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閩西的山總帶著溫潤的霧氣,高陂鎮(zhèn)的北山書院便藏在這樣朦朧的綠意里。青瓦灰墻浸潤著百年歲月。每當晨霧漫過飛檐,推開陳舊木門時,那股裹挾著松煙墨與線裝書氣息的味道便會輕輕漫出來,像是書院沉沉睡夢中綿長的嘆息,又像是在溫柔地訴說著跨越時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踏入書院,門前的楹聯(lián)墨香濃郁醇厚,頓時牽引住目光?!暗莱鐤|魯,秀毓北山”。書法均出自名家高手。簡明扼要,含義深遠。大門上橫批“如云”,更是一語雙關。大門兩側,各掛“北山書院”“張勝友文學館”牌匾??邕^高高的門檻,撲面的不只是干爽的暖意,還有飄來的淡淡墨香,仿若蘊藏著歲月沉淀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這里的墨香,還承載著無數(shù)溫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展廳,一一拜讀張勝友大師的作品。泛黃的書頁間,他用細膩的筆觸將改革開放浪潮下的中國故事娓娓道來。從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崛起,到科技園區(qū)的誕生,在他的筆下,每個看似平凡的變革瞬間都閃耀著時代的光芒。這些文字背后,凝聚著一位文人對這塊土地最深沉的熱愛,對時代最敏銳的洞察。</p><p class="ql-block"> 真正有幸與張勝友大師面對面,是在2014年閩西文學院的第七屆年會暨《百年潮.中國夢》研討會。彼時的他雖已聲名遠揚,卻絲毫沒有大作家的架子。他在主席臺上侃侃而談創(chuàng)作體驗,當時用手機做的筆記,如下:一是發(fā)現(xiàn)自己,自己喜歡干什么,你能干什么,國家允許干什么,你能達到什么成功;二是知識的積累,要讀經典,古今中外名著,從通讀到精讀,大量閱讀,專業(yè)閱讀;三是文學是走不了后門的,文學需要安靜,不要熱鬧,經典、傳世之作需要靜,不受外界干擾,好好讀書,好好寫作,不需要文學之外的東西;四是語言是有生命的,藝術和文學相通,文學要下苦功夫……至今翻開讀來,受益依舊匪淺。</p><p class="ql-block"> 講座結束后,面對圍上來的文學愛好者,他始終面帶微笑,耐心解答每一個問題。</p><p class="ql-block"> 記得在飯桌上,文友李伯庠拉著我來到大師面前,我怯生生地自我介紹一番,還大膽把詩作遞給大師請教。令我感動的是,當我忐忑地將詩作交給他時,并未抱太大期望。沒想到第二天他就給我發(fā)來了短信,對拙作進行指導,鼓勵我繼續(xù)努力!只可惜多年過去了,手機換了幾部,回復的內容也不知所蹤。</p><p class="ql-block"> 然而,張勝友大師的人格魅力,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學造詣上,他的謙遜與包容更深深打動我。 </p><p class="ql-block"> 如今,靜靜佇立書院,翻閱張勝友大師的作品,我看不到高高在上的俯視,只有平等的對話與真誠的傾聽。字里行間流淌的文字,都如同一股清泉,浸潤著讀者的心靈,也勾起我對這位文學巨匠深深的懷念。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橋梁,讓讀者得以走進那些平凡卻偉大的人生。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溫暖的時光。他教會我們,文學不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心靈的共鳴;寫作不僅是個人的表達,更是對時代的責任。他用一生的創(chuàng)作實踐,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文人風骨——既有對理想的堅守,又有對現(xiàn)實的擔當;既有對文學的虔誠,又有對他人的關懷。</p><p class="ql-block"> 在文學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顆星,雖已隕落,卻永遠散發(fā)著璀璨而溫暖的光芒。是的,張勝友大師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他的文字,是時代的鏡子,照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壯闊歷程;他的品格,是文人的標桿,指引著無數(shù)后來者在文學道路上砥礪前行。這份懷念,不僅是對一位大師的追思,更是對一種精神的傳承。愿我們都能以他為榜樣,在文字的世界里,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秋風起時,念故人"。那一刻,我仿佛看見當年執(zhí)筆的大師,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時光流轉,墨香依舊,而書院就像一位靜默的長者,收藏著無數(shù)這樣的時光褶皺。</p><p class="ql-block"> 高陂北山書院的墨香,那是一種帶著溫度的文化記憶,是手寫文字特有的細膩與真誠,更是閩西這片土地上最溫柔的文化胎記。在這個電子屏取代紙張的時代,書院里的墨香愈發(fā)顯得珍貴,它提醒著我們:有些傳承,值得用一生去守護;有些美好,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p><p class="ql-block"> 愿這縷墨香,超越了筆墨本身,化作了一種精神的圖騰,在歲月的長河中,永遠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訴說著永不褪色的故事。如此,謹附詩一首,念勝友——</p><p class="ql-block"> 閩西靈秀育英賢,椽筆如旗卷浩天。</p><p class="ql-block"> 政論淋漓陳國是,辭章酣暢起鴻篇。</p><p class="ql-block"> 墨傾改革心潮涌,情注山河風雅傳。</p><p class="ql-block"> 滄海遺珠書院沁,星辰熠熠耀庭前。</p><p class="ql-block"> 張素梅於2025年7月4日下午</p>