工作,忘我勞動,克服困難,以站為家,涌現出許多的好人好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化站調車員陳士杰,在12月5日的調車作業(yè)中,發(fā)現有一輛客車溜走,客車兩端沒有手閘,旁邊又沒有止輪器,眼看就要發(fā)生擠岔子事故,他急了,把棉襖脫下來,放在鐵道上,才把客車止住,使國家財產沒有受到損失。他本人因脫棉衣散了汗,第二天病了,但他仍然帶病上班,領導勸他休息幾天,他說“不要緊,人少活多,我歇著,會耽誤工作的”,說后,仍然帶病堅持工作。</p><p class="ql-block">車站的貨運員宋興邦工友,于12月27日,在站前的小鋪里看見未使用過的新貨票20余張,他就想“現在分局職工都在搞節(jié)約獻納,這種東西站上很少,讓它遭受損失,太可惜”,于是,拿出自己的1000元錢,把貨票買回來,獻到車站上使用。</p><p class="ql-block">在鐵路局開展的“節(jié)約獻納”活動中,據資料記載通化站全體工友在活動中節(jié)約價值20276元,獻納物資價值108400元,搜集器材價值220720元,共計349396元。復職54名職工,平均每人貢獻6470元,他們還利用工余的時間做桌子、凳子,獻給公家使用,價值4750元。</p><p class="ql-block">職工利用休班來車站做貢獻,共計1108小時,當時的車站職工就是這樣,把解放后的鐵路當成自己的家,盡職盡責,出力獻策。對在工作中任勞任怨、積極懇干,在搶修立功活動中做出貢獻而后犧牲的工人,鐵路局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12月27日,車站調車員于輝喜在調車作業(yè)中不幸以身殉職,為了懷念他對黨對人民和革命事業(yè)的忠誠,鐵路局于12月30日,在車站為他舉行了葬禮,鐵路局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及工人3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各單位送了供菜和花圈。立功委員會宣布決定,為他追記大功一次,將他的名字保存在車站,以志懷念。</p><p class="ql-block">梅集線鐵路工程處處長李津明,付處長徐彬到會并講了話,追悼他的功績,號召大家學習他的工作精神和革命干勁,為人民鐵路建設而奮斗。參加追悼會的工友們說“過去工人死了誰管,今天看于工友死的多光榮,只有為人民鐵路立功才能這樣”。</p><p class="ql-block">1948年1月24日,通化至梅河口的鐵路,在127公里處接軌通車。1月28日《慶功??穲筝d“勝利完成修路任務,全局有800多工友光榮立功”。據資料統(tǒng)計,通化站立功人數26人,其中:立大功三人,普通功六人,小功十七人,立集體功一次。通化鐵路立功委員會獎勵通化站獎旗一面,賀信一封,以資鼓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圖片:選用于網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文字:行 者★無 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